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材料杂志社
分享到:
《功能材料》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开发、工艺·技术、热点·关注、综述·进展等。
  • 主管单位:重庆材料研究院
  • 主办单位:重庆材料研究院
  • 国际刊号:1001-9731
  • 国内刊号:50-1099/TH
  • 出版地方:重庆
  • 邮发代号:78-6
  • 创刊时间:197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61
  • 综合影响因子:0.533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功能材料 2010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功能材料杂志研究与开发

丝网印刷nano-SiC薄膜阴极的电子特性的研究

摘要:研究了低成本大面积丝网印刷在玻璃衬底上均匀的纳米碳化硅(nano-SiC)薄膜的场致发射特性。提出了机械分散团聚的nano-SiC的方法,实验了适合导电玻璃衬底上制备nano-SiC薄膜的浆料配方,摸索导电玻璃衬底上nano-SiC薄膜的烧结工艺,研究了不同nano-SiC含量的薄膜的场发射特性,得到了最佳场致发射特性的配方比例。对样品进行微观分析和表征。具有稳定均匀场致发射性能的nano-SiC薄膜可作为显示器器件的阴极材料。
555-557

沉淀聚合法制备聚酰胺酸微粒子及其酰亚胺化

摘要:利用沉淀聚合法,以均苯四酸二酐(PMDA)和4,4′-二氨基二苯醚(ODA)为单体,丁酮(MEK)和N-甲基吡咯烷酮(NMP)混合溶液为溶剂,在常温下,搅拌速度为500r/min,制备了聚酰亚胺的前驱体聚酰胺酸(PAA)。红外光谱表明,所得产物是聚酰胺酸。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了混合溶剂的不同体积比对聚酰胺酸微粒子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EK与NMP的体积比为8:1时,聚酰胺酸微粒子的平均粒径最大,为5.89μm。试制了聚酰亚胺(PI)微粒子,对其进行了SEM、红外光谱分析及热重(TG)分析。
558-561

Pr-TiO2光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摘要: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稀土元素Pr掺杂的纳米TiO2光催化剂(Pr-TiO2)。通过XRD、FT-IR、UV-Vis、TEM等对Pr-TiO2样品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并以亚甲基蓝(MB)作为目标降解物,考察了不同热处理温度及不同掺杂量的Pr-TiO2对MB的光催化降解效果。结果表明,Pr掺杂纳米TiO2的晶型为锐钛矿相和金红石相的混晶相,Pr的掺入提高了TiO2光催化活性。当热处理温度为500℃,在pH值为2.5,Pr掺杂量为n(Pr):n(TiO2)=1:300的条件下制备的光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显著高于DegussaP25。
562-565

n-HA/多元氨基酸共聚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和界面研究

摘要: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纳米磷灰石晶体(n-HA)/多元氨基酸共聚物(PA)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镜和燃烧试验测试了复合材料中n-HA的分散状况及材料的均一性,并用红外吸收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复合材料的表界面进行了测试和表征。结果表明,采用本方法制备的n-HA/PA复合材料中,n-HA微粒粒径约为80~100nm,能够很好地分散在PA基体中,材料具有良好的均一性;在复合材料n-HA与PA界面之间存在氢键和其它的化学结合,界面结合较稳定,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是潜在的生物医学材料。
566-569

炭黑/碳纤维/ABS电磁屏蔽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摘要:采用硅烷偶联剂KH550改性炭黑(CB),浓硝酸氧化碳纤维(CF),将表面处理前后的炭黑和碳纤维与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树脂通过混炼挤出制备了电磁屏蔽复合材料,考察了炭黑、碳纤维含量及表面处理对复合材料体积电阻率和屏蔽效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KH550改性炭黑可以达到改性目的,浓硝酸氧化碳纤维后,其表面接上了羰基和羧基。随着炭黑含量增加,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率逐渐下降,且变化规律符合"渗滤效应",在100~1800MHz频率范围内,屏蔽效能逐渐增加,采用1%KH550改性炭黑后,导电性能和屏蔽效能均得到提高。加入碳纤维后,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和屏蔽效能均有较大提高,且含量为2%时,分别达到最大值,采用浓硝酸氧化碳纤维后,导电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屏蔽效能提高了1dB左右。
570-573

