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材料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功能材料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Functional Materials

  • 50-1099/TH 国内刊号
  • 1001-9731 国际刊号
  • 0.6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功能材料是重庆材料研究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0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重庆材料研究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功能材料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热点·关注、综述·进展、研究·开发、工艺·技术

功能材料 2009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功能材料杂志研究与开发
ZnO纳米团簇与CdSe纳米棒复合膜的光电化学性能研究1059-1062

摘要:用水热法合成了粒径均匀、分散良好的花状ZnO纳米团簇和CdSe纳米棒。讨论了ITO/ZnO/CdSe复合膜电极光电性能的影响因素,对比研究了ITO/ZnO纳米团簇及ITO/CdSe纳米棒膜电极的光电化学性能,实验表明:复合膜电极拓展了在长波方向的光吸收,提高了光电转换效率;当ZnO与CdSe复合摩尔比为1:3时,ITO/ZnO/CdSe纳米复合膜电极在本实验中得到最高光电转换效率(IpCE)25.27%,远远高于单一ITO/ZnO花状纳米团簇膜电极和ITO/CdSe纳米棒膜电极。

含苯并硒二唑组分的聚对苯撑乙炔类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1063-1067

摘要:通过钯催化的Sonagashira偶合反应合成出了3种带有不同链长烷氧基侧链,主链中舍有2,1,3-苯并硒二唑组分的聚苯乙炔类共轭聚合物并对其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确认。此类聚合物在常用的有机溶荆中具有较好的溶解性和成膜性。通过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循环伏安等对所得聚合物的基本性能进行了探讨。聚合物P7、P9和P12在溶液状态下的紫外吸收分别为421、450和450nm,相对应最大发射分别位于475、482和481nm;固态下聚合物的吸收分别为433、486和486nm,相对应最大发射为575、583和590nm。聚合物的循环伏安测试表明聚合物P7、P9、P12的起始电位为1.19、1.19、1.18V。聚合物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表明取代基为十二碳烷氧基的聚合物显示出了良好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其三阶非线性光学系数为3.54×10^-12esu。

新型黄绿色发光材料Sr2MgSi3O9:Ce^3+,Tb^3+的合成及光谱分析1068-1070

摘要:采用凝胶一燃烧法在活性炭弱还原气氛下成功合成了新型荧光粉Sr2MgSi3O9:Tb抖、Sr2MgSi3O9:Ce^3+,Tb^3+,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荧光分光光度计等对合成产物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发光材料与Sr2MgSi2O7具有相似的晶体结构,同属四方晶系。样品一次颗粒近似球形,粒径在100nm左右。Sr2MgSi3O9:Tb^3+的激发光谱为一位于249nm的宽带,发射光谱主要由473、491、547、585nm等一系列发射峰组成,其中473nm(^5D3→^7F3)为主发射峰,547nm(^5D4→^7F5)为次发射峰;样品Sr1.955MgSi3O9:Tb0.04^3+,Ce0.005^3+的激发光谱由峰值分别位于249和335nm的双激发带组成,其中后者为主激发带。在335nm激发下,其发射光谱由两部分组成,其中400nm附近的带状发射对应于Ce抖的发射,而491、547、588nm处的发射峰归属为Tb^3+的^5D4→^7FJ(J=6,5,4)跃迁发射,最强峰位于547nm,对应Tb^3+的^5D4→^7F5跃迁。此外,探讨了Ce^3+掺杂量对样品发光亮度的影响,发现Ce^3+可以把能量传递给Tb^3+,对Tb^3+起到敏化作用。

ZnO:Al薄膜制备及光电性能研究1071-1073

摘要:利用溶胶-凝胶法在玻璃基板上制备了Al/Zn原子掺杂比例为0~0.25的掺铝氧化锌(ZnO:Al或AZO)薄膜,随后分别将其在空气,氧气和氮气3种不同气氛中退火处理,研究了薄膜的光学、电学与结构方面的性质。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AZO薄膜是具有C轴择优取向的六方纤锌矿结构多晶体;通过紫外-可见光分光计测定表明该薄膜在可见光范围内具有〉80%的高透过率,随着铝掺杂比例的增大光学能隙增大且吸收边向短波方向移动。

模板法制备介孔TiO2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1074-1076

摘要: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作为模板剂,钛酸正四丁酯(TBOT)为钛源,异丙醇为溶剂,通过溶胶-凝胶过程合成出介孔TiO2前驱体凝胶后,经老化、焙烧得到了TiO2介孔材料。利用XRD、HR—TEM、TGA、N2的吸附-脱附、BET等方法对材料的结构、形貌、比表面积、孔径分布进行表征。以亚甲基蓝的降解为模型反应,对其催化性能进行评价并与商品DegussaP-25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比表面积为137.5m^2/g、孔径为8.62nm的锐钛型介孔TiO2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

