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材料杂志社
分享到:
《功能材料》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开发、工艺·技术、热点·关注、综述·进展等。
  • 主管单位:重庆材料研究院
  • 主办单位:重庆材料研究院
  • 国际刊号:1001-9731
  • 国内刊号:50-1099/TH
  • 出版地方:重庆
  • 邮发代号:78-6
  • 创刊时间:197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61
  • 综合影响因子:0.533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功能材料 2016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功能材料杂志热点·关注

磺化功能改性聚乙烯研究进展

摘要:磺化是功能改性聚乙烯(PE)的重要手段,可有效改善其化学极性、刚性和热稳定性.主要综述了PE磺化过程中化学结构和物理性能的变化,探讨了反应机理,指出今后磺化PE的研究和应用方向.
1001-1006

医用镍钛合金的阳极氧化表面改性研究

摘要:采用恒压直流阳极氧化法对医用镍钛合金进行了表面改性处理,目的是有效降低其表面镍含量,改善生物相容性.通过表面形貌、化学成分以及晶相分析发现,改性后的表面氧化层具有特殊的连通多孔结构,平均孔径为80-120nm,厚度为5-12μm;该层主要由非晶相TiO2 组成,200-400℃、30min热处理可使部分非晶相转化为晶相金红石结构.另外,改性后的表面在Hank’s模拟体液中的Ni离子溶出量也比改性前大大减少.综合来看,本文工艺实现了对医用镍钛合金在微观结构和性能上的双重改善,是比较有应用潜力的表面改性工艺.
1007-1011

活性炭孔隙结构对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的影响

摘要:对活性炭进行孔结构调控,系统地对Cr (Ⅵ)、Pb(Ⅱ)和Cd(Ⅱ)3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特性进行研究,考察活性炭孔隙结构对吸附的影响.采用模板法制备出平均孔径2.23-3.37nm、中孔率45.1%-91.9%的中孔活性炭,制得的中孔活性炭可几孔径范围与这3种重金属水合离子直径相匹配.将中孔活性炭用于水溶液中Cr(Ⅵ)、Pb(Ⅱ)和Cd(Ⅱ)的静态吸附,考察了pH 值、温度、时间等吸附工艺条件的影响.研究发现,对吸附Cr(Ⅵ)、Pb(Ⅱ)和Cd(Ⅱ)适宜的pH 值分别为3.0、6.0、6.0,吸附是一个吸热过程.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活性炭中孔率的增大有利于提高对Cr(Ⅵ)、Pb(Ⅱ)和Cd(Ⅱ)的吸附效果,表明对具有较大尺寸的重金属离子吸附过程中活性炭中孔所起的重要作用.
1012-1016

多孔硅/硅钛合金的制备及在锂离子电池负极上的应用

摘要:以钛掺杂介孔二氧化硅SBA-15为前驱体,用镁热还原法制备多孔硅/硅钛合金复合材料.采用X 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红外光谱(FT-IR)等方法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利用恒电流充放电对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多孔结构为体积膨胀提供了缓冲空间,硅钛合金的存在起到支撑骨架的作用,同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负极材料的导电性,多孔硅/硅钛合金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0.1C循环50圈后可逆容量为801mAh/g,倍率性能也较单质硅材料大大提高,1C 倍率下放电容量为618.9mAh/g.
1017-1022

含松香的羧基化聚合物微球制备和表征

摘要:以松香与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酯化物(HR)、苯乙烯(St)和甲基丙烯酸(MAA)为单体,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含松香的羧基化聚合物微球.研究St和MAA 质量比例、反应温度、分散剂用量对微球性能的影响,利用红外光谱、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热重分析等对微球结构进行表征,利用电导滴定法对微球表面羧基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含松香的羧基化聚合物微球,微球球形较好,表面羧基含量达0.146mmol/g,加入MAA 后微球的热稳定性变化不大.合成微球较优工艺条件:m (HR)∶m (St+MAA)∶m (DVB)=1∶1.5∶0.4,m (St)∶m (MAA)=3∶3,明胶用量4%(质量分数),反应温度为80℃.
1023-1027
功能材料杂志综述·进展

服役条件对表面织构摩擦学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摘要:通过某种工艺或多种工艺在零件表面获得一定的表面织构,是改善零件摩擦学性能的有效手段.综合国内外表面织构的研究,侧重分析了速度、载荷、润滑状态、滑动取向等服役条件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机制,并对未来表面织构的研究热点进行展望,对未来零件表面织构的设计与摩擦学性能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1028-1033
功能材料杂志研究·开发