连续含铁碳化硅纤维2~18GHz频段雷达波吸收性能探索

摘要:采用聚二甲基硅烷(PDMS)与二茂铁合成了聚铁碳硅烷(PFCS)。PFCS经多孔熔融纺丝、空气不熔化和N2中1320℃连续烧成,可制得连续含铁碳化硅(SiC(Fe))吸波纤维,此纤维与环氧树脂制备的结构材料对2~18GHz的雷达波具有较好的吸收。运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XPS表征了PFCS的组成结构,结果表明,铁被引入到PFCS中;PFCS的主体结构为—Si—CH2—主链,其中Si上连接有—CH3、—CH2Si—和—H等;二茂铁的存在形式主要是茂环与部分主链Si的结合,因此二茂铁起到了使部分主链交联的作用。HRTRM分析表明连续SiC(Fe)纤维主要由无定型SiCxO4-x、晶态β-SiC和游离碳组成。
574-577

大直径Hg3In2Te6晶体生长与性能表征

摘要:采用垂直布里奇曼法,成功生长出大直径Hg3In2Te6(Φ=30mm)晶体。通过傅立叶红外透射光谱测试了晶锭不同部位的红外透过率,并利用X射线双晶摇摆曲线表征了晶体的结晶质量。结果表明,定向切割晶片为(111)面单晶,衍射峰位于θ=12.1665°处,半峰宽为0.0760°;中部单晶片红外透过率平均值为50%,接近Hg3In2Te6晶体的红外透过率最大值57%。位错和成分非均匀性是造成晶锭不同部位红外透过率差异的主要因素。
578-580

快淬纳米晶Mg2Ni型合金的贮氢性能

摘要:为了改善Mg2Ni合金的贮氢性能,用Cu部分替代合金中的Ni,用快淬工艺制备了纳米晶Mg2Ni型Mg20Ni10-xCux(x=0、1、2、3、4)合金。用XRD、SEM、HRTEM分析了铸态及快淬态合金的微观结构;用自动控制的Sieverts设备测试了合金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用程控电池测试仪测试了合金电极的电化学贮氢性能。结果表明,所有的快淬态合金具有纳米晶结构,Cu替代Ni及快淬处理没有改变合金的Mg2Ni型主相。合金的吸放氢容量及动力学随淬速的增加而增加。此外,快淬处理显著地提高了合金的电化学贮氢容量,但使循环稳定性下降。
581-586

白光LED用(CaO-CaCl2-SiO2):Eu^2+的合成及光谱特性研究

摘要: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CaO-CaCl2-SiO2):Eu^2+荧光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对材料的结构和光谱特性进行了研究。在近紫外光(350~420nm)激发下,900℃下合成的(CaO-CaCl2-SiO2):Eu^2+可有效发射出峰值波长位于510nm的绿色荧光;1100℃下合成的(CaO-CaCl2-SiO2):Eu^2+则发射出峰值位于582nm的黄色荧光。利用VanUit-ert公式讨论了1100℃下合成的(CaO-CaCl2-SiO2):Eu^2+中Eu^2+的晶格环境和发光特性,推断该体系中存在绿色和黄色两种发光中心。探讨了Eu^2+在(CaO-CaCl2-SiO2)基质中的浓度猝灭效应,其机理为激活剂邻近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587-590

Ga对HDDR磁粉热变形磁体磁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摘要:利用HDDR工艺制备出Nd32FebalBGax(x=0.0、0.2%、0.4%、0.6%、0.8%(质量分数))磁粉,并且对HDDR磁粉进行热压/热变形处理制备出全密度各向异性磁体。研究了热变形温度和Ga含量对Nd-Fe-B热变形磁体磁性能的影响,观测了不同Ga含量热变形磁体的微观结构,探讨了微量元素Ga的添加对用HDDR磁粉制备的热变形磁体微观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Ga的添加能够明显减小热变形磁体的主相晶粒尺寸,改善磁体的微观织构,并可以同时提高热变形磁体的剩磁和矫顽力。当Ga含量为0.6%(质量分数)时,热变形磁体的磁能积达到最大值228.3kJ/m^3。
591-593

锆钒合金非晶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摘要:采用磁控溅射法制备出V/Zr比为2:1的非晶态锆钒合金膜,系统研究了合金膜的物相、表面成分、生长形貌和动态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533~773K的沉积温度区间内,合金膜呈现非晶态,表面存在约26nm厚的氧化层,其组成与膜基体显著不同;合金膜在钼基片上以球形岛状模式生长;膜的动态硬度DHT115和弹性模量Eit/(1-υ^2)随沉积温度的升高在583K处出现极大值,分别达到436.8GPa和1.13E+5N/mm^2。
594-597

组分对FeCoB纳米晶微波电磁参数及吸波性能的影响

摘要:利用两步机械球磨法制备了薄片状的Fe-CoB纳米晶材料,并研究了B含量对材料物相结构、静态磁性能、微波电磁参数和吸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地加入非晶B会加强晶相与非晶相的交换耦合作用,从而使FeCoB的磁导率随着B含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复介电常数则随着B含量的增加单调降低,显著地改善了吸波材料的阻抗匹配特性。通过计算机模拟表明,与未添加非晶B的样品相比,FeCoB纳米晶材料在低频端有优异的吸波性能。当B含量从3%变化到15%时,在1.8~6.7GHz范围内的吸收强度均〈-6dB,可应用于拓展吸波材料吸收带宽的设计中。
598-600