一种电磁透波功能复合材料的结构研究1077-1080

摘要:研究了一种在特殊条件下使用的电磁透波功能复合材料结构,并对制成的电磁透波罩成品进行了结构承压能力有限元分析、抗压性能和透波性能检测。检测结果表明,该制品结构能承受3MPa的均匀压力,透波率达85%以上,满足使用要求。

网络修饰体对铕-镝共掺铝硼硅酸盐玻璃白光发光影响1081-1083

摘要:采用高温熔融的方法,在空气中制备了一系列添加不同网络修饰体氧化物的Eu2O3和Dy2O3共掺杂铝硼硅酸盐玻璃,并测试了其在紫外光激发下的发光性能。从发射谱中可以看到归属于Eu^2+、Eu^3+和Dy^3+离子能级跃迁的蓝、绿、黄、红等多色发射带共存。这些发射带之间的相对强度会随着网络修饰体氧化物的改变而变化,从而导致发光色度的变化。加入适当的网络修饰体氧化物可得到合适的白光发射。此外,在空气中制备过程中发生了Eu^3+→Eu^2+的还原反应。用Li2O取代ZnO时,该还原反应程度降低,而用CaO取代BaO时该还原反应程度增强,其机制与玻璃组分的光碱度有关。

CoFe/Cu/CoFe/IrMn自旋阀结构多层膜磁化反转过程的研究1084-1086

摘要:通过高真空直流磁控溅射的方法制备了结构为//Ta(5nm)/Co75Fe25(5nm)/Cu(2.5nm)/Co75Fe25(5nm)/Ir20Mn80(12nm)/Ta(8nm)的顶钉扎自旋阀结构多层膜,研究了磁场循环次数、反向饱和场等待时间和磁场变化率对自旋阀结构多层膜磁化反转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磁场循环次数和反向饱和场等待时间对自由层的磁化反转过程没有影响,而在被钉扎层中出现了练习效应和时间效应;磁场变化率对被钉扎层和自由层的前、后支反转场的影响变化趋势相似,但反铁磁层对被钉扎层的反转有一定的影响。

SDBS对聚苯胺/氧化镝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1087-1090

摘要:采用乳液原位聚合法,合成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掺杂的聚苯胺(PANI)/氧化镝(Dy2O3)复合材料(PANI/Dy2O3)。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激光粒度分析、塔菲尔曲线(Tafel)和交流阻抗谱(EIS)等手段,表征了在一定的合成条件下,SDBS与苯胺(An)摩尔比(n(SDBS)/n(An))的改变对PANI/Dy2O3复合物的结构、结晶性、粒度及其防腐性能等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通过Dy2O3对PANI的复合,聚苯胺在复合涂层中所需用量也大为减少(从25%减少到10%),且聚苯胺涂层的防腐性能提高了一个数量级(腐蚀电位从-0.1684V提高到-0.0153V);而且当扎(SDBS)/n(An)为0.8时,PANI/Dy2O3复合材料的平均粒径和分子规整性较佳,PANI/Dy2O3复合涂层的腐蚀电位最大(-0.0153V),塔菲尔斜率最小(3.918),膜电阻最大(7.5916MΩ),防腐性能最佳。

Ho2Fe17-xAlx合金晶体结构及磁性能的研究1091-1093

摘要:采用真空电弧炉熔炼制备了Ho2Fe17-xAlx(x=4.0、5.0、5.5、5.8、5.9、6.0、6.1、6.2)系列合金,通过X射线衍射(XRD)、热重分析仪(TG)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分析了其晶体结构、居里温度以及磁性能。结果表明,合金表现为软磁性,随着Al含量的增加,饱和磁化强度M大幅度降低,居里点Tc下降,通过成分微调可使其居里温度降至室温附近。

特种阻尼器用磁流变体材料研究1094-1096

摘要:介绍了一种高频火炮发射系统后坐力阻尼用磁流变体材料。利用电子探针和重力沉降法对悬浮相粒径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了粒径与磁流变体材料的沉降性和磁流变效应的关系,同时探讨了材料的磁化特性和摩擦学特性。利用该磁流变液研制的阻尼器用于某型号高频火炮发射系统的后坐力阻尼控制,取得了良好的实验结果。

脉冲电磁场对草酸钴粒度的控制1097-1100

摘要:在脉冲电磁场(PEMF)作用下,以氯化钴为母液、草酸铵为沉淀剂,采用苹酸盐沉淀法制备了尺度较小且粒度分布均匀的草酸钴粉体。初步分析了PEMF与草酸钴制备体系的交互作用机理。同时,利用FTIR和电导率实验为机理模型提供了强有力的实验证据。结果表明,施加PEMF条件下获得的沉淀产物为β-CoC2O4·2H2O,其平均粒径为3.5403μm,与未施加PEMF条件下制备的样品相比降低了60.13%。PEMF作用下,反应体系中稳定晶核数量的增加以及形核率的提高是草酸钴粒度减小及粒度分布得到改善的原因所在。

p-GaN表面Ni/Au电极欧姆接触特性的Pt^+注入改性研究1101-1103

摘要:对p-GaN/Ni/Au(5/10nm)界面处进行Pt^+注入,注入后的样品在空气中快速热退火处理5min,发现金属电极和p-GaN的欧姆接触特性得到明显的改善,接触电阻率从10^-1Ω·cm^2数量级降低到10^-3Ω·cm^2数量级。通过研究在不同Pt^+注入剂量(5×10^15、1×10^16、2×10^16cm^-2)和退火温度下接触电阻率的变化规律。在Pt^+注入剂量为1×10^16cm^-2,300℃空气氛围中退火得到了最低的接触电阻率,为3.55×10^-2Ω·cm^2。探讨了Pt^+离子注入引起欧姆接触改善的内在机制。

