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材料杂志社
分享到:
《功能材料》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开发、工艺·技术、热点·关注、综述·进展等。
  • 主管单位:重庆材料研究院
  • 主办单位:重庆材料研究院
  • 国际刊号:1001-9731
  • 国内刊号:50-1099/TH
  • 出版地方:重庆
  • 邮发代号:78-6
  • 创刊时间:197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61
  • 综合影响因子:0.533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功能材料 2011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功能材料杂志综述

SiC一维、准一维纳米材料的制备工艺研究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SiC一维、准一维纳米材料制备工艺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模板生长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熔体生长法、碳热还原法和溶胶-凝胶法的工艺特点,并对不同工艺方法制备的SiC一维、准一维纳米材料的微观形貌、优异性能进行了简要概述,总结了现阶段SiC一维、准一维纳米材料制备工艺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967-970

机械合金化过程中各种因素对储氢合金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摘要:机械合金化是最近发展起来的制备储氢材料的新型工艺,在改善材料结构和储氢性能方面显示出非常有效的作用。然而,在机械合金化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包括球磨时间、球磨环境、球料比等,对合金的结构和储氢性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综述了国内外在机械合金化方面的研究,为更进一步探索通过调整这些因素来改善储氢合金性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971-975
功能材料杂志研究与开发

FeCoBSiNb(Y)合金的玻璃形成能力及磁性能研究

摘要:采用铜模真空吸铸法、X射线衍射仪(XRD)、示差扫描量热分析仪(DSC)及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研究稀土元素Y及Fe/Co比例变化对Fe-CoBSiNb(Y)系合金的玻璃形成能力、热稳定性及磁性能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添加4%(原子分数)的Y有利于(Fe0.5Co0.5)72B19.2Si4.8Nb4合金玻璃形成能力的提高;随着Fe/Co比例的增加,(FexCo1-x)72B19.2Si4.8Nb4和[(Fe1-xCox)0.72B0.192Si0.048Nb0.04]96Y4合金系的过冷液相区(ΔTx)减小,玻璃形成能力下降,但饱和磁化强度均逐渐增大;添加稀土元素Y后,[(Fe1-xCox)0.72B0.192Si0.048Nb0.04]96Y4非晶合金的饱和磁化强度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976-979

改性膨润土的制备及其对Pb~(2+)的吸附性能研究

摘要: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对钠基膨润土进行微波改性,以改性膨润土对Pb2+去除率为参考指标。最佳改性条件为:钠基膨润土3g,EDTA1g,pH值为8,微波功率500W,反应温度35℃,微波反应5min。最佳吸附条件为:pH值=5.83,改性膨润土用量0.4g,吸附温度30℃,吸附时间40min。结果表明,改性膨润土对Pb2+的去除率达到94%,饱和吸附量为29.67mg/g,改性膨润土对Pb2+的最大吸附量大约是未改性膨润土的2倍。XRD图谱分析证实通过改性使膨润土层间距从1.51nm增大到1.65nm,改性膨润土的红外光谱有较强的C—C键吸收峰,元素分析表明改性膨润土的有机碳、氮、氢含量均较改性前增大。
980-984

pH值对液相自组装法制备纯相BiFeO3薄膜的影响

摘要:采用液相自组装法,Bi(NO3)3.5H2O,Fe(NO3)3.9H2O为原料,柠檬酸为螯合剂,以OTS单分子层为模板,在ITO玻璃基片上成功制备了BiFeO3晶态薄膜。研究了前驱液pH值对BiFeO3薄膜的影响。利用XRD,EDS和SEM等测试手段对在不同pH值下沉积的BiFeO3薄膜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由于Bi 3+络合物比Fe3+络合物的成核速率快,在pH值为1.5,Fe3+/Bi3+摩尔比为2.6时得到了纯相BiFeO3薄膜;随着pH值的增大,需要增大前驱液中Fe3+/Bi 3+摩尔比才能得到纯相BiFeO3薄膜;该工艺制备BiFeO3薄膜适宜的pH值范围为1.50~1.65,在这个范围内沉积的BiFeO3薄膜都很致密。
985-987