Tb掺杂Fe基纳米晶片状微波吸收剂制备

摘要:采用气体雾化工艺制备的Tb掺杂Fe合金粉为原料,经高能球磨处理和真空退火处理制备薄片状外形和纳米晶微结构的Tb掺杂Fe基合金吸收剂;选用改性聚氨酯为胶粘剂,以Tb掺杂Fe基合金吸收剂为填料制备了吸波涂层。研究了掺杂稀土元素Tb对合成材料微波电磁特性的影响,并对Tb掺杂的Fe基合金吸收剂的微波电磁参量和吸波性能做了测量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重稀土元素Tb的掺入能有效调整材料的微波磁导率及其频响特性,有利于获得高微波磁导率和大磁损耗(2GHz处,试样的复磁导率实部μ′和虚部μ″分别达6.1和4.3);基于Tb掺杂的Fe基纳米晶薄片状吸收剂制备的薄层吸波涂料在2~18GHz的微波宽频带具有良好的吸波性能(厚度1mm涂层的全频段吸波性能优于-4.5dB),可以应用于民用抗电磁辐射干扰和军事隐身技术领域。
601-603

Fe3N和Fe4N粉状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电磁特性研究

摘要:纯铁粉在氨和氢的气氛中进行固气反应合成Fe3N和Fe4N粉状化合物。研究了氨气和氢气比例、温度以及时间对固气反应产物的影响,进而分别获得纯相粉状Fe3N和Fe4N化合物。利用矢量网络分析仪测试了Fe3N和Fe4N的磁导率和介电常数,并与市售铁氧体进行了比较。发现在1MHz~1GHz频段内,Fe3N和Fe4N的磁导率低于铁氧体,介电常数均高于铁氧体,且Fe4N的电磁性能优于Fe3N。
604-606

热处理对纳米Ni-TiN复合镀层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摘要:采用超声-电沉积的方法制备了纳米Ni-TiN复合镀层。测试了不同热处理温度下纳米Ni-TiN复合镀层的硬度和磨损量,对镀层的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热处理温度在300℃时纳米Ni-TiN复合镀层的硬度和耐磨性能最佳,硬度为932.28HV,磨损量为13.5mg;复合镀层的摩擦系数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略有增大。
607-609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1/3Co1/3Mn1/3O2的制备与表征

摘要:以乙酸锂、硝酸镍、硝酸钴和乙酸锰为原料,通过高温固相法,分别采用一次烧结和二次烧结合成了LiNi1/3Co1/3Mn1/3O2。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分析以及电化学测试等手段对LiNi1/3Co1/3Mn1/3O2的微观结构、表面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温固相法能得到结晶良好的LiNi1/3Co1/3Mn1/3O2,但二次烧结提高了材料的I(003)/I(104)值,降低了c/a值,得到的LiNi1/3Co1/3Mn1/3O2具有更完善的层状结构和更优良的电化学性能。
610-612

球磨法制备磁流变液过程中转速对其性能的影响

摘要:以羰基铁粉为分散相,以硅油为连续相,采用高速球磨分散的方法制备磁流变液,考察了磁流变液制备过程中转速对其粘度、沉降稳定性、流变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球磨机的转速对磁流变液的粘度和沉降稳定性影响很大。随着球磨机转速的不断提高,其粘度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当转速为300r/min时,所获的零场粘度最低。其沉降稳定性与粘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即粘度大的沉降速率慢,粘度小的则沉降速率快,在转速为400r/min,所获得的沉降稳定性最好,同时获得的剪切应力也最高。因此,在磁流变液组成成分不变的情况下,制备磁流变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改变球磨机的转速来改变磁流变液的零场粘度、沉降稳定性和流变性能。
613-615

室温固相法制备纳米氧化锌及光催化降解活性黑5动力学

摘要:以Na2C2O4和ZnSO4·7H2O为原料,利用室温固相化学反应法合成纳米氧化锌,并研究该氧化锌光催化降解活性黑5。结果表明,平均粒径约为30nm左右,UV/ZnO催化过程符合拟一级动力学,催化剂表面吸附平衡常数k0和吸附平衡常数KZnO分别是0.0163min^-1和9.42L/g,最佳ZnO投加量为0.3g/L。UV/ZnO/H2O2和UV/ZnO/Fenton催化氧化过程不符合经典的拟一级动力学,建立一种双曲线动力学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该过程。
616-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