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管理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高校教育管理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 32-1774/G4 国内刊号
  • 1673-8381 国际刊号
  • 3.4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高校教育管理是江苏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江苏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高校教育管理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题企划:“双循环”与高等教育、专题企划: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高教研究、教师发展

高校教育管理 2008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高校教育管理杂志校长论坛
和谐文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思考1-5

摘要:和谐文化建设对高等教育的质量及其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目前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上存在的认识困扰及实践局限,本文就构建符合和谐原则的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结合办学实践,提出政府需要确立明确的指导性质量标准,为各类高校创设良好竞争环境,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将院校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构建促进和谐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等思路。

试论和谐大学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6-11

摘要:建设和谐大学需要培育和谐的大学文化,植根于大学教育环境中的大学文化,是文化在大学校园方面的再现与反映,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身心全面发展的有效载体。在深入阐述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时代特质以及建设和谐大学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历史使命,剖析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大学文化的不和谐因素的基础上,从重塑精神理念、培育制度体系、营造环境氛围、确立发展目标等角度,探讨了和谐大学文化建设的重点和策略。

分配制度是制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个因素11-11

摘要: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2007年12月7日在《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当前,我国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受到的制约很多。观念是一个制约因素,如关起门来办学,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不能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大学目前的分配制度是制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大学的收入分配方面,最大的问题是收入多元化。

高校教育管理杂志国外高教笔谈
简析美国高等教育认证的民间性12-16

摘要:认证制度是美国高等教育中颇具特色的一部分,而民间性是该制度的根本特性。认证组织,认证标准的制定,认证程序等方面都体现着民间性,各级政府可以与其合作,但对其没有直接的领导权。美国高等教育认证的民间性形成的基础是高等教育有较充分的自治权,宪法公民基本权利能够真实实现,社会文化对于集体结社的偏好。

日本高等教育认证评估模式16-19

摘要:日本高等教育外部评估,起步较晚,但它的发展速度快,科学化、规范化程度高,现已通过法律、法规予以保障。日本高等教育外部评估属于一种认证式评估,也称之为目标管理式评估。其制度内容主要有三:一是校方的中期发展目标必须经文部科学省认可;二是评估机构必须经政府认证;三是被评估方,即作为一种义务所有院校必须参评,这样就使外部评估制度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日本高等教育认证评估基于尊重学校个性、特色、特别是学校向社会说明自身责任的原则,制定了评估指标,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高校教育管理杂志教育理论
和谐文化:大学文化建设的使命20-25

摘要:通过对和谐文化的意蕴、作用、地位的分析,指出和谐文化是历史反思与时展的契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对大学文化内涵与精神内核的分析,指出和谐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本质需求和目标追求;提出构建和谐大学必须提高文化自觉,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学文化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必须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大学文化育人提升国家软实力25-25

摘要:安庆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孙晓峰在2007年12月12日《光明日报》撰文指出,大学文化育人的成效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特殊意义:一是突出大学精神文化的主导作用。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大学的传统精神,它是由大学的传统、历史、地域文化的影响、学科特色和知名学人(包括教师、学生、校友)的品格、气质、生命力和创造力共同孕育的。

高等教育学研究范式及其演进26-30

摘要:库恩的“范式”理论认为成熟学科的标志应该是某个科学共同体围绕某一学科或专业所具有的理论上或方法上的共同信念。这种共同信念规定了科学共同体所拥有的共同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为其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依“范式”标准衡量来看,高等教育学并不是一门成熟的学科,但是在研究中存在经验体系研究范式和理论体系研究范式,从最初的经验体系研究范式向理论体系研究范式的转变展示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历史脉络,在未来的发展中则应逐渐向问题取向的研究范式转变。

地方高校培养创新人才需营造良好环境30-30

摘要:西北大学党委书记张炜在2007年12月05日《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要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和深层次开发人力资源,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提供一流的教学、研究设施,为教师确定合理的工作量,使教师有更充分的自主和更多的时间从事科研工作,激励高校教师的创新激情和创新潜能,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大学和谐文化建设与学习空间设计31-33

摘要:从大学环境建设——学习空间设计这一微观角度入手,阐述了大学和谐文化建设与学习空间设计之间的关系以及和谐的学习空间设计应该关注的几个方面:关注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要、体现最新教育教学理念、营造亲和、和谐、舒适的空间形象。

高校教育管理杂志人力资源管理
博客:校长专业化成长的新路径34-37

摘要:博客作为一种个性化的个人信息管理系统,越来越受到校长们的青睐。博客有利于校长进行教育叙事研究,能够提升校长的反思能力,有利于校长间知识的融合与转化,能有效地促进校长科研能力的提升,同时还有利于校长克服职业倦怠心理。因此,将博客引入校长的专业培训,建立校长博客的评估机制,加强区域性、校际性博客群的整合,提高校长博客的访问量,能够进一步促进校长的专业化成长。

高校院(系)党政领导共同负责制初探38-41

摘要:长期以来,与高校院(系)领导体制相关的规定没有得以明确,使得高校院(系)一级党政组织存在职责不清、各行其是的状况。1999年江苏省委教育工委率先提出高校院(系)党政领导共同负责制,明确指出院(系)工作由院(系)党组织和行政共同负责,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江苏省高校院(系)基层组织建设的加强。共同负责制要求院(系)党政领导必须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建立与之配套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以保证党政班子决策的民主性与科学性。

高校实验技术人员职业自我效能感初探42-46

摘要:随着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以及用人门槛的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学历层次也不断提高。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重点应该从原来的改善外界环境、提高学历水平等方面尽快转移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培养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职业自我效能感,使每个实验技术人员成为自身职业发展的主人,认识到只要努力实现自我更新,就能胜任自己的岗位职责,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

高校教育管理杂志教育管理
我国区域发展政策调整与高等教育改革47-52

摘要:建国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政策主要经历了区域均衡发展政策、区域非均衡发展政策和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三个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国家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虽然我国没有像经济政策一样明确地提出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但是从我国区域发展政策的演变过程和高等教育政策随之而进行的调整变化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区域发展政策对高等教育的结构布局、大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52-52

摘要:北华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林永柏在2007年12月8日《光明日报》撰文指出,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是紧密相连的。科学的发展观引导着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着科学的发展观。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难点和关键,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需要正确的政绩观来保证,只有引导和教育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科学发展观才能落到实处。缺乏正确的政绩观,往往会在实践中偏离科学的发展观。

国外大学的校院分级管理及其运行特点53-57

摘要:国内普通高校的校内管理模式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影响着大学的功能发挥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从国外现代大学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的特点、学院设置与运行规范以及发展历史与实践可以看出高校分级管理所存在的一般规律,我国高校应积极借鉴这些管理经验,以利于学校管理思路的转型、管理职能的转变和管理方式的转换,不断促进高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高校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58-61

摘要:体育文化是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院校的教学育人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应该加强高校校园体育设施、体育意识文化、体育行为文化的建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乃至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高校教育管理杂志教学管理
试论学习改革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62-66

摘要:为了顺应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高等学校应该确立大学生学习改革的理念,明确学生在自主创新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并发挥学生在自主创新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高校应在教学活动中将自主学习与创新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采用学习改革与工程创新实践相辅相成的新模式,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其自主创新学习的积极性,改革教学管理方式,建立适合自主创新学习的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