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政法学院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杂志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6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民间法、民族习惯法_主持人手记(六十二)、法律论坛等。
  • 主管单位:甘肃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甘肃政法学院
  • 国际刊号:1007-788X
  • 国内刊号:62-1129/D
  • 出版地方:甘肃
  • 邮发代号:54-95
  • 创刊时间:1986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65
  • 综合影响因子:0.640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15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杂志学术视点

包裹式立法模式考察——以教育法律包裹式修改为考察对象

摘要:国务院法制办将教育部提请修改的四部法律《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以及《民办教育促进法》的修改建议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这一举措开创了我国包裹立法模式的先河。包裹立法就是为达到一个立法目的,而对散布在不同的部门法的相关条款进行一次性的"打包"修改。这种修改模式能够提高立法效率,而且能保证法律体系中的内在统一性等,但它的实施则需要一定的范围与条件,它所适用的范围则是一部法律的变动会引起相关法律的变动,即有同类或同样调整对象的法律部门存在。同时该模式的适用对立法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1-8

工伤补偿与民事赔偿的整合进路——从方向抉择到细节处理

摘要:在侵权与工伤交织的情景中,两种救济、两条进路的重叠往往会在实践中造成各种各样的尴尬与困境。困境背后的症结乃在于侵权与工伤两大体系之间在衔接与整合机制上的缺失。弥补之际,我们既要看到二者在损失填补上的共性,又必须充分关注工伤制度所特有的生存保障理念。共性之上,不宜重叠;个性之中,扬长避短。两相权衡,优选之路当以工伤待遇先行,代位求偿殿后,在确保劳动者权益优先和充分填补的前提之下,妥善平衡各方利益,于细节处弥合制度衔接之中的残存缝隙。
9-20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杂志民间法·民族习惯法

民间法、民族习惯法专栏主持人手记(五十七):负志以宏大,用心于微末

摘要:【民间法、民族习惯法专栏主持人手记(五十七):负志以宏大,用心于微末】对眼高手低这个词,人们一般在贬义上使用。在这里,针对民间法的研究,我愿意赋予其另一重意义:民间法研究就是要求有兴趣者负志以宏大,用心于微末的眼高手低的活动。
30-30

私力惩罚的空间:基于国际足联诉马图扎伦案的思考

摘要:基于国际体育治理中国家权力与私人自治、公共惩罚与私人惩罚的关系原理审视了瑞士联邦法院基于公共政策撤销CAS国际足联诉马图扎伦案裁决中存在的问题,认为法院的判决过于强调了个人的经济自由权而忽略了体育治理的特殊性、体育自治和私人惩罚的效率,以及对公共惩罚的重要补充作用,这一裁决可能对未来体育自治中所规定的资格罚的严厉性提出挑战,体育界应集体发声为捍卫自治权力而抗争。
31-37

甘肃民族地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及成因探析

摘要:甘肃多民族地区纠纷类型及解决机制存在较大差异,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肃南裕固族自治州的具有民族特色纠纷解决机制最为典型。民族、宗教、人文、地理、经济等因素是形成现有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直接原因。大小传统的博弈、制度供给、大众需求等是形成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本文通过对甘肃省传统纠纷解决机制及民族地区自生自发解纷机制现状及成因的探析,力求洞察不同纠纷解决机制在实践中所引发的问题,为构建出科学、合理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提供一种路径。
38-45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杂志法学论坛

帝制中国晚期的废除刑讯运动(1870-1905)——以《申报》为起点

摘要:刑讯在古代中国的司法审判中颇引人注目。近代以降,中西方法律不断发生接触、冲突和融合,随着一些新兴国家逐步废除刑讯,中国的司法刑讯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强烈批判,引发了一场要求废除刑讯的社会运动。尽管中国的旧式司法刑讯具有其合理性,但已不足应付新的挑战。《申报》作为现代新兴媒体,得社会风气之先,对刑讯不断提出严厉批评。在日本明治维新政府废除刑讯后,率先提出废除刑讯的主张。1905年4月经过修订法律大臣郑重建议,清政府最终从制度上废除了刑讯。但在刑讯废除后,欲在中国建立一套全新的司法审判和证据体系,仍面临诸多挑战。
46-54

