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材料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功能材料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Functional Materials

  • 50-1099/TH 国内刊号
  • 1001-9731 国际刊号
  • 0.6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功能材料是重庆材料研究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0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重庆材料研究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功能材料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热点·关注、综述·进展、研究·开发、工艺·技术

功能材料 2007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功能材料杂志综述
树形分子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研究1921-1927

摘要:简要介绍了一类新型大分子一树形分子的结构、特性及其合成方法;综述了树形分子材料作为发光材料和载流子传输材料所具有的特点、类型及其在有机电致发光领域的研究进展;展望了此类材料的应用前景。

镍氢动力电池回收与再生研究进展1928-1932

摘要:镍氢动力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由于正极膨胀变形、负极氧化粉化、电解液分解及隔膜严重脱水等原因,造成其容量迅速衰减而导致电池失效。在介绍镍氢动力电池及其相关材料失效机理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镍氢电池回收与再生处理的方法与概况,并对镍氢电池的低成本化及回收再生提出了研究方向。

高灵敏Love波传感器及其关键材料1933-1935

摘要:Love波传感器是声表面波传感器的一种,其灵敏度最高。对Love波生物、化学传感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着重分析了波导材料及其厚度、基板材料及其切向对传感器的灵敏度及温度稳定性的影响关系。指出采用高频谐振型的器件结构并结合聚合物波导的方案可进一步提高Love波传感器的灵敏度。

复合相变材料研究进展1936-1940

摘要:复合相变材料主要指性质相似的二元或多元化合物的一般混合体系或低共熔体系,形状稳定的固液相变材料,无机有机复合相变材料等。因其独特的功能成为近来新材料研究的热点。介绍了较为常见的几种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溶胶凝胶法、加热共熔法、多孔介质法,微胶囊法,高分子聚合法等,并对它们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最后介绍了复合相变材料的前景。

功能材料杂志研究与开发
电子束蒸发制备CuAlO2透明导电膜及光学性质1941-1943

摘要:利用烧结的CuAlO2靶材运用电子束蒸发法沉积了P型CuAlO2薄膜样品。在空气中1000℃退火之后,薄膜样品出现了(006)定向结晶,且铜铝原子比满足化学计量。CuAlO2薄膜呈现了很好的透明性,500nm厚的薄膜样品在可见光范围透射率超过了80%。利用光谱分析,CuAlO2薄膜的光学禁带约为3.80eV,其平均折射率约为1.54,同其它方法制备的该薄膜的性能相近。薄膜样品室温电导率约为0.08S/cm.

添加硫酸铵的氢氧化物先驱体制备Y2O3纳米粉热分解动力学1944-1946

摘要:采用TG-DSC分析方法,研究了添加硫酸铵分散剂的氢氧化物先驱体制备Y2O3纳米粉热分解反应动力学。分别用Flynn-Wall—Ozawa法和Satava—Sestak法处理了不同升温速率下的TG-DSC曲线,两种方法得到的热分解反应动力学参数非常接近。先驱体的热分解过程为:Y2(OH)5NO3·以H2O→Y2(OH)5NO3→Y2O2(OH)NO3→Y2O3→脱出吸附的SO4^2-,计算所得的活化能分别为13.42、57.90、132.08和137.56kJ/mol,并推断了各阶段的反应动力学模型和最可机理函数。研究表明热分解各阶段分别符合MampelPower法则,Avrami—Erofee方程,Avrami—Erofee方程和MampelPower法则,相对应的机理为随机成核和随后生长。

中氮茚接枝的新型聚硅烷的合成及其荧光性能研究1947-1949

摘要:首次报道中氮茚接枝的二甲基二苯基聚硅烷PMPSi—c的合成及其荧光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中氮茚接枝,聚硅烷荧光强度明显增强,且能发射强烈的蓝色荧光,有望用作蓝光区的荧光材料。

低频脉冲磁场处理非晶Fe78Si9B13合金纳米晶化的DSC研究1950-1951

摘要:用低频脉冲磁场处理非晶Fe788Si9B13合金,采用差示扫描热分析(DSC)的方法测定了不同升温速率下非晶Fe78Si9813合金的DSC曲线,利用Kissinger方程计算出了晶化过程的激活能。结果表明,晶化激活能由处理前的433.6kJ/mol降到200kJ/mol以下,提高了晶核形核速率,抑制了晶核长大速率,从而实现了非晶合金的低温纳米晶化。

