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农业科学杂志社
分享到:

贵州农业科学杂志

《贵州农业科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2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报告、研究简报、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专论与综述等。
  • 主管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 主办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 国际刊号:1001-3601
  • 国内刊号:52-1054/S
  • 出版地方:贵州
  • 邮发代号:66-6
  • 创刊时间:1972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73
  • 综合影响因子:0.515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贵州农业科学 2014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贵州农业科学杂志遗传育种·种质资源·生物技术·基因工程

杂交水稻强恢复系黔恢785的选育与应用

摘要:为了选育高配合力水稻新恢复系,利用香稻/CDR22的F5代中间材料,与生产上强优势恢复系蜀恢527、明恢86聚合杂交,经多年异地选择,聚合多亲本优势基因,育成了水稻新恢复系黔恢785。该恢复系具有分蘖好、恢复力强、配合力高、花粉量大等特点,利用其配组的金优785、湘菲优785、两优6785新品种已通过贵州省审定,其中金优785获农业部超级稻认定;全优785完成南方稻区长江上游国家水稻区域试验,进入2014年审定程序。
1-4

低谷蛋白水稻品种W3660的分子改良

摘要:为加快低谷蛋白水稻品种在贵州省的应用,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低谷蛋白水稻品种W3660种子,从1600份诱变材料中筛选出4份农艺性状优于 W3660的突变体,用与低谷蛋白性状紧密连锁的标记RM1358和蛋白质SDS-PAGE电泳分析其低谷蛋白特性。结果表明,4份突变材料与 W3660的DNA带型一致,其中M1的基因型为杂合型,其余3份为纯合型;对纯合突变体进行加代后获得3份农艺性状稳定的改良材料,其低谷蛋白特性与 W3660一致;与 W3660相比,改良材料的每穗粒数增加55.5%~69.2%,千粒重增加15%~17.5%,产量最高增产31%。结论: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低谷蛋白水稻品种 W3660获得的3份低谷蛋白水稻改良材料适宜贵州稻作区种植,对贵州低谷蛋白水稻品种的选育与应用具有推动作用。
5-8

玉米o2和o16突变BC5F2近等基因系的选育与遗传背景

摘要:为了探明玉米高赖氨酸奥帕克-2(opaque-2,o2)和奥帕克-16(opaque-16,o16)突变的分子遗传差异,以太系19/o2为o2突变基因供体亲本,QCL3021和 QCL3024为o16突变基因的供体亲本,普通系QCL2179和 QCL2180为受体轮回亲本,构建o2和o16近等基因系(NIL),经过多代回交和自交,并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选育近等基因系,并对其进行遗传背景分析。结果表明:多代回交和自交后选育出BC5 F2世代的o2和o16近等基因系(NIL)25份;从40个SSR标记中,筛选出25个在亲本间具有多态性的SSR标记;25个系基于分子标记的遗传背景恢复率为90%~100%,仅有7个系遗传背景恢复率高于理论值(98.4%),表明仍需继续进行回交选择。
9-12

优良玉米自交系QB48的选育及应用

摘要:QB48是贵州省旱粮研究所利用引进的优良玉米群体 Suwan1(C11)自交分离,经5代自交育成的玉米自交系,具有配合力高、耐瘠性强和适应性广的特点,于2010年获得国家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品种权号为CNA20070788.4),利用QB48作亲本相继育成玉米杂交种金单999、煌单008、金玉98、金玉5号、宝玉999,分别通过贵州、云南临沧、丽江等地审定。玉米自交系 QB48在玉米杂交育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3-16

