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管理科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s

  • 23-1510/C 国内刊号
  • 1672-0334 国际刊号
  • 3.4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管理科学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7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哈尔滨工业大学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管理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组织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创新创业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营销、金融理论与金融市场

管理科学 2016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管理科学杂志管理信息系统和运营管理
组织控制与信息安全制度遵守:面子倾向的调节效应1-12

摘要:员工对于重要数据和计算机设备等信息资产的滥用和误用成为组织信息安全的潜在威胁,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单纯依靠安全技术解决方案难以有效控制这些风险,如何通过有效的机制设计来规范和引导员工的信息安全行为显得尤为重要。从行为学视角,引入面子倾向探讨中国组织员工的信息安全管理问题。面子是中国人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相当一部分人对面子得失十分看重,正是这种特殊的面子规范构成了企业中面子管理的重要内容。已有研究将面子看作是一种行为约束机制,然而在信息安全行为管理中,面子是否以及如何起作用尚未被探讨。整合威慑理论、奖励机制和面子需求理论,在组织控制机制框架下构建研究模型,揭示基于奖励激励和组织威慑的正式控制机制和基于面子需求的非正式控制机制在引导员工遵守信息安全制度中的关键性作用。研究模型围绕员工遵守信息安全制度的意愿,重点解释奖惩机制的有效性、挣面子和护面子两种面子倾向对遵守意愿的作用以及基于奖惩的正式控制机制与基于面子需求的非正式控制机制之间的交互作用。采用网络问卷调研法,依托专业的数据调研公司,将问卷链接随机推送给在实行了信息安全制度的企业中工作的正式员工。经过3周的数据收集和筛选,最终获取409份有效样本,基于PLS的结构方程和Smart PLS工具对研究模型进行假设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感知到的奖励和感知到的惩罚对员工的信息安全制度遵守行为决策起控制作用,且奖励激励的作用效果要优于组织威慑;面子倾向引导员工遵守信息安全制度,挣面子倾向和护面子倾向对正式控制机制与行为意愿间关系起负向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对中国情景下的信息安全行为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管理科学杂志商业战略和创新创业
手段导向、知识获取与新企业创业能力的实证研究13-23

摘要:创业能力对于新企业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受到创业领域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创业能力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创业者个体层面创业能力的前因和结果分析,组织层面的创业能力的实证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仍有待运用有效的理论揭示新企业如何构建组织层面创业能力的内在机理和路径。作为新兴的创业理论,手段导向理论有助于面临高不确定性的新企业在创业过程中持续进行迭代式学习,而组织学习理论认为,知识获取作为组织学习的核心环节有助于组织创业能力的构建。因此,手段导向可能通过知识获取提升新企业创业能力。然而,少有学者关注此方面研究。运用手段导向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深入剖析手段导向各维度对创业能力的积极影响,检验知识获取在手段导向与创业能力关系间的中介作用。采取大样本问卷调查,收集215家中国新企业数据,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 表明,手段导向的4个维度均对创业能力具有积极影响,试验、可承受损失和先前承诺3个维度通过知识获取提升新企业创业能力,但是知识获取在柔性与新企业创业能力关系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研究结论对于丰富和拓展组织层面创业能力相关研究和推动手段导向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新企业如何在高不确定性和强资源约束下构建组织创业能力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外部搜寻、联结强度、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24-37

摘要:从企业边界理论和知识基础观出发,研究搜寻宽度和搜寻深度对组织探索式创新绩效和应用式创新绩效的影响;引入联结强度和吸收能力作为情景变量,探讨二者对主效应的调节作用;利用三项交互方法,探讨外部搜寻战略、联结强度和吸收能力三者的交互作用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以281家本土制造业企业为样本,利用分层回归分析和三项交互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搜寻宽度与探索式创新绩效正相关,与应用式创新绩效呈倒U形关系,搜寻深度与应用式创新绩效正相关;联结强度负向调节搜寻宽度与探索式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正向调节搜寻深度与应用式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实际吸收能力正向调节搜寻宽度与探索式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潜在吸收能力正向调节搜寻深度与应用式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搜寻宽度、联结强度和实际吸收能力三者交互项与探索式创新绩效负相关,搜寻深度、联结强度和潜在吸收能力三者交互项与应用式创新绩效正相关。通过探讨外部搜寻、联结强度和吸收能力的三项交互作用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发现搜寻宽度和搜寻深度对创新绩效的显著差异化影响,有助于从一个新的视角解释外部搜寻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争论”;已有外部搜寻研究往往忽略组织间的联结机制,通过引入联结强度,弥补了联结机制的缺失;区别于已有吸收能力的直接效应研究,将吸收能力作为调节变量分情景讨论,丰富了吸收能力的权变视角研究。研究结果有助于加强外部搜寻理论研究,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指导中国企业具体创新实践。

