贵州农业科学杂志社
分享到:

贵州农业科学杂志

《贵州农业科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2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报告、研究简报、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专论与综述等。
  • 主管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 主办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 国际刊号:1001-3601
  • 国内刊号:52-1054/S
  • 出版地方:贵州
  • 邮发代号:66-6
  • 创刊时间:1972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73
  • 综合影响因子:0.515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贵州农业科学 2015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贵州农业科学杂志遗传育种·种质资源·生物技术

优良玉米杂交种金玉818指纹图谱构建及其纯度鉴定

摘要:为构建优良杂交玉米新品种金玉818的指纹图谱,筛选适用于该品种真实性和纯度鉴定的SSR引物,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构建指纹图谱,筛选引物对金玉818种子进行纯度鉴定,并对鉴定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40对标准SSR引物中筛选出25对多态性好、清晰稳定的引物构建金玉818指纹图谱,筛选出15对适用于该品种真实性和纯度鉴定的引物,其中最佳引物是bnlg16lk8、umc1125y3、umc1429y7、phi053k2、umc1147y4和bnlg2305k4;利用phi053k2、bnlg16lk8和umc1429y7鉴定金玉818种子的纯度分别为92.5%、92%和93.5%,引物间鉴定结果吻合度高,结果可靠。
1-6

适合间套种高产大豆新品种桂春15号的选育

摘要:为选育高产且适合间套种的大豆新品种,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桂春3号为母本,中作975为父本,经有性杂交成功选育适合间套种的高产大豆新品种桂春15号(区域试验代号桂610)。2009—2011年广西第十周期春大豆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2 824.1 kg/hm^2和3 060.0kg/hm^2,比相应对照显著增产;间种条件下平均产量2 070.0kg/hm^2,比对照(桂春1号)增产25.5%。生育期春播100d,株高45.1cm,主茎10.6节,分枝2.6个,单株荚数33.3个,单株粒数70.1粒,单株粒重13.7g,百粒重21.5g,蛋白质含量为43.44%,脂肪含量19.57%。2013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桂审豆2013001号),适宜广西各地区推广种植。
7-10

西藏小麦品种(系)的抗条锈性鉴定与评价

摘要:为了解西藏小麦品种的抗条锈性表现和筛选抗病品种,于2012—2014年对西藏本地48份小麦生产品种、保存品种及区域试验材料分别进行田间自然诱发抗条锈病性调查和抗性基因分子标记检测。抗病性调查结果表明:2年均表现为抗病的材料有19份,均表现为感病的有24份,分别占全部材料的39.6%和50.0%;有5份材料抗性表现不稳定(抗-感),占全部材料的10.4%。分子检测结果显示:48份供试材料中,未检测到Yr10阳性标记,8份检测到Yr15阳性标记,15份检测到Yr26阳性标记。田间抗病性鉴定结合抗性基因分子检测表明:3份材料可能携带Yr15,2份可能携带Yr26,Yr15和Yr26的出现频率为10.42%。结论:西藏小麦品种(系)的抗条锈性较弱,生产上抗性较强的抗病基因相对较少,今后应进一步加强抗病良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工作。
11-14

三系杂交粳稻新品种金粳优11号的选育

摘要:为进一步提高中早粳晚熟稻区粳稻产量,采用杂交育种方法,育成优良BT型三系不育系金粳11A和恢复系津恢1号;在此基础上组配选育出高产、优质、多抗杂交粳稻新品种金粳优11A/津恢1号。经国家北方稻区中早粳晚熟组2010—2012年区域试验,金粳优11号平均单产9.71t/hm^2,比对照津原85增产11.57%;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单产9.97t/hm^2,比对照增产11.93%。2013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辽宁省南部、北京市和天津市稻区种植。
15-17

辣椒花药培养再生植株的倍性鉴定

摘要:为指导辣椒单倍体育种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对辣椒8024花药培养再生植株的染色体倍性进行鉴定,以DNA流式细胞仪测定法的鉴定结果为依据,研究利用染色体压片计数法和花药培养再生植株形态及坐果情况鉴定辣椒花药培养再生植株倍性的可靠性。结果表明,花药培养再生植株是倍性水平不同的混倍群体,但各倍性植株所占的比例不同,DNA流式细胞仪测定法和染色体计数法的吻合度达93%,与坐果鉴定结果一致。鉴定结果可直接决定其结籽情况。
18-21
贵州农业科学杂志生理生化·耕作栽培

重金属铜胁迫玉米叶片的光谱响应特征

摘要:为研究玉米叶片的反射光谱特征在受重金属铜胁迫时发生的变化,通过玉米铜胁迫种植试验,分析不同浓度铜胁迫对玉米叶片叶绿素及铜含量的影响,同时根据12个特征波段及其归一化植被指数、光谱角及作者提出的光谱差之和与光谱差均值描述铜胁迫叶片的光谱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土壤中Cu^2+浓度升高,玉米叶片铜含量逐渐增加,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可采用光谱特征波段、归一化植被指数、光谱角、光谱差之和与光谱差均值的方法识别铜胁迫玉米叶片和健康玉米叶片之间的光谱差异。
22-26

