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材料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功能材料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Functional Materials

  • 50-1099/TH 国内刊号
  • 1001-9731 国际刊号
  • 0.6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功能材料是重庆材料研究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0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重庆材料研究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功能材料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热点·关注、综述·进展、研究·开发、工艺·技术

功能材料 2004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SiO2增强聚硅氧烷体系:键合橡胶与流变特性1-3

摘要:键合橡胶的形成源于SiO2的表面与聚硅氧烷发生强烈相互作用. 它具有三维结构,其形成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力学机制.本文根据Meissner、Cohen-Addad以及Leblanc等理论,描述了键合橡胶的链吸附与缠结机理,讨论了SiO2增强粒子的加入对聚硅氧烷体系的流变特性的影响.

半导体陶瓷型薄膜气敏传感器的研究进展4-6

摘要:半导体陶瓷型薄膜气敏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与气体反应快、制备成本较低等优点,已经成为近年传感器研究和开发的重点,是未来气敏传感器的发展方向之一.本文介绍了陶瓷型半导体薄膜气敏传感器常见的器件结构、薄膜材料的主要制备方法,部分主要的半导体金属氧化物薄膜气敏材料,以及近期相关的研究进展,并扼要分析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氢敏元件的种类及半导体薄膜材料在其中的应用7-10

摘要:随着氢燃料电池技术在汽车应用中的日益完善,对高性能氢敏元件的需求也更加迫切.本文介绍了采用不同工作原理制备的氢敏元件的种类,着重描述了半导体薄膜材料的工作原理和改性途径,并针对我国目前研究较少的Ga2O3新型薄膜材料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综合论述.

SiO2微球的制备与应用11-13

摘要:综述了致密和多孔SiO2 微球的制备方法,重点描述了近年来SiO2 微球的一些新应用.

具有自组装相形态的聚合物合金研究进展14-17

摘要:详细介绍了两类具有自组装相形态的聚合物合金体系,即两分散相能形成核-壳结构分布于连续相中的三元不相容聚合物合金以及添加有固体纳米粒子的二元不相容聚合物混合物,讨论了前者的相形态及其影响因素和后者的相形态自组装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LiNbO3基无铅压电陶瓷的研究与进展18-20

摘要:LiNbO3基无铅压电陶瓷近年来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已成为继BNT之后的又一重要的无铅压电陶瓷研究体系.本文结合近年来有关LiNbO3基无铅压电陶瓷的研究论文及近20年的发明专利公报,归纳和分析了LiNbO3基无铅压电陶瓷的研究开发进展,着重介绍了LiNbO3基无铅压电陶瓷的主要体系及制备方法、压电铁电性能,并对LiNbO3基无铅压电陶瓷今后的研究和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尖晶石LiMn2O4容量衰减原因及对策21-24

摘要:尖晶石LiMn2O4容量衰减的原因包括活性物质的化学稳定性和结构稳定性两方面.其中HF是造成活性物质化学溶解的主要原因,尖晶石结构发生变化也导致容量衰减,而尖晶石材料的化学不稳定性往往会促成结构的变化.掺杂(体相、表面相)和富锂相结合的方案能更有效地抑制尖晶石LiMn2O4的容量衰减.

并加共沉淀法合成钴钛取代M型钡铁氧体中的协同共沉淀效应和配位效应25-27

摘要:采用金属腐蚀状态图(E-pH图)、热力学计算和并加共沉淀实验研究了化学共沉淀过程中pH值对合成钴钛取代M型钡铁氧体BaCoTiFe10O19共沉淀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E-pH图法和热力学计算方法得到的Fe3+、Ti4+、Co2+和Ba2+离子理想完全共沉淀的最小pH值分别为9和7.9,而并加共沉淀实验表明在900℃煅烧共沉淀物2h的条件下形成单相BaCoTiFe10O19需要的实际最小pH值为8.5.这3种不同结果的产生原因可用并加共沉淀法合成钴钛取代M型钡铁氧体的共沉淀反应中同时存在阳离子的协同共沉淀效应和阴离子的配位效应解释.

Nd1-xSrxMn1-yCuyO3/NiFe2O4复合体系的磁电阻效应研究28-30

摘要: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Nd1-xSrxMn1-yCuyO3(x=0.33、0.2,y=0.05、0.2)微粉,平均粒径约为150nm;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NiFe2O4微粉,平均粒径为70nm;将两种粉体充分混合、压成片状后烧结成多晶块体复合材料.经测量NiFe2O4质量百分比为30%的Nd0.67Sr0.33Mn0.8Cu0.2O3/NiFe2O4复合样品在1.8T磁场作用下,在293~315K温度范围内磁电阻MR基本保持在-13.6%,说明在室温附近温度稳定性较好.

Sm2Fe17和Sm10.5Fe88.5Zr1.0的氮化行为31-33

摘要:通过真空电弧炉制备了Sm2Fe17和 Sm10.5Fe88.5Zr1.0母合金,铸态Sm2Fe17先经均匀化处理后再氮化,而Sm10.5Fe88.5Zr1.0则不经均匀化退火而直接在高纯氮气中氮化.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技术对其氮化行为进行了研究.薄片扩散实验表明氮在Sm2Fe17中的扩散要比在Sm10.5Fe88.5Zr1.0中的扩散快.运用Fick第二定律通过理论计算得出直径为20μm的Sm2Fe17合金和Sm10.5Fe88.5Zr1.0合金球形粉末粒子,实现充分氮化的时间为10h和16h.实际粉末实现完全氮化的时间要比理论计算的时间少.这和粒径分布、颗粒表面状态、氮化过程产生的微裂纹以及实际条件和理想条件的差异有关.对于直径为20μm的粉末,氮化时间为6h时氮化已基本完成,氮化时间过长,Sm2Fe17Nx会发生分解.