管理科学杂志组织管理
利益相关者压力、企业环境伦理与前瞻型环境战略38-48

摘要: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环境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有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了企业环境战略行为,但忽视了企业环境行为自我规范的作用以及管理者自身的道德动机、环境领导力等因素的影响。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自然资源基础观理论和领导力理论,探讨利益相关者压力对企业环境伦理和前瞻型环境战略的影响,建立一个从“被动”环境行为自我规范到“主动”实施环境战略的中介和调节模型。通过对环保压力较大的227家制造业企业的问卷调查,应用SPSS和Mplus统计分析软件以及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实证检验利益相关者通过企业环境伦理对前瞻型环境战略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利益相关者压力对企业环境伦理和前瞻型环境战略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环境伦理正向影响前瞻型环境战略,且在利益相关者压力与前瞻型环境战略间有显著的中介作用;管理者道德动机正向调节利益相关者压力对企业环境伦理的影响;环境领导力正向调节企业环境伦理对前瞻型环境战略的影响;竞争优势期望正向调节利益相关者压力对前瞻型环境战略的影响。研究结论丰富了自然资源基础观理论和领导力理论,扩展了对企业环境伦理和企业环境战略的研究,从管理者道德动机、环境领导力和竞争优势期望的视角为企业实施环境战略提供一个全新的方案;激励企业管理者将环境问题视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机会而非威胁,积极应对来自利益相关者的环境压力,提高环境领导力;为企业有效实施环境战略、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管理启示。

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培育及效应研究49-58

摘要:市场环境的复杂性和动荡性增加了企业集团拓宽产业结构的经营风险,很多企业集团逐步减缓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步伐,在动态竞争背景下塑造并提升成员企业的竞争能力成为集团获得长足发展的基本源泉。集团公司业务属性决定了资源禀赋的不同,对子公司的资源支持和管控模式也会存在差异,继而对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的塑造和培育产生影响。基于动态竞争理论和成长理论,以2008年至2013年中国集团属性的上市子公司为研究样本,从集团公司业务属性差异化视角对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培育机制及效应进行实证检验;通过spss 17.0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构建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和成长性的评价体系;基于2 032个有效研究样本组成观测数据,采用stata 10.0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检验集团公司业务属性与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的关联性;构建外部经营环境与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交互项,进行层次回归分析,考察外部经营环境在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与成长性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生产经营型集团公司比纯资本运营型集团公司更有利于提升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对成长性有正向影响;基于外部经营环境的不同,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对成长性的正向影响存在差异,外部经营环境越差,动态竞争能力对子公司成长性的积极效应越强,随着外部经营环境的完善,动态竞争能力对子公司成长性的积极作用逐渐削弱。研究结果丰富了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的内涵,集团公司业务属性与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关系的验证表明了集团框架内资源协同和组织学习对子公司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同时,对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价值创造效应及外部经营环境调节作用的探索,可以为集团公司基于外部经营环境的差异化权变选择对子公司的治理模式和治理手段提供参考。

团队群体性组织偏差行为的产生机制59-70

摘要:相对于个人偏差行为,整个团队集体发生的组织偏差行为的后果对组织破坏性要严重得多。探讨团队群体性组织偏差行为,该行为是为了整个团队的现时利益,而由整个团队实施或认可的一种组织偏差行为。为了检验组织中的这种群体偏差行为构念的有效性,在研究1中对90位MBA和EMBA学生进行访谈,获得描述团队群体性组织偏差行为的题项,并通过三阶段的题项筛选过程,进一步选取量表题项,对100位团队领导进行调查,发展了一个团队群体性组织偏差行为量表,并对其信度和效度进行验证。借用社会学习理论及其道德疏离观点,提出团队群体性组织偏差行为的产生机制模型,即非道德型领导通过团队道德疏离的中介作用,对团队群体性组织偏差行为产生积极影响,而团队权力距离氛围正向调节非道德型领导对团队道德疏离的影响。为了验证该模型,通过研究2对12家公司的218位团队领导及其806位下属进行纵向调查研究,对模型中中介、调节和被调节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控制了组织控制系统的作用,非道德型领导仍然会通过团队道德疏离对团队群体性组织偏差行为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会随着团队中的权力距离氛围的增强而进一步加强。提出团队层面的