碲化镉量子点/聚(3,4-乙撑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复合纳米微球的原位聚合与光学性质

摘要:通过原位种子聚合构筑了碲化镉量子点(CdTe QDs)/聚(3,4-乙撑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复合纳米微球。利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荧光发射光谱对其形貌、结构、光学吸收性质及光致发光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原位聚合的CdTe/PEDOT-PSS复合物具有规则的球状结构,其吸收光谱是两个单独组分的吸收光谱的加和,发射光谱中550nm左右的峰是电荷转移的结果,显示了CdTe/PEDOT-PSS复合微球作为光电器件材料的潜在应用价值。
988-991

MgO缓冲层对PZT/AlGaN/GaN异质结构电学性能的影响

摘要:采用脉冲激光沉积(PLD)技术,以MgO作为缓冲层,在AlGaN/GaN半导体异质结构上沉积了Pb(Zr0.52T0.48)O3(PZT)铁电薄膜,从而形成金属-铁电-介质-半导体结构(MFIS)。XRD扫描结果表明,通过MgO缓冲层对界面结构的优化,实现了PZT薄膜沿(111)面择优取向生长。电流-电压(I-V)测试结果显示,MgO缓冲层的引入大大改善了集成体系的电学性能。在外加电压为-8V时,与无MgO缓冲层的MFS异质体系相比较,该MFIS结构的漏电流密度降低了5个数量级。集成体系的电容-电压(C-V)表现出逆时针窗口特征,反映了铁电极化对二维电子气(2DEG)的调制作用。随着缓冲层厚度的降低,铁电极化对2DEG的调制作用逐渐增强。当MgO缓冲层厚度达到2nm时,C-V窗口达到0.7V,阈值电压(Vth)降低到-1.7V。
992-995

四类关节软骨修复材料的摩擦学性能对比研究

摘要:分别在生理盐水和代血浆润滑条件下对聚氨酯(PU)、聚酰胺(PA66)、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和聚乙烯醇(PVA)水凝胶作为人工关节软骨的摩擦学性能进行了研究,与猪关节软骨进行对比,并用SEM观察样品磨痕表面微观形貌,分析其摩擦机理。结果显示,材料的平均摩擦系数都很小,但都高于天然猪关节软骨(POAC)的摩擦系数。PVA的平均摩擦系数与猪关节软骨最为接近,而PU和PA66的抗摩擦能力优于PVA和EVA。
996-1000

退火对硼掺杂微晶硅薄膜性能的影响

摘要:采用射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RF-PECVD)法制备了不同硼烷掺杂比例的微晶硅薄膜。随后在不同温度、不同气氛下,对沉积得到的p型微晶硅薄膜进行了退火处理。研究发现,对初始晶化率较高的薄膜,退火后其晶化率发生下降;初始晶化率较低的薄膜,退火后其晶化率则有所提高;并且,在高真空中退火更有利于薄膜的晶化。退火后,薄膜表面粗糙度的变化情况受其初始晶化率的影响;薄膜的暗电导率有大幅度的增加。其中,掺杂浓度较高的薄膜,在真空退火后其晶化率、表面粗糙度和电导都有显著的提高。
1001-1003

聚酯/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自修复性能研究

摘要:合成了脲醛树脂/环氧树脂微胶囊,并作为功能材料设计自修复聚酯/碳纤维复合材料。采用力学性能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光学显微镜(OM)对微胶囊功能材料和自修复材料进行研究。碳纤维能够提高材料的弹性模量,在材料损伤过程中,控制裂缝的宽度。微胶囊具有增韧效果和自修复能力。经过拉伸复合材料内部产生裂纹。微胶囊在裂纹前端应力的作用下,囊壁破裂,囊芯流出润湿裂纹表面粘接裂纹,实现材料自修复。裂纹终止的形式包括微胶囊破裂终止、碳纤维阻碍终止和裂纹交叉终止。
1004-1007