金刚石表面镀钨对铜/金刚石复合材料热导率的影响

摘要:利用粉末覆盖烧结法成功在金刚石表面镀覆W,并采用气体压力熔渗法制备Cu/diamond(W)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镀覆温度对镀层微观结构以及复合材料热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刚石表面镀钨有效的改善了界面结合,提高了复合材料热导率.镀层厚度随镀覆温度的提高而明显增加,复合材料热导率先增高再降低.当镀覆工艺为1050℃保温15min时,镀层厚度为2000nm,复合材料热导率最高可达到670W/mK.
1034-1037

ZrN/TiSiN纳米多层膜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研究

摘要:采用反应磁控溅射的方法,利用Zr靶与Ti-Si复合靶成功制备了不同TiSiN 层厚度的ZrN/Ti-SiN 纳米多层膜.利用X 射线衍射(XRD)、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纳米压痕仪研究了不同TiSiN 层厚度对ZrN/TiSiN纳米多层膜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ZrN/TiSiN 纳米多层膜主要由面心立方的ZrN 相组成,随着TiSiN 层厚度的增加,纳米多层膜的结晶程度先增加后降低,其硬度和弹性模量也先升高后降低.当TiSiN 层厚度为0.7nm 时,纳米多层膜具有最高的硬度和弹性模量,分别为28.7和301.1GPa,远超过ZrN单层膜.ZrN/TiSiN 纳米多层膜的强化效果可由交变应力场和模量差理论进行解释.
1038-1042

基础油对超微化膨润土润滑脂流变性能的影响研究

摘要:以超微化前后膨润土粉体为稠化剂,考察基础油对膨润土润滑脂触变性、储能模量、损耗模量和应力等流变参数的影响,采用红外定量的方法对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实验表明,超微化膨润土粉体所制润滑脂有良好的触变性和较高的储能模量,环烷基油所制膨润土润滑脂有较高结构强度,且膨润土对基础油中不同烃类有选择性吸收作用.
1043-1048

预处理对高压均质法制备微纤化纤维素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摘要:分别采用超声分散和机械搅拌两种方法预处理碱液中的微晶纤维素,再在1200bar压力下通过高压均质法制备了微纤化纤维素,并研究了两种预处理方法对微纤化纤维素结构与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 射线衍射(XRD)和热性能的分析表明,所得到的微纤化纤维素仍保持微晶纤维素的基本化学结构和晶型,但长径比增大了,热降解活化能降低了.其中,超声辅助处理的微纤化纤维素(MFC-2)分散更均匀,结晶度最大,说明这种预处理方法更利于形成分子排列规整度较高的聚集态结构.
1049-1052

K0.5Na0.5NbO3压电纳米纤维柔性发电元件的组装与性能研究

摘要: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在Si基衬底上制备无铅压电K0.5Na0.5NbO3纳米纤维,退火后所得纳米纤维为多晶正交钙钛矿结构,直径约60-80nm.通过柔性聚合物的包覆与剥离实现了纳米纤维向柔性基底的直接转移,采用磁控溅射在纳米纤维两侧沉积Au电极并引线封装后获得了不同尺寸的柔性压电发电元件.由于压电势和电极/纳米纤维界面肖特基势垒的耦合,该元件在受力弯曲时可产生脉冲的输出电压.随着电极间距的增大,输出电压随之增加. 当间距达到10mm时,输出电压峰峰值能够达到约12V.
1053-1055

固溶体型Fe-Co-Ni多元合金镀层在海水环境下的耐蚀性研究

摘要:采用电沉积技术,在Q235钢基体上用硫酸盐溶液制备Fe-Co-Ni多元合金镀层.研究温度、电流密度、pH 值等工艺参数对该多元合金镀层在模拟海水环境下耐蚀性能的影响.采用XRD、SEM、EDS等分析手段,分别研究FeGCoGNi合金镀层的结构、表面形貌及其化学成分,表明该多元合金镀层由94.92%(质量分数)Ni,2.58%(质量分数)Co和1.47%(质量分数)Fe构成,为固溶体结构,且表面平整、组织致密.电化学方法研究该多元合金镀层在海水环境下的耐蚀性,结果表明其耐蚀性显著优于304不锈钢,且在pH值为3.8、电流密度为6A/dm^2、温度为50℃的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合金镀层具有最好的耐蚀性能.
1056-1059

对称型长共轭芴类衍生物的溶致变色效应及光限幅性能研究

摘要:通过Heck反应得到3个含有不同末端基团的对称型长共轭芴类衍生物(M1GM3),化合物结构通过NMR、IR 和元素分析表征.测试了3个化合物THF溶液的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荧光量子产率,同时研究了它们在不同极性溶剂中的溶致变色效应.通过Z-扫描技术,得到3个化合物在不同入射激光能量下对应的非线性吸收系数β和双光子吸收截面σ.并对它们的皮秒光限幅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M2和M3具有较好的光限幅性能.通过限幅机制分析,M2和M3的光限幅性能主要来源于双光子吸收机理.
1060-1065