不同淬速下α-Fe/Nd2Fe14B复合纳米晶结构的形成34-36

摘要: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技术及振动样品磁强计研究了Nd3.6Pr5.4Fe83Co3B5合金熔体在不同淬速下α-Fe/Nd2Fe14B复合纳米晶结构的形成和磁性.结果表明,在淬速低于20m/s时随着淬速的升高Nd2Fe14B和α-Fe纳米晶的尺寸变得均匀、细小,α-Fe相的体积分数增加.当辊速由10m/s增加到20m/s时,Nd2Fe14B和α-Fe相的晶粒尺寸分别由51.2nm和30.2nm减小到13.4nm和16.3nm,α-Fe相的体积由31.9%增至48.6%,并在20m/s时获得了193.6kJ/m3的最大磁能积.

以柴油为基液制备纳米磁性液体的研究37-39

摘要:磁性液体具有广泛的应用,但文献中对有机基液型磁性液体的报道较少,且仅限于煤油和二酯等几个品种.本文研究了利用柴油为基液制备磁性液体的工艺,对制得的磁性液体进行了性能检测和扫描电镜(SEM)及透射电镜(TEM)表征,对实验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探讨了制备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Co对Nd—Fe—Al大块非晶合金的晶化行为和磁性能的影响40-41

摘要:采用示差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衍射(XRD)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研究了Co对Nd-Fe-Al大块非晶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晶化行为和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Co元素后可以显著提高Nd-Fe-Al大块非晶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以及提高合金的居里温度.Nd60Fe30-xAl10Cox(x=0、5、10)大块非晶合金在室温有较高的内禀矫顽力,具有硬磁性.内禀矫顽力随着Co含量的增加变化不大,但是饱和磁化强度和剩磁则随着Co含量的增加有所下降.Nd60Fe30-xAl10Cox(x=0、5、10)大块非晶合金具有的硬磁性能来自于非晶相.合金少量晶化后,磁性能变化不大.完全晶化后合金的硬磁性迅速消失.

[Co80Fe10Ni10]20Cu80-xCrx块体合金的巨磁电阻效应研究42-45

摘要:在氩气气氛中用熔炼法制备了[Co80Fe10Ni10]20Cu80-xCrx系列Cu基巨磁电阻合金,通过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场致发射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研究了[Co80Fe10Ni10]20Cu80-xCrx 合金在1000℃均匀化处理6h后水淬,以及随后的300~700℃,30~150min回火处理的微观结构及组分.用直流四探针法测量了合金的室温巨磁电阻效应(GMR).结果表明,合金在回火时从基体相中析出了高度弥散的含Fe、Ni、Co的纳米磁性新相.回火温度对合金的磁电阻效应影响很大,样品在600℃温度回火90min时,合金的室温GMR效应最好,可达8.61%.少量合金元素Cr的添加替代(Cr代Cu)消除了Co-Fe-Ni-Cu合金中的混溶裂隙,改善了合金的加工性但也降低了合金的磁电阻效应.

纳米晶化对CoNbZr薄膜结构及阻抗的影响46-48

摘要:采用独特的快速循环纳米晶化技术,对直流磁控溅射制备的非晶CoNbZr软磁膜,进行纳米晶化.研究了在不同的纳米晶化工艺条件下,薄膜的微观结构和阻抗性能.CoNbZr软磁薄膜晶粒细化到30nm,阻抗值从20Ω增加到100Ω(1400MHz),阻抗共振峰向低频移动200MHz左右,极大改善了薄膜的软磁性能.

硼硫共掺杂金刚石薄膜的研究49-51

摘要:利用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MPCVD)技术,以丙酮为碳源,用二甲基二硫和三氧化二硼作掺杂源,在硅衬底上制备了硼与硫共掺杂的金刚石薄膜.用俄歇谱分析金刚石薄膜中硫的含量,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了薄膜表面键结构,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测薄膜的表面形貌,X射线衍射(XRD)和喇曼(Raman)光谱表征膜层的结构.结果表明:微量硼的加入促进硫在金刚石中的固溶度,使硫在金刚石中的掺杂率提高了近50%;随着薄膜中硫含量的增加,薄膜的导电性增加,当薄膜中硫含量达到0.15%(原子分数)时其导电激活能为0.39eV.

反应磁控溅射法沉积的氟化类金刚石薄膜的结构分析52-54

摘要:以高纯石墨作靶、Ar/CHF3作源气体采用射频反应磁控溅射法室温下制备了氟化类金刚石薄膜(F-DLC).发现随着射频功率的增加,F-DLC薄膜拉曼光谱的D峰与G峰强度之比ID/IG加大,薄膜中芳香环式结构比例上升.红外吸收光谱则显示射频功率增加导致薄膜中的氟含量上升,氟原子与碳原子以及芳香环的耦合加强.控制射频功率可以有效调制薄膜中的氟含量以及芳香环结构的比例,F-DLC可能成为热稳定性较好的碳氟薄膜.

球磨Mg0.97La0.03Ni合金的热稳定性及电性能研究55-57

摘要:采用XRD、DTA、SEM及电池性能测试仪等对球磨Mg0.97La0.03Ni合金的结构、形貌、活化性能、热稳定性、电化学稳定性及容量衰减机理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样品的热稳定性及循环稳定性随着球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经400r/min球磨50h的样品在第二次活化时即达到最大值450mAh/g,经25次循环充放电后,该样品的容量与其最大值相比下降了53%,容量衰减的主要原因有:在循环充放电过程中,非晶体逐渐分解生成Mg2NiH4和Ni等晶体相,同时在颗粒表面形成腐蚀产物Mg(OH)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