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材料杂志社
分享到:
《功能材料》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开发、工艺·技术、热点·关注、综述·进展等。
  • 主管单位:重庆材料研究院
  • 主办单位:重庆材料研究院
  • 国际刊号:1001-9731
  • 国内刊号:50-1099/TH
  • 出版地方:重庆
  • 邮发代号:78-6
  • 创刊时间:197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61
  • 综合影响因子:0.533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功能材料 2014年第19期杂志 文档列表

功能材料杂志综述·进展

铌酸钾钠基无铅压电陶瓷的制备工艺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基于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和发展环境友好型材料与电子产品的要求,铌酸钾钠(K0.5 Na0.5 NbO 3,简写为 KNN)基无铅压电陶瓷由于其具有优越的电学性能和较高的居里温度而成为目前世界范围内压电铁电材料研究的热点之一.材料制备工艺技术在材料科学技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结合国际无铅压电陶瓷的研究情况,综述了近年来铌酸钾钠基无铅压电陶瓷在粉体制备、陶瓷烧结以及陶瓷织构化等制备工艺技术上研究的新进展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
19001-19005
功能材料杂志研究·开发

颗粒尺寸及温度对羰基铁粉磁化性能的影响

摘要:为了揭示颗粒尺寸及温度对羰基铁粉磁化性能的影响规律,利用振动样品磁场计分别测试了两种不同粒径羰基铁粉在室温条件下的磁化特性曲线,并以粒径为7μm 的颗粒为对象,研究了温度对其磁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粒径较大的颗粒具有更为优良的磁化性能,相同磁场作用下,其磁化强度较大而矫顽力却较小;温度升高将导致颗粒达到相同磁化强度所需磁场强度减小且对应磁化强度值降低,并且这种影响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加剧;当长期处于高温下工作后,由于表面氧化层的形成,颗粒磁性将会出现较大程度的减弱。
19006-19009

聚乳酸共混体系的拉伸性能、微观结构及结晶行为

摘要:研究了不同含量的丁二醇-己二酸-对苯二甲酸共聚酯(PBAT)与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增韧聚乳酸(PLA)的二元共混体系以及添加 LAK 粒子(硫酸盐)的三元共混体系拉伸性能、微观结构以及结晶行为,并利用 Avrami 方程对结晶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PBAT 与 PBS 的添加都不同程度地改善了PLA 的断裂伸长率,在拉伸强度下降较小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了其韧性;LAK 粒子能进一步提高 PLA-10%PBS 二元体系的断裂伸长率;拉伸破坏试样断面的 SEM 照片表明,两种聚合物界面处以及 PLA 和粒子之间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空洞化是共混体系韧性提高的主要原因;PBAT 与 PBS 的添加均促进了 PLA的结晶,PBS 还引起了 PLA 晶型的转变;LAK 粒子能够起到成核剂的作用,进一步缩短了两种增韧剂体系的半结晶时间;添加 LAK 粒子的增韧体系的 Avrami方程拟合曲线平行,其成核方式及生长过程相似。
19010-19014

BiMnO 3的高温高压合成及其结构和磁性研究

摘要:利用国产六面顶液压机,以 Bi2 O 3、MnO 2和Mn 粉末为原料(n (Bi2 O 3)/n (MnO 2)/n (Mn )=2∶3∶1),在高温高压条件下(3~5 GPa,600~800℃),制备了钙钛矿结构 BiMnO 3烧结体.利用 X 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烧结样品进行了测试分析,考察了烧结温度、压力对样品结构、组织形貌及磁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烧结温度为600℃时,钙钛矿结构BiMnO 3晶粒开始形成,随着温度的升高,其相对含量增加,比饱和磁化强度逐渐增大,而比饱和磁化强度随着压力增大,先增大后减小;样品矫顽力随晶粒尺寸减小而减小.合成钙钛矿结构 BiMnO 3单相最佳实验条件为4 GPa,800℃,1 h,其居里温度为99 K,在90 K的测试温度条件下,最大的比饱和磁化强度为35 A·m2/kg,最小的矫顽力为37.6×79.6 A/m.
19015-19019

