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材料杂志社
分享到:
《功能材料》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开发、工艺·技术、热点·关注、综述·进展等。
  • 主管单位:重庆材料研究院
  • 主办单位:重庆材料研究院
  • 国际刊号:1001-9731
  • 国内刊号:50-1099/TH
  • 出版地方:重庆
  • 邮发代号:78-6
  • 创刊时间:197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61
  • 综合影响因子:0.533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功能材料 2011年第S1期杂志 文档列表

La9.33(SiO4)6O2粉末的熔盐法合成及其电解质导电性研究

摘要:采用熔盐法于900℃成功合成了La9.33(SiO4)6O2前驱粉体,并在1500℃烧结成瓷。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和环境扫描电镜对样品的物相和形貌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证明合成产物为磷灰石相,其陶瓷电解质晶体颗粒饱满均匀,有较好的致密性。采用交流阻抗谱研究了材料的导电性,发现用熔盐法制备La9.33(SiO4)6O2陶瓷电解质的前驱粉体可以提高其电导率,降低其激活能。
-

聚乙二醇增容纳米纤维素/聚乳酸共混体系的研究

摘要:采用溶液浇铸法制备纳米纤维素/聚乳酸/聚乙二醇三元复合材料,与纯聚乳酸相比,该复合材料的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提高了41.2%和38.4%。傅立叶红外(FT-IR)表明聚乙二醇的存在使纳米纤维素和聚乳酸之间形成了强烈的氢键作用,明显改善了纳米纤维素和聚乳酸之间的相容性,提高了界面黏结力。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复合材料的断面形貌和银纹,发现与纳米纤维素/聚乳酸复合材料相比,三元复合材料的拉伸断面出现明显的拉丝状结构和大面积的银纹。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明三元复合材料中纳米纤维素在聚乳酸基体内均匀分散,并形成网状结构。
-

淀粉糊化用水量对高吸水树脂吸水性能影响的研究

摘要:采用自由基聚合法、过硫酸钾为引发剂,通过马铃薯淀粉与丙烯酸及其钠盐的自由基接枝共聚合成高吸水剂。对淀粉糊化用水量对产品吸水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马铃薯淀粉与纯水的配比为1∶5时进行糊化,可获得吸水性能最佳的产品,产品吸水量高达1400~1600g/g。
-

吸油烟树脂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

摘要:采用悬浮法制备了一系列憎水性、高比表面积的多孔树脂,讨论了交联剂用量、致孔剂用量和组成对多孔树脂的吸油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采用10份质量的DMA作为反应单体,采用90份质量的TRIM作为交联剂,采用100质量的致孔剂(其中甲苯为90份质量,正庚烷为10份质量)时所制得的多孔树脂的吸油烟率最大,达到0.305g/g。分别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方程对油烟吸附平衡数据进行了拟合分析,并探讨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Langmuir方程能较好地拟合油烟在多孔树脂上的吸附平衡数据,说明该过程主要是以单分子层吸附为主,微孔填充在吸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厚度对DLC薄膜内应力的影响研究

摘要:采用ECR微波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的方法于C2H2/H2/Ar2等离子环境中在单晶Si(111)晶面上制备了不同厚度的DLC膜样品,研究了薄膜的厚度随沉积时间的变化及薄膜的硬度、内应力随厚度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在沉积时间变化范围内,厚度与沉积时间基本呈线性关系,沉积速率可达80nm/min;制备态样品存在的内应力先随厚度增加而增加,当薄膜内应力超过某临界值时将通过表面崩裂达到应力松弛效果,XRD测得基底Si(111)峰位偏移先随厚度增加而增加,随后变化趋于平缓,表明薄膜表面崩裂后内应力维持在一定水平,但薄膜的硬度测量值受到表面崩裂程度影响。
-

CuInS2薄膜的制备及光学特性

摘要:真空共蒸发在玻璃衬底上制备CuInS2薄膜。研究不同Cu、In、S元素配比、不同热处理条件对薄膜的结构、化学计量比及光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给出:在元素配比中S的原子比x选择极为重要(实验选0.2≤x≤2),本实验Cu、In、S最佳原子比为1∶0.1∶1.2。用x(Cu)∶x(In)∶x(S)=1∶0.1∶1.2原子比混合沉积的薄膜,经400℃热处理20min后,得到黄铜矿结构的CuInS2薄膜,沿[112]晶向择优生长,平均晶粒尺寸为38.06nm;薄膜表面致密平整,厚度为454.8nm,表面粗糙度为13nm;薄膜中元素的化学计量比为1∶0.9∶1.5,光学吸收系数达105cm-1,直接光学带隙1.42eV。
-

甲氧基聚氧化乙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改性硅片表面的蛋白质吸附行为

摘要:以甲氧基聚氧化乙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对硅片表面进行改性,使其表面具有良好的亲水性能。用考马斯亮蓝法考察了硅片在不同浸泡时间和不同蛋白质初始溶液浓度下,牛血清白蛋白(BSA)在硅片表面的吸附行为。研究发现,蛋白质吸附是一个动态过程,符合Langmuir理论吸附模型,浸泡120min后,吸附和解吸附达到动态平衡。当蛋白质初始溶液浓度达到0.04mg/mL后,硅片表面蛋白质吸附量达到最大值,不再随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分子量为Mn=442和882的硅烷改性硅片表面蛋白质最大吸附量分别是90.41和85.76μg/cm2。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表明,未改性的硅片表面吸附蛋白质较多,蛋白质层厚度最高达到24.81nm;改性后的硅片表面具有较好的抗蛋白质吸附性能,吸附蛋白质较少,Mn=442和882的硅烷改性硅片表面蛋白质层最大厚度分别为19.20和16.2n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