不同结构稀土掺杂铝酸锶的合成与发光性能研究1952-1955

摘要:采用燃烧法成功合成了稀土掺杂铝酸锶长余辉发光材料。XRD结果表明,当铝锶72(A1):n(Sr)-2时,发光基质中只存在SrAl2O4相结构。随着Al:Sr比值的增大,出现新相Sr4A114025。当AltSr比值增大到4时,SrAl12O19相开始形成。而Al:Sr比值增大到12时,全部为SrAl12O19。相。光致发光测量结果表明,发光样品SrAl2O4:Eu^2+,Dy^3+发射谱峰值位于519nm,而发光样品SrAl12O19:Eu^2+,Dy^3+的发射峰位于512nm。余辉检测结果表明,不同结构铝酸锶发光样品的衰减都是由初始的快衰减过程和其后的慢衰减过程组成,但是不同结构铝酸锶发光样品的初始亮度和发光衰减快慢不同。

[(Fe1—xCox)0.75B0.2Si0.05]96Nb4金属玻璃的磁谱研究1956-1958

摘要:对[(Fe1-xCox)0.75B0.2Si0.05]96Nb4(x=0.1、0.2、0.3、0.4)金属玻璃在1kHz~15MHg间的磁谱进行了研究,该系列金属玻璃的磁谱是典型的德拜型谱线。由于钴元素的添加,表现出较高的弛豫频率(fo)和较高的电阻率(ρRT),但是复数磁导率实部幅值降低。当x=0.4时,弛豫频率达到最大值1.1×10^6HZ。电阻率随着钴元素加入从212μΩ·cm增加到272μΩ·cm.

热处理氛围对Ti0.962Mn0.038O2薄膜磁性的影响1959-1961

摘要:研究了空气和真空氛围烧结的溶胶一凝胶制备的Ti0.962Mn0.038O2薄膜的结构和磁学性质。结构测量表明,在空气和真空两种氛围,样品经过500℃烧结,均为单一的锐钛矿相。真空中烧结的样品存在更多的氧空住或结构缺陷。磁性测量表明:在两种氛围烧结的样品均具有室温铁磁性,在真空中烧结的样品的磁性明显强于空气中烧结的样品,前者饱和磁化强度为0.285μB/Mn,后者饱和磁化强度为0.08μB/Mn。实验结果表明氧空位或结构缺陷增多,有利于Mn离子之间通过氧空位或结构缺陷发生铁磁交换作用,从而导致薄膜磁性增强。

柔性衬底上WOx薄膜的制备及特性研究1962-1964

摘要:采用射频磁控溅射工艺,在柔性PET衬底上低温制备电致变色WOx/ITO/PET多层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所制备薄膜的原始态、着色态和退色态的微观结构、表面形貌及W元素的化合价态。结果表明:原始态、着色态及退色态的WO。薄膜均为非晶态;原始态薄膜表面存在较多孔洞,薄膜在LiClO4的乙腈溶液中进行电致变色反应,实验发现着退色态薄膜颜色可发生可逆变化,随Li^+的注入和抽出,薄膜表面形貌发生明显变化;XPS分析进一步表明WOx薄膜在原始态中W元素的化合价为W^6+,着色态存在W^6+和W^5+的混合价态。

玻璃包覆钴基非晶丝巨磁阻抗的长度效应1965-1967

摘要:通过测量长度不同的玻璃包覆钴基非晶丝在频率为100kHz时的GMI值,近似计算出玻璃包覆钴基非晶丝的圆周磁导率。玻璃包覆钴基非晶丝圆周磁导率下降随着长度增加而变得剧烈,导致GMI变化更剧烈。利用玻璃包覆钴基非晶丝的磁畴模型,分析不同长度时玻璃包覆钴基非晶丝的磁化过程,合理解释了GMI效应随玻璃包覆钴基非晶丝长度增加而明显的现象。

