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材料杂志社
分享到:
《功能材料》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开发、工艺·技术、热点·关注、综述·进展等。
  • 主管单位:重庆材料研究院
  • 主办单位:重庆材料研究院
  • 国际刊号:1001-9731
  • 国内刊号:50-1099/TH
  • 出版地方:重庆
  • 邮发代号:78-6
  • 创刊时间:197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61
  • 综合影响因子:0.533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功能材料 2013年第2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功能材料杂志综述·进展

磁流变液磁性颗粒的研究进展

摘要:磁流变液中的磁性颗粒要求具有高矫顽力、低比重,在相当大的温度范围内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基于以上,综述了各种磁性颗粒的特点、发展历程及其各种物理化学制备方法,阐述了各种制备方法与磁性颗粒结构及性能的关系,对比分析了各种磁性颗粒对磁流变液性能的影响,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展望了磁性颗粒的制备方法与结构、性能机理的发展趋势。
3513-3519

心血管植入生物材料表面生物化修饰研究进展

摘要:表面修饰是生物医学材料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使生物材料表面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目前,人们已经开发出了多种生物材料表面修饰的方法。根据生物材料应用领域的不同以及面临问题的差异,其所采取的表面修饰方法也各有区别,或减少蛋白吸附和凝血,或控制细胞粘附、生长和分化,或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等。心血管生物材料领域的表面修饰技术主要针对提高材料的血液相容性和内皮细胞相容性等方面,进一步可以拓展到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方面。就心血管植入生物材料的研究现状、表面生物化修饰方法以及针对不同目的的表面改性技术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能够为设计和开发新一代心血管植入医疗装置提供重要的参考。
3520-3525

热剥离法制备功能型石墨烯的研究进展

摘要:氧化石墨热剥离法制备石墨烯,将还原过程由传统的液固相变为气固相,这样减少了影响还原的因素,简化了工艺。在避免使用相对昂贵的液体还原剂的同时,解决了液固还原难以避免的因自重构造成的石墨烯再团聚问题。该法制备的石墨烯层数少,并为规模化和可控地制备石墨烯提供了有利条件。综合近年来研究成果,对该法涉及的剥离机理,以及氧化和热剥离还原两部分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讨论,并结合该方法所存在的不足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3526-3533

制革鞣制用减少铬污染关键材料的研究进展

摘要:铬鞣法是目前制革工业中最成熟的鞣革方法之一,传统铬鞣法可赋予皮革良好性能,但由于铬鞣剂的吸收率不高,造成了大量的浪费。为了提高铬鞣剂的吸收,降低制革工业中铬鞣污染,目前可减少铬污染的化学品已成为皮革产业研究的热点之一。介绍了制革鞣制用减少铬污染关键材料的研究现状,对近年来常用的小分子羧酸化合物、醛酸化合物、含羧基的高分子化合物、天然高分子材料等进行了综述。提出了制革鞣制用减少铬污染关键材料仍是皮革行业重点发展方向之一,重视学科交叉,不断将新技术引入此类鞣剂的开发,对实现制革清洁鞣制研究的突破和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3534-3539
功能材料杂志研究·开发

PVDF/改性凹凸棒土复合膜及其Ni(Ⅱ)吸附性能研究

摘要:分别将凹凸棒土(ATP)酸化处理、有机化预处理以及将单宁酸用甲醛固载在凹凸棒土上,进而将改性凹凸棒土与聚偏氟乙烯(PVDF)复合,采用相转化法制备PVDF/改性凹凸棒土复合膜。利用红外、透射电镜对改性凹凸棒土的结构和形态进行了表征,采用紫外吸收的方法研究了复合膜对水溶液中 Ni(Ⅱ)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由单宁酸改性的凹凸棒土制备的PVDF复合膜能有效地去除水溶液中的 Ni (Ⅱ),其吸附量较纯凹凸棒性的 PVDF 膜提高了34%。
3546-3549

丁腈橡胶/有机小分子共混物阻尼材料热稳定性研究

摘要:针对丁腈橡胶 NBR/有机小分子 AO-2246共混物阻尼材料热稳定性欠佳的现象,借助动态力学分析仪(DMA )、红外光谱(FT-IR )、X 射线衍射(XRD)以及扫描电镜(SEM)等表征手段对其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含量有机小分子 AO-2246的NBR/AO-2246共混物,阻尼性能优异,但其稳定性欠佳。随着退火温度的提高,阻尼性能下降与材料内部氢键逐渐消失有关,而氢键的消失会导致大量结晶体的产生,结晶体进一步对阻尼材料阻尼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在SEM微观形貌中发现,晶体易于沿着材料内部界面处优先生成,这归因于界面效应。随着退火温度提高,发现晶体形貌也发生了变化,即晶体结构处于不稳定状态,这是氢键逐渐消失的结果。
3550-3553

