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业科技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甘肃农业科技杂志 省级期刊

Gansu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62-1050/S 国内刊号
  • 1001-1463 国际刊号
  • 0.7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甘肃农业科技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63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主管的学术期刊。甘肃农业科技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试验研究、旱地农业、专题论述、新品种新技术

甘肃农业科技 2017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甘肃农业科技杂志试验研究
抗条锈丰产冬小麦新品种中梁32号选育报告1-3

摘要:冬小麦新品种中梁32号为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新抗12号为母本,中04304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过系谱法选育而成。在2013—2015年甘肃省陇南片区域试验中,2 a折合平均产量6 944.25 kg/hm^2,较对品种照兰天19号增产6.8%。2015—2016年度参加省陇南片山区组小麦生产试验,5点(次)折合平均产量5 568.00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19号增产4.0%。中梁32号株高104.6 cm,平均穗长8.4 cm,千粒重42.7 g,容重802.00g/L,粗蛋白含量135.7 g/kg,沉淀指数35.00 m L,湿面筋含量25.1%。经接种鉴定,该品种苗期对混合菌表现中抗,成株期对条中33号、条中34号、贵22-14、贵农其他及混合菌均表现免疫,适于在天水山区及周边海拔1 800 m以下肥力较高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南北二阴区种植。

氮磷配比对冬小麦品种兰天26号产量的影响3-5

摘要:于2015—2016年度试验观察了不同氮磷配比对兰天26号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N 180.0 kg/hm^2、P2O5135.0 kg/hm^2处理的平均折合产量虽然比施N 180.0 kg/hm^2、P2O5180.0 kg/hm^2处理减产1.05%,但综合经济性最好,种植收益最高,适宜在清水县及天水、陇南地区生态类似区兰天26号小麦生产中应用。

优质食用型向日葵杂交种A9选育报告6-8

摘要:食用型向日葵A9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与啤酒原料研究所与甘肃金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胞质互作型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其杂交组合是G06A×8198R。该品种农艺性状优良,抗倒伏,较抗菌核病、黄萎病和白粉病。在2011—2015年甘肃省食用型向日葵多点区域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4 111.5 kg/hm^2,较对照品种LD5009增产6.3%。在2015年甘肃省食用型向日葵生产试验中,A9平均折合产量4 272.0 kg/hm^2,比对照品种LD5009增产6.7%。该品种品质优良,粗脂肪含量为24.2%(干基),粗蛋白含量为19.7%(干基)。适宜在甘肃省沿黄灌区、河西、天水及新疆、内蒙古、宁夏向日葵种植区推广种植,或在低海拔光照充足地区麦后复种。

气质联用检测土壤中有机磷农药的优化研究8-12

摘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土壤样品中敌敌畏、内吸磷、甲基对硫磷、马拉硫磷和对硫磷的残留量,对土壤样品的前处理方法进行了优化。确定的优化方法为土壤样品用乙腈振荡提取,在旋转蒸发仪上用40℃旋转浓缩至约2 m L左右,取下后在氮吹仪上用氮气吹干,在选定的质谱条件下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检测。实际土壤样品均未检出,在0.2、0.4、0.6μg/m L添加水平下,该方法加标回收率为75.5%-121.5%,相对标准偏差在2.3%-8.7%,检出限0.25-0.82μg/kg。

培养料添加菜籽饼对双孢蘑菇产量的影响12-14

摘要:研究了培养料中添加不同量的菜籽饼对双孢蘑菇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加菜籽饼作为氮源对双孢蘑菇产量没有显著性影响。同时添加菜籽饼和鸡粪可提高培养料的发酵温度,当菜籽饼添加量为6.5 t时,3潮菇总产量为96.84 kg/m^2、平均产量32.28 kg/m^2,比对照组高78%。

马铃薯悬浮细胞对温度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15-19

摘要:选择马铃薯品种大西洋和甘农薯5号的悬浮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在5℃、20℃及40℃环境下的细胞相对生长量、质膜离子渗漏率、细胞活力值、渗透调节物质质量分数、光合系统ⅡFv/Fm来阐明马铃薯在温度胁迫下的生理适应机制。结果表明,不同马铃薯品种对温度胁迫的适应性不同,环境温度为5℃时马铃薯悬浮细胞的生长状态最好。