18个贵州红托竹荪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摘要:为红托竹荪优良菌种的选育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利用ITS和ISSR分子标记对18个贵州红托竹荪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8个红托竹荪菌株的ITS序列长度为611~621 bp,GC碱基的含量为53.9%~54.68%,相似性为99.9%~100%。2)在遗传相似度为0.77时,将18个红托竹荪菌株分为2个类群。第Ⅰ类群包含13个菌株,分别为3个栽培菌株(ZS017,ZS036,ZS038)和10个野生菌株(YZS010-1,YZS010-2,YZS012,YZS018,YZS033,YZS035,YZS039,YZS041,YZS044,YZS046);第Ⅱ类群包含5个野生菌株(YZS040,YZS043,YZS045,YZS047,YZS052)。结论,贵州18个红托竹荪种质的亲缘关系较近,没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点,其遗传背景差异较小。
17-20

木霉菌株T-C7的形态鉴定及其ITS序列分析

摘要:为探求具有抑制串珠镰孢菌活性的木霉菌株,在玉米苗期根腐病发病田块采集土样,经过分离、形态学显微观察后,再根据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进行 rDNA-ITS序列分析和邻接法同源性比对等判定木霉菌株种类。结果表明:T-C7显微观察菌落初期白色,菌丝体呈柔毛状,菌落中间有明显产孢区,由黄绿色逐渐转化为绿色,背面无色或者略黄。孢子梗丛束稀疏,环状排列。主分枝呈树状分枝,常2~3个一组,成直角伸出。瓶梗短,基部细,中间膨大,顶部变细,常2~5个轮生。分生孢子呈球形,倒卵形或短椭球形,大小为2.1~3.2μm ×2.3~4.0μm,菌株形态与哈茨木霉吻合。ITS 区序列大小约为570 bp,与AF443928.1ITS区序列的置信度为86,亲缘关系最近。因此,判定 T-C7菌株为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21-23
贵州农业科学杂志生理生态·耕作栽培·农业气象

穗肥调控时期对大穗型水稻品种结实率及产量的影响

摘要:为探明大穗型水稻品种的穗肥适宜施用时期,促进水稻结实率与产量的提高,对2个大穗型品种(Y两优5845和金优785)进行不同时期穗肥调控研究,分析穗肥施用时期对水稻结实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倒三叶施用穗肥后Y两优5845和金优785一次枝梗退化率比倒五叶施穗肥的降低0.64百分点和2.33百分点,二次枝梗降低5.27百分点和1.78百分点,颖花退化率降低7.88百分点和5.84百分点,结实率达85.62%和83.41%;倒三叶施用穗肥的处理产量显著高于倒五叶施肥的处理,Y两优5854和金优785分别达960.3 kg/667m^2和873.21 kg/667m^2。结论:大穗型水稻品种适宜的穗肥施用时期为倒三叶期,此期施用穗肥能够保证减数分裂期有充足的营养供应,防止枝梗及颖花退化,增加结实率,从而提高产量。
24-26

贵州春旱区薏苡栽种模式探讨

摘要:为贵州春旱频发地区薏苡高效种植提供依据,采用田间试验方法比较了7种栽种方式的薏苡产量与收益差异。结果表明,采取垄作+覆膜+膜侧直播、垄作+覆膜+膜侧育苗移栽、垄作+覆膜+膜内育苗移栽和垄作+育苗移栽4种栽种方式均比传统的平作+直播(CK)方式增产增效,分别增产10.3%、19.2%、18.3%和12.1%,净增收益8.9%、12.7%、12.3%和10.8%,均可作为春旱地区薏苡栽种的适宜方式。
27-30

