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材料杂志社
分享到:
《功能材料》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开发、工艺·技术、热点·关注、综述·进展等。
  • 主管单位:重庆材料研究院
  • 主办单位:重庆材料研究院
  • 国际刊号:1001-9731
  • 国内刊号:50-1099/TH
  • 出版地方:重庆
  • 邮发代号:78-6
  • 创刊时间:197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61
  • 综合影响因子:0.533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功能材料 2015年第B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功能材料杂志综述·进展

Sn 基Ⅷ型笼合物 Ba8 Ga16 Sn30热电材料研究进展

摘要:Ⅷ型 Sn 基笼合物 Ba8 Ga16 Sn30由于具有优异的热电传输特性而被认为是最具有应用前景的热电材料之一。介绍了Ⅷ型 Sn 基笼合物的晶体结构、合成方法及理论和实验方面的研究情况,并对有关研究进展进行评述,同时提出进一步研究该笼合物的一些建议。
1-4

材料热扩散率的非稳态测量与应用

摘要:热扩散率是材料热物性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在材料热扩散率的测试中,主要是利用非稳态方法进行测量。非稳态测量方法具有测量周期短、测试方便、结果准确等优点。主要对常用的5种利用非稳态测试材料热扩散率的方法进行了阐述,详细介绍了它们的工作原理、方法特点以及近几年来的科研成果。同时,列举了目前热扩散率测试的一些常用产品和相关测试标准。最后,对热扩散率测试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5-10

基于石墨烯吸附净化材料的研究进展

摘要:石墨烯是一种片层状高比表面积碳材料,理论比表面积可达2630 m2/g,具有非常高的吸附容量、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及机械性能等。有关石墨烯的发展和应用已成为当前的热点研究课题之一。详细讨论了石墨烯及其复合物在吸附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有毒气体中的研究进展。最后对石墨烯及其复合物在吸附方面中的发展与应用做出了评价,同时对它们在吸附上的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11-16

双辊薄带连铸取向硅钢的研究进展?

摘要:利用薄带连铸技术生产取向硅钢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理论及工业化应用等研究工作,并形成了一些专利技术,但仍处于中试阶段.我国已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薄带连铸技术试制出取向硅钢原型钢,其中高磁感取向硅钢的磁感指标达到 B 8=1.94 T.薄带连铸生产取向硅钢的技术难点主要集中在凝固组织控制、抑制剂析出行为、高斯种子起源、冷加工塑性等方面.本文围绕薄带连铸技术制备取向硅钢的工艺要点和难点,概述了国内外薄带连铸取向硅钢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指出了薄带连铸取向硅钢的研究方向.
17-21

石墨烯纳米材料在药物释放和基因传递中的应用?

摘要:石墨烯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优良的机械、光学和电学性能,已经在物理、化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广泛应用。最新研究表明其特殊的属性可应用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综述了石墨烯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如药物释放和基因传递中的应用,最后指出了石墨烯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22-24
功能材料杂志研究·开发

有序介孔碳材料的表面改性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摘要:选用 HNO 3对有序介孔碳材料进行表面改性.通过红外光谱、氮气吸-脱附等测试手段对介孔碳(OMC)和硝酸改性介孔碳(OMC-H)的结构进行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恒流充放电、交流阻抗等测试比较OMC 和 OMC-H 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改性后OMC-H 的孔结构发生了变化,OMC 的介孔孔径增大,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减小.同时,改性也改善了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OMC-H 单电极在1 mV/s 的比电容为262 F/g,高于 OMC 单电极的比电容(205 F/g).改性后 OMC-H 电容器的电荷转移阻抗明显减小. OMC-H 电容器欧姆电压降明显小于OMC,表明硝酸改性后介孔碳电极的等效串联内阻减小.改性后 OMC-H 电容器充放电1500次以后,比电容趋于稳定在58 F/g,相比改性前 OMC 电容器的49 F/g 有明显的增加.
25-29

无卤阻燃抗静电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研究?

摘要:采用无卤膨胀阻燃剂(IFR)和导电炭黑(CB)对聚丙烯(PP)进行阻燃抗静电改性,制备得到了无卤阻燃抗静电聚丙烯复合材料,研究了无卤膨胀阻燃剂与导电炭黑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 IFR 能有效提高 PP 的阻燃性能,但会影响 CB 粒子之间的相互接触,降低其导电效率;CB 能有效提高 PP的抗静电性能,改善其阻燃性能,但会降低 IFR 在 PP中的阻燃效果;CB 能提高 PP 在低温区的热稳定性,但 CB 具有高热传导性,会产生“灯芯效应”,加快 PP的分解.当 CB 含量为6份,IFR 含量为30份时,无卤阻燃抗静电聚丙烯复合材料的 LOI 为28%,表面电阻率为8.70×105Ω,拉伸强度为27.1 MPa.
30-33

