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材料杂志社
分享到:
《功能材料》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开发、工艺·技术、热点·关注、综述·进展等。
  • 主管单位:重庆材料研究院
  • 主办单位:重庆材料研究院
  • 国际刊号:1001-9731
  • 国内刊号:50-1099/TH
  • 出版地方:重庆
  • 邮发代号:78-6
  • 创刊时间:197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61
  • 综合影响因子:0.533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功能材料 2010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功能材料杂志综述

液态超支化聚碳硅烷的研究进展

摘要:液态超支化聚碳硅烷(HBPCS)因具良好的流动性和可自交联性,适用于制备SiC陶瓷基复合材料而倍受青睐。对它的合成、交联、陶瓷化和应用探索等方面的研究动态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其今后的发展趋势。
1113-1116
功能材料杂志研究与开发

反应合成六钛酸钾晶须的微结构及其晶体学生长研究

摘要: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测试方法分析反应合成的六钛酸钾(K2Ti6O13)晶须的形态、晶体结构及其结晶生长。结果表明,采用烧结法一次反应合成的K2Ti6O13晶须为柱状单晶,在确定的工艺条件下获得的晶须表面质量很好,内部原子排列规则,没有晶体缺陷存在,外侧面和断面有一层紊乱的过渡层,晶须沿轴向和径向生长,且沿轴向生长快,其轴向生长方向平行于[010]方向。
1117-1119

调制比对GDC/YSZ多层氧离子导体薄膜结构与电学性能的影响

摘要:采用反应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在(0001)蓝宝石基片上制备了不同调制结构的(GDC/YSZ)12多层氧离子导体电解质薄膜。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测得薄膜的摩尔质量比为m(Zr):m(Y)=5.73:1、m(Ce):m(Gd)=4.12:1;X射线衍射(XRD)与小角X射线反射(XRR)结果表明,GDC/YSZ调制比为5:1、2:1和1:2的样品(A1~A3)具有好的超晶格结构,而A4样品未形成超晶格结构;原子力显微镜形貌分析结果表明多层膜呈密集岛状生长形貌,与GDC、YSZ单层膜比较,多层膜生长岛尺寸减小,密度增大,表面粗糙度明显减小;电学性能测试与理论分析结果表明,界面缺陷使多层膜电导率提高,而GDC成分增多,则超晶格多层膜电导率增大。
1120-1123

多孔羟基磷灰石微球的原位转化制备研究

摘要:利用锂钙硼(LCB)玻璃在磷酸盐溶液中的原位转化反应制备多孔的羟基磷灰石(HAP)微球,通过XRD、SEM和FTIR对微球的物相组成、形貌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微球具有良好的多孔结构,表现为非晶态特性,600℃热处理后,转变成HAP晶体,同时HAP部分分解转变为Ca3(PO4)2。此外,对多孔HAP微球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在磷酸盐溶液中,玻璃表面原位生成Ca-P-OH水化物,并在玻璃表面原来Ca2+的位置沉积下来,形成微球壳,而由Li+和B3+占据的位置,因其溶出形成孔隙。这样的结构将使之成为良好的药物载体。
1124-1126

P(MMA-AN)的合成及其凝胶电解质的制备与性能

摘要: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丙烯腈(AN)为单体,自由基引发聚合合成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腈)[P(MMA-AN)]无规共聚物。采用红外光谱分析及元素分析法对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然后以此P(MMA-AN)无规共聚物为基体制备共聚物含量分别为30%、40%、50%(质量分数)的凝胶聚合物电解质(GPE)。采用交流阻抗法对其电性能进行表征。结果发现当MMA与AN投料比为1:3且共聚物在凝胶聚合物电解质中质量分数为30%时,GPE体系电导率达到最大值。
1127-1129

MgO缓冲层上钡铁氧体(BaFe_(12)O_(19))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摘要:采用脉冲激光沉积(PLD)技术在(0006)取向的蓝宝石基片上,通过MgO缓冲层诱导生长了BaFe12O19(BaM)薄膜,研究了沉积温度对BaM薄膜的晶体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规律。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果表明,在激光脉冲频率6Hz、激光能量180mJ、MgO缓冲层的厚度50nm和沉积温度为750℃的条件下,制得的BaM薄膜c轴取向最好,其(0008)面的ω摇摆曲线半高宽(FWHM)仅为0.289°。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显示此时薄膜的晶粒已有部分呈六角片状。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试表明,在750℃时沉积的BaM薄膜面外饱和磁化强度为190A/m,剩磁比0.82,薄膜磁性能良好。
1130-1133

