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材料杂志社
分享到:
《功能材料》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开发、工艺·技术、热点·关注、综述·进展等。
  • 主管单位:重庆材料研究院
  • 主办单位:重庆材料研究院
  • 国际刊号:1001-9731
  • 国内刊号:50-1099/TH
  • 出版地方:重庆
  • 邮发代号:78-6
  • 创刊时间:197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61
  • 综合影响因子:0.533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功能材料 2011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功能材料杂志研究与开发

聚乳酸非对称膜的制备及其成骨细胞亲和性

摘要:采用开环聚合法合成了两种不同分子量的PLLA,并以此为原料采用碳酸氢铵发泡一次成型的方法制备了一体化的有多孔面和致密面的非对称膜。扫描电镜结果证实了其非对称结构:一面疏松多孔,孔间相互连通,孔径在5~300μm之间,一面平整致密,并分布着一些极小的孔洞,孔径约为1~5μm。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膜的拉伸强度随着PLLA分子量的减小和致孔剂(酸氢铵)量的增大而降低。体外细胞培养的结果证实PLLA非对称膜的多孔面有良好的成骨细胞亲和性,PLLA非对成膜可望用于组织引导隔离。
775-777

Nd掺杂对钛酸钡电磁及微波吸收特性影响研究

摘要: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稀土Nd掺杂钛酸钡纳米粉体。采用X射线衍射(XRD)、矢量网络分析仪等手段分别分析表征了样品的微结构和高频电磁特性。结果表明,Nd离子掺杂的钛酸钡样品在750℃温度下退火1h,结晶良好。随着Nd掺杂量的提高,晶粒细化。Nd离子掺杂后,在高频下钛酸钡纳米粉体的介电常数的实部略有减小,虚部峰值得到提高,复介电常数和复磁导率的峰位均发生蓝移,粉体材料在2~18GHz范围内的反射损耗得到提高,吸收频带拓宽明显。
778-781

富氮MeN_x(Me=Ti,Zr,Hf)薄膜的结构与红外光学性能

摘要:用射频反应磁控溅射方法制备了MeNx(Me=Ti、Zr、Hf)薄膜,研究了在富N2条件下不同的N2/Ar流量比对薄膜结构和光学性能的影响。掠角X射线衍射的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得的富氮的TiNx薄膜主要由TiN所组成,而富氮的ZrNx、HfNx薄膜则具有非晶态的结构。用分光光度计和傅里叶红外仪对薄膜的光学透过率的测试表明,TiNx薄膜在可见光及红外波段基本上是不透的,而ZrNx、HfNx薄膜在相应的波长范围,特别是在红外波段则有较高的光学透过率。比较不同N2/Ar流量比条件下制备的MeNx(Me=Zr、Hf)薄膜发现,ZrNx、HfNx两种薄膜的结构和光学性能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最后,在ZnS衬底上制备的HfNx薄膜,在不降低ZnS的光学透过率的情况下,显著地提高了ZnS的表面硬度。因此,HfNx薄膜有望成为红外光学窗口的一种新的保护膜材料。
785-787

偶极子模型在磁流变液中的使用误差研究

摘要:为了提高使用偶极子模型分析磁流变液流变性能的准确性,采用偶极子模型与有限元模型对比的方法,分析了偶极子模型的适用范围,计算了不同体积分数磁流变液偶极子模型表面磁场的误差大小,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磁流变液中软磁性颗粒主要受其相邻颗粒影响;偶极子模型表面磁场最大误差为62%,出现在两颗粒表面距离最近处,在磁流变液体积分数为6.5%时,偶极子模型误差最大值为3%,偶极子模型成立;体积分数为20%时,偶极子模型误差最大值达到19%,模型已经失效;外加均匀磁场大小对偶极子模型相对误差亦有影响,磁场越强,相对误差越小;实验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788-792