PVA 纳米涂布 PE 抗菌薄膜制备及其包装性能研究

摘要:采用 KH570改性纳米 ZnO、NDZ-101改性纳米 TiO 2,利用 FT-IR 和 TEM 表征改性粉体表面结构和性质变化。配制 PVA 纳米溶胶,采用涂布法制备PVA 纳米 ZnO/PE 和 PVA 纳米 TiO 2/PE 复合薄膜。利用电子万能试验机、透氧测试仪、透湿测试仪和贴膜法研究分析复合薄膜的力学、阻隔和抗菌性能。结果表明,PVA 纳米 ZnO/PE 和 PVA 纳米 TiO 2/PE 在纳米粉体添加量为1%左右时可获得良好的力学性能和阻隔性能;PVA 纳米 ZnO/PE 薄膜在避光、自然光和紫外光下抗菌率均达90%以上,PVA 纳米 TiO 2/PE薄膜在自然光和紫外光下抗菌率达97%以上。
34-37

聚氨酯-全氟烷基丙烯酸酯复合乳胶膜性能研究

摘要:制备稳定的全氟烷基丙烯酸酯改性阳离子聚氨酯复合乳液,并通过红外和核磁共振氢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重点研究功能性单体全氟烷基丙烯酸酯(FA)用量及阳离子扩链剂 N-甲基二乙醇胺(MDEA)用量对复合乳胶膜性能的影响。力学性能分析表明, FA 用量对乳胶膜拉伸强度影响比较复杂;随 MDEA用量增大,乳胶膜拉伸强度增大。表面自由能分析表明随 FA、MDEA 用量增大,乳胶膜表面自由能降低。乳胶膜表面扫描电镜表明含氟乳胶膜表面光滑洁净,表面 EDS 能谱分析表明,随着 FA 及 MDEA 用量增大,氟原子更容易向膜表面迁移;乳胶膜断面扫描电镜表明随着 FA 及 MDEA 用量增大,乳胶膜断面呈规整的分层结构。
38-43

掺锡氧化锌纳米阵列的制备及其结构和光学特性的研究

摘要:在旋涂法制成的种子层基底上,用水热法生长氧化锌纳米阵列(ZNAs)和掺锡氧化锌纳米阵列(ZNAs∶Sn).为了研究掺锡对氧化锌纳米阵列透光性的影响,用 X 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谱和椭圆偏振仪(SE)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并结合等效介质模型(EMA)理论模拟样品光学常数,根据太阳能光谱 AM1.5计算透过光的总功率.XRD 分析表明纳米棒垂直于基底沿(002)晶向生长,SEM 和椭圆偏振仪表明样品表面形貌良好,制得的纳米棒直径约300 nm,长度约1.6μm.透射谱表明 ZNAs 掺锡之后,在300~800nm 波段透过率增大.根据 AM1.5计算获得在样品厚度相同的情况下,掺杂5%的 ZNAs∶Sn透过光总功率是 ZNAs 的1.6倍.
44-48

电纺纳米纤维自组装制备强磁性 Fe3 O 4@SiO 2核壳结构纳米粒

摘要:通过电纺纤维自组装制备了具有强磁性敏感性的 Fe3 O 4@SiO 2复合纳米颗粒.电纺纤维的形貌通过扫描电镜(SEM)进行表征.纳米颗粒的尺寸分布,形貌和磁性分别通过 FESEM、TEM 和 VSM 进行确定.结果显示,该复合纳米颗粒具有近似球形的结构,并且具有多个磁性内核被包覆其中.纳米颗粒的尺寸大约为40 nm.Fe3 O 4@SiO 2复合颗粒典型的比饱和磁化强度高达43.842 A?m2/kg,并且其在室温下具有超顺磁性.由于该磁性纳米颗粒具有强磁性敏感性,它们势必可以应用于更加广泛的领域.
49-52

增容剂对热塑性淀粉/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力学及流变加工性能的影响?

摘要:先通过甘油对淀粉进行塑化制备热塑性淀粉(TPS),然后以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MA-g-PP)作为增容剂将聚丙烯(PP)与 TPS 共混,制成 TPS/PP 复合材料。通过电子拉力机、热重法、转矩流变仪、挤出毛细管流变仪以及熔融指数仪,研究了不同含量的MA-g-PP 对 TPS/PP 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A-g-PP 的添加可有效提高材料的力学和加工性能,综合生产成本和增容效果考虑,当 MA-g-PP 的添加量为 PP/TPS 总量的4%(质量分数)时,材料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和较佳的加工性能。
53-56

制备工艺对微生物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影响?