熔体快淬Al(80-x)Si(20)Mnx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摘要:采用熔体快淬法制备了化学组成为Al80-xSi20Mnx(x=0、5%、7%、10%(摩尔分数))的锂离子电池合金负极材料。分析了合金的相组成、热力学状态、微观组织和与锂离子电池相关的电化学性能。结果显示,当Mn含量位于5%~7%时,熔体快淬Al80-xSi20Mnx合金可得到单一的过饱和固溶体和部分非晶,前10次电化学循环中具有比Al70-xSi30Mnx(x=0、5%、7%、10%(摩尔分数))多相合金高的容量,与含40%Si、相同Mn含量的合金相近。分析表明,在含20%~40%Si、5%~10%Mn的熔体快淬Al基合金中,锂主要储存在过饱和固溶体中,晶界和相界对储锂有重要贡献。合金的循环性能与Al基过饱和固溶体的成分有关,第三组元Mn的加入提高固溶体的过饱和度,并通过影响Li原子的扩散,改善循环性能。
1008-1011

制备方法对磷酸亚铁锂-磷酸钒锂的影响

摘要:分别采用"物理混合法"和"化学混合法"制备磷酸亚铁锂-磷酸钒锂混合材料。对两种材料进行了晶型结构、碳含量、粒径分布、表观形貌及表面碳元素、导电率等分析测试,发现采用"物理混合法"制备磷酸亚铁锂-磷酸钒锂混合材料时,对材料的结晶度产生一定的影响,物理混合破坏了材料表面的碳包裹层,并造成部分材料颗粒的团聚;"化学混合法"制备出形貌较为规则、粒径较小、粒度分布窄的混合材料,材料结晶良好存在痕量的杂相,表面光滑、碳包裹情况良好。"化学混合法"制得的材料导电率大于"物理混合法"制得的材料。充放电循环性能测试表明,采用"化学混合法"制备的材料具有优良的电化学性能,0.1C放电容量达到194.5mAh/g,20C放电容量仍有85mAh/g且循环稳定性均较好;1C进行1000次循环之后仍然保持120mAh/g的容量,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因此"化学混合法"是制备磷酸亚铁锂-磷酸钒锂混合材料的优选方法。
1012-1015

纳米金与细胞相互作用机理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摘要:应用蛋白质组学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纳米金与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DF-f)的作用机理。首先采用柠檬酸钠还原氯金酸法制备20nm的纳米金,然后应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评价纳米金的细胞毒性及对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接着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纳米金作用后细胞发生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并进行基因本体论分析。MTT实验结果表明,浓度为200μmol/L、粒径为20nm的纳米金与HDF-f作用1、4、8h后均未产生细胞毒性,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纳米金作用后S期细胞增加而G2/M期细胞减少。对蛋白质组学实验筛选出的29个功能蛋白质进行的基因本体论分析表明,纳米金可能会影响细胞RNA转录过程及能量代谢调节,诱导细胞产生免疫响应,进而对细胞的生理过程产生影响。
1016-1020

同时具有光敏感性和酶催化功能的复合敏感膜

摘要:采用溶液浇铸法成膜,把荧光指示剂和葡萄糖氧化物酶(GOD)同时固定于醋酸纤维素膜上,得到同时具有光敏感性和酶催化能力的复合敏感膜。利用SEM和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对复合敏感膜表面形貌和酶活性进行了分析。荧光指示剂没有泄漏,固定化酶的稳定性高于游离酶,表明此醋酸纤维素膜可作为一种优良的荧光指示剂和酶固定化载体。
1021-1023