ABS 对β-iPP 晶成长及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摘要:采用熔融挤出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 ABS 含量的 ABS/iPP 复合材料.研究了该复合材料的结晶性能和力学性能.广角 X 射线衍射扫描结果表明, ABS 诱导 iPP 在β(300)面结晶,在 ABS 含量为5%(质量分数)时,复合材料β晶的相对含量为0.45;DSC结果表明,ABS 的加入能提高复合材料的结晶温度和结晶速率;偏光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在 iPP 中加入ABS 后,iPP 在 ABS 表面附着生成β球晶.ABS 的加入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 iPP 的机械性能,在 ABS 含量为5%(质量分数)时,复合材料的抗冲击强度提高了16%,热变形温度提高了5℃.综上所述,ABS 可以作为 iPP 的大分子β成核剂,促进β-iPP 晶的成长.
19020-19025

苯基硅树脂改性锂离子电池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导率和热稳定性

摘要:通过水解缩聚法合成苯基硅树脂微球(PPSQ),使用 TEM、TGA、XRD、XPS 等方法对PPSQ 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PSQ 的结构规整,粒径分布均匀,且耐热性能非常优异;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醋酸乙烯酯)[P (MMA-VAc)]为基体制备 PPSQ/P (MMA-VAc)凝胶型聚合物电解质,研究了 PPSQ 的加入对聚合物电解质性能产生的影响.热失重测试和电导率测试结果表明,当 PPSQ 含量达到7%(质量分数)时,体系的热失重曲线向高温方向偏移,同时电导率也达到最大值3.17×10^-5 S/cm,聚合物电解质的综合性能达到最佳.
19026-19029

压力烧结铜-石墨复合材料的相对密度及性能研究

摘要:为提高铜-石墨复合材料的相对密度,改善其组织和性能,采用氩气保护下的压力烧结技术制备了铜-石墨复合材料,研究了烧结压力、压制压力、烧结温度和烧结时间对铜-石墨复合材料相对密度及性能的影响,探讨了相对密度与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适当提高压力烧结各参数可减少孔隙数量,改善组织均匀性,提高材料相对密度,进而提高材料硬度和导电率;材料性能主要取决于相对密度,相对密度越高,性能越好,但材料性能还受孔隙尺寸和形状的影响;在烧结压力为150 MPa、压制压力为400 MPa,烧结温度为870了℃,烧结时间为2.5 h 条件下获得了相对密度为0.945,硬度为66.3 HB,电导率为6.2 MS/m 的铜-石墨复合材料.
19030-19034

流变相法制备包裹型 Starch/Fe0及去除水中 Cr(Ⅵ)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摘要:以水溶性淀粉(starch)为包裹剂,采用流变相反应法制备了包裹型纳米零价铁(Starch/Fe0).并用 XRD、SEM 和 TEM 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样品投加量、pH 值、初始 Cr(Ⅵ)浓度及铜离子浓度对水溶液中 Cr(Ⅵ)去除率的影响及反应动力学,探讨了包裹型 Starch/Fe0去除 Cr(Ⅵ)的反应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包裹型 Starch/Fe0投加量为0.6 g/L,pH值为5,初始 Cr(Ⅵ)浓度为10 mg/L 时,Cr(Ⅵ)的去除率可达100%.当反应体系中 Cu2+和 Cr(Ⅵ)共存时,Cu2+在反应中对 Cr(Ⅵ)的去除有促进作用.包裹型 Starch/Fe0对 Cr(Ⅵ)的还原过程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
19035-19039