摘要:采用相同方向和不同方向两种不同制备工艺制备出高为50 cm,直径为5 cm 的微生物水泥基材料,然后分别对两种制备工艺下相同位置处砂柱进行抗压强度、方解石含量、渗透系数、超声波速和微观结构进行研究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相同方向工艺下胶结的砂柱抗压强度从7.80 MPa 降低到0.88 MPa,方解石含量从394.62 kg/m3降低至103.03 kg/m3,渗透系数从0.18×10-2 cm/s 增加到0.10×10-2 cm/s,超声波速从3.33 km/s 降低到2.08 km/s;采用不同方向工艺下胶结的砂柱抗压强度从6.23 MPa 降低到0.23 MPa,方解石含量从382.39 kg/m3降低至76.20 kg/m3,渗透系数从0.45×10-2 cm/s 增加到1.79×10-2 cm/s,超声波速从2.46 km/s 降低到1.89 km/s;采用相同方向制备工艺制备的微生物水泥基材料均匀性相比于采用不同方向制备工艺制备的微生物水泥基材料差.
57-62

花岗岩废渣制备微晶玻璃的研究?

摘要:以花岗岩废渣为主要原料,用熔融法制备了以 ZrO 2为晶核剂的 R2 O-MgO-Al2 O3-SiO2(RMAS)系微晶玻璃.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 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测试方法研究了晶化温度对 RMASZ 系微晶玻璃的晶相组成、显微结构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晶化温度升高,玻璃中依次析出翡翠石、镁铝硅酸盐、顽火辉石、四方ZrO 2、尖晶石晶体.经780℃核化1 h、1160℃晶化2 h热处理后,其四点抗弯强度达到114.56 MPa.
63-66

钴系复合催化材料在费托反应前后的结构变化研究?

摘要:钴系催化材料在费托合成中的反应已有较多研究文献,但对费托反应前后由于水热环境导致钴系催化材料发生结构变化的研究则很少.应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3种新鲜制备的钴系复合催化材料的织构特征,应用粉末 X 射线衍射技术研究了费托反应前后3种钴系催化材料的结构变化;并且发现含有氧化铝成分的样品在经历费托反应的水热环境之后均在衍射角(2θ)为21.5和23.8°处出现新物相的衍射峰,即形成某种结晶性水合氧化铝;该新物相可能与被 H 2 O 氧化的钴物种发生反应生成无催化活性的CoAl2 O 4相而导致钴催化剂的衰减失活.
67-70

开放体系下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Cr,Ta)2 CN 固溶体粉末的研究

摘要:以Cr2O3、Ta2O5和纳米碳黑为原料,在开放体系的流动N2气氛条件下,采用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出了(Cr,Ta)2CN固溶体粉末,利用XRD、SEM、EDS等分析测试手段对制备过程中的物相演变规律和微观形貌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Cr,Ta)2CN固溶体粉末过程中物相演变顺序为Cr2O3、Ta2O5、C→Cr2O3、Cr3C2、Cr7C3、CrTaO4、C→Cr2O3、Cr7C3、CrTaO4→(Cr,Ta)2CN.在N2流量为500mL/min、烧结温度为1500℃保温2h的条件下,可制备出粒度约5μm、游离碳和氧含量分别为0.16%,0.085%的单相(Cr,Ta)2CN固溶体粉末.
71-74

新型螺环原碳酸酯的合成及对环氧树脂的改性研究?

摘要:以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DOPO)、缩水甘油、二正丁基氧化锡和二硫化碳为原料,合成出一种新型的含磷螺环原碳酸酯(DSOC).经红外光谱、核磁分析和元素分析对合成产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后,作为抗收缩剂和阻燃剂用于环氧树脂(E-51)中,在三氟化硼乙胺络合物的催化作用下与 E-51进行共聚.结果表明,随着 DSOC 加入量的增加,环氧树脂的收缩率下降,当 DSOC 的加入量为10%(质量分数)时,材料的收缩不仅消失了,还表现出稍微的膨胀.DSOC 的加入不仅提高了材料的阻燃性能,还使材料的冲击强度和粘结强度得到改善.
75-78

粉末冶金原位合成 VC/Fe 复合材料的动力学过程研究

摘要:应用不同烧结温度制备 VC 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各烧结温度下的微观结构,应用该组分做差热分析(DTA)、高温 X 射线衍射分析(XRD)对 Fe-V-C 体系原位合成 VC 的动力学过程进行研究,该动力学研究将为 VC/Fe 复合材料制备提供了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700℃时左右σ相(FeV)在石墨的作用下发生分解,变成固溶了大量钒的α-Fe,随着温度的升高,V 与 C 发生反应生成VC;温度越高,VC 发生反应越激烈,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1100℃真空烧结后的组织为珠光体基体上分布着大小均匀呈球形的 VC 颗粒。
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