金属离子掺杂对皮胶原纤维基吸波剂的雷达吸波性能影响

摘要:将皮胶原纤维(CF)与水杨醛(Sa)反应,获得含有席夫碱结构(CN)的胶原纤维(Sa-CF),再进一步用Fe3+、Mn2+、Co2+、Cu2+和Zn2+过渡金属离子对Sa-CF进行"掺杂",制备了具有雷达波吸收性能的皮胶原纤维(M-Sa-CF)。分别将CF、Sa-CF和M-Sa-CF压制成膜,采用探针法对其电导率进行测定,利用弓形法测定其对雷达波(频率0.5~18.0GHz)的反射损失(RL)。结果表明,CF的电导率仅为1.08×10-9 S/cm,而Sa-CF电导率可提高3个数量级,达到2.86×10-6S/cm;再经金属离子掺杂后其电导率进一步提高,如Zn2+掺杂后的电导率达到8.37×10-4S/cm。Sa-CF和M-Sa-CF的吸波机理为电损耗型,Sa-CF经金属离子掺杂后,电导率提高,对雷达波的反射损失增强,但不同金属离子掺杂后反射损失增加的幅度不同,Sa-CF雷达波反射损失在8.8GHz处最高为7.57dB,经Cu2+掺杂后雷达波反射损失在8.29GHz处最高达到8.35dB,而经过Fe3+掺杂后雷达波反射损失在8.11GHz处最大可达14.68dB。采用Fe3+、Mn2+和Zn2+具有半满壳和全满壳电子构型的金属离子掺杂,对雷达波的反射损失可大幅度提高,且吸收频段加宽。另外,掺杂量不同,最大反射损失和最大反射损失所处的频率均发生了变化。
1024-1027

交联对胶原溶液的动态流变性能和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摘要:为了提高胶原溶液的粘弹性能和热稳定性,以及提高胶原耐酶解的能力,使用一种新的交联剂——N-羟基琥珀酰亚胺己二酸酯(NHS-AA),对胶原溶液进行交联改性。动态流变仪测定结果表明,在f=0.02Hz和25℃时,胶原溶液的弹性模量(G′)、粘性模量(G″)和复数粘度(η*)分别从未交联时的0.03、0.11Pa和0.76Pa.s增加到22.83、3.36Pa和143.90Pa.s。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DSC)测量结果显示,交联后胶原溶液的热变性温度达到42.5℃,比未交联胶原溶液(40.4℃)提高了2.1℃。针对交联后胶原溶液制成的海绵,电泳法(SDS-PAGE)研究表明胶原海绵抗酶降解能力显著增强。
1028-1031

热解含硫金属有机配合物法合成亮紫色发光的α-ZnS:Cu纳米荧光粉

摘要:以硝酸锌、硝酸铜和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为原料,制得含硫金属有机配合物。将含硫金属有机配合物在200℃进行热解,制备了亮紫色发光的ZnS∶Cu纳米荧光粉。XRD检测结果显示,荧光粉样品为六方晶系的高温相α-ZnS。根据TEM结果,样品为均匀的球形粒子,其粒子尺寸在30nm左右。室温下,样品的激发光谱峰值位于235nm处,相对于α-ZnS体材料的特征吸收峰330nm(3.77eV)发生了蓝移,其原因是量子限域效应使α-ZnS∶Cu纳米粒子的光学带隙增宽。在235nm激发下,样品分别在285、396、486和545nm处各有一个发射带,其中396nm处的发射带发光最强。4个发射带均随铜离子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铜离子浓度为1.0%时发光最强。
1032-1034

六边形纳米CuI及其超疏水性

摘要:采用一步液相反应法,在常温常压下,制得六边形纳米CuI。无需任何低表面能物质(硫醇或氟烷基)修饰,该样品就表现出超疏水性,接触角达到157°。最为重要的是样品的超疏水性很稳定,在空气中放置半年后,其接触角无明显变化,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1035-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