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材料杂志社
分享到:
《功能材料》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开发、工艺·技术、热点·关注、综述·进展等。
  • 主管单位:重庆材料研究院
  • 主办单位:重庆材料研究院
  • 国际刊号:1001-9731
  • 国内刊号:50-1099/TH
  • 出版地方:重庆
  • 邮发代号:78-6
  • 创刊时间:197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61
  • 综合影响因子:0.533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功能材料 2013年第17期杂志 文档列表

功能材料杂志综述·进展

大面积智能电致变色玻璃的产业化现状及未来

摘要:主要关注现阶段世界范围内适用于建筑节能的大面积(〉1.0m×1.0m)智能电致变色玻璃技术,对各种不同技术路线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当前欧美主要先进国家已经实现产业化的主流技术路线是:以无机过渡金属氧化物(主要是WO3)为电致变色材料,主要传导锂离子,以含锂无机化合物或有机聚合物为电解质的全固态电致变色玻璃技术。提出应该加快此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以满足我国建筑业日益增强的节能需求。
2441-2446
功能材料杂志研究·开发

S、Eu_2O_3共掺杂天然方钠石光致发光特性

摘要:采用固相法制备了S、Eu2O3共掺杂天然方钠石的橘黄荧光粉末Na8Al6Si6O24Cl2∶S2-,Eux3+(密度x=1%、3%、5%和10%(质量分数))。用XRD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室温和低温下该粉末的激发光谱、发射光谱特性。在265nm激发下的发射光谱包括由Eu3+中4f6(5 D0)→4f6(7FJ)(J=0、1、2、3、4)跃迁产生的、峰值在581~707nm间的光谱带和由Mn2+的4 T1→6 A1跃迁产生的、峰值在496nm的光谱带。改变方钠石掺杂的两种元素的质量分数研究了方钠石的发光特性。实验结果表明,S2-和Eu3+离子之间有能量抵消。
2447-2450

木粉粒径和填量对木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响研究

摘要:采用聚氯乙烯(PVC)树脂和桉木粉(WF)制得PVC木塑复合材料。研究了木粉粒径和填量对PVC木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随着木粉粒径的减小先升高后降低,随着木粉填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然后趋于平稳;冲击强度随着木粉粒径的减小先升高后降低,随着木粉填量的增加而降低。当木粉粒径为70~80目,木粉填量为20%(质量分数)时,所得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佳。
2451-2454

剥离水滑石固载辣根过氧化物酶的研究

摘要: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乳酸插层MgAl水滑石,在水中剥离后用于固载辣根过氧化物酶,制得水滑石固载酶,测试水滑石固载酶的稳定性和降解苯酚的性能。利用XRD、IR、UV-Vis等表征技术对制备的水滑石固载酶进行了表征,并对固载过程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加入磷酸缓冲溶液有利于剥离水滑石的固载,固载时剥离水滑石层板重构成磷酸根插层水滑石,而HRP吸附在水滑石上。HRP在水滑石上的固载过程符合拟一级动力学方程。由于水滑石具有无限延长的层板,为HRP的吸附提供了充足的表面积,在实验条件下,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均较好地拟合了实验数据。HRP在水滑石上固载后,提高了其的稳定性,新制备的固载酶处理苯酚的去除率在80%以上,循环使用3次后降解率依然可达50%左右。
2455-2459

直接/间接接触模式下1株硅酸盐细菌铝土矿脱硅研究

摘要:为考察铝土矿生物浸出脱硅的机制,比较了硅酸盐细菌JY03在细菌-矿物接触/非接触模式下与铝土矿的作用,分析浸出过程中铝土矿表面形成的生物膜与钝化膜对溶硅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细菌浸出的前期(0~6d),铝土矿表面生物膜与钝化膜还未形成,Al与Si的溶出主要受间接接触模式的影响;在6~12d内,铝土矿表面的生物膜逐渐显现,Si的溶出速率明显较非接触模式快,Si的溶出主要受接触模式的影响,12d后,浸出液中SiO2的浓度高于非接触模式17mg/L左右;在8~12d,Al2O3沉淀产生,接触模式下Al的溶出速率明显变缓,非接触模式下明显下降;浸矿12d后,Al2O3絮凝沉淀在铝土矿表面形成钝化膜,浸出液中Al2O3浓度显著下降,SiO2的浓度达到最大值并趋于稳定。因此可以认为,生物膜的形成有利于细菌浸矿溶硅,钝化膜则抑制Al与Si的溶出。
2460-2464