盐碱胁迫对水培苜蓿幼苗生长的影响

摘要:为探讨苜蓿种质盐胁迫和碱胁迫抗性的快速评价方法,以水培陇东苜蓿幼苗为试验材料,模拟典型盐和碱胁迫环境,研究短期水培条件下不同浓度的中性盐(NaCl和Na2SO4)与碱性盐(NaHCO3和Na2CO3)处理对其幼根及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升高,幼苗根长均呈先增加再减少的趋势。盐胁迫下,浓度为40mmol/L时根长最大,达6.3cm,为对照的2.02倍,差异显著(p〈0.05);碱胁迫下,浓度为5mmol/L时根长最长,达5.2cm,为对照的1.56倍,差异显著(p〈0.05)。结论:短期低浓度盐胁迫能刺激苜蓿幼苗根系的伸长,但抑制地上部分的生长,碱胁迫对早期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较盐胁迫更为显著;盐胁迫及碱胁迫对幼苗株高的影响均弱于对根系伸长的影响。
27-30

甘蔗对低温胁迫响应的研究进展

摘要:低温是影响甘蔗种植范围、产量及品质的非生物胁迫因素,其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及导致的经济损失已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也是我国农业生产中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从甘蔗的农艺性状、生理生化和分子调控等方面对低温胁迫响应的研究成果进行概述,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31-35

山莓茎皮总黄酮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

摘要:为有效开发和利用山莓资源,采用正交试验法筛选山莓茎皮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并测定其黄酮提取液对ABTS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效果。结果表明:山莓茎皮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60%、料液比1∶30、回流温度80℃、提取时间4h。在此条件下,山莓茎皮中总黄酮含量可达28.811mg/g。山莓茎皮黄酮提取液对ABTS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50%时,IC50值均低于合成抗氧化剂BHT的IC50值,说明山莓茎皮黄酮提取液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可成为一种天然抗氧化剂。
36-39

叶菜型甘薯大棚越冬栽培薯苗存活率及其产量性状表现

摘要:为提高叶菜型甘薯的繁殖系数,保证种植种源的持续供应,采用薯苗大棚栽培越冬留种,研究不同品种和节位薯苗越冬栽培的薯苗地上和地下部性状。结果表明:叶菜型甘薯福菜薯18和鄂菜薯1号的茎尖薯苗和二节薯苗越冬存活率最高为77.50%,最低为66.25%;鄂菜薯1号茎尖薯苗越冬苗株高最高为29.3cm,茎尖薯苗株高均与二节薯苗的株高差异显著;二节薯苗分枝数、薯苗产量最高分别为62.77个/m^2、493.34kg/667m^2,均显著高于茎尖薯苗;越冬地下茎存活率以二节薯苗优于茎尖薯苗,存活率在73.75%~82.50%;茎尖薯苗的柴根产量和数量均优于二节薯苗,分别达128.89kg/667m^2和16.1个/m^2。结论:以二节薯苗栽培越冬,其来年薯苗分枝、产量、地下茎性状均优于茎尖薯苗,薯苗直接栽插繁殖、地下茎萌发繁殖速度均快于柴根。
40-43

干旱胁迫对喀斯特地区适生灌木种子萌发的影响

摘要:为岩溶石漠化地区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依据,以不同浓度PEG-6000溶液(0%,5%,10%,20%)模拟干旱胁迫,研究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 Turcz)、截叶铁扫帚(Lespedeza cuneata G.Don)、白刺花(Sophora davidii Skeels)和木豆(Cajanus cajan Millsp)种子发芽率及萌发期的生理生化指标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探讨喀斯特地区灌木种子萌发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4种灌木种子发芽率均显著降低(p〈0.05)。随着PEG-6000浓度的增加,4种灌木种子萌发期的SOD活性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胡枝子和截叶铁扫帚种子萌发期SOD活性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p〈0.05),白刺花和木豆种子SOD活性逐渐上升;4种灌木种子萌发期的POD活性变化趋势相同,均呈下降趋势,CAT活性与GSH含量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胡枝子、铁扫帚与木豆种子萌发期SP含量呈先显著上升(p〈0.05)后降低的趋势,白刺花却逐渐显著上升(p〈0.05)。白刺花对干旱胁迫适应能力最强,其次是铁扫帚和胡枝子。
44-47

织金县插扦式散叶烘烤技术的应用

摘要:为了解插扦式散叶烘烤技术在大面积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效果,采用多年多点调查的方法,对织金县2010—2013年插扦式散叶烘烤技术推广应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插扦式散叶烘烤能明显地降低烘烤成本并提高烟叶经济性状。与挂杆烘烤相比,插扦式散叶烘烤每1kg干烟用工量、耗煤量、用电量分别比挂杆烘烤减少71%、11.70%和21.20%,均价比挂杆烘烤提高0.60元/kg,单位综合效益增加2.88元/kg。插扦式散叶烘烤技术推广应用经济效益明显,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48-52
贵州农业科学杂志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微生物

