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技术经济杂志社
分享到:

工业技术经济杂志

《工业技术经济》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1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经济管理与改革、理论与方法、证券与投资、财务管理等。
  • 主管单位:吉林省科学技术厅
  • 主办单位:吉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4-910X
  • 国内刊号:22-1129/T
  • 出版地方:吉林
  • 邮发代号:12-275
  • 创刊时间:1981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9
  • 综合影响因子:1.443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工业技术经济 2014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工业技术经济杂志技术经济

技术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多少?

摘要:全要素生产率(TFP)分析方法未考虑资本投入中蕴含的技术进步,低估技术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改进的 Solow 模型构建技术进步测度方程,对中国1953~2011年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53~1978年,技术进步率-0.19%,对经济增长贡献8.61%;1979~2011年 ,技术进步率4.43%,对经济增长贡献44.35%,技术进步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3-15

中关村创新集群的演化过程剖析及启示--基于复杂网络视角

摘要:创新集群建设对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中关村创新集群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引领我国发展的创新高地。本文在对复杂网络理论与创新集群适用性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中关村创新集群的复杂网络演化过程,并总结其发展规律,对于指导我国创新集群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6-20

基于析因设计的供应链牛鞭效应成因量化模型研究

摘要:本文以啤酒游戏为背景,构建了运用部分析因设计对牛鞭效应成因进行量化的仿真模型。文章在仿真模型设计中,将牛鞭效应成因总结为9个变量:需求预测、在途物资预测、批量订货、运输延迟、信息延迟、购买延迟、生产延迟、生产能力、层级结构。在啤酒游戏中,仿真结果显示,购买延迟、层级机构、在途物资修正和需求预测修正具有明显的主导性,优化供应链结构、实现企业间信息的共享将极大地的弱化牛鞭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为供应链牛鞭效应的弱化研究指引了方向。
21-28

虚拟品牌社群体验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感知不确定性的中介效应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虚拟品牌社群成为企业维系顾客关系并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现有探讨品牌社群的文献甚多,但鲜有文献从消费者心理感知层面来分析社群体验对购买意愿的影响。本研究将以降低感知不确定性理论为基础,并通过对292名有效访问者的调查实证表明,降低感知不确定性在社群体验和消费者购买意愿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因此,企业要重视虚拟品牌社群的经营与管理,使得消费者感受到良好的社群体验,从而最终影响其购买意愿。
29-37

基于 ISM 和 AHP 的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涉及领域广泛且关系复杂。为厘清因素之间的层级关系和影响力排序,为决策者有重点地制定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从基础条件、政治外交条件、经济条件、安全条件、保障条件等7个方面构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分析得到由表层直接影响因素、中间层间接影响因素和深层根本影响因素组成的3级多层递阶 ISM ,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表层影响因素的权重排序。结果表明:ISM 能有效地建立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影响因素层级结构,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因素间的层次关系;AHP 法可以识别影响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关键和重点因素,包括专门的管理组织机构完善程度、跨国港口间通关便利性、集疏运网络完善程度。
38-43
工业技术经济杂志区域经济

省、市、自治区生物医药产业竞合关系研判--基于产值份额演变的空间面板模型研究

摘要:基于熵的多样化指数显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趋势不断加强。以产值份额为变量构建空间变系数面板模型,研究29省生物医药产业竞合关系。结果显示:空间变系数面板模型能较好检验区域产业竞合关系;相邻效应显示,10个省生物医药产业显示为对周边省份竞争效应,11个省生物医药产业显示为对周边省份合作效应,8个省生物医药产业与周边省竞合净效应不显著。整体效应显示,9个省竞争力较强,12个省竞争力弱,8个省处于中等。
44-50

FDI 、 R & D 、消费与环渤海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1998~2013年面板数据

摘要:本文采用1998~2013年间环渤海五省市的 Panel 数据,分析 FDI 、 R&D 、社会消费与环渤海五省市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表明, FDI 、 R&D 与社会消费对北京经济增长都起到显著地推动作用;FDI 、 R&D 与社会消费对天津经济增长发挥了促进作用;R&D 和社会消费对河北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FDI 则缺乏显著性;R&D 和社会消费对山东经济增长影响较大, FDI 显著相关性不强; FDI 和社会消费对辽宁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较明显,R&D 与经济增长缺乏相关性。与此同时, FDI 、 R&D 和社会消费对各省市经济的贡献率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基于此,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各省市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51-58

地区市场化进程对 EKC 转折点的影响研究

摘要:长久以来,环境问题与经济增长关系备受关注。本文将作为制度形式之一的市场化进程引入新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方程,以中国和东中西部3个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1997~201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考察市场化进程对 EKC 存在性和 EKC 转折点的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和东中部地区 EKC 均呈倒 U 型,市场化进程与环境污染之间均呈负相关关系,说明市场化进程提高,有助于 EKC 转折点提早出现,即有利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而西部未呈现倒 U 型。政府应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政策推进市场化进程,以便更好地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间的关系。
59-66