隐晶质石墨含量与粒径对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

摘要:以天然隐晶质石墨为导热填料,聚乙烯醇(PVA)为粘结剂,采用热压法制备了隐晶质石墨/PVA 导热复合材料,研究了纯化前后隐晶质石墨含量与粒径对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石墨含量增加,复合材料的热扩散率上升.隐晶质石墨含量分别为89%和99%时,原矿隐晶质石墨制备的复合材料热扩散率分别为5.224和7.459 mm2/s,纯化后隐晶质石墨制备的复合材料热扩散率则为7.839和9.458 mm2/s,纯化后复合材料热扩散率较原矿提高;纯化前后隐晶质石墨在未球磨和以300~600 r/min球磨时,随着平均粒径的减小,复合材料的热扩散率下降.原矿球磨后隐晶质石墨/PVA 复合材料热扩散率从5.224 mm2/s 减小到4.682 mm2/s,纯化后球磨隐晶质石墨/PVA 复合材料热扩散率从7.839 mm2/s 下降到6.019 mm2/s.研究表明,隐晶质石墨/PVA 复合材料导热性能随着石墨含量的提高而增强,随着石墨粒径的减小而减弱.
19040-19044

碳硫硅钙石在不同阳离子作用下的形成研究

摘要:研究了碳硫硅钙石在不同阳离子(Na+、Mg2+)作用下的形成。将水泥-石灰石粉净浆试件分别置于5℃不同浓度的 Na2 SO 4和 MgSO 4溶液中,对腐蚀破坏部分取样进行 X 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试件在 Na2 SO 4和 MgSO 4溶液中均发生了碳硫硅钙石型硫酸盐腐蚀,并随着腐蚀时间的延长,其破坏不断加剧;试件浸泡在 Na2 SO 4溶液中,腐蚀产物以碳硫硅钙石为主,随着 Na2 SO 4浓度的增加,其破坏增加;浸泡在 MgSO 4溶液中,试件由表及里逐渐变为一种白色烂泥状物质,腐蚀产物以碳硫硅钙石和石膏为主,镁离子加速了碳硫硅钙石的形成。
19045-19049

氢等离子体辅助固相晶化多晶硅薄膜的初步研究

摘要:提出一种氢等离子辅助固相晶化(hydrogen plasma assisted solid phase crystallization,H-SPC)多晶硅的新颖技术。这一晶化技术能够明显缩短晶化时间,同时有效钝化多晶硅薄膜的缺陷态。首先对氢等离子辅助 SPC 技术与传统 SPC 技术进行比较分析,进而研究了晶化过程中各种工艺条件对多晶硅晶化质量的影响并进行了物理机制的初步分析。
19050-19053

Al 替代和烧结温度对 NiZn 铁氧体磁性能的影响

摘要:采用陶瓷工艺制备了 Al 替代的 Ni0.5 Zn0.5 Alx Fe2-x O 4(x =0~0.10)铁氧体材料,用 XRD、B-H分析仪和阻抗分析仪对其结构和磁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最佳烧结温度为1250℃,过高和过低的烧结温度不利于降低磁芯损耗.当 Al3+替代量 x =0.06时,铁氧体能获得较好综合磁性能.
19054-19056

Fe52 Co 34 Hf7 B6 Cu1非晶合金的中频磁脉冲处理效应

摘要:对非晶合金 Fe52 Co34 Hf7 B6 Cu1试样进行了中频磁脉冲处理,处理过程中,磁脉冲场强、作用时间保持恒定为1.99×104 A/m、10min,脉冲频率分别为500,1000,1500和2000 Hz;用穆斯堡尔谱(MS)、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镜(TEM)等技术观察了该非晶合金磁脉冲处理后的微结构变化,并以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量了试样在磁脉冲处理后的软磁性能.结果表明,对应1500 Hz、1.99×104 A/m、10 min的中频磁脉冲处理,相对优化了合金的软磁性能.
19057-19060