脱离文本制约的刑法解释现象之反思

摘要:刑法文本是刑法解释学极其重要的权威性资料。刑法解释的任务旨在揭示并明确刑法文本的含义,并使之以最大理性的程度涵摄案件事实,形成案件事实评价的参照依据。刑法解释论中存在脱离文本束缚的倾向,表现为以非规范化的学科概念泛化刑法文本的应有含义、忽视刑法文本内在的逻辑结构以及过度主张重刑的竞合论。刑法解释需要重返对文本的解读并接受文本的制约。文本中心的解释观不是只承认文义解释,而是接受并主张解释方法的多元性,其中文本应当始终贯穿于解释的过程并成为解释结论的检验标尺。
55-63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研究

摘要:证明责任分配主要解决要件事实真伪不明时如何裁判的问题。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设计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如何合理分配证明责任。我国已有关于环境侵权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法律规定并不具直接扩大适用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可能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被告双方都有各自证明责任的范围,因果关系推定体现了立法者保护弱者的价值追求,与之相关的证明责任倒置理论需要澄清。《最高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填补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证明责任分配法律文本缺失之不足,其中的多个法律条款有利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审理,但相较《征求意见稿》而言,其对个别条款的处理存在明显不当,是一种倒退,必须予以正视。
64-75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杂志法律与实践

我国商标权法定赔偿的现状及反思

摘要:我国当前在商标司法实践中普遍将法定赔偿作为侵权判赔的主导性方法,这一现状与商标侵权案件的特点以及由此导致的权利人举证不能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为了能够使商标权法定赔偿获得更加规范的适用,我国商标法应当进一步明晰商标权法定赔偿的适用条件,同时还应就侵权情节轻重的判断、涉案商标价值的高低以及侵权过错程度对法定赔偿的影响等问题尽快形成统一认识。
76-88

医疗损害司法鉴定与司法裁判:背离困境与契合构想

摘要:自《侵权责任法》实施以来,医疗损害责任纠纷的裁判依据得以统一,裁判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认定医疗行为的过错以及医疗行为与患者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司法鉴定。司法鉴定意见往往会左右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的裁判结果,但司法鉴定无论如何只是司法裁判过程中一个可能的环节,即司法鉴定始终"依附"于司法裁判而不是相反。现有立法缺少医疗损害鉴定的程序性规定,通过实证研究可以发现,司法鉴定与司法裁判在实务中的背离现象比较严重,因此,需要探讨司法鉴定与司法裁判的契合机制,从而更好地发挥司法鉴定意见在解决医疗纠纷时的证据价值。
89-100

涉诉舆论中的非法律修辞——以李天一案为例

摘要:近年来,舆论介入司法干预司法审判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并对司法审判产生了较为复杂的影响。以李天一案件为例,借鉴心理学等研究成果,着眼于涉诉舆论中的非法律修辞,将会对其内容、形成根源和影响的探讨产生非常重要的启示,并能够揭示出舆论背后的报复与恐惧机制,以及对法治的消解作用。可能的出路也许是多方面的,包括公权力的监管与自我限制、把法律作为修辞,以及警惕恐惧"愚昧"、倡导希望等。
101-110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杂志青年法苑

社会变革时期的言论自由空间——清末民初三十余年报刊舆论透视

摘要:清末民初时期为何有较高的言论自由度?透视清末民初的三次报业高潮、新闻报刊舆论的过激化现象以及清末民初政府对言论的控制情况,不仅可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同时可总结出影响中国社会转型时期言论自由度的五个因素。另外,透视清末民初的言论自由图景,可观察到社会变革时期言论自由空间的"偏颇性言论自由"现象和"薄壳效应"规律,而发展社会组织、鼓励社群言论自由则是解决"薄壳效应"困境的最佳途径。
111-124

论宅基地使用权初始取得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

摘要:宅基地使用权制度以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为入口,其设计科学、合理、精确与否对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实施效果有着直接影响。《物权法》却并未直接规定宅基地使用权取得制度,作为一个典型的引致性规范,立法者为包括《物权法》在内的相关法律的修改完善及新法的适用,预留了较大空间。我国立法将宅基地使用权定性为用益物权,宅基地使用权初始取得制度的改造与重构亦应当依照他物权取得的基本原理,从而完善我国的宅基地用益物权制度。
125-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