导电13X分子筛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摘要:以13X分子筛为分子筛骨架,吸附酚醛树脂后,在Ar气体保护下,800℃焙烧炭化,合成了导电分子筛。利用四端子法测定了样品的体积电导率,电导率由原13X分子筛的4.10×10-9S/cm提高到0.14S/cm。利用比表面及孔隙度分析仪,测得导电分子筛的BET表面积268.948m2/g、总孔容0.1334cm3/g、平均孔径0.7017nm。
1137-1139

烘干温度对氮掺杂二氧化钛光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摘要:以Ti(SO4)2为原料,通过氨水水解法制备氮掺杂二氧化钛前驱体,煅烧前驱体制备氮掺杂纳米二氧化钛。用X射线衍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透射电镜、热重-差热分析和比表面等方法对制备的样品进行表征。以蓝色发光二极管为光源,用甲醛降解反应考察了光催化剂的活性。结果表明,制备的样品均为锐钛矿,氮掺杂使二氧化钛在可见光区的光吸收明显增强;低温烘干制备的催化剂相对高温烘干的具有较小的粒子尺寸和较大的比表面。烘干温度显著影响光催化性能,低温烘干的催化剂活性较高。
1140-1143

金属离子掺杂LiMnPO4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摘要: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LiMn0.8Fe0.2PO4/C、LiMn0.8V0.2PO4/C和LiMn0.6Fe0.2V0.2PO4/C3种复合正极材料,XRD测试表明LiMn0.6Fe0.2V0.2PO4具有较大的晶胞体积,扫描电镜测试表明其颗粒尺寸细小均匀,最大颗粒不超过3μm。充放电测试表明其放电倍率为0.1C时的首次放电比容量是118mAh/g,另外,容量衰减率和循环伏安测试同时表明复合掺杂两种离子的LiMn0.6Fe0.2V0.2PO4电极材料循环稳定性能较好。
1144-1146

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缩氨基硫脲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和固体荧光性质研究

摘要:合成了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缩氨基硫脲及其两种衍生物,用氢核磁共振谱、质谱、元素分析对其表征,并通过荧光测定,讨论其晶体结构与固体荧光性质的关系。发现晶体结构中π-π弱堆积的DMABNTS最接近溶液中的单体荧光发射,在有机发光材料中最具应用价值。
1147-1149

自润滑Cr/C复合镀层的制备和机械性能研究

摘要:采用闭合场非平衡磁控溅射技术,固定碳靶电流参数,调节铬靶电流参数,在GCr15轴承钢球、45#钢和单晶硅基体上制备出自润滑Cr/C复合镀层。用XRD对镀层相结构进行分析,测试了镀层的摩擦系数、磨损率、结合强度、硬度和韧性,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镀层磨损形貌。结果表明,镀层相结构为非晶态,随铬靶电流变大逐渐向晶态转变;与未镀层的基体相比,镀层有良好的摩擦磨损性能和载荷承载能力;镀层随铬靶电流增加,硬度逐渐降低,韧性逐渐提高。所获铬电流为0.1和0.3A镀层有很好的自润滑性能,且后者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
1150-1153

工作气压对室温溅射柔性AZO薄膜性能的影响

摘要: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PEN衬底上室温制备了AZO薄膜,并对不同工作气压下(0.05~0.4Pa)沉积薄膜的结构及光电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薄膜具有良好的c轴择优取向,随工作气压增大,薄膜(002)峰强度减弱,晶粒减小,表面粗糙度增大,电学性能下降,薄膜可见光透过率变化不大,但禁带宽度变窄。与玻璃衬底相比,PEN衬底上沉积的AZO薄膜拥有更高的品质因数,获得的最佳电阻率、载流子浓度和霍尔迁移率分别为1.11×10-3Ω.cm、4.14×1020cm-3和13.60cm2/(V.s),该薄膜可见光的绝对透射率达到95.7%。
1154-1157

