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材料杂志社
分享到:
《功能材料》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开发、工艺·技术、热点·关注、综述·进展等。
  • 主管单位:重庆材料研究院
  • 主办单位:重庆材料研究院
  • 国际刊号:1001-9731
  • 国内刊号:50-1099/TH
  • 出版地方:重庆
  • 邮发代号:78-6
  • 创刊时间:197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61
  • 综合影响因子:0.533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功能材料 2012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N-中氮茚甲酰脲衍生物的合成及其作为pH值探针的研究

摘要:设计、合成了N-中氮茚甲酰脲衍生物4;紫外和荧光光谱研究表明,其在乙醇中具有较明显的紫外吸收峰和较强的荧光,pH值=10.02~12.48时荧光较强,且荧光强度与pH值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因此,该化合物有望作为10.02~12.48范围内的pH值探针。
1513-1515

纳米银改性聚丙烯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

摘要:采用共混造粒法制备了含0.5%纳米银的聚丙烯抗菌切片,利用差示扫描量热(DSC)法研究了聚丙烯及纳米银改性聚丙烯的非等温结晶行为及其动力学。结果表明,纳米银的加入使聚丙烯非等温结晶过程的成核自由能降低。Avrami方程能正确地描述聚丙烯及纳米银改性聚丙烯的非等温结晶过程。加入纳米银以后,材料的成核机理和晶体生长几何基本没有变化。聚丙烯和纳米银改性聚丙烯的Avrami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4.01和4.28,表明二者在非等温结晶时均以三维球晶方式生长。
1516-1518

机械力化学法制备河蚌珍珠层生物填料及其表面特性研究

摘要:以废弃河蚌壳为原料,经去除角质层、分离棱柱层,得到珍珠层。采用机械力化学法研磨得到生物填料(HBZZC),对其物相组成、微观形貌、热稳定性及其亲水、亲油性等表面特性进行了分析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生物填料主要成分为文石碳酸钙,成片状,粒径大小约为40~1000nm,有机物含量约为4.34%,热稳定性良好。表面元素平均原子分数为Ca(8.71%),C(45.17%),O(43.79%),N(2.33%),其中有机物中各元素实际原子分数为C(64.59%),O(31.28%),N(4.13%)。HBZZC粉体具有亲水、亲油双亲性,对正庚烷浸润,对水的接触角约为24.5°。利用河蚌壳为原料生产的生物填料在水性涂料和树脂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1519-1523

NiCrBSi粉末火焰喷焊钢管的抗拉强度研究

摘要:采用氧乙炔火焰喷焊工艺在耐热钢管表面制备了镍基合金喷焊层,分别利用OM、SEM、EDS、TEM等方法分析了喷焊管表面与横截面的显微组织、形貌、元素分布及物相结构。通过拉伸实验测定了喷焊管的抗拉强度,观察了喷焊管的拉伸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在实验工艺参数下,喷焊层内部形成了以γ-Ni固溶体为基体,呈弥散分布的富Cr针状第二相,以及硼硅酸盐玻璃相,在第二相粒子周围,γ-Ni固溶体内有大量位错缠绕。喷焊层与基体形成了冶金结合,整体抗拉强度高达522 MPa。拉伸后,钢管基体产生了延性裂纹,喷焊层发生了半脆性断裂。喷焊管同时具备了外层耐蚀耐磨性能与基材的良好韧性,综合性能有较大改善。
1524-1527

镧掺杂Sr_(0.4)Ba_(0.6)TiO_3材料的导热性能

摘要:研究了不同镧掺杂浓度下Sr0.4Ba0.6TiO3材料的导热性能,研究镧元素对其导热性能的影响,得到了不同掺杂量下钛酸锶钡材料的热导率,材料密度随烧结温度与成型压力的增加而增大;同时发现少量镧元素的掺杂,可以增加钛酸锶钡材料的热导率;当镧元素掺杂量较大时,降低了材料的热导率。钛酸锶钡材料的电子热导率随材料烧结温度的升高基本不变,声子热导率随材料烧结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1528-1531

钛金属表面活化处理及表面细胞响应特性

摘要:采用不同比例的氢氟酸(1%(质量分数)HF)与双氧水(30%(质量分数)H2O2)以及二者不同配比(1∶1、5∶1和1∶5)的混合溶液对钛金属表面进行处理,制备出具有不同拓扑结构的钛活性表面。用扫描电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接触角测试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分别对各组样品的表面形貌、粗糙度、亲疏水性及表面化学组成变化等进行分析和表征。将各组样品分别与骨肉瘤细胞株(MG63)共培养,用SEM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利用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能力,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实验考察处理后的钛金属表面对MG63细胞形貌及增殖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HF和H2O2混合溶液处理后的样品表面粗糙,并含有丰富的F-和OH—基团,促进了细胞的粘附、铺展、生长和增殖,大幅改善了钛表面的生物活性。其中,氢氟酸与双氧水按1∶5配比的混合溶液处理后的样品在细胞培养前期显示出更加优良的细胞相容性,这对促进钛种植体与周围骨组织间的快速整合具有积极意义。
1532-1536

