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管理科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s

  • 23-1510/C 国内刊号
  • 1672-0334 国际刊号
  • 3.4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管理科学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7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哈尔滨工业大学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管理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组织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创新创业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营销、金融理论与金融市场

管理科学 2017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管理科学杂志组织管理
心理契约破裂与破坏性建言行为:自我损耗的视角3-13

摘要:建言是组织内成员对组织存在问题的一种表达。尽管在组织中不乏破坏性建言的现象出现,在理论上也有学者对这一行为进行探讨,但已有研究主要围绕建设性建言行为展开,忽视了对员工破坏性建言行为的研究。区别于以往积极的建设性建言行为,破坏性建言行为会给组织和员工自身带来消极影响。作为一种非理性行为,组织未能履行对员工的承诺或者责任可能是影响员工破坏性建言行为的重要因素。基于自我控制的资源模型,以自我损耗为中介变量,以内部人身份感知为调节变量,检验心理契约破裂对员工破坏性建言行为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以湖北、河南、广东和山东的20多家企业80个部门的207名员工及其领导的配对数据为样本,采用SPSS 17.0、AMOS 17.0和HLM 6进行统计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心理契约破裂会导致员工的破坏性建言行为。(2)自我损耗在心理契约破裂与破坏性建言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3)内部人身份感知对心理契约破裂与破坏性建言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对于低内部人身份感知的员工,心理契约破裂与员工破坏性建言行为之间的正相关更强;对于高内部人身份感知的员工,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通过实证研究厘清了心理契约破裂与破坏性建言行为之间的关系,验证了自我损耗在这一过程中的中介作用。不仅证实心理契约破裂会造成员工自我损耗状态并引发员工的失控行为,更丰富了已有单一视角下对心理契约破裂作用效果的研究。而在内部人身份感知的调节下,团队内成员的身份会弱化两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创建和谐的员工组织关系不仅需要构建积极的氛围,还要警惕可能出现的消极影响。通过从源头上防止心理契约破裂的发生、加强组织与员工之间信息的沟通以及营造积极的“家”的氛围、提升员�

中国文化背景下谦逊型领导的结构和测量14-22

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竞争环境的日益复杂化,谦逊对于领导者的重要作用引起了组织研究者们的关注。中国自古强调谦逊,谦逊对于领导者的重要性在中国古代典籍和领导者身上都有所体现。然而,已有的谦逊型领导理论和测量是在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下发展起来的。领导的概念和结构嵌入在文化之中,会随着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中国的谦逊型领导研究不能照搬西方的理论和方法。鉴于此,编制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谦逊型领导测量量表。在已有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阐述谦逊型领导理论的发展过程,对谦逊型领导的测量量表进行对比分析,开发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谦逊型领导测量量表。量表开发严格遵循科学程序,这一过程包括3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半结构访谈,以286名员工和管理者的开放式问卷调查生成题项;第二阶段,精简量表,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评估量表的心理测量特性;第三阶段,评估量表的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谦逊型领导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量表包括14个题项以及平易近人、欣赏他人、正确自我认知和开门纳谏4个维度,平易近人维度体现了中国集体主义文化的特点。开发的量表展现了中国文化背景下谦逊型领导的独特性,更好地满足管理研究回归管理实践的需求。此量表为未来谦逊型领导的实证研究做了工具上的铺垫,也为中国的谦逊型领导研究带来启示,促进其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在管理实践中,领导者应摒弃英雄神话和“伟人”的形象,更多地关注员工在领导过程中的影响,通过对员工的友善和尊重来展现其人性的一面。中国的谦逊型领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西方的谦逊型领导在结构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一点值得研究者和管理者高度重视。

董事会人力资本及其异质性与公司绩效23-34

摘要:董事会的组织建设一直是公司治理的研究重点。基于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已有研究针对董事会人力资本及其异质性与公司绩效间的主效应进行大量探讨。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依据中国国情和上市公司具体情况,选择学历水平和海外经历作为董事会人力资本考察指标,探讨董事会人力资本均值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机制及其边界条件,并进一步研究董事会成员海外经历对董事会成员学历水平与公司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将2009年至2015年沪、深A股主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纳入研究范围,筛选出1 386家数据完整的公司,将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运用Stata 14.0,采用多元回归的统计方法对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人力资本情况对公司绩效具有重要影响。董事会成员平均学历水平的提升会促进公司绩效,学历水平异质性正向调节平均学历水平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董事会海外经历成员占比的提高也会促进公司绩效,而海外经历异质性负向调节海外经历成员占比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董事会海外经历成员占比负向调节董事会成员平均学历水平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即随着董事会海外经历成员占比的提高,董事会成员平均学历水平对公司绩效的正向影响减弱。研究结论丰富了董事会组织行为的研究,创新性地提出董事会人力资本对公司绩效作用的边界条件,完善了董事会治理结构的标准,揭示了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在专业化的基础上提升国际化水平这一必然趋势,对上市公司加强董事会人才队伍建设、优化治理层人力资本水平、实现更高绩效目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差序式领导与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圈内人和圈外人视角35-50

