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业科技杂志社
分享到:

甘肃农业科技杂志

《甘肃农业科技》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63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试验研究、专题论述、新品种新技术等。
  • 主管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 主办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 国际刊号:1001-1463
  • 国内刊号:62-1050/S
  • 出版地方:甘肃
  • 邮发代号:54-8
  • 创刊时间:1963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7
  • 综合影响因子:0.269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甘肃农业科技 2013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甘肃农业科技杂志试验研究

100份苦荞种质资源鉴定结果初报

摘要:对引进的100份苦荞种质资源的主要性状进行了田间鉴定分析,结果表明, ZNQ003、 ZNQ021、ZNQ071、 ZNQ079、 ZNQ080、 ZNQ084、 ZNQ085、 ZNQ086、 ZNQ098、 ZNQ100等10份材料产量均≥3333.33 kg/hm2,其中ZNQ071最高,为3866.67 kg/hm2。 ZNQ091的千粒重最高,达25.6 g; ZNQ083的单株粒重最大,为9.7 g。发现矮秆资源(株高≤50 cm)2份,以ZNQ053最矮,株高仅为48.2 cm。同时发现ZNQ051变异单株。
3-6

庄浪县不同耕作土类养分状况研究初报

摘要:对庄浪县18个乡(镇)的5个主要耕作土类养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5类主要耕作土壤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均处于低水平,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其中梁黑麻土、梁梯黑麻土的主要养分含量较高,梯黄绵土处于中等水平,坡黄绵土和红胶泥土养分含量较低。
7-8
甘肃农业科技杂志专题论述

关于甘肃发展旱作草畜牧业生产体系的思考

摘要:在甘肃中东部旱作农业区大力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全膜马铃薯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的背景下,依据甘肃中东部旱作农业区草畜产业发展趋势和相关资料,探索提出把利用旱作农业方法种植生产大量饲草的技术体系纳入现行作物-家畜产业体系之中;利用城镇化发展形成农村人口减少的机遇,试验推广依托峁、墚、沟等天然地势地形围栏建成人工草地进行放牧;充分提升现有的旱作农业、草畜产业及依此形成的循环农业优势,在该农业区构建新型的旱作作物-旱作饲草-家畜生产体系,提升综合生产效益,促使旱作农业的“甘肃模式”升级换代。
8-11

甘肃油料作物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

摘要:对甘肃省各市(州)主要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统计资料的分析表明,庆阳市、临夏回族自治州、张掖市、天水市油菜生产优势强;平凉市、庆阳市、定西市胡麻种植面积和产量高,但单位面积产量低;武威市、金昌市、天水市、庆阳市向日葵种植面积大,产量高。从单位面积产量来看,河西5市油料作物单产普遍高于其它油料作物主产区。同时提出了合理区域布局;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加强政策扶持;积极推进产业化发展等建议。
11-15
甘肃农业科技杂志中药材

密度及覆盖方式对直播当归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摘要:通过覆盖方式和密度对直播当归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麦草覆盖对直播当归农艺性状和产量的促进效应显著大于覆盖柴胡秆和覆盖地膜的效应;当归地上部鲜干重、单株叶数、根粗、根长、单根鲜干重随密度增加而降低,低密度44.4万株/hm2下直播当归生物量最高;覆盖方式和密度对当归生长有显著互作效应,覆盖麦草方式与低密度44.4万株/hm2配合时直播当归单根鲜重14.70 g、干重4.73 g、产量6690 kg/hm2,均为最高。
16-20

关于加快甘肃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思考

摘要:从种植规模、品牌建设、品种优势、市场建设、加工企业、科技研发等方面介绍了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现状,提出了打造优质道地中药材药源生产基地、中药材标准化种子种苗基地、大型综合中药材现期货仓储物流和市场贸易平台、特色中(藏)药饮片生产及精深加工生产基地及健全产业体系等建议。
20-22

岷县当归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摘要:通过对岷县当归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加强科技攻关、规范种植基地、提升加工水平、完善流通体系、实施品牌战略等发展建议。
23-26

揉搓对黄芪品质的影响

摘要:以蒙古黄芪为材料,采用传统揉搓加工工艺,测定了不同揉搓次数下黄芪水分、总灰分、浸出物含量,结果表明,黄芪水分、总灰分含量以揉搓3次最低,分别为6.29%、4.89%,较不揉搓分别低0.60、1.39百分点;浸出物含量以揉搓3次最高,为19.70%,较不揉搓高2.60百分点。
26-28

含水量与包装方法对大黄品质的影响

摘要:通过观察比较不同含水量和包装方法下大黄的外观及品质变化,探寻一种经济实用的大黄包装储藏方法。结果表明,大黄最佳包装条件为含水量16%~18%时采用抽真空包装。该条件下大黄未发生霉变,质量损耗为2.79 g;蒽醌含量可达1.89%,浸出物含量可达31.50%。
29-31