铁基纳米晶带材表面TiO_2薄膜制备及其磁性能研究

摘要:介绍了一种通过溶胶-凝胶法在铁基纳米晶带材表面制备TiO2薄膜的方法,并研究了涂层后对带材的磁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溶胶-凝胶法可在带材表面形成一层TiO2薄膜;带材表面变得光滑、平整;涂层后带材的有效磁导率下降,品质因数增加,软磁性能下降;提拉2次得到的薄膜对带材磁性能影响最小。
1537-1539

碳酸化钢渣和矿渣作硅酸盐水泥混合材水化性能研究

摘要:通过对钢渣碳酸化前后的硅酸盐相提取及水化放热性能和将碳酸化钢渣和矿渣作为混合材的硅酸盐水泥的胶砂强度和水化产物种类的测定,以及对它们微观形貌的观察,研究了碳酸化钢渣对胶凝体系水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碳酸化使钢渣中硅酸盐相的含量由47.06%下降至14.38%;碳酸化促进了钢渣的早期水化,抑制其后期水化;在配比相同的条件下,碳酸化钢渣-矿渣-硅酸盐熟料体系试样的3、28d抗压强度较未碳酸化钢渣-矿渣-硅酸盐熟料体系试样的高;碳酸化生成的CaCO3促进了熟料的水化;碳酸化钢渣促进了胶凝体系中AFt的生成,且生成水合碳铝酸钙。
1540-1544

紫光对多晶掺锰铁酸铋薄膜铁电和电输运性质的影响

摘要:采用溶胶-凝胶的方法在Pt(111)/Ti/SiO2/Si(001)基片上制备了5%Mn掺杂的BiFeO3(BFMO)薄膜,并构建了Pt/BFMO/Pt对称型电容器,研究了紫光对多晶BFMO薄膜铁电性及J-V特性的影响。实验发现,在紫光的照射下,薄膜的电导增大,这是由于紫光入射在BFMO薄膜上,产生了光生载流子。当外加电压为5V时,漏电流密度由9.1mA/cm2增大到16.3mA/cm2。Pt和BFMO的接触满足金属-半导体理论中的欧姆接触,并且光的存在并没有改变Pt/BF-MO/Pt电容器的漏电流机制。当光入射到薄膜表面,样品的剩余极化强度增大,由无光时的91.7μC/cm2增大到光照时的99.9μC/cm2。
1545-1547

聚苯乙烯蜂窝状多孔膜的制备及应用

摘要:以线性聚苯乙烯(PS)为膜材料,采用Breath Figures法制备了高度规整的蜂窝状结构多孔膜。研究了溶液浓度、环境湿度、气体吹扫速度及不同溶剂对多孔膜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苯和二氯甲烷,氯仿作为溶剂因其挥发度适宜,PS浓度在20~80mg/mL的铸膜溶液可形成规整的蜂窝状结构多孔膜,且膜孔分布均匀、大小均一;制膜的湿度需高于环境湿度,但随着湿度的增加孔径增大;气体吹扫速度可在400~1000mL/min范围,但吹扫速度较大时孔径略有降低。该膜可作为固定诸如辣根过氧化酶等活性酶的载体,用于酶催化反应。
1548-1552

射频溅射工艺参数对AZO薄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摘要: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制备了掺铝氧化锌(AZO)薄膜,研究了衬底温度及溅射工作压强对沉积薄膜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及电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随衬底温度增加,薄膜的结晶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而溅射工作气压增加主要影响沉积薄膜(103)面与(002)面的相对强度。薄膜的表面形貌受温度影响严重,而气压对形貌的影响相对较小。衬底温度增加,薄膜的电阻率急剧降低,迁移率和载流子浓度都显著增加,而工作气压增加则导致电阻率先减小后增大。
1553-1555

中间相沥青基活性泡沫炭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摘要:以中间相沥青为前驱体,经自挥发发泡法、KOH活化法制备的中间相沥青基活性泡沫炭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低温(77K)N2吸附法对中间相沥青基活性泡沫炭的表面形貌和微观结构进行表征。中间相沥青基活性泡沫炭的比表面积为2700m2/g,总孔孔容为1.487cm3/g。通过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测试,考察了中间相沥青基活性泡沫炭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在电流密度为0.02A/g时,中间相沥青基活性泡沫炭的比容量为240.48F/g,能量密度为33.4Wh/kg;在电流密度为5A/g时,比容量为166.68F/g,具有良好的电化学特性。
1556-1560