叶点霉属真菌寄主(宿主)和地理分布的多样性

摘要:为了解叶点霉属真菌在寄主(宿主)和地理分布的多样性,明确寄主(宿主)多样性对叶点霉属分类的影响,以分类地位及系统发育关系明确的叶点霉属的种为对象,研究叶点霉属真菌在寄主(宿主)和地理分布上的多样性。结果表明:大部分叶点霉属真菌在种内有寄主(宿主)的特异性,部分亲缘关系较近的种寄主(宿主)的亲缘关系较近;叶点霉属真菌的系统发育关系与寄主的系统发育关系无相关性。在地理分布上,美国、中国和日本的叶点霉属多样性较高,泰国的多样性较低。
53-58

贵州枇杷有害生物种类及防治用药调查

摘要:为了解贵州枇杷有害生物种类及防治用药,于2012-2014年对贵州省余庆县、施秉县、开阳县和荔波县枇杷有害生物种类及防治用药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贵州省枇杷园发生病害种类共20种,侵染性病害14种,非侵染性病害5种,低等寄生植物1种;害虫种类6目21科35种,同翅目4科12种,鞘翅目4科7种,半翅目3科3种,鳞翅目8科10种,双翅目2科2种,害螨1科4种;杂草28科102种。防治用药共49种,杀虫剂有18种,杀菌剂22种,除草剂9种。
59-61

温度对酢浆草岩螨实验种群生命表主要参数的影响

摘要:为酢浆草岩螨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设置24℃、27℃和30℃不同温度处理,采用水培红花酢浆草饲养酢浆草岩螨,测定该螨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寿命、产卵量和产卵期等生命表主要参数,以及种群内禀增长率等种群动态参数。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酢浆草岩螨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呈逐渐缩短的变化趋势,30℃与24℃相比,完成1个世代缩短4.29d,卵发育历期缩短1.47d。日均产卵量和总产卵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30℃时分别为(69.50±3.45)粒和(5.65±0.36)粒,而24℃时分别为(33.67±1.39)粒和(2.13±0.12)粒。产卵期和寿命则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30℃时酢浆草岩螨的产卵期和寿命均最短,分别为(12.30±0.83)d和(14.18±0.75)d,24℃时分别为(15.78±0.61)d和(18.00±0.56)d。内禀增长率和净生殖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4℃、27℃和30℃分别为0.1397、0.172 5、0.234 9和43.933 3、29.066 6、20.020 0。种群加倍时间和平均世代周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高温有利于酢浆草岩螨的实验种群的增长。
62-64

橡副珠蜡蚧及其两种寄生蜂的空间分布型

摘要:为了研究橡胶林中橡副珠蜡蚧及其两种寄生蜂的空间分布型,对橡胶林区的橡副珠蜡蚧成蚧、若蚧及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和斑翅食蚧蚜小蜂进行调查,利用聚集度指标法和Taylor幂法则分析橡副珠蜡蚧成蚧、若蚧以及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和斑翅食蚧蚜小蜂种群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聚集度指标法和Taylor幂法则分析得出的结论相同,即橡副珠蜡蚧成蚧、若蚧、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和斑翅食蚧蚜小蜂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其中,橡副珠蜡蚧成蚧与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橡副珠蜡蚧若蚧与斑翅食蚧蚜小蜂的空间分布型相吻合。
65-67

基于3D碳纳米材料固载AChE应用于毒死蜱的检测

摘要:为寻找快速、可靠的农药残留检测新方法,利用氧化石墨烯(GO)良好的水溶性分散碳纳米管(CNTs),一维(1D)的CNTs和二维(2D)的GO形成一种3D新型碳纳米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能够有效地增大电极的比表面积。用该材料修饰玻碳电极,并固载乙酰胆碱酯酶(AChE)制备灵敏度较高、线性范围较宽的有机磷农药生物传感器。采用循环伏安法(CV)研究传感器的电化学性质。利用有机磷农药对AChE的抑制作用,以氯化乙酰胆碱为底物,对毒死蜱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生物传感器在最优条件下,0.71~71.13μmol/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出限为0.23μmol/L,且传感器的灵敏度、稳定性及重现性较好,适用于毒死蜱的残留跟踪检测。
68-72

角胚跳小蜂属一新记录种的外部形态记述及其相关特性观察

摘要:为更好地识别和保护在农业生产上有应用价值的稻纵卷叶螟寄生蜂,采用田间与室内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寄生稻纵卷叶螟的角胚跳小蜂属一新记录种锥角胚跳小蜂(Copidosomopsis coni)的形态特征、寄生特性及其对吡虫啉和苦参碱的敏感性进行观察和测试。结果表明:该蜂的田间寄生率最高可达18.4%,其寄生可使稻纵卷叶螟幼虫表现为僵虫,1头被寄生幼虫可育出200~400头锥角胚跳小蜂成虫;该蜂对吡虫啉和苦参碱2种杀虫剂都很敏感,药膜法处理成蜂12h后LC50分别为6.8mg/L和13.45mg/L,24h后LC50分别为3.26mg/L和8.52mg/L。结论:该寄生蜂虽然对稻纵卷叶螟寄生率高,繁殖量大,但对稻田常用杀虫剂较敏感,在使用杀虫剂时要注意保护该天敌,避开天敌敏感期。
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