瓜州县乌拉尔甘草栽培技术规程

摘要:甘草为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有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等,其干燥根及根茎具有抗溃疡、抗炎、抗过敏、镇咳祛痰等药理作用[1~3]。甘肃省瓜州县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种植乌拉尔甘草,目前种植面积已达到6666.7 hm2。一般2年生甘草产量为16.5~22.5 t/hm2,3年生甘草产量达26.5 t/hm2。为指导瓜州县乌拉尔甘草规范化生产,提高乌拉尔甘草产量和商品质量,瓜州县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特制定了乌拉尔甘草栽培技术规程。
31-33

当归专用肥对当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摘要:在当归主产区岷县,试验观测了施用当归专用肥对当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施当归专用肥1050 kg/hm2可有效改善当归根部形态,提高当归产量和品质,增加当归种植收益。当归平均折合产量为2395.38 kg/hm2,较等纯养分量的常规施肥处理增产19.86%;当归阿魏酸含量、挥发油含量、75%乙醇浸出物含量分别较常规施肥处理增加0.013、0.090、1.410百分点;纯收益较常规施肥处理增加23972.2元/hm2。
34-36

党参专用肥对党参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摘要:在渭源县雨养农业条件下研究了党参专用肥对党参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党参专用肥1050 kg/hm2,较等养分量常规施肥处理干根单重增加0.46 g,干根折合平均产量增加8.48%;浸出物含量提高1.932百分点,纯收益增加23226元/hm2。
36-38

5种杀菌剂对当归褐斑病的防治效果

摘要:试验观察了5种杀菌剂对当归褐斑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均对当归褐斑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1500倍液的防治效果最好,第1次药后7 d和第2次药后7 d的防效分别达到71.17%和94.44%,显著高于其它药剂处理,且当归增产率最高,达34.93%,建议在生产上使用。
38-40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在对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现状、影响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区域布局,发挥特色优势;实施高标准农田培肥工程;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生产水平;提高深加工水平,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加强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提高开发利用水平等发展建议。
41-42

玉门市甘草人工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摘要:甘草,又名甜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属豆科,是一种补益中草药,药用部位是根及根茎。根根呈圆柱形,长25~100 cm,直径0.6~3.5 cm。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根茎亦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甘草气微,味甜而特殊。具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功能。喜阳光充沛,日照长气温低的干燥气候。河西走廊的人工栽培甘草主产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地带。玉门市甘草常年栽培面积0.1万hm2左右,是当地种植面积最大的中草药植物,对促进当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43-44

生物农药在中药材生产中的应用综述

摘要:介绍了生物农药的概念、种类及特点,分析了近年来生物农药在中药材中的应用现状,并对其在中药材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44-48

陇南穿龙薯蓣育苗技术

摘要:穿龙薯蓣(Discorea nipponica Makino),别名穿地龙、地龙骨、穿龙骨等,为薯蓣科薯蓣属多年生缠绕性草本植物[1],以根茎入药,性平、味苦,有活血舒筋、消食利水、祛痰截疟之功效,对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有显著疗效[2]。野生穿龙薯蓣生长于海拔600~2200 m的山坡林边、灌木丛或沟边,具有适应性强,耐寒耐旱的特点,适宜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植,主要分布在黑龙江、辽宁、吉林、甘肃、河北、陕西省及内蒙古自治区[3]。陇南市位于甘肃南部,热量和水分均为甘肃最高,是全省唯一亚热带温润气候区[4~5],特殊的地理位置、适宜的土壤及气候条件为穿龙薯蓣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据初步调查,全市9县(区)均有野生穿龙薯蓣资源分布,尤以武都区、文县、西和县、礼县居多,但由于长期大量滥采乱挖,野生资源几乎消失殆尽。为扩大穿龙薯蓣种植面积,陇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通过多年试验,总结出了穿龙薯蓣人工育苗栽培技术,现介绍如下。
48-50

宽叶羌活人工栽培技术

摘要:宽叶羌活(Notopterygium forbesii Boiss)属伞形科羌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俗称黑药,药用部位主要为其干燥茎及根[1~2],多生长在海拔1700~3500 m的高山灌木林,尤以土质疏松、腐殖质较多的地方居多,适宜寒冷、湿润的气候条件,具有散寒,祛风、除湿、止痛等功效,传统上用于治疗风湿感冒、发热头痛、肩背酸痛、皮肤瘙痒、痈疽疮毒等症,是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药材品种,为甘肃大宗药材之一[3~5],也是许多中药药方的主要组分药物。由于野生羌活繁殖率低、生产量极少,在自然生长发育过程中常受到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稳定性较差。近年来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野生羌活被大量采挖,致使羌活野生资源日渐枯竭,濒临灭绝[6~8]。宽叶羌活为甘肃省的道地药材,发展人工种植对产地农民增收增效具有重要作用[9~10]。兰州交通大学生物种苗工程研究所经过多年的试验,总结出了宽叶羌活人工栽培的技术,现介绍如下。
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