摘要: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是近年来国内外组织管理学界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已有研究表明,领导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但相关研究成果多来自西方学界,基于中国文化情景的研究成果还十分有限,而聚焦于极具华人社会文化特色和内涵的本土领导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研究更是匮乏,有待进一步拓展。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从圈内人和圈外人视角出发,探讨中国组织文化情景下差序式领导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以及领导组织代表性和员工集体主义倾向的调节作用。通过分阶段调研的方式,收集14家长三角地区本土企业457套调研数据,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层次回归分析和Bootstrap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差序式领导对圈内人和圈外人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存在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存在显著差异;领导组织代表性正向调节差序式领导对圈内人和圈外人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相较于圈内人,高领导组织代表性对差序式领导与圈外人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更强;员工集体主义倾向正向调节差序式领导对圈内人和圈外人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但调节程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实证检验中国组织文化情景下差序式领导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机制,丰富了领导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研究,是对本土组织管理研究的有益补充;从圈内人和圈外人两条路径分析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形成机制,为深入理解圈内人和圈外人的认知过程及差异提供了经验证据,并对已有研究视角进行有益整合;提出并验证了领导组织代表性和员工集体主义倾向的调节作用,补充了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产生的边界条件。

组织创新氛围、工作动机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51-62

摘要:创新是企业应对复杂多变市场环境的重要战略,激发员工创新行为对企业实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已有关于员工创新行为与组织创新氛围和个体工作动机关系的研究,一是较少关注外在动机在组织创新氛围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作用,二是侧重组织创新氛围整体对员工创新行为影响的探讨,忽视组织创新氛围各维度对员工创新行为影响的研究。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和个人-组织匹配理论,同时引入工作动机的两个维度(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为中介变量,构建组织创新氛围不同维度(自主工作性、团队协作和组织激励)对员工创新行为影响的跨层次中介模型。利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来自50家企业323名在职员工的数据,运用SPSS 21.0、AMOS 21.0和HLM 6.08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和跨层次回归分析,实证检验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组织创新氛围的3个维度(自主工作性、团队协作和组织激励)对员工创新行为均有显著正向影响;(2)内在动机在自主工作性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团队协作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在组织激励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同时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工作动机的两个维度(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在组织创新氛围的3个维度(自主工作性、团队协作和组织激励)对员工创新行为影响中的作用路径,丰富了组织创新氛围、工作动机、员工创新行为三者关系的理论研究,而且对组织管理实践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企业管理者应注重为员工提供一个创新氛围浓厚的“软环境”,并重视从员工工作动机视角改善组织管理。

2017年金融理论与金融市场专栏征稿 金融稳定与金融风险管理62-62

摘要:当前,全球经济有一定回暖,但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各主要经济体经济政策调整的叠加,特别是美联储“先加息,再缩表”的货币政策正常化规划逐渐接近第二阶段,这些都可能给金融市场带来新的冲击。中国高度重视金融安全,“强监管、去杠杆”,力求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并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在此背景下,复杂系统中的金融风险、金融创新和监管领域。

SOR视角下组织学习对组织创新绩效的影响63-74

摘要:组织学习是组织创新的基础,是企业促使员工认同组织文化价值和适应外部复杂环境的重要途径。刺激-认同-反应理论认为,学习是有机体主动获取刺激并进行加工的认同认知活动,而创新绩效则是该刺激活动下反应的结果。目前学术界关于组织学习-创新机制间的认同认知过程,尤其是组织层面情绪动态性对该机制的调节、引导作用缺乏深入研究。基于刺激-认同-反应理论,将组织承诺、组织情绪能力、环境竞争性引入组织学习刺激与创新绩效反应关系机制中,构建以组织承诺为中介,以组织情绪能力和环境竞争性为边界的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从认同认知视角揭示组织学习对创新的内在机制。采用SPSS 23.0和Lisrel 8.7进行多层次回归分析和信效度检验,收集407家中国科技创新企业多源调研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组织承诺在组织学习与组织创新绩效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2)组织情绪能力在组织学习与组织承诺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在组织承诺与组织创新绩效之间没有调节作用;(3)环境竞争性正向调节组织情绪能力在组织学习与组织承诺之间的调节效应,即在竞争环境下,提升组织情绪能力,能强化组织学习与组织承诺间的关系,促进组织创新绩效;当组织情绪能力和环境竞争性程度均最高时,组织学习转化为组织创新绩效的效果最好。研究结果拓展了刺激-认同-反应理论框架和研究内容,厘清了组织学习-创新绩效路径的内外部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将组织情绪动态性扩展至创新管理研究领域,为未来竞争环境下科技创新企业情绪层面组织能力和组织层面情绪理论研究拓宽了思路。