树状聚合物PAMAM制备高脱盐纳滤膜

摘要:通过发散法合成了以N-(2-胺乙基)哌嗪为核的端胺基树状聚合物聚酰胺胺(PAMAM),并以此为水相单体与均苯三甲酰氯发生界面聚合反应制备了高脱盐率纳滤膜。采用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AT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研究膜表面化学组成的变化,扫描电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膜的结构与形貌,接触角测定仪评价膜的亲水性。结果表明,使用高代数PAMAM、增大PAM-AM浓度、延长反应时间均促使膜的致密度增加,脱盐率增大。使用浓度为4.46×10-3 mol/L第二代PAM-AM溶液为反应物制备的纳滤膜对Na2SO4、MgCl2、MgSO4的脱除率分别达到93.0%,92.3%和91.4%。值得注意的是,PAMAM浓度的增加导致酰氯基由过量到相对不足,最终所制备的纳滤膜对NaCl、Na2SO4、MgCl2和MgSO4等4种盐的脱盐顺序也发生相应变化,主要体现在MgCl2的脱除率由低于Na2SO4和MgSO4变化到高于这两种盐最后三者的脱除率趋于近似相等,均〉90%。
793-798

纳米Ag/PMMA复合薄膜的原位法制备及性能研究

摘要:采用原位法,以二甲基甲酰胺(DMF)为还原剂和溶剂,制备纳米Ag/PMMA复合薄膜。采用XRD、TEM、FT-IR、UV-Vis表征了纳米Ag/PMMA复合薄膜物相,纳米银的颗粒形貌,分析了纳米银与基体PMMA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并对溶胶和薄膜的光学特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反应生成的为面心立方银单质,并且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纳米银颗粒粒径增大,并且颗粒由球形颗粒逐渐生长为三角板型颗粒;纳米银颗粒在基体PMMA中分布均匀,纳米银颗粒与基体PMMA之间的作用为弱化学作用,这种作用导致纳米银颗粒的均匀、稳定分布;薄膜的光学性能测试表明了,纳米Ag/PMMA复合薄膜由于纳米银颗粒的表面等立体共振在紫外-可见光区有明显的吸收带。
799-802

丙三醇缩水甘油醚交联脱细胞猪真皮基质的亲水性研究

摘要:分别采用0、5%、10%、20%、40%、100%(质量比)丙三醇缩水甘油醚(GPE)交联脱细胞猪真皮基质(pADM),检测交联前后材料的亲水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交联剂GPE用量的增加,材料的收缩温度逐渐提高,接触角明显降低;电镜扫描图显示交联后材料的孔隙有缩小的趋势,并导致了吸湿率和溶胀率的逐渐下降;红外图谱表明交联后材料的醚键增加,XPS图谱拟合发现含氧量增加。这些极性基团的增加,促进了保水率的升高,从而使GPE交联后材料的亲水性能提高。
803-806

复合骨修复材料——聚氨基酸/硫酸钙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摘要:采用原位熔融缩聚法合成聚氨基酸/硫酸钙(poly(amino acids)/calcium sulfate,PAA/CS)复合材料。分别将PAA/CS圆片和其浸提液与L929细胞共培养后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将致密圆柱状PAA/CS材料植入兔胫骨近端干骺端,进行大体和组织切片观察。结果表明材料对L929细胞生长活性无明显影响,细胞毒性0~1级,符合国家医用生物材料的细胞毒性要求。材料在动物体内不引起明显排异反应,并有新生骨长入材料内部,与宿主骨形成牢固的骨性愈合,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生物活性。
807-811

双连续相微乳液制备连续孔聚丙烯酰胺凝胶

摘要:以十二烷基硫酸钠/甲苯/2-丁醇/盐水双连续微乳液相为模板,制备了3种组分双连续有机凝胶,水凝胶和有机/水杂化凝胶。12-羟基硬脂酸(12-HA)为有机凝胶剂。它们固定了水和油并使水和油微相共存于凝胶中。以静态光散射(SLS)测定了各双连续相微乳液的粒径,结果显示值在8~80nm。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各凝胶的形貌,表明凝胶为连续孔网络结构。差示扫描量热(DSC)和热重(TG)研究了凝胶的热性能,由于双连续结构3种凝胶显示多个吸热和失重峰。与纯的闭孔聚丙烯酰胺相比,双连续水凝胶的溶胀率明显降低,饱和溶胀所需时间大大减小。
812-815