新型高效红色磷光OLED器件

摘要:使用R-4B新型红色磷光染料作为掺杂剂,制作了结构为ITO/MoO3(10)/NPB(40)/TCTA(10)/CBP∶R-4B(x)/BCP(10)/Alq3(40)/LiF/Al的红色磷光器件,结合TCTA和BCP(电子和空穴阻挡材料),通过调节R-4B的掺杂比例,对器件的发光性能和发光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掺杂比例为6%时,得到光效和颜色稳定性较好的器件。在电压为4V时,电流密度为0.045mA/cm2,亮度为3.57cd/m2,最大电流效率为19.48cd/A;在电压分别为5、10和15V时,色坐标分别为(0.60,0.35)、(0.64,0.34)、(0.64,0.35)。分析认为,一方面,R-4B的发光机理主要有主体材料CBP对R-4B的能量传递及载流子直接注入R-4B形成激子;另一方面,TCTA和BCP的作用为对发光层内载流子、激子的阻挡及使空穴、电子更有效注入发光层。
2465-2467

连续压应力下Fe基非晶合金带材的压磁效应

摘要:通过对Fe基非晶合金带材连续施加压力,测试其附近闭合回路电感变化,研究了Fe基非晶合金带材的电感式压磁效应。结果表明,通过测试Fe基非晶合金带材附近闭合回路电感变化可用来测试和表征Fe基非晶合金带材的压磁性能;在f=1kHz时,Fe基非晶合金带材压磁性能稳定性好,随着压力的增大带材压磁性能升高,在同一压力情况下,Fe73.5Cu1Nb3Si13.5B9带材压磁性能优于Fe78Si9B13带材;在f=100kHz时,Fe73.5Cu1Nb3Si13.5B9带材压磁性能稳定性优于Fe78Si9B13带材,并且Fe73.5Cu1Nb3-Si13.5B9带材在f=1kHz、压应力为0.69MPa时具有最佳的压磁性能;在压应力〈0.1MPa条件下,随着压应力增大,线圈电感值Ls有一个剧增的上升趋势,铁基非晶带材压磁性能对微小应力更加敏感。
2468-2472

铁基合金助剂制备金刚石复合片结构及物性研究

摘要:在高温高压条件下(5.6GPa,1400℃),以Fe55Ni26Co19合金(KOV)为烧结助剂,采用高压熔渗技术制备了生长型金刚石复合片(PDC)。采用SEM、XRD、EDS等观察了PDC的组织形貌、物相成分;Ra-man光谱计算了金刚石的残余应力;测试了金刚石烧结体的耐磨性及耐热性。实验结果表明,KOV均匀渗透金刚石层,与金刚石颗粒形成了致密交错的网状结构,PDC结合界面复合牢固;PDC物相包括金刚石、WC、CoCx、α-Co、FeNi等;PDC烧结体的磨耗比为2.8×104,热失重温度为800℃,且具有较小的残余压应力,数值为0.08GPa。
2473-2476

全氟水性聚氨酯-聚丙烯酸酯纸张防油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摘要:为制备一种环保型水性纸张防油剂,以丙烯酸单体为溶剂,首先进行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醚二醇(PTMG1000)、N-甲基二乙醇胺(MDEA)、全氟烷基乙基醇(FEOH)和丙烯酸羟乙酯(HEA)等的聚氨酯链段的聚合反应,经水乳化分散后,再进行丙烯酸单体的自由基聚合反应,制备了全氟水性聚氨酯-聚丙烯酸酯纸张防油剂。并通过红外光谱(FT-IR)、凝胶渗透色谱(GPC)、热重分析(TG)对聚合物结构性能进行了表征。同时,纸张防水防油应用实验表明,对水和液体石蜡的接触角,可分别达到130.2和113.5°,达到了优异的防水防油效果,并对纸张应用性能进行检测,可以满足日常生活中特种纸的要求。
2477-2480