平栅型双层膜阴极的脉冲电压处理及场致发射性能研究

摘要:采用脉冲电压法对平栅双层膜阴极进行处理,进一步提高其场致发射性能.采用磁控溅射法在平行栅电极上溅射氧化铋薄膜和氧化锡薄膜,并对薄膜进行 AFM 分析,通过场致发射测试结果表明,经过脉冲电压法处理后的平行栅双层膜阴极的发射性能,如亮度、均匀度等有了很大的提高,阳压为3000 V,栅压为190 V,其腔体亮度可达462 cd/m2.平行栅双层膜阴极的脉冲电压处理可以有效改善阴极的场发射性能,为改善 SED 阴极结构及材料提供了一条有效的实验方法.
19061-19063

基于热弹性分析方法对二氧化硅增强聚硅氧烷机理的研究

摘要:通过溶解溶胀实验和热弹性测试,并利用热弹性理论对二氧化硅增强聚甲基乙烯基硅氧烷(PM-VS)的机理进行了研究。溶解溶胀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二氧化硅含量的增加,PMVS 网络中分子链的流动性降低,有序度增加即链熵降低,对 PMVS 的增强有着重要作用;由热弹性理论分析计算所得结论表明,在硫化 PMVS/二氧化硅网络结构中,流动性完全受限的部分链段,在定拉伸、升高温度的条件下,会有少量链段的流动性增加,使得分子链的内能增加对总应力产生贡献(f e/f ),并随着二氧化硅含量的增加贡献逐渐变大,也就是说二氧化硅增强 PMVS 的物理本质不仅仅来源于熵的变化,而且与内能的贡献也有着重要关系(特别是在低拉伸比条件下)。
19064-19069

电弧堆焊铁基非晶/纳米晶复合涂层的组织及性能研究

摘要:以铁基非晶合金Fe41Co7Cr15Mo14C15B6Y2作为焊芯制备低氢型非晶堆焊焊条,利用手工电弧堆焊,调控堆焊工艺参数,在Q235钢上制备两种不同非晶/纳米晶组分的复合堆焊层.利用XRD/SEM/TEM探索不同堆焊工艺下的结构组织演变及非晶/纳米晶的组成比例变化,研究了不同比例非晶/纳米晶复合堆焊层的晶化特征、硬度和耐磨性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堆焊层为铁基非晶/纳米晶复合涂层,与基体达到了良好的冶金结合;涂层中非晶相含量最高可达47.44%,纳米晶粒尺寸为10~48nm,堆焊层的最高硬度达1226HV1,其耐磨性可达Q235钢的8倍;两组堆焊层的晶化激活能分别为Ex(150A)=107.476kJ/mol, Ex(160A)=58.104kJ/mol;随着堆焊热输入的增加,堆焊层中非晶相的含量降低,纳米晶粒尺寸增大,堆焊层的晶化温度、热稳定性、硬度和耐磨性有所降低.
19070-19074

面向建筑的石蜡微胶囊制备与表征

摘要: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MMA-co-MA)为壁材,以石蜡为芯材,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适用于建筑围护结构的相变材料微胶囊(MEPCM).利用扫描电镜(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热重分析仪(TGA)、激光粒度分析仪对产品的表面形貌、热物理性能、化学结构、粒径等进行了表征.探讨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辛烷基酚聚氧乙烯醚-10(OP-10)对微胶囊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以 OP-10为乳化剂,芯壳质量比为1.2∶1时,可获得平均粒径为252.17 nm,相变温度为25.12℃,焓值为61.28 J/g,包裹率为71.29%,表面规整均一的球形微胶囊.产物相变温度处于人体舒适范围内,且相变焓值较大,适用于建筑节能.
19075-19079

碳纳米管/中间相炭微球复合材料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

摘要:采用热缩聚法(温度为420℃、反应时间为2 h)制备出碳纳米管/中间相炭微球复合材料。研究了碳纳米管添加量对中间相炭微球的形成和形貌的影响,以及对碳纳米管/中间相炭微球复合材料充放电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5%(质量分数)的碳纳米管添加量有利于中间相炭微球的形成,碳纳米管/中间相炭微球复合材料作为负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充放电容量可达到337 mAh/g,20次循环后容量仍保持88%。
19080-19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