头花蓼及热淋清颗粒薄层色谱特征图谱的建立

摘要:为从整体上宏观地控制头花蓼药材的品质,并从源头上确保其单方制剂热淋清颗粒的均一、有效、可控,采用薄层色谱法建立头花蓼药材及制剂热淋清颗粒的 TLC特征图谱。结果表明:将样品用乙酸乙酯萃取,薄层版预饱和15 min,在展开剂为正己烷-乙酸乙酯-丁酮-甲酸(7∶6.5∶2.5∶3)二次展开,环境温度20℃,用三氯化铝试液显色时,挥尽溶剂后置于紫外光灯320 nm下检视,其荧光薄层色谱清晰,斑点容量大,分离度好;贵州施秉县头花蓼 GAP基地产的12批头花蓼药材的薄层色谱图和扫描轮廓图十分相似,均有5个荧光强弱相近斑点和5个对应大小的色谱峰;不同产地的9批头花蓼药材也具有相同的5个斑点及对应的色谱峰,但斑点的荧光强弱及色谱峰大小有较大的差异;不同批次热淋清颗粒的薄层色谱图和扫描轮廓图十分相似,均有5个荧光强弱相近斑点和5个对应大小的色谱峰。头花蓼近缘种赤胫散药材则不具备上述色谱特征。
31-35

Ca^2+胁迫下空心莲子草浸提液对海菜花的影响

摘要:为给空心莲子草的防除及珍稀物种海菜花的培育和保护提供参考,探讨了不同钙浓度条件下,空心莲子草浸提液胁迫对海菜花种子发芽率、发芽势、苗高、鲜重等的影响。结果表明:1)空心莲子草浸提液浓度低于10%时对海菜花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随浸提液浓度升高不断提高,并在浓度为10%时达到最高值(10.0%和11.7%),随后逐渐降低;2)海菜花种子发芽率与发芽势均表现为加钙高于不加钙,且加钙后促进顺序为低钙>中钙>高钙;3)海菜花幼苗苗高和鲜重随浸提液浓度升高不断提高,并在10%时达最大值(0.92 cm和759 mg),之后逐渐降低。因此,空心莲子草浸提液对海菜花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低浓度钙可促进海菜花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
36-38

核桃光合日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摘要:为核桃的栽培及资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采用 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对西林2号核桃光合日变化进行测定,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对其光合日变化规律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西林2号核桃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有明显的波峰与波谷,在14:00左右出现最低值,有明显的午休现象。气孔导度(Gs)日变化随时间呈不断下降趋势,但一天内变化的幅度不同,以8:00-10:00降幅较大,为73.69%,而10:00之后变化较为平稳。胞间CO2浓度(Ci)日变化呈现下降-升高-下降-升高的趋势,在10:00和16:00出现波谷,分别为14.2393μmol/mol和22.2917μmol/mol。叶片温度(Tleaf)和水分饱和蒸汽压亏缺(Vpdl)日变化均呈现上升-下降的态势,全天出现单峰曲线,在14:00均出现最大值,分别为43.73℃和7.8875 kPa。Pn与PAR、Ca和RH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Ta呈显著负相关(p<0.05)。Ta与RH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Vpdl、Tleaf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Ca与Gs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RH与Gs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Vpdl呈显著负相关(p<0.05)。
39-42
贵州农业科学杂志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微生物

马铃薯枯萎病的防治药剂筛选

摘要:为了筛选出有效防治马铃薯枯萎病的药剂在生产上应用,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多菌灵、甲霜灵、代森锰锌、杜邦克露和霜霉疫净等5种药剂对马铃薯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甲霜灵对马铃薯枯萎病的防效优于其他常规药剂,达70.59%;其次是杜邦克露和霜霉疫净,平均防效分别为68.76%和67.05%;多菌灵的防效相对最低,仅为55.76%。甲霜灵处理的大中薯率、每穴薯重、小区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均最高,分别为78.05%、437.24 g/穴、34.0 kg/21.6m^2和15748.61 kg/hm^2,较对照增产49.12%;其次是霜霉疫净处理,其各项指标分别为73.33%、385.31 g/穴、32.8 kg/21.6m^2和15192.78 kg/hm^2,较对照增产43.86%。
43-45