缺陷对RRAM材料阻变机理的影响

摘要: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和VASP仿真软件,分析了阻变随机存储器(RRAM)阻变效应的物理机制。对比计算了单斜晶相HfO2中Ag掺杂体系、氧空位缺陷体系和Ag及氧空位缺陷共掺杂复合缺陷体系的能带、态密度、分波电荷态密度面和形成能,结果表明在相同浓度下Ag掺杂体系能形成导电通道,而氧空位缺陷体系不能形成导电通道;共掺杂体系中其阻变机制以Ag传导为主,氧空位缺陷为辅,且其形成能变小,体系更加稳定。计算共掺杂体系的布居数和迁移势垒,得出在氧空位缺陷存在的前提下,Ag—O键长明显增加,Ag离子的迁移势垒变小,电化学性能增强。进一步计算了缺陷间的相互作用能,其值为负,表明缺陷间具有相互缔合作用,体系更加稳定。
2481-2485

载Ag改性13X分子筛的制备及其燃油吸附脱硫性能研究

摘要:通过金属硝酸盐溶液浸渍离子交换并结合焙烧的方式,制备负载Ag+改性13X分子筛,并考查其在燃油吸附脱硫中的应用。比较负载不同金属离子改性13X分子筛对模拟燃油中噻吩的吸附脱除能力,确定了对13X分子筛吸附脱硫能力影响依序为Ag+〉Ni2+〉Zn2+〉Fe3+ ,结果符合软硬酸碱理论。分析了焙烧条件对载银改性分子筛吸附脱硫能力的影响,确定最优焙烧温度450℃、焙烧时间6h。对Ag(Ⅰ)-13X进行SEM、XRD、BET等表征,结果表明改性过程没有明显改变分子筛原本的多孔结构。通过对比13X分子筛改性前后对模拟汽油的填充床吸附实验,表明载银改性后,分子筛吸附剂的脱硫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2486-2489

肝素和Ⅳ胶原在Ti表面组装及不同组装层数对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摘要:利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将带有相反电荷的肝素和Ⅳ型胶原交替组装到材料表面,研究了组装前后及不同组装层数对内皮祖细胞的影响。Ti通过碱活化处理后,表面带上羟基,与多聚赖氨酸中的羧基结合,使材料形成带正电荷的氨基表面,接着将带有异种电荷的肝素和Ⅳ型胶原交替滴加到材料表面形成多层自组装层。通过傅立叶红外掠射检测各步处理后材料表面基团的变化,通过甲苯胺蓝定量表征材料表面肝素组装量,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组装前后材料表面形貌变化,通过水接触角的测定跟踪组装过程中材料表面亲疏水性能变化。结果显示肝素和Ⅳ型胶原成功地组装到材料表面,修饰后的表面较钛表面内皮祖细胞的粘附数量多,随着组装层数的增加,细胞在材料表面粘附数量也逐渐增加,且其生长与增殖逐步加快。
2490-2493

KDP晶体相变界面微观形貌及大台阶形成的AFM观察

摘要: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实时和非实时观察了不同过饱和度下KDP晶体(100)面相变界面微观形貌,观察到晶体从生长死区恢复生长的过程;首次得到大台阶形成过程的实时AFM图像,解释了大台阶的形成机理;分析了台阶失稳的原因。结果表明,不同实验条件下,KDP(100)面相变界面均呈现为台阶面。在低过饱和度下,生长台阶来源于螺位错;在较高过饱和度下,层状台阶列来源于二维核。
2494-2499