退火温度对(Fe0.2Co0.8)76.9Cu0.6Nb2.5Si11B9软磁合金磁谱的影响1968-1970

摘要:研究了退火温度对(Fe0.2Co0.8)76.9Cu0.6Nb2.5Si11B9纳米晶软磁合金磁谱(频率范围在100Hz~110MHz)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了退火温度与(Fe0.2Co0.8)76.9Cu0.6Nb2.5Si11B9纳米晶软磁合金初始磁导率、弛豫频率及品质数的关系。发现在673~873K范围内,退火温度只改变(Fe0.2Co0.8)76.9Cu0.6Nb2.5Si11B9纳米晶软磁合金磁谱中μ-f曲线高低,而对磁谱曲线的形状几乎没有影响;当退火温度Ta=673K时,该合金在高频下有优良的软磁性能:μi(0.05A/m.1MHz)=420,弛豫频率fu=3.5MHz。

沉积条件对LiCoO2薄膜结构与形貌的影响1971-1974

摘要:采用脉冲激光沉积(PLD)方法制备了Li—CoO2薄膜,并研究了沉积条件对PLD生长的LiCoO2薄膜结构和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减少激光功率可以有效降低LiCoO2薄膜表面粗糙度;采用在400℃原位退火可以得到层状结构的LiCoO2薄膜,而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原位退火温度和升高氧气偏压可以提高层状结构的LiCoO2薄膜的结晶度。本实验中最优工艺制备的LiCoO2薄膜具有较好电化学可逆性,首次放电容量为36μAh/(μm·cm^2),循环效率为94.44%。

PVDF/PVA共混膜的研究1975-1980

摘要:采用湿法相转化法制备了聚偏氟乙烯(PVDF)/聚乙烯醇(PVA)共混膜,研究了PVDF/PVA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并讨论了PVDF/PVA共混比、固含量、添加剂浓度、凝固条件与后处理对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VDF/PVA为不相容体系,在成膜过程中产生界面微孔;随PVA含量增加,PVDF/PVA共混膜水通量先增大后减小,在PVDF/PVA为8/2时呈较大值,截留率变化趋势则相反;PVA的存在明显改善了PVDF/PVA共混膜的亲水性,表现为随其含量增加共混膜接触角明显减小;随固含量增加,膜厚度增加,孔隙率降低,水通量减小,截留率升高;添加剂PEG600浓度为6%时,孔隙率高,水通量大,但截留率低;凝固浴种类直接影响膜结构及性能;热处理可完善膜结构从而获得性能更优的膜。选择适当的铸膜条件可制成较好的膜产品,而且共混膜通量明显大于各组分通量的加权,表明共混是一种改善PVDF膜性能的有效方法。

水基流延制备BaTiO3基PTC片的研究1981-1983

摘要:通过水基流延制备BaTiO3基PTC片,陶瓷粉体采用固相合成预烧BaTiq基PTC粉体,平均粒径为1.0μm,粘合剂采用浓度为12%的PVA溶液和B~1070乳液,分散剂采用D-3019(Rohm—HaSS),增塑剂分别采用化学纯的丙三醇、邻苯二甲酸二丁脂和聚乙二醇PEG400,消泡剂采用化学纯的正辛醇,溶剂为水。主要讨论了分散剂的用量和粘度的关系、浆料的固相含量和粘度的关系、不同粘合剂浆料的流变行为、不同粘合剂的热失重特性等,发现采用PAA乳液粘合刺无论是在固含量、粘度以及烧成后电性能都优于PVA粘合剂,因此更适合于BaTiO。水基流延,当分散剂用量为粉体0.50%(质量分数)时,浆可以获得固相含量高达86.0%左右粘度仅为490mPa·s的BaTiO3陶瓷浆料。

Cr底层对DyCo薄膜磁性能与结构影响研究1984-1986

摘要:采用磁控溅射法制备了DyCo/Cr非晶垂直磁化膜。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试结果显示,有无Cr底层的DyCo薄膜都具有垂直磁各向异性,加入Cr底层能将DyCo薄膜的矫顽力从163kA/m提高到290kA/m。薄膜断面扫描电镜(SEM)照片可以看出,Cr底层能够诱导上层的DyCo薄膜形成柱状结构。这一柱状结构导致了薄膜矫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