岑巩县针毛鼠的种群数量及繁殖变化规律

摘要:为了摸清岑巩县针毛鼠的种群数量及繁殖变化规律,利用岑巩县1984年5月至2013年12月的鼠情监测数据,对该鼠的种群数量及繁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针毛鼠为当地农区常见害鼠,占捕鼠总数的7.90%,平均捕获率为0.21%。旱地耕作区种群数量明显高于稻田区数量。全年种群数量在5月和8月出现2个数量高峰,平均捕获率分别为0.36%和0.40%。繁殖期为3-10月,多年平均怀孕率为32.15%,每年在3-4月和7-8月出现2个种群繁殖高峰,怀孕率分别为57.14%~66.67%和37.50%~38.46%,平均胎仔数为5.23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57.63%,平均繁殖指数为0.73。不同季节种群繁殖特征变化明显。
46-48

扁角豆芫菁的繁殖习性观察

摘要:为扁角豆芫菁的人工规模化养殖提供参考,对其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扁角豆芫菁的性行为包括求偶和交配2个阶段;成虫羽化后4~5d有求偶行为,求偶成功后便开始交配,雄虫一生可交配2~4次,雌虫1~3次,交配适宜温度为27.6~30.5℃,相对湿度为72.4%~86.3%;雌雄比例为1∶2时雌虫平均交配次数最多,达2.3次;交配后4~6 d开始挖穴产卵,交配1次产卵1次。雌虫一次产卵45~110粒,产卵间期为7~10 d。
49-52

齿果酸模水浸液对4种作物的化感作用

摘要:为了解齿果酸模(Rumex dentatua L.)的化感作用,采用室内生物测试法研究了齿果酸模叶片和根水浸液对小麦、高粱、萝卜和小白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齿果酸模叶片和根水浸液对4种作物发芽、胚根生长、幼苗生长都具有较强的化感抑制作用,对胚根生长的影响最大,对发芽的影响最小,叶片的化感作用稍强于根。齿果酸模叶片水浸液在浓度为0.025 g/mL时显著或极显著地抑制4种作物胚根和幼苗生长;根水浸液在浓度为0.0125 g/mL时极显著地抑制4种作物的胚根生长(P=0.01);叶片和根水浸液对4种作物发芽率的综合抑制率分别为27%和17%。
53-56

贵州省稻茬免耕油菜田杂草化学防除技术规程

摘要:规程根据贵州省稻茬免耕油菜田杂草发生危害特点,规定了稻茬免耕直播、移栽油田播种前、移栽前的除草剂使用种类、剂量、间隔时间,以及油菜生长期的除草剂施用种类和剂量等杂草防除技术。对指导贵州油菜田杂草防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规程于2012年7月20日由贵州省技术监督局。
57-58

基于养分平衡法的贵州籼型杂交稻推荐施肥参数

摘要:为确定本土化的水稻推荐施肥参数,建立施肥指标体系,对近年来贵州各施肥分区“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不同施肥分区下籼型杂交稻的养分吸收量、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肥料当季利用率等施肥参数。结果表明,利用养分平衡法确定土壤供肥量和水稻需肥量,设计肥料配方,配方施肥区实际产量与设定的目标产量的平均吻合度为93.89%。推荐施肥参数的确定解决了水稻施肥指标体系不系统或缺失的问题,为水稻产前定肥和肥料配方设计提供依据,提高了推荐施肥技术方案的可靠性。
59-63

雷公山4种森林类型的土壤可蚀性K值及影响因素

摘要:为揭示雷公山土壤可蚀性状况,采用EPIC模型对雷公山4种森林类型土壤可蚀性 K值进行估算,同时分析了土壤可蚀性 K 值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4种森林类型土壤可蚀性 K 值的变化范围为0.278~0.303,K值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空间变异性为弱变异性;4种森林类型土壤可蚀性 K值大小顺序为乔木林>乔灌过渡林>灌木林≈马尾松林;样方坡度在17°~31°,坡度与土壤可蚀性K值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017,线性相关不密切;生物结皮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粉砂含量,当生物结皮达到60%时可降低土壤可蚀性K值;EPIC模型指标的相关分析表明,可蚀性 K值与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粉砂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粘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机碳含量相关性不显著。
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