兰州市城市道路分车带花灌木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19-24

摘要:对兰州市三县五区及兰州新区城市道路分车带绿地中已应用的花灌木种类及现状进行了历时2 a的调查。结果表明,兰州市城市道路分车带绿地中已应用的花灌木种类共有9科18属33种和变种。改造后的道路将原有常规品种榆叶梅、紫丁香、黄刺玫、珍珠梅、连翘、红叶小檗、金叶女贞(替代黄杨)更换为优良花灌木品种木槿、紫薇、西府海棠、樱花、红叶碧桃、红叶石楠、紫叶矮樱(替代红叶小檗)。紫薇、树状月季、红叶石楠冬季越冬需要采取保护措施。道路分车带绿地中新增加的花灌木品种有西府海棠、樱花、红叶石楠、紫薇、木槿、紫叶矮樱、四季玫瑰、藤本月季、紫玉兰、美人梅、树状月季,美人梅在分车带中表现良好,玉兰不适宜在分车带中种植。可增加常绿花灌木郁香忍冬在道路分车带中的应用。增加了优良乡土花灌木水栒子、紫斑牡丹、金银木、玫瑰、丁香等品种的应用。金叶女贞既可以作为绿篱及横纹花坛应用,也可作为开花灌木应用;大叶黄杨除作为常绿观叶植物应用之外,也可作为观花、观果花灌木应用。

兰州地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品种配置试验25-30

摘要:在兰州市皋兰县城关镇明星村(海拔1 754 m)、榆中县城关镇李家庄(海拔1 879 m)和永登县柳树镇柳树村(海拔2 032 m)不同海拔条件下,以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3个紧凑型玉米品种(巡天1102、金穗3号和龙源3号)和6个熟期接近的大豆品种(系)(冀豆17、中黄30、齐黄36、陇黄2号、晋豆19和XD2015-6)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筛选兰州市不同海拔条件下适宜于机械化作业的玉米、大豆间作品种,以期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试验结果表明,因生育特性的差异,各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在不同海拔条件下不同,间作玉米品种金穗3号在皋兰、榆中和永登表现均最好,产量平均分别为12 561.8 kg/hm^2、11 954.3 kg/hm^2和11 011.8 kg/hm^2,间作大豆品种晋豆19在皋兰和榆中产量最高,分别为1 941.7 kg/hm^2和1 691.7 kg/hm^2;中黄30和XD2015-6在较高海拔的永登县则表现较好,产量分别是1 523.1、1 505.2 kg/hm^2。综合考虑玉米、大豆适宜机械收获的农艺指标及产值和效益,建议在该区域选用玉米品种金穗3号和大豆品种中黄30或XD2015-6间作组合较好。

兰州地区玉米/大豆间作模式效益分析31-36

摘要:2016年在兰州地区不同海拔条件下以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地当量比、水分利用效益、肥料利用效益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与单作比较,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显著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具有良好的产出效果,单位面积产量较单作提高了1.59倍;水分利用效益为3.20元/m^3,较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分别增加了59.20%和171.19%;N利用效益为71.55元/kg,较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分别增加了27.02%和73.18%;P2O5利用效益为107.32元/kg,分别增加了24.07%和94.83%;K2O利用效益为134.15元/kg,分别增加了19.08%和62.36%。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实现了土地、劳动力、土壤养分和水热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约化利用,具有提高土地产出量及可持续利用性的优势,同时能适应机械化作业,显著提高生产效率,适宜在该区域大面积示范推广。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减量施氮对系统产量的影响37-42

摘要:2016年在兰州地区不同海拔条件下,研究了玉米/大豆种植模式(玉米单作、大豆单作和玉米/大豆间作)和氮肥水平(不施氮、传统施氮和减量施氮)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传统施氮(CN)和减量施氮(RN)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在皋兰、榆中、永登3个试验点,单作玉米在传统施氮(CN)条件下产量较高,分别为13 478.49、12 974.21、11 073.12 kg/hm^2;而间作玉米在减量施氮(RN)条件下产量较高,分别是12 387.02、11 994.41、10 879.27 kg/hm^2;单作大豆和间作大豆均在减量施氮(RN)条件下产量最高;玉米/大豆间作系统的总产量均以减量施氮(RN)条件下最高,分别是14 024.07、13 533.68、12 306.86 kg/hm^2。可见,减量施氮下的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模式的系统产量并未降低,而氮肥利用效率显著提高,适宜在该区域大面积推广。

甘肃沿黄灌区马铃薯/大豆套作效应分析43-49

摘要:应用土地当量比、产量当量、产值当量等不同量化指标,对甘肃沿黄灌区马铃薯套作大豆产出效果进行分析,通过测定薯豆套作复合群体光合参数、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及作物品质及调查间套作系统中杂草生长状况等,研究马铃薯间套作大豆的生理效应及微生态效益。结果表明,马铃薯套作大豆的模式(薯/豆)显著提高了日照利用率、≥10℃温度利用率、绿色期降水利用率及地面覆盖期利用率,可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及土地利用率,具有良好的产出效果,单位面积产量间作当量比、产值间作当量比分别为1.53和1.49。由于马铃薯对氮素和钾素吸收量大,而大豆对磷素比较敏感,马铃薯/大豆套作模式具有很强的养分吸收互补特性,可显著提高作物对养分资源的高效利用,降低化肥施用量。马铃薯/大豆连续套作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和酶活性,有效改善土壤微生物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马铃薯连作障碍;还能降低马铃薯淀粉含量,极显著降低还原糖的含量,提高商品薯率、维生素C和蛋白质含量。马铃薯套作大豆栽培模式实现了土地、劳动力、土壤养分和水热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约化利用,具有提高土地产出量及可持续利用性的优势,同时能适应机械化作业,显著提高生产效率,适宜在西北沿黄灌区大面积示范推广。