磁性液体磁粘特性的研究

摘要:随着基于磁性液体的各类传感器研究的深入,磁性液体粘度对传感器动态特性的影响越来越被重视,粘度随外界因素的变化规律成为热点。对磁性液体的磁粘特性和粘度的其它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利用亥姆霍兹线圈原理,制作了产生均匀可调磁场的装置,外加在旋转粘度计外,得到一定磁场下磁性液体粘度的变化规律;并利用锥板粘度计对磁性液体粘度随温度、转速等其它因素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磁性液体粘度随外加磁场的增大而增大,且与磁场方向和磁性液体涡旋矢量方向的夹角有关;粘度随温度的增大呈下降趋势;具有剪切变稀的非牛顿流变特性。这些结果对传感器动态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554-3557

新型叔丁基改性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合成

摘要:为了提高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单体的溶解性和降低预聚体粘度,实现低成本的 RTM成型工艺加工,设计并合成了叔丁基改性双马树脂3,3′-二叔丁基-4,4′-二苯甲烷双马来酰亚胺(BBDM)树脂。采用红外光谱仪和元素分析仪,进行了结构表征。溶解性实验表明,该新型树脂单体在普通溶剂中的溶解性得到明显改善。预聚体粘度测定和熔点测定表明,预聚体粘度达到了树脂传递模塑工艺(RTM)对树脂体系粘度的要求(0.20~0.28 Pa·s),原有树脂的耐热性也得到了保留。
3558-3560

新型聚合物内养护材料对高强混凝土自收缩影响研究

摘要:内养护(internal curing)是抑制高强混凝土自收缩研究的热点。研究了新型内养护材料对高强混凝土自收缩的影响规律,通过孔结构分析了内养护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内养护材料用量20~25 kg/m3、粒径〈100μm时,抑制自收缩效果较佳。当混凝土中有锰渣微粉和粉煤灰时,内养护材料(internal curing agents)可与之发挥协同抑制效应。压汞分析证实,内养护减少了混凝土中对收缩不利的9~50 nm 毛细孔数量,增加了9 nm以下凝胶孔数量。
3561-3565

Ce掺杂TiO2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光催化性能

摘要: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 Ce 掺杂 TiO2(Ce-TiO2)纳米颗粒,借助 XRD、XPS、UV-Vis、DRS 等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和理化性质进行分析表征,并以酸性红染料作为模型污染物,考察 Ce-TiO2在可见光作用下的催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在 CeO2和 TiO2界面形成了Ce-O-Ti键,从而抑制了催化剂的晶化和相转变过程,并在 TiO2的禁带中引入了 Ce4f 掺杂能级。Ce-TiO2在可见光区具有显著吸收,且光生载流子的复合受到有效抑制,因此,Ce 掺杂明显提高了TiO2降解污染物的效率。当 Ce 掺杂量为20%(摩尔分数),煅烧温度为400℃时,催化剂的活性达到最佳。
3566-3570

莫来石单相胶前驱体结晶动力学

摘要:用非等温热分析法研究了莫来石单相胶前驱体的结晶动力学,采用 XRD、TEM和27 Al-NMR 分析了前驱体向莫来石转化的微观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前驱体在950℃开始形成莫来石晶体,结晶过程为以Avrami-Erofeev的随机形核和随后生长机制,动力学三因子:活化能Ea=1086.34 kJ/mol,指前因子A=9.33×1042 s-1,机理函数的微分表达式f(α)=n(1-α)[-ln(1-α)],其中n=3.37。结晶动力学为非均匀形核过程,形核速率I 随时间t 而下降;980℃左右主要以形核控制为主,1000℃左右则以核生长控制为主,晶粒的长大为扩散控制长大机制。
3571-3575

水分周期性作用下木材的动态吸着和干缩湿胀

摘要:为了考察水分周期性作用下木材的动态吸着与干缩湿胀行为,将20 mm(T)×20 mm(R)×4 mm(L)和20 mm(T)×20 mm(R)×10 mm(L)的杨木(populus euramericana Cv)试材置于25℃,相对湿度在45%与75%之间正弦变化的环境中,分别在1、6和24 h 3个周期下测定了多个循环过程中试材含水率和弦、径向尺寸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试材的含水率及尺寸亦呈正弦变化趋势,但是二者在相位上均滞后于相对湿度的变化;随着周期的增加,含水率及尺寸的振幅有所增加,相位滞后有所下降,而试材厚度的增加具有相反的作用;在动态条件下,试材亦存在吸湿滞后和膨胀滞后,其水分吸着系数和湿度膨胀系数与周期正相关,与试材厚度负相关;前期研究基于针叶材提出的动态吸着模型,对于阔叶树种及不同的试材厚度,均获得了良好的模拟效果。
3576-3580