TiO2薄膜表面构建催化活性层改善抗血小板黏附性能

摘要: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心血管系统的信号分子,具有抗凝血抗增生多种生物学功能。在TiO2薄膜表面固定生物分子胱胺、硒代胱胺,构建催化活性层,催化供体释放NO,从而使改性后的材料表面具有抗凝效应。构建分为两个步骤,首先通过膦酸单分子层自组装固定十二烷基膦酸,再借助光化学方法在材料表面固定4-叠氮基苯甲酸分子使表面羧基官能团化;随后,用EDC/NHS/MES体系活化表面羧基,进而固定胱胺、硒代胱胺。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与X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结果显示各分子均在TiO2薄膜表面成功固定。体外催化实验结果证实了催化活性层的催化活性。该改性层可原位催化内源性一氧化氮供体释放出NO,改善材料表面抗血小板粘附性能,其在体外血小板黏附实验中得到证实。改善了TiO2薄膜的生物相容性,为无机材料的生物活化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1158-1161

正交试验辅助分析溶胶-凝胶法制备Bi_(0.5)Na_(0.5)TiO_3粉体过程中的主导因素

摘要:以钛酸四丁酯、五水硝酸铋和无水乙酸钠为原料,用溶胶-凝胶法制备Bi0.5Na0.5TiO3(BNT)细粉,通过XRD和TEM表征粉体的结构和形貌。采用正交试验法,分析了反应温度、溶液pH值、加水量对最终BNT粉体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粉体晶粒尺寸影响的显著性水平由大到小依次为加水量〉溶液pH值〉反应温度;反应温度为60℃、溶液pH值为4.5、加水量为7.2mL的条件下制得粉体的平均晶粒尺寸约为200~350nm。
1162-1164

熔盐法由BaO2·H2O2合成BaTiO3纳米粒子及其表征

摘要:将BaCl2.2H2O和H2O2溶液在NH3.H2O中反应制备出前驱体BaO2.H2O2,再用H2TiO3和前驱体BaO2.H2O2作反应物、KNO3和KOH作溶剂,用熔盐法合成了钛酸钡纳米粒子,用XRD、SEM、TEM、EDS和FT-IR对产品的结构、形貌和成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500~600℃煅烧24h可获得粒径约为25~50nm的立方相钛酸钡纳米粒子,粒子大小分布均匀,形状近似为球形。随着反应温度升高,BaTiO3纳米粒子的晶胞参数减少、粒径增大。另外,还讨论了BaTiO3纳米粒子的形成机理。
1165-1168

海藻酸钙-聚乙烯醇半互穿网络多孔膜制备和性能

摘要: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海藻酸钙-聚乙烯醇半互穿网络多孔膜材料,利用扫描电镜进行了形貌表征,并考察了多孔复合膜的吸水、保水和溶胀性能。结果表明,实验制得的半互穿网络多孔膜具有开放、贯通的多孔结构,孔径范围在40~200μm之间。多孔膜的吸水率和保水率随PVA浓度增大先减小后增大,且生理盐水测试组中的数值偏高于蒸馏水测试组。多孔复合膜的溶胀速率较快,10min内可达溶胀平衡。
1169-1171

湿化学法制备高比表面积纳米氧化铝粉体

摘要:分别采用溶胶-凝胶法、超声-化学沉淀法、反相微乳液法合成了具有不同比表面积的纳米Al2O3粉体。采用TEM、HRTEM、SAED、XRD、比表面积分析等表征手段,分别对产物的形貌、结构、比表面积和孔容进行了表征和对比。纳米Al2O3粉体的比表面积为200~600m2/g(随合成方法和反应参数不同发生变化),均属γ-Al2O3,粒径均匀。考察了不同合成方法以及干燥方式对产物比表面积等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反相微乳液法结合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可以合成比表面积〉500m2/g的纳米Al2O3粉体。
1172-1175

偶联剂对EVOH/纳米SiO_2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摘要:采用不同的偶联剂KH550、KH560、KH570和KH8431对纳米SiO2进行表面改性,采用熔融共混法将未改性和改性纳米SiO2(5%(质量分数)SiO2)与EVOH共混制成复合材料,并吹塑成薄膜。利用FT-IR、TEM、SEM对不同偶联剂处理的纳米SiO2和复合材料的结构进行表征,并对复合材料的流变性能、阻隔性能、力学性能、耐热性能和透明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纳米SiO2与4种偶联剂均形成化学键合,改性纳米SiO2比未改性纳米SiO2在EVOH中分散性好,加工时熔体的流动性更好。用KH550处理的纳米SiO2在EVOH中分散性最好,与EVOH能形成较大界面相互作用力,与EVOH/未改性纳米SiO2复合材料相比,EVOH/改性纳米SiO2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储能模量分别提高17.2%和136%,透湿、透氧系数分别下降11.2%和9.5%,透光率达到74.9%,雾度为14.9%。
1176-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