基于 DEA 模型的中国省际经济发展效率研究

摘要:科学测度经济发展效率是衡量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以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窗口分析法以及 Malmquist 指数研究了中国2000~2009年各省份经济发展效率的区域差异与动态演进特征,并将经济发展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定位了制约我国省际经济发展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将 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与技术进步,探讨了我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来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层面,考察期内我国各省份、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效率呈现比较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来驱动。
67-75

长三角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基于沪、苏、浙、皖的实证分析

摘要:随着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提升,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联系愈加密切,二者的良性互动发展是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从我国近10年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实际看,二者明显呈现出互动发展的趋势。以长三角区域为例,通过对沪、苏、浙、皖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除了上海外,其他三省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并未呈现良好的互动发展关系,为此,提出应协同发展、提升三省一市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水平,通过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业良性互动发展。
76-85
工业技术经济杂志低碳经济

财政分权、经济开放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基于1988~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

摘要:基于1988~201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财政分权、经济开放对地区能源强度的影响效应及其地区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地方财政分权与地区能源强度正相关,贸易开放和外资开放与地区能源强度负相关,但外资开放比贸易开放对地区能源强度下降的促进作用更强;出口依存度与地区能源强度正相关,进口依存度与地区能源强度负相关;财政分权、经济开放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财政分权对东部地区能源强度的负面影响最弱,对中部地区能源强度的负面影响最大,外资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对中部地区能源强度下降的促进效应最强,出口依存度对中部地区能源强度的负面作用最强。
86-93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基于联立方程的经验考察

摘要:为更好的考察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我国二氧化碳(CO2)排放的影响,文章使用中国1985~201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数据,通过构建联立方程组研究了两者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通过规模效应增加了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又通过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和环境规制效应作用降低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其总效应是降低了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即外商直接投资的总体环境效应是积极的。文章最后基于上述研究发现,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94-101

省域工业行业碳排放分解研究

摘要:基于 LMDI 方法的乘法形式对2003~2011年京晋滇三省及全国工业行业碳排放进行分解,发现:工业规模显著推动碳排放增加,能源强度抑制了碳排放增加,能源结构优化不明显。建议: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降低能源强度;推动能源供给革命,优化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控制高能耗工业发展规模,降低高能耗工业的比重。
102-110

阶段式低碳发展要求下我国工业部门碳减排潜力分析

摘要:传统 DEA 方法研究碳减排潜力时以能源效率最优行业为参照标准,忽视了行业低碳发展存在阶段性特征的事实,测算的减排潜力值在短期内难以全部释放,不能作为我国工业部门制定碳减排目标的依据。而改进的广义 DEA 模型可自由选择参照集进行评价,因此,本文尝试采用比各行业低碳发展阶段高一级的行业组为低碳发展标准,并对比分析两种方式下的碳减排潜力。结果显示:(1)我国工业部门2011年低碳发展水平总体可以分为5个阶段,处于低碳发展一般阶段的行业比例最大,为36.8%;(2)阶段式减排下绝大多数行业比传统方式下要求的减排量减少,工业总体要求减排量降低8.1%;(3)我国工业部门推进碳减排工作的重点行业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重点部门为采矿业。
111-117

中国省域碳强度的空间相关性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空间统计学与空间计量方法,构建0-1权重矩阵和地理距离权重矩阵,对我国30个省 CO2排放强度的空间相关性及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发现:(1)中国 CO2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外溢效应,本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会受到邻近省份碳排放的影响,空间计量研究方法比普通面板研究更适用。(2)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能源强度是影响中国 CO2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FDI 、人均 GDP 、人口密度有助于减少中国 CO2排放,但能源价格作用不显著。
118-128

电力行业碳排放绩效地区差异及空间相关性分析

摘要:在全要素概念框架下,基于环境 DEA 技术构建碳排放绩效指数,运用窗口数据对我国30个省区2003~2012年间电力行业碳排放绩效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电力行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电力行业碳排放效率相对较低,整体呈现波动性变化趋势;且存在区域不平衡,呈现东部、东北向中西部递减的格局;碳排放效率较高的省份主要集聚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效率较低的省区则主要集中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从空间相关分析来看,样本期间各省电力行业碳排放效率的全局 Moran's I 值均显著为正,表明电力行业碳排放效率呈现正的空间相关性,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局域空间自相关指数的测算进一步印证了电力行业碳排放绩效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性。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129-135
工业技术经济杂志创新方法

我国不同产业聚集区域技术创新对就业的动态影响分析

摘要:将技术创新分为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两个维度,运用我国1996~2011年的数据,首先建立 VAR 模型,通过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后,建立 VEC 模型,分别探究我国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技术创新对就业的影响。并建立脉冲响应函数,模拟就业对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冲击的响应。结果显示:(1)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都会促进就业,但过程创新的作用更加显著;(2)技术创新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更加稳定而明显。本文力图通过分析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为我国改善就业提供一定的参考。
136-143

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获取路径研究

摘要:知识获取作为影响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决定着创新的效率与成败。本文在分析已有知识获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创新的知识体系结构,进而依据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获取特点,从知识的识别和转化、知识的转移和共享、知识的流动等方面系统研究了知识获取的路径,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有利于在提高企业知识获取效率的同时加快其技术创新步伐,以达到最大化组织价值之目的。
14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