2018年管理信息系统专栏征稿 大数据与社会层面商业和管理问题研究74-74

摘要: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近30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认知和活动的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但与此同时,也给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人类的社会活动已经引发了一系列人类发展史上从未遇到过的社会问题,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等,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人类的存续和发展至关重要。另一方面,人类社会的有效运行越来越依赖于对相关数据和信息的获取与处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与处理信息的难度不断增加,这在客观上使人类活动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测。

管理科学杂志管理信息系统
基于主观逻辑方法的消费者多源信任融合模型75-82

摘要:社会化商务中,消费者依赖在线口口相传建立感知信任,其本质是复杂网络上的多源信任融合问题。国内外学者对多源信任融合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以主观逻辑方法为代表形成了信任融合方法的研究体系。然而,由于社交网络中消费者感知信任的多源性和高度主观性以及用户生成内容的海量化,给多源信任融合模型带来量化难、实时处理难和融合难等问题。针对上述难题,提出“先聚类、后融合”的研究思路,先对海量推荐信息进行聚类,再融入感知信任的主观因素构建多源信任融合模型。首先,将推荐信息间的相似性作为节点关系,从社交网络中抽取出推荐信息相似性网络,用谱平分方法对聚簇进行划分,实现对推荐信息的聚类;其次,用网络属性度量感知信任的影响因素,从复杂网络视角出发,提出消费者感知信任定性因素的量化方法;再次,以多属性决策方法为基础,改进主观逻辑方法构建多源信任融合模型,从而将感知信任的影响因素融入主观逻辑方法,突破主观逻辑方法只考虑推荐信息和网络路径的局限性;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对推荐信息实验数据进行聚类,并分析主观因素对感知信任意见空间的调节作用,验证模型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模型能够快速划分推荐信息相似性网络,客观地量化感知信任的影响因素,使其融入信任度计算之中,且能够体现消费者感知信任的主观性和异质性。从仿真实验结果看,该模型能够有效解决大规模社会网络中推荐信息海量化问题,权威程度、从众行为和主体间亲密度等影响因素对信任度计算结果起调节作用。该模型将信任融合模型扩展到社会化商务领域,可以帮助商家评价已有消费群体对新消费者感知信任的影响力,为大规模网络中消费者感知信任的度量和预测提供新视角,为商家实时分析消费者感知信任意向和�

管理科学杂志创新创业管理
网络闭合、知识基础与创新催化:动态结构洞的调节83-96

摘要: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技术创新网络逐渐进化成为不同类型创新角色相互协作构成的创新生态系统。创新催化作为网络中创新产生的关键过程,目前研究将知识派系作为创新催化的支撑条件,然而鲜有考虑知识派系中网络闭合和知识基础双重属性的微观构成及其作用悖论,忽略了支撑条件与创新催化之间的协同演化关系,进一步破解技术创新网络的创新催化机制成为有待厘清的重要理论问题。基于悖论整合视角,分析开放式和封闭式网络闭合、专业化和多样化知识基础、结构洞生成和填充的创新悖论,通过网络闭合和知识基础的交互匹配,探讨开放式专业化、开放式多样化、封闭式专业化和封闭式多样化4种网络配置组合对创新催化的差异性影响以及结构洞生成和填充的调节作用。结合战略联盟数据库SDC Platinum和专利数据库UPSTO,以嵌入在高科技行业合作网络中的中国企业为样本,利用社会网络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网络闭合、知识基础与动态结构洞的多维匹配是实现创新催化的最小功能集;开放式网络情景下,组织嵌入在开放式专业化网络具有显著的创新催化作用,而开放式多样化网络存在信息过载的风险;封闭式网络情景下,组织嵌入在封闭式多样化网络具有显著的创新催化作用,而封闭式专业化网络存在过度嵌入的缺陷;结构洞生成和结构洞填充强化了开放式多样化和封闭式专业化网络的创新催化效能,抑制了开放式专业化和封闭式多样化网络对创新催化的促进作用;动态结构洞的调节效应存在时效差异,结构洞生成的促进作用能够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结构洞填充的调节效应随时间增加而逐渐减弱。研究结论有助于揭示技术创新网络的创新催化过程,识别创新催化的最优网络配置以及效能发挥的情景依赖性,对提升网络�

研发模式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知识基础的调节作用97-109

摘要:在创新日益呈现出复杂性、系统性和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企业对合作研发和内部研发两种研发模式的合理选择及组合运用是提升创新效果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的相关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方面,合作研发和内部研发两种研发模式对不同类型创新(如突破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的影响机理和影响效果是否存在差异还未被厘清;另一方面,企业层面特征(如知识基础)对企业研发模式与企业创新关系的调节作用在已有研究中较少涉及。针对上述研究现状和现实背景,整合知识基础观和创新管理相关理论,采用层级回归分析方法,收集310家制造企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企业合作研发和内部研发对其突破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以及知识深度和知识宽度对企业研发模式与企业创新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内部研发,合作研发对突破式创新绩效的影响更突出;相对于合作研发,内部研发对渐进式创新绩效的作用更为明显。知识深度在合作研发对突破式和渐进式创新绩效的影响中起正向调节作用,并正向调节内部研发与渐进式创新绩效的关系,但负向调节内部研发与突破式创新绩效的关系;知识宽度在内部研发对突破式和渐进式创新绩效的影响中起正向调节作用,并正向调节合作研发与突破式创新绩效的关系,负向调节合作研发与渐进创新绩效的关系。在理论层面,考虑了不同研发模式对不同创新类型的影响,丰富了研发模式与企业创新领域的研究成果;引入知识基础作为调节变量,也为研发模式与企业创新之间权变因素的研究做出增量贡献;跳出了相关研究中关于合作研发与内部研发究竟是替代性还是互补性关系的争论,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在管理实践层面,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知识基础以及期望提升的创新类型来选择合适的研�

管理科学杂志营销
“准忠诚计划”失败对顾客满意的影响110-121

摘要:近年来,一种介于促销和忠诚计划之间的新型顾客激励方式日益盛行,商家在交易后给顾客意料之外的回馈,希望给消费者带去惊喜和乐趣,获得更高的顾客满意度,从而培养良好的顾客关系。但是,意外赠礼对顾客并不总是惊喜,顾客可能会对它不喜欢或不满意,即意外赠礼失败。前人对意外赠礼的研究多集中于“意外”所带来的积极效果,忽略了意外赠礼失败可能导致的风险以及企业如何应对意外赠礼失败。探讨对于不同消费目标的顾客,不同类型的意外赠礼以及意外赠礼的成败对顾客满意的影响,并提出减少意外赠礼失败风险的方法。通过3个前测和两项主实验,969名中国某高校学生有偿参与实验,采用方差分析检验研究假设。实验1采用消费目标(实用和享乐)×赠礼类型(实用和享乐)×赠礼成败(成功和失败)的组间实验,探讨在服务消费的情景下,对于不同消费目标的顾客,商家意外赠送不同类型的赠礼时,赠礼成败如何影响顾客对赠礼的满意度和对商家的满意度。研究结果表明,意外赠礼失败不会降低实用消费目标顾客对商家的满意度,会降低享乐消费目标顾客对商家的满意度。此外,在意外赠礼获得成功的前提下,出售服务的商家赠送享乐消费目标顾客享乐型赠礼(相比实用型),能更好地提高顾客对商家的满意度。实验2采用消费目标(实用和享乐)×赠礼类型(实用和享乐)×赠礼成败(成功、失败、失败并关注结果)的组间实验,探讨在产品消费的情景下,意外赠礼的成败对顾客满意的影响,并检验认知关注点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再次验证了实验1的结果;而且,引导顾客关注获得意外赠礼的结果,可以降低赠礼失败的风险;此外,在意外赠礼获得成功的前提下,出售产品的企业赠送实用消费目标顾客实用型赠礼(相比享乐型)能更好地提高顾客对�

管理科学杂志会计与财务管理
内部控制质量、供应商关系与成本粘性122-135

摘要:与管理会计中关于成本性态的经典线性假设不同,成本粘性表现为成本随业务量上下变动时的非对称性。从成本的构成要素及其特征的角度看,资本密集度和劳动力密集度均已被证明会加剧成本粘性。而探索采购环节中与供应商关系的集中程度和波动程度是否会对成本粘性产生影响并将其影响效果在不同的内部控制质量下进行比较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公司与供应商关系的集中程度和波动程度既会因信息机制而影响到调整成本,也会通过治理机制影响到成本,并最终作用于成本粘性。以成本粘性理论为基础,从2010年至2015年中国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中选定6 214个公司-年样本,采用OLS回归对内部控制质量和供应商关系如何影响成本粘性展开研究,并通过若干稳健性检验提高结论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较高的供应商集中程度可以减弱成本粘性,而较大的供应商波动程度却会加剧成本粘性;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可以显著地缓解供应商波动程度对成本粘性的加剧作用,而其在供应商集中程度与成本粘性之间却并未发挥显著作用。进一步将样本按照产权性质分组后还发现,相较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供应商集中程度对成本粘性有更大的减弱作用,而供应商波动程度对成本粘性的加剧作用也会有所缓解。公司在采购环节保持的供应商关系同样会对成本粘性产生重要影响,并会因内部控制质量或产权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研究结果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从成本构成要素这一角度对成本粘性的研究,也为中国上市公司实现“去产能、减成本”的目标提供可选择路径。

管理科学杂志金融理论与金融市场
原油价格与世界股票市场之间的高阶矩相依性研究136-146

摘要:作为全球主要能源和各类化学工业产品的原材料,原油在现代社会经济运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相较于煤炭、天然气等其他一次性能源,原油展现出更为明显的稀缺性和分布不均衡性,因此成为各国普遍重视的战略资源。同时,伴随着原油金融属性日趋强化,其在投资者资产组合的权重不断增加,对全球股票市场走势的影响愈发显著。运用协高阶矩风险传染检验框架,构建协偏度、协峰度和协波动等检验统计量,对16年来国际原油价格影响世界主要股票市场的渠道及特征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发现在2000年后WTI原油价格与8种不同股票市场指数之间的相关性逐渐增强,但并没有出现非常强烈的正相关,且风险传染检验结果显示取得显著性检验值次数最多的是协峰度统计量CK31、协波动统计量CV22以及相关性传染统计量FR。实证结果表明,国际原油价格对世界股票市场的风险传染更多的不是发生在相关性层面,而是发生在收益率的波动、偏度和峰度等这些高阶矩层面;在国际原油价格对世界股票市场之间的诸多风险传染特征中,最应该引起重视的是市场极端波动之间的传染性;国际原油价格对发达国家(地区)股票市场和新兴股票市场都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但新兴股票市场所受的影响更大。通过对国际原油价格与世界主要股票市场之间风险传染的特征、渠道和程度等方面的检验,不仅可以加深对能源类产品与股票市场关系的认识,而且可以将此作为大类资产配置的重要决策依据。同时,为国际原油价格对股票市场风险传染的测度和管理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证工具和更为全面系统的结论参考。另外,从实证研究结果看,全球应加强原油与股票市场间极端风险传染的监管,新兴股票市场需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和监管制度。

基于分位数Granger因果的网络情绪与股市收益关系研究147-160

摘要:行为金融学理论认为,股票市场的价格变动除受宏观基本因素影响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受众多个体投资者或噪音交易者行为左右。中国股票市场拥有庞大的个人投资者群体,且股民群体与网民群体之间具有高度耦合性,使用网络情绪等信息能够探索中国股市收益变动基本规律。为揭示个体投资者行为对股市收益的影响,以个体投资者情绪为视角,以网络环境中个体投资者的情绪信息为切入点,检验投资者情绪与股市收益的关联关系,评估网络情绪信息价值。使用中文文本情感分析方法,从新浪微博文本中提取出网络情绪时间序列;分别运用均值Granger因果和分位数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探讨网络情绪波动与股市收益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将股票市场发展阶段进行细致划分,研究不同市场阶段下网络情绪波动与股市收益之间的因果关系。对沪深300指数收益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在均值框架下网络情绪波动与股市收益之间因果关系并不明显,但基于分位数Granger因果分析却发现两者在极端分位点区间处存在广泛且显著的因果关系。数据显示,在40个因果关系检验中,分位数Granger因果检验的因果关系发现了23个显著的因果关系,发现率为57.5%,远高于均值Granger因果检验的7.5%。此外,股市收益受到网络情绪波动影响的程度和方式在不同市场阶段下有所不同。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在一些特定分位点区间网络情绪波动对股市收益存在显著因果关系影响,这为在特定条件下股市收益的可预测性提供了佐证。网络情绪能够预测股市收益的尾部(上尾或下尾)行为特征,可以为金融风险防范提供决策参考。研究结果为股票市场的定价、收益预测和波动率估计等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也为网络情绪信息使用提供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