伊红Y敏化Pt负载(001)晶面占优TiO2纳米片可见光催化制氢的研究

摘要:以钛酸四丁酯和HF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合成了含(001)高能面的TiO2纳米片.光还原沉积法进行载铂,浸渍法使伊红Y(EosinY)负载在Pt-TiO2表面,制得系列染料敏化的EosinY-Pt-TiO2可见光光催化剂.所制备的催化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 射线衍射(XRD)、紫外G可见漫反射(UV-VisDRS)、比表面(BET)、荧光光谱(PL)和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进行表征.实验表明,当EosinY浓度一定时,HF用量和载Pt量对催化剂的制氢活性有显著影响.当HF用量为3mL时,EosinY敏化Pt负载(001)晶面占优TiO2纳米片的可见光制氢活性是纯TiO2纳米颗粒的2.1倍,这可能与TiO2(001)面含量高和表面氟化有关;同时,当载Pt量仅为0.02%(质量分数)时,该催化剂也显示了相当高的可见光制氢活性.
1066-1071

氧化还原响应型树枝状大分子的制备及释药性能研究

摘要:以乙二胺(EDA)、丙烯酸甲酯(MA)、聚乙二醇单甲醚G1900(mPEG-1900)、胱胺二盐酸盐为原料合成两亲树枝状大分子体系(mPEG-G4.0,mPEG-G (S-S)3.0,mPEG-G(S-S)4.0),通过傅里叶红外(FT-IR)确定聚合物的结构,以阿霉素(DOX)为模型分子研究该药物载体的包载和药物释放情况,获得树状大分子的特点、性质及对氧化还原的敏感性.结果表明mPEG-G4.0 胶束、mPEG-G(S-S)3.0 胶束、mPEG-G(S-S)4.0胶束的粒径均在670nm 以下,且均具有良好的药物包载性能.载有DOX 的mPEG-G (S-S)3.0,mPEG-G(S-S)4.0胶束在高的浓度GSH条件下药物释放速度较快,具有显著的氧化还原敏感性.
1072-1076

掺钛氧化锌纳米薄膜微结构及其光电性能研究

摘要: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以不同保温时间的掺钛氧化锌为靶材在普通玻璃衬底上制备了TZO(掺钛氧化锌)薄膜样品,测试其微结构和光电性能,从而获得制备性能优越的TZO 薄膜所需靶材的最佳条件.测试结果表明,所有样品均为具有c 轴择优取向的六角铅锌矿多晶纳米薄膜;靶材烧结温度和保温时间对薄膜微结构和光电性能有较大影响;以经1500 ℃烧结并保温6h的靶材所制备的薄膜光电性能较好,具有较大晶粒尺寸,在可见光区(400-760nm)有较高的平均透过率91.16%,较低电阻率1.07×10^-4 Ω·cm,较高的载流子浓度和较大迁移率.
1077-1081

玻璃纤维空气变形纱的性能研究

摘要:为了研究玻璃纤维空气变形纱及其织物材料的特性,采用自主专利的气流吹散法制备了玻纤空气变形纱,表征其红外光谱物理特征、微观形貌、力学性能、固定树脂能力及其织物的热防护和导热性能.结果表明,玻璃纤维经高速气流分散的形纱过程为物理变化,该空气变形纱具备良好的蓬松性、固定树脂能力和力学强度,所制备的纱织物具有较低的导热系数(〈0.12 W/(m·K)),热防护性能较无捻粗纱提高1倍以上,TPP 值为21.62cal/cm^2.
1082-1086

基于数字散斑相关技术的沥青混合料老化特性实验研究

摘要:基于数字散斑相关技术DSCM (digital speckle correlation method),利用VIC-3D(video im-age correlate-3D)图像处理系统,通过半圆弯拉实验(semi-circular bending test,简称SCB 实验),对温度老化前后的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和橡胶粉(CR)改性沥青混合料半圆试件的三点弯拉实验从加载到破坏的全过程进行图像采集,利用VIC-3D 计算软件计算半圆试件全过程的水平应变、水平应变速率并通过荷载G位移曲线求出的断裂能指标,研究沥青混合料老化特性.结果表明,数字散斑相关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非干涉、全场变形的光学计量方法,可以很好地应用于沥青混合料的老化特性研究;在半圆试件从加载到开裂破坏的全过程中,温度老化后的沥青混合料的持荷能力和抵抗开裂破坏的能力与老化前相比明显削弱;温度老化后的CR 改性沥青混合料比温度老化后的SBS改性沥青混合料有更好的抗裂性能.
1087-1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