高台县甘蓝及娃娃菜引种试验初报50-54

摘要:2015年在高台县绿色蔬菜产业园区进行了甘蓝和娃娃菜的引种试验。结果表明,甘蓝品种耐裂1号和娃娃菜品种帝国的综合表现优于其余品种。其中耐裂1号甘蓝种植后64 d适收,单球质量比对照品种中甘21增加3.36%,商品率为91.11%,叶球不开裂,综合性状表现优良;帝国娃娃菜种植后65 d适收,商品率和净菜率均高于对照品种金皇后,单株净质量与对照品种金皇后差异不明显,综合性状表现优良。综合分析认为,甘蓝品种耐裂1号和娃娃菜品种帝国适合在河西干旱绿洲区种植。

新型尿素在甘肃省马铃薯上的应用研究54-57

摘要:在甘肃省马铃薯主产区研究了控失尿素、腐植酸尿素、含锌尿素、聚能网尿素对马铃薯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尿素品种在马铃薯上的肥效反应为控失尿素〉腐殖酸尿素〉聚能网尿素〉含锌尿素〉普通尿素。其中控失尿素一次性施入后马铃薯产量为33 611.11 kg/hm^2,较不施肥处理增产63.6%;较普通尿素处理增产24.7%,肥料产量贡献率提高11.9%,新增净产值30.1%。

L-色氨酸生产菌株TPO1发酵条件研究57-60

摘要:对L-色氨酸生产基因工程菌TP01发酵的接种量、发酵温度和溶氧等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的最佳发酵条件初始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30 g/L、硫酸铵40 g/L、酪氨酸0.2 g/L、玉米浆25 m L/L、磷酸氢二钾10 g/L、磷酸二氢钾5 g/L、七水硫酸镁2 g/L、硫酸钠0.002 g/L、七水硫酸亚铁0.01 g/L、维生素B1100μg/L、维生素H 50μg/L,流加糖为浓度70%的葡萄糖(质量体积比),pH为7.0,温度为37℃,接种量为10%,溶氧控制在20%-30%。

甘肃农业科技杂志旱地农业
基施氮量对旱作区春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60-64

摘要:在半干旱区研究了基施氮肥量对春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施氮肥后,春油菜物候期及生育期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均出现推迟的趋势。苗期至现蕾期,干物质累积量缓慢,施氮量影响不大。抽薹期期至成熟期,干物质累积量较快,低施氮量(90-210 kg/hm^2)范围内油菜全株干物质重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大,而高施氮量(240-270 kg/hm^2)下油菜全株干物质重量随一次性施氮量增加而减小。株高、分枝部位、分枝数均随基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全株有效结角数、角粒数、角果长度、千粒重、单株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均呈先增后减趋势。基施氮量210 kg/hm^2时各经济性状指标表现最好,产量最高,达2 013.43 kg/hm^2。

甘肃农业科技杂志专题论述
2016年平凉市崆峒区小麦白粉病发生特点及防控策略64-66

摘要:2016年小麦白粉病在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呈中度流行,发生面积约1.87万hm^2。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品种田间病级6-7级,个别品种达到9级,抗病品种相对较少。初步分析认为生产品种抗病性偏低、秋苗及春季菌源量较大、气候条件适宜是导致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的主要原因。强化预警系统建设、加强抗病品种(系)的筛选与应用、种子拌种及其他农业防治技术措施的集成应用及应急防治是防控崆峒区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的根本之策。

甘肃省蔬菜产业现状及推进发展对策67-71

摘要:在调查分析甘肃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甘肃省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加快新品种引进与选育,完善蔬菜集约化育苗体系;加大技术创新和推广力度,健全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贮运保鲜能力,提升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信息监测平台,健全风险预警处置体系;拓展融资渠道,解决蔬菜发展资金需求。

甘肃马铃薯专家系统开发与应用71-74

摘要:针对甘肃省马铃薯生产现状及需求,采用知识工程的方法和手段,利用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将马铃薯领域专家的知识、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系统化、形式化,设计出马铃薯专家系统功能模块和数据库,开发研制了马铃薯专家系统并进行应用,可快捷、方便地为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农业经营者提供技术指导和科学管理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