LSCM/3YSZ离子-电子混合导体的研究

摘要:采用固相法制备了LSCM(La0.75Sr0.25Cr0.5Mn0.5O3)粉体,并以不同质量比与3YSZ((Y2O3)0.03(ZrO2)0.97)混合制成了LSCM/3YSZ离子-电子混合导体(MIEC)。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热膨胀分析等手段对该混合导体的各项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随着LSCM含量的逐渐增多,混合导体中Zr与Sr、Cr等元素的反应有少量杂相生成;LSCM相也逐步形成相连的空间网络结构;LSCM含量在0~40%范围的混合导体其热膨胀系数在0~1350℃测试温度范围内有一个明显的拐点。使用Wagner直流极化法分离了混合导体的离子电导率和电子电导率。当LSCM质量百分比达到40%时,离子电导率以及总电导率开始大幅度地增大;当LSCM含量为50%测试温度800℃时样品的总电导率和离子电导率分别为0.24和0.08S/cm。
816-819

海藻酸钙/纳米氢氧化铝纤维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摘要:用湿法纺丝工艺制备出海藻酸钙纤维和纳米氢氧化铝/海藻酸钙复合纤维。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仪表征了两种纤维的表观形态和微观机制,用热重分析仪测试了两种纤维的热稳定性能。研究表明,纳米氢氧化铝已较好地分散到纤维中,且纳米氢氧化铝与海藻酸钙分子之间产生了新的键合作用。TG和DTG测试结果表明,复合纤维的热稳定性要优于海藻酸钙纤维。同时还对两种纤维进行了吸湿性试验和纤维强力测试,结果说明纳米氢氧化铝的引入降低了材料的吸湿性能,但与海藻酸钙纤维相比,纳米氢氧化铝/海藻酸钙复合纤维的强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820-822

N、Fe双掺杂的纳米TiO2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摘要: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N、Fe双掺杂的纳米TiO2光催化材料。借助XRD、XPS对制备的光催化材料进行表征,并通过晶粒尺寸、晶粒比表面积和晶格畸变率等的分析,研究了N、Fe双掺杂对TiO2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N、Fe双掺杂抑制了TiO2由锐钛矿向金红石的转变,明显延缓了TiO2相的转移;N、Fe双掺杂可明显减小晶粒尺寸,增大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无论掺杂与否,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TiO2晶粒的尺寸变大,比表面积减小,但不掺杂的TiO2表现出较大的晶粒尺寸和较小的比表面积;掺杂后,温度的影响减弱;在N、Fe双掺杂的纳米TiO2晶体中,N元素以Ti—N和N—O两种结合键的方式存在,Fe元素则以Fe2O3形式存在;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制备的纳米粉末样品晶粒尺寸逐渐增大,晶粒比表面积和晶格畸变率则逐渐减小,掺杂效果变差。
823-826

多孔集料沥青基复合材料的隔热功能

摘要:为有效减轻车辙深度,掺加多孔玄武岩集料和粉煤灰漂珠,采用"三步"成型工艺制备沥青基复合材料,测试其路用性能,利用光照法研究其隔热功能,并借助扫描电镜(SEM)分析沥青胶浆与集料界面微观结构。结果表明,掺加多孔集料后复合材料路用性能满足相关要求;随粉煤灰漂珠和多孔玄武岩集料体积分数增加,抗压强度、动稳定度和浸水残留稳定度等路用性能先下降后升高;多孔玄武岩集料有利于抗滑性能提高。多孔集料有效阻止热量传递;照射时间为120min时,多孔集料与普通集料复合材料的中部和底部温度差分别达到13和16℃。与普通集料复合材料相比,多孔集料复合材料胶浆与集料界面区结构致密,沥青胶浆较好地粘附于多孔集料表面,空隙等缺陷较少,阻隔热量传递,降低内部温度。
827-830

Cd_(0.8)Mn_(0.2)Te晶体的磁化强度和法拉第效应研究

摘要:采用垂直Bridgman法制备出了x=0.2的Cd1-xMnxTe晶体(Cd0.8Mn0.2Te)。利用MPMS-7(magnetic property measurement system)型超导量子磁强计测量了Cd0.8Mn0.2Te晶体的磁化强度(M)与磁场强度(H)和温度(T)的关系,磁场强度范围为-1592~1592kA/m,温度范围为2~200K。Cd0.8Mn0.2Te晶体的法拉第效应测试在300K温度下进行,磁场强度〈0.2T。2K温度下的M-H曲线表明,晶体的Mn2+离子之间存在反铁磁相互作用。796A/m恒磁场下的磁化率χ与温度T的关系研究表明,晶体在2~200K之间是顺磁态,当T〉40K时,χ与T满足居里-外斯定律;T〈40K,χ与T的关系偏离居里-外斯定律,表现出顺磁增强现象。法拉第效应研究表明,晶体的Verdet常数的绝对值达到2×103deg/cm.T,采用单振子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实验数据,得出晶体的激子能量E0=1.831eV,说明sp-d交换相互作用引起的激子跃迁对晶体的巨法拉第效应起到主要作用。
831-833

Nb,Zr添加量对粉末烧结Nd(Dy,Gd)-Fe(Nb,Zr,Al,Cu)-B晶界相形成和矫顽力的影响

摘要:制备了复合添加0.8%(原子分数)Nb+0.9%(原子分数)Zr和复合添加1.5%(原子分数)Nb+1.2%(原子分数)Zr的两种粉末烧结Nd(Dy,Gd)Fe(Nb,Zr,Al,Cu)B永磁体,通过对它们的微观结构、微区成分以及磁性能的分析,研究了Nb、Zr添加量对磁体晶界相形成的影响以及晶界新相与磁体矫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复合添加0.8%(原子分数)Nb+0.9%(原子分数)Zr的磁体中,Nb、Zr元素使部分晶界富稀土相合金化,形成灰色的新相,相应地磁体的矫顽力达到1900kA/m;在复合添加1.5%(原子分数)Nb+1.2%(原子分数)Zr的磁体中,除晶界上形成了含Nb、Zr元素的合金化富稀土相之外,还形成了直径约2μm的圆形或多边形块状NbFe化合物新相,使磁体的矫顽力进一步跃升到2229.30kA/m。
834-837

新型咔唑-吲哚并咔唑共轭聚合物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摘要:通过Suzuki偶联聚合方式合成了两种基于咔唑和吲哚并咔唑的新型共轭聚合物材料。目标聚合物具有较高的分子量,良好的热性能和电化学氧化还原性能。通过对材料的光物理性能分析,所制备的共轭聚合物材料是一类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纯正蓝色电致发光材料。
838-841

透明耐热聚乳酸共混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摘要: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聚乳酸(PLL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透明共混材料。DSC测试结果表明,共混材料只出现一个玻璃化转变温度,说明PLLA/PMMA共混材料在宏观上不发生相分离。力学性能研究发现,PLLA/PMMA共混材料的弯曲强度、抗冲击强度和拉伸强度均优于纯PLLA及纯PM-MA。Avrami指数表明,PMMA的加入未改变PLLA的成核机理与晶体生长方式,但PLLA的结晶速率降低。PLLA/PMMA共混材料的维卡转变温度随PM-MA含量的增加而提高。还通过热处理法制得半透明高耐热PLLA/PMMA共混材料,并确定了最佳热处理条件。
842-845

InGaAs/GaAs异质薄膜的MBE生长研究

摘要: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在GaAs(001)基片上外延InGaAs/GaAs异质薄膜,通过RHEED图像演变实时监控薄膜生长状况,采用RHEED强度振荡测量薄膜生长速率,确定薄膜中In/Ga的组分比,并提出控制InGaAs薄膜中In/Ga组分比的生长方法。根据RHEED图像,指出获得的InGaAs薄膜处于(2×3)表面重构相。样品经过淬火至室温后对样品做STM扫描分析,证实样品为表面原子级平整的InGaAs/GaAs异质薄膜。
846-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