非制冷红外探测器夹层厚膜工艺及介电性能研究1104-1107

摘要:以钡、锶和锰醋酸盐为原料,采用新型溶胶一凝胶法制备锰掺杂4%mol、Ba/Sr分别为60/40、65/35和70/30的纳米粉体,均匀分散于组分相同的BST溶胶中,形成稳定的厚膜先体凝胶。浓度0.4mol/L钛酸钡凝胶薄膜种子层,作为不同组分厚膜之间的中间夹层。利用旋转涂覆工艺在LNO/Pt/Ti/SiO2/si复合底电极上,制备出厚度约为6~10μm的BST介电增强型夹层厚膜。XRD测试结果表明,650℃热处理2h后的夹层厚膜为单一钙钛矿相,750℃热处理后2h的夹层厚膜在室温、环境温度25℃、频率1kHz下相对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tan8分别约为1200和0.03,室温25℃附近较宽范围介温变化率〉1.2%/℃;BST夹层厚膜无裂纹出现,表面平整,致密,是制备大阵列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UFPA)的优选材料。

锆钛酸铅压电陶瓷PZT7的形状记忆效应研究1108-1111

摘要: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可以使锆钛酸铅压电陶瓷PZT7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用自制的Sawyer—Tower电路测试得到PZT7方形样品发生极化反转对应的电场强度大约为130kV/cm。当施加对称的饱和极化电压370V时,PZT7/Si(109/146μm)悬臂梁端部的变形-电场曲线呈现典型的“蝴蝶”形状。在外电场为0时,悬臂梁端部的变形为0。如果施加不对称的极化电压,悬臂梁端部的变形——电场曲线发生明显的变化。不同的反向极化电压使悬臂梁端部产生不同的变形,而且,电压和变形是一一对应的。因此,在外电场为零时,PZT7/Si悬臂梁可以具有多个不同的稳定位置,表现出明显的形状记忆效应。实验表明,对于长度为15.5mm的PZT7/Si悬臂梁而言,当施加的反向极化电压从120V回到O时,悬臂梁端部产生的变形最大,为68.5μm。

层层自组装制备PANI/CuTsPc复合薄膜及其性能研究1115-1118

摘要:运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制备了聚苯胺/磺化酞菁铜(PANI/CuTsPc)超分子复合薄膜,并通过紫外一可见一近红外吸收光谱、红外光谱、电导率测试仪与热分析仪对复合薄膜进行了分析表征以及导电性、光吸收与热稳定性能的研究。紫外一可见一近红外光谱表明,PANI与CuTsPc具有良好的层层自组装特性,沉积过程具有均匀性与重复性,复合薄膜在可见光区和近红外区均具有平而且宽的强吸收谱带;红外光谱表明,PANI和CuTsPc通过静电力的作用成功组装成膜,复合薄膜的共轭体系得到加强;电导率测试结果表明复合薄膜具有较高的电导率,达到了0.3S/cm;热分析结果表明CuTsPc组分的加入使复合薄膜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新型炭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1119-1120

摘要:采用悬浮缩聚法制得烯丙基COPNA—BMI树脂微球,然后经过炭化处理后得到新型炭微球。采用SEM观察这种树脂微球及炭微球的表面形貌;采用FT—IR分析该树脂微球炭化过程官能团的变化;采用元素分析仪对不同温度下该树脂微球C、H、O、N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采用XRD对炭微球的微晶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炭微球到具有很好的球形和表面光洁度,其结构为无定形炭;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炭微球的C含量逐渐增加,H、O含量明显降低。

电沉积制备Ni—S涂层电极的研究1121-1123

摘要:以泡沫镍为基体电沉积制备了Ni-S涂层电极。通过对电流密度、电沉积温度、电沉积时间和镀液pH值等条件对涂层析氢性能影响的研究,确定了适宜的电沉积工艺条件;电极涂层的XRD、SEM测试结果表明涂层为非晶态结构、表面颗粒大小均匀且具较大表面积;电解过程中出现了Ni3S2由非晶态向晶态的转变,由于Ni3S2具有较强的吸附氢能力,是析氢反应的催化活性中心,电解过程中Ni3S2的出现降低了电极的析氢电位。模拟电解水实验结果表明泡沫镍基Ni-S涂层电极较Raney-Ni电极具有更好的析氢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