镍铁纤维的形态结构及性能研究

摘要:采用圆铜管包覆拉拔镍铁合金丝后经电解化学处理制备出了单丝长度38-40mm,直径约10μm吸波镍铁纤维束丝。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及纺织纤维性能测试仪器对纤维的形貌、组分、磁性能及可纺性能进行了表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此镍铁纤维截面呈不规则异形,纵向光滑有多道沟槽、无卷曲,长径比达3800以上,此结构有利于增强其可纺性能和吸波性能。纤维镍、铁总含量高达90%以上,比饱和磁化强度达63.45A·m2/kg,初始磁导率达2035H/m,远高于常规铁氧体吸波材料;其拉伸、弯曲、摩擦等可纺性能与不锈钢纤维、棉纤维做了对比,预测了镍铁纤维可用于纺织加工开发柔性吸波织物。
2500-2502

含氟聚丙烯酸酯自分层乳胶涂料的制备与性能

摘要:为制备通过一次涂布而形成多层的自分层涂料,实现对基材的有效保护,通过种子乳液聚合制备了含氟与纯丙烯酸酯两种乳液,并将其复配成可自分层的乳胶涂料。分别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光学显微镜和动态力学谱仪(DMA)对涂膜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共聚单体中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TFEMA)的含量增大,涂膜不透明性增大,光学显微镜表明涂膜出现分层现象;FT-IR分析表明,涂膜的上下表面—CF3的含量不同,上表面有更多的含氟单体;DMA分析表明,力学内耗峰随含氟乳液用量比例增多而变宽,也说明涂膜已产生相分离,得到了自分层涂料。
2503-2506

电流密度对自动化电刷镀Ni镀层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摘要:为提高电沉积镀层质量和自动化程度,开发了新型的自动化电刷镀技术。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镜、X射线应力测试仪、数显显微硬度计和显微磨损试验机考察了不同电流密度下制备的电刷镀Ni镀层的组织结构和性能,并与电镀WattsNi对比。结果表明,应用电刷镀制备的镍镀层组织平整致密,无针孔、麻点等缺陷;随着电流密度从4A/dm2增加到16A/dm2,电刷镀Ni镀层的(111)面择优取向逐渐降低,(200)面择优取向逐渐增加,镀层的晶粒尺寸和应力逐渐增大,硬度约在500~600Hv之间波动,镀层磨损失重由6.8mg降低到5.2mg。
2507-2510

纳米Ce_(1-x)(Eu_(0.5)La_(0.5))_xO_2固溶体对Mg_2Ni合金储氢性能催化作用研究

摘要:采用水热法合成纳米Ce1-x(Eu0.5La0.5)xO2(x=0、0.04)固溶体,系统研究固溶体在球磨条件下对Mg2Ni合金储氢性能的催化作用。XRD结果表明,随着Ce1-x(Eu0.5La0.5)xO2添加量的增大及球磨时间的延长,样品的非晶纳米晶含量增加;SEM结果显示,催化剂均匀分布在合金表面,随着球磨时间延长,团聚现象减少;催化剂对球磨样品的活性、最大放电容量和高倍率放电性能均有良好的催化作用,掺杂固溶体比纯CeO2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
2516-2519

PAN基碳化纤维制备过程中纤维的晶态结构研究

摘要:采用X射线二维衍射图像和面扫描法对PAN碳化纤维制备过程中各阶段纤维进行了结构表征,揭示了干喷湿纺原丝在预氧化和碳化阶段各纤维晶区取向和晶态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利用赤道方向二维衍射图,可直观地观察到各纤维在不同阶段取向度以及结晶度的演变规律。与原丝相比,205℃预氧化纤维的取向度、晶粒尺寸以及结晶度都增大,晶面间距无明显变化。235℃预氧化纤维的取向度、晶粒尺寸以及结晶度都减小,晶面间距增大。与原丝以及预氧化纤维相比,碳化阶段纤维的取向度、晶粒尺寸、结晶度以及晶面间距都明显减小。
2520-2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