超长侧链型聚羧酸梳形共聚物对水泥早期水化的影响

摘要:选用了一组超长侧链型聚羧酸梳形共聚物作为水泥体系的分散剂,通过水化热测定、强度试验和扫描电镜等表征手段,研究了超长侧链型聚羧酸梳形共聚物分散剂对水泥早期水化的影响。研究发现,超长侧链型聚羧酸梳形共聚物比普通聚羧酸梳形共聚物具有加速水泥水化、提高水泥基材料强度的作用。扫描电镜得到的形貌结果发现,超长侧链型聚羧酸梳形共聚物的掺入改变了水化产物的形貌,并且侧链越长,呈絮状的C—S—H凝胶和呈针状的钙矾石晶体明显增加。这说明超长侧链型聚羧酸加速了C—S—H凝胶和钙矾石晶体的形成,促进了水泥混凝土体系早期强度的形成。
1561-1563

在交联聚乙烯醇微球表面接枝聚合甲基丙烯酸及接枝微球对含氮代谢及药物分子吸附特性的初探

摘要:交联聚乙烯醇(CPVA)微球是一种生物相容性聚合物微球,利用其表面大量的羟基,与铈盐构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实现了甲基丙烯酸(MAA)的表面引发接枝聚合,制备了接枝微球CPVA-g-PMAA。采用红外光谱(FT-IR)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zeta电位测定等法,对接枝微球的化学结构及物理化学特性进行了表征。初步考察了接枝微球CPVA-g-PMAA对代谢分子肌酐(Cr)及药物分子5-氟尿嘧啶(5-FU)的吸附性能,分析了吸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较大的pH值范围内,接枝微球CPVA-g-PMAA的zeta电位为绝对值较大的负值,即其表面携带高密度的负电荷。受静电相互作用的驱动,接枝微球CP-VA-g-PMAA对含N的Cr及5-FU分子表现出很强的吸附能力。
1564-1568

{[Tb(L)_2(H_2O)_2](Hdmpy)(H_2O)_2}_∞/丙烯酸酯类聚氨酯稀土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摘要:以9,10-双蒽酸(H2L)和2,6-二甲基吡啶(Hdmpy)为配体,合成了一个二维结构的稀土配合物{[Tb(L)2(H2O)2](Hdmpy)(H2O)2}∞;用原位聚合法将该稀土配合物与丙烯酸类聚氨酯大分子单体复合,制备出{[Tb(L)2(H2O)2](Hdmpy)(H2O)2}∞/丙烯酸酯类聚氨酯稀土高分子材料,并研究了稀土配合物在材料中的分散及材料的热稳定性、荧光性能等。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在稀土高分子材料中主要以200~500nm颗粒均匀分散;且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能(300℃),在波长372nm的激发光下,材料在440nm出现最大荧光发射峰,有望应用于发光材料领域。
1569-1573

具有不同黏附力Al-Mg-Si合金超疏水表面的制备与表征

摘要:基于位错刻蚀理论利用溶液浸泡处理Al-Mg-Si合金在其表面形成微观粗糙表面结构,采用自组装技术在此表面制备FDTS自组装分子膜。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表面粗糙度仪对试样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采用接触角测量仪对试样表面接触角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试样经溶液浸泡处理和沉积自组装分子膜后,其表面润湿性实现了由亲水到超亲水再到超疏水的转变;改变溶液浸泡时间得到具有不同微观结构的表面,沉积自组装分子膜后得到的超疏水表面具有不同的滚动接触角,其表面黏附力具有明显差异。分析认为,超疏水表面的获得是溶液浸泡处理得到的粗糙表面结构和低表面能物质FDTS自组装分子膜共同作用的结果;表面黏附力的差异是试样表面微观形貌的不同造成水滴在其表面所处状态的差异引发的。
1574-1578

高含量丙烯酸膨润土/聚丙烯酸钠高吸水性复合材料的研究Ⅰ:制备工艺与形貌

摘要:通过特殊工艺将丙烯酸膨润土(简称ABT)和丙烯酸钠单体采用溶液聚合法制备出高含量丙烯酸膨润土/聚丙烯酸钠高吸水性复合材料(简称HABT/PAA)。SEM考察材料的形貌得知,ABT以20~30nm的尺寸较均匀、无序地分散在聚合物基体中,且与聚合物有很好的相容性。对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得到较优的工艺:ABT用量为单体质量的30%(质量分数),交联剂用量为单体质量的0.3%(质量分数),引发剂用量为单体质量的1.1%(质量分数),体系总水量为单体质量的340%(质量分数),中和度为64%,在此条件下,材料吸附去离子水的能力为1103g/g。同时,HABT/PAA的保水性能较聚丙烯酸钠(PAA)好。
1579-1582

片状纳米聚对苯二胺的制备与表征

摘要:以盐酸为掺杂剂,过硫酸铵为氧化剂,采用溶液聚合,合成了片状结构的聚对苯二胺。通过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热分析(TGA/DSC)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别对产物的结构、结晶性、热稳定性和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得的聚对苯二胺纳米片具有一定的结晶性和良好的热稳定性,聚对苯二胺的形貌与n(HCl)∶n(p-PDA)的比例有关,当n(HCl)∶n(p-PDA)=0.8时最易形成片状纳米聚对苯二胺。讨论了聚对苯二胺纳米片可能的形成机理。
1583-1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