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材料杂志社
分享到:
《功能材料》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开发、工艺·技术、热点·关注、综述·进展等。
  • 主管单位:重庆材料研究院
  • 主办单位:重庆材料研究院
  • 国际刊号:1001-9731
  • 国内刊号:50-1099/TH
  • 出版地方:重庆
  • 邮发代号:78-6
  • 创刊时间:197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61
  • 综合影响因子:0.533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功能材料 2011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功能材料杂志综述

静电纺丝法制备氧化物纳米纤维及其气敏特性

摘要:静电纺丝技术由于简单的装置和制备过程,以及所使用材料的多样和应用领域的广泛,被认为是制备纳米纤维材料最具发展潜力的方法。简述了静电纺丝技术和影响纺丝质量的相关因素;介绍了静电纺丝制备半导体氧化物纳米纤维的方法及纳米纤维在气体传感器领域的应用;比较了几种纳米纤维和纳米线纳米棒等气敏元件的敏感特性;最后分析了纳米纤维具有优良气敏性能的机理。
1-4
功能材料杂志研究与开发

(Pr_(1-x)Nd_x)_(0.6)Sr_(0.4)Co_(0.8)Fe_(0.2)O_(3-δ)体系双稀土阴极材料的氧化学扩散系数及电学性能的研究

摘要:采用固相反应法合成了(Pr1-xNdx)0.6Sr0.4Co0.8Fe0.2O3-δ(x=0.2、0.4、0.6、0.8)钙钛矿氧化物系样品,采用XRD分析物相结构,采用XPS分析化学状态,用电导弛豫法研究了(Pr1-xNdx)0.6Sr0.4Co0.8Fe0.2O3-δ系样品的氧化学扩散性能。实验结果表明,(Pr1-xNdx)0.6Sr0.4Co0.8Fe0.2O3-δ体系样品的氧化学扩散系数Dchem随温度的升高、Nd含量的增加而上升,电导率随氧分压的增大而增大;样品(Pr0.2Nd0.8)0.6Sr0.4Co0.8Fe0.2O3-δ氧扩散系数最大,在800℃时达到6.75×10-5cm2/s;样品(Pr0.2Nd0.8)0.6Sr0.4Co0.8Fe0.2O3-δ在600℃下氧分压为1.0×105Pa时电导率达到最大值为1318.138S/cm,是比较理想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阴极材料。
5-9

应变速率对(Zr_(72)Cu_(16.5)Ni_(11.5))_(90)Al_(10)大块非晶合金超塑性变形行为的影响

摘要:通过合理配置成分及优化工艺参数,用铜模吸铸法成功制备出具有室温超塑性变形能力的(Zr72Cu16.5Ni11.5)90Al10大块非晶合金,并对其塑变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4.2×10-4~6.0×10-5s-1应变速率范围内合金试样均呈现出室温超塑性,即经历85.5%工程应变或193.1%真应变仍无脆断迹象;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塑性应变、应力峰间隔、剪切带滑移间隔等随应变速率减小而增大,而弹性应变则下降;应变速率越小,应力-应变曲线上锯齿状特性越明显,合金侧面剪切带密集度越高;屈服后,工程应力-应变曲线上的表象加工硬化越来越明显,真应力-应变曲线上则表现为明显的加工软化特征;超塑性变形后合金各微观区域剪切带传递呈现不同的形貌特征,绝大部分偏离了理想位置。
10-13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新型介孔碳对电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摘要:以三嵌段共聚物F127为模板剂制备介孔碳,并用N2吸附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介孔碳样品进行分析。所制备介孔碳材料的孔呈无序蠕虫状,平均孔径为6.8nm,比表面积为400m2/g。用介孔碳作为I-/I3-氧化还原反应的催化剂制备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对电极,用电化学阻抗谱对介孔碳电极的催化活性进行了分析。介孔碳电极对I-/I3-氧化还原反应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电荷迁跃电阻为0.8Ω.cm2。用介孔碳电极作为对电极组装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电池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密度及光电转换效率分别达到0.613V、15.5mA/cm2和6.18%。
14-16

环糊精修饰聚乳酸基材料的亲水性及细胞相容性

摘要:采用N-酰化反应,将6-胺基β-环糊精(β-CD-6-E)固载到马来酸酐改性聚乳酸(MPLA)大分子链上,得到新型环糊精改性聚乳酸基生物材料(PLA-β-CD)。对材料的亲水性和细胞相容性进行了考察。静态水接触角和吸水率的测定结果表明,膜表面的静态水接触角由改性前的76.7°降低到改性后的72.1°,吸水率由18.3%提高到23.9%。采用倒置显微静观察成骨细胞在材料上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PLA-β-CD上细胞不仅形态上优于PLA,而且在数量上也有优势。MTT法测定了成骨细胞在材料上培养2、4、6、8d的增殖活力,结果表明,成骨细胞在PLA-β-CD的增殖活力明显大于PLA上的增殖活力。
17-20