表面活性剂对以羧基为端基的芳基苄醚树枝配体取代酞菁锌(Ⅱ)配合物聚集行为的影响

摘要:通过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比较,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对0~2代以羧基为端基的芳基苄醚树枝配体取代酞菁锌(Ⅱ)配合物(ZnPc(COOH)4、G1-ZnPc(COOH)8和G2-ZnPc (COOH )16)聚集行为的影响。ZnPc (COOH)4、G1-ZnPc(COOH)8和 G2-ZnPc(COOH)16在水溶液中主要以二聚体形式存在。加入 CTAB 后, ZnPc (COOH )4、G1-ZnPc (COOH )8和 G2-ZnPc (COOH)16的单体吸收峰强度均增强,二聚体吸收峰强度均逐渐减弱;荧光光谱均明显增强,这表明 CTAB对树枝酞菁体系具有明显的解聚作用。这是因为 Zn-Pc (COOH )4、G1-ZnPc (COOH )8和 G2-ZnPc (COOH)16表面带负电荷的羧基与带正电荷的 CTAB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纳米胶束,破坏了羧基酞菁聚集体之间的氢键。通过Zetasize粒度分析仪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TAB与羧基酞菁形成纳米胶束的粒径分布情况,平均粒径范围约在5~30 nm,并随着 CTAB 浓度的增加,纳米胶束的平均粒径增大;随着树枝代数增加,纳米胶束的平均粒径逐渐减小。因此,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可以有效抑制酞菁在水溶液中的聚集行为,在开展酞菁的光化学和物理研究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3581-3586

氧含量对硅氧氮纤维结构的影响

摘要:令不同氧含量的聚碳硅烷氧化交联丝在高纯氨气中氮化热解、脱碳氨化,继而在高纯氮气下高温热引发缩合/转氨基反应,生成硅氧氮烷并最终形成氧含量不同的硅氧氮(Si-O-N)陶瓷纤维。XRD、EP-MA和 TEM研究结果显示,所有元素在硅氮氧纤维中均匀分布,随着交联丝 O 含量增加,Si-O-N 陶瓷纤维的 O 含量随之增加,力学性能下降,而陶瓷产率则先升后降。高氧时纤维陶瓷产率下降是因为在高温热解时发生了相分解。XRD 和 TEM结果表明,氧含量不同的陶瓷纤维经1500℃高温处理后,均仍为无定型。氧可能对氮化硅的结晶有抑制作用。
3587-3590

(L12,D022)-TiAl3和L12-Ti(Al,Pt)3电子结构与光学性质第一性原理计算

摘要: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赝势平面波方法,采用广义梯度近似(GGA),计算了立方结构 L12-TiAl3和 L12-Ti (Al,Pt)3及四方结构D022-TiAl3的电子结构与光学性质。计算结果表明L12-TiAl3和D022-TiAl3费米能级附近价带和导带主要是由Ti的3d 和 Al 的3p 轨道贡献,而 L12-Ti(Al, Pt)3费米能级附近价带和导带则主要是由Ti的3 d和Pt的6 s 轨道贡献;同时也计算了 L12-TiAl3、L12-Ti (Al,Pt)3和D022-TiAl3的介电函数、折射率、吸收系数和反射率等。
3591-3597

高聚物PEG导向制备的In(OH)3和In2O3纳米材料及其表征

摘要:利用水溶性高聚物PEG作为制备In(OH)3晶体生长的介质,制备了不同形貌和尺寸的 In(OH)3晶体。随着PEG浓度的增加,粒径呈现减小的趋势,且形貌上由不均一的片状渐变形成均一片状。利用SEM、TEM、XRD和傅立叶红外光谱分别对形貌、尺寸、结构和物相等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600℃条件下焙烧 In(OH)3晶体可以得到轴向尺寸约为30~50 nm 的短片状纳米 In2 O3,其粒子的尺寸较为均一、分散性较好且具有高的纯度。
3598-3602

多羟多胺在TSV铜膜CMP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对自主研发的多羟多胺络合剂(FA/O )在硅通孔技术(Through-silicon-via,TSV)化学机械平坦化(chemical mechanical planarization,CMP)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FA/O 络合剂较其它常用络合剂在碱性CMP 条件下对铜有较高的去除速率,抛光液中不加FA/O 络合剂时,铜的去除速率仅为45.0 nm/min,少量FA/O 的加入迅速提高了铜膜去除速率,当FA/O 含量为50 mL/L时,铜去除速率趋于平缓。在TSV Cu CMP中应用表明,FA/O 对铜的去除率可高达2.8μm/min,满足微电子技术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3603-3605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制备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及性能研究

摘要: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以二苯并噻吩为模板分子,4-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在 Si O 2表面合成了适合分离油品中二苯并噻吩的新型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N2吸附实验、电子扫描电镜对印迹聚合物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通过在模拟油中的静态吸附实验,对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 Si O 2表面成功的合成了具有多孔结构的分子印迹层,分子印迹聚合物对二苯并噻吩表现出良好的特异性识别性能,吸附动力学满足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等温线符合 Freundich等温线模型,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吸附以熵驱动为主的自发的吸热过程。
3611-3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