单模聚焦微波辐射酶促合成PLA-PEG-PLA三嵌段共聚物

摘要:采用Discover微波精确有机合成系统及其单模聚焦微波辐射技术与空压气体同步冷却技术,分别以脂肪酶和辛酸亚锡为催化剂,聚乙二醇(PEG)为大分子引发剂引发消旋丙交酯(D,L-LA)开环聚合制备PLA-PEG-PLA共聚物,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功率、催化剂种类和用量、时间和温度对共聚物产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在此基础上,改变n(D,L-LA)/n(PEG)投料比制备了不同组成的PLA-PEG-PLA共聚物,采用IR、1 H NMR、GPC和表面接触角测定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微波作用下,两种催化剂均可催化体系反应得到共聚物,但脂肪酶的催化效率较低,对应共聚物的分子量不高;原料配比对共聚物的组成与性能有显著影响,随n(D,L-LA)/n(PEG)值增大,共聚物的分子量增大;由于引入了亲水性的聚乙二醇链段,共聚物的亲水性明显优于单一的PLA材料。
21-24

硅烷偶联剂对碳微球的表面化学修饰

摘要:首先采用混酸体系对碳微球(CMSs)表面进行氧化处理,使CMSs表面引入含氧官能团,进而以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与CMSs表面发生缩合反应,得到了表面有机修饰的CMSs。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检测手段对各阶段的产物进行了形貌和结构表征,并研究了其在乙醇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CMSs经混酸、硅烷化修饰后,在有机溶剂中的稳定性提高,为CMSs的进一步功能化奠定了实验基础。
25-29

酚醛树脂基磁性活性炭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摘要:以酚醛树脂为原料、二茂铁作为添加剂,制备了磁性活性炭(magnetic activated carbon,MAC),并采用气体吸附、液相吸附和振动磁强仪等方法表征了活性炭的孔结构、吸附能力和磁特性。此外,对磁性活性炭制备过程中的二茂铁添加量、活化时间等主要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和初步优化。结果表明,二茂铁对活性炭孔隙的产生具有促进作用,提高了活性炭的吸附性能,二茂铁添加剂还赋予活性炭磁性:添加6%二茂铁时MAC的碘值为1022.03mg/g,亚甲蓝值为137.6mg/g,比饱和磁化强度达到24.85A.m2/kg,是普通活性炭的24.9倍。
30-33

TC11微弧氧化膜制备及其结构性能研究

摘要:在Na2SiO3-Na2WO4-NaOH混合电解液中,利用微弧氧化(MAO)技术在TC11合金表面制备了氧化膜。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对氧化膜微观结构、化学成分、厚度以及相组成进行了分析,采用HVS-1000维氏显微硬度计、MFT-4000划痕试验机、电化学测量系统完成氧化膜理化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微弧氧化膜平均厚度达到135μm,分为两层结构,外层疏松,内层致密,氧化膜主要由TiO2、γ-Al2O3、Al2TiO5以及部分非晶SiO2组成,主要元素在断面上呈现梯度分布。氧化膜最高显微硬度是基体的4.7倍,膜与基体结合力〉48.50N。电化学极化曲线分析表明,氧化膜在4.5%盐水溶液中比基体的自腐蚀电流密度降低3个数量级,自腐蚀电位正移599mV。
34-36

纳米La_2O_3的反相微乳法制备和表征

摘要:通过一种简单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3)-环己烷-氨水微乳液体系制得了纳米La2O3。利用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仪(FT-IR)、激光粒径分布仪、X射线衍射仪(XRD)、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了所得样品的形貌和结构。结果表明,该方法所得纳米La2O3的粒径分布均匀;纳米La2O3前驱体表面吸附有表面活性剂AEO-3,这有利于纳米粒子的分散;经煅烧后的纳米La2O3属于六方晶型结构。
37-39

MOD法在种子层/Ni-W上制备La_(0.4)Sr_(0.6)TiO_3薄膜的研究

摘要:采用金属有机沉积法(MOD)在双轴织构的Ni-5%(原子分数)W基带上制备了SrTiO3种子层,然后再在种子层上沉积La0.4Sr0.6TiO3薄膜。SEM图像显示种子层颗粒分布均匀,大小基本一致。通过XRD和SEM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温度对La0.4Sr0.6TiO3薄膜取向和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显示,在Ar-4%H2气氛下于950℃制备的薄膜取向良好,表面光滑致密,无裂纹和孔洞出现。
40-42

聚丙交酯-乙交酯共混膜与梯度膜的体外降解特性研究

摘要:以聚丙交酯-乙交酯(PLGA)50/50与75/25为原料,采用流延法制成薄膜,其中包括PLGA50/50单成分膜、PLGA75/25单成分膜、两者的共混膜以及成分非均匀分布的梯度膜,将4种不同类型的膜浸泡在37℃、pH=7.4的磷酸盐缓冲液中进行体外降解实验。对4种膜降解过程中的分子量、质量损失、吸水率、pH值以及表面形貌等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LGA梯度膜具有最平稳的降解特性。
43-46

制备条件对聚乳酸多孔支架微观结构的影响

摘要:采用粒子沥滤结合气体发泡的方法制备聚乳酸(PLA)多孔支架,探讨浓度、发泡剂、温度等条件对支架宏观形貌和微观性质的影响,研究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其表面形貌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对于不同尺寸制孔剂制备的支架,通过调节浓度、温度等条件,可以得到相似的薄层多孔的表面形貌,其对应的微观结构和性能(力学、孔隙率、贯通性)较好。
47-50

IPMC人工肌肉的制备工艺研究与改进

摘要:研究了Nafion117质子交换膜的成膜过程与IPMC人工肌肉的制备过程。制备不同厚度的Na-fion膜,在此基础上使用化学沉积法制备IPMC。制备主要分为前期预处理、主化学镀反应和次化学镀反应。由于在制备过程中膜表面产生气泡,需要高速搅拌,既要考虑到气泡快速溢出,又要使Nafion膜不与搅拌棒接触产生划痕,因此采用立式固定。然后利用IPMC的性能测试平台对样品进行了致动特性与物理参数的测试。成功制备了IPMC人工肌肉的样品,测定了不同厚度实验材料的致动特性,研究了这种材料在空气中的使用方法,完善了这种材料的性能数据库信息,为这种智能材料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51-53

壳聚糖基复合膜预防术后肌腱粘连机理的研究

摘要:采用MTT、透射电镜、凝胶电泳、流式细胞仪、生长因子测定等方法研究壳聚糖基共混糖溶液(CTSb solution)对L929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影响,从CTSb壳聚糖基复合膜组成成分对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影响的角度探讨复合膜预防肌腱粘连的机理。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壳聚糖基共混糖溶液培养成纤维细胞一定时间后,MTT、透射电镜、凝胶电泳、细胞周期等指标测定结果均表明共混糖溶液对成纤维细胞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细胞凋亡现象明显;细胞周期发生中断,细胞被阻滞于G0-G1期;对TGF-β1和aFGF生长因子的分泌有抑制作用。该研究结果提示复合膜可通过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来预防肌腱粘连的发生。
54-58

乳糖酰化壳聚糖基自组装纳米载药体系的体外研究

摘要:制备乳糖酰化壳聚糖基自组装纳米微粒,用作抗肿瘤药物—甲氨喋呤(MTX)的载体,为肝靶向药物载体系统的研究提供体外参考数据。合成N-乳糖酰化-N-胆甾醇琥珀酰基壳聚糖(CLCS),并通过红外(IR)及核磁共振氢谱(1 H NMR)对其进行结构确证。采用自组装的方法制备CLCS纳米微粒,并通过透射电镜及动态激光散射法对纳米微粒的形态结构和粒径大小进行表征。采用超微透析法实现CLCS纳米微粒对MTX的包载,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MTX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并通过动态透析实验考察载药CLCS纳米微粒的体外释药特征。
59-62

射频磁控溅射法制备La_(0.9)Sr_(0.1)Ga_(0.8)Mg_(0.2)O_(3-δ)电解质薄膜的研究

摘要: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成功地在多孔La0.7Sr0.3Cr0.5Mn0.5O3-δ(LSCM7355)阳极基底上制备了致密的LSGM电解质薄膜层。研究结果表明,当溅射功率为210W、基底温度为300℃、溅射气氛氩气压强为5Pa、溅射时间为12h,得到表观形貌较好、厚度约为10μm的LSGM电解质薄膜。在1000℃空气气氛中退火2h后,电解质薄膜物相结构符合多晶态钙钛矿型结构。
63-66

掺碳系屏蔽介质的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屏蔽性能研究

摘要:以石墨、炭黑、碳纤维和纳米碳管等为屏蔽介质,采用不同的方法分散碳系屏蔽介质,然后掺入到水泥材料中制得水泥基复合屏蔽材料,研究了普通碳系屏蔽介质对屏蔽性能的影响及碳纤维和碳纳米管掺量的变化与屏蔽效能之间的关系;利用四探针测试仪、电子探针等手段表征了复合材料的电导率和屏蔽介质的分散均匀性。结果表明,掺碳纤维的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优于掺碳纳米管和普通碳系材料;当碳纤维掺量为5%(体积分数)时,试样在100kHz~1.5GHz频率范围内的屏蔽性能最好,其平均屏蔽效能值约37dB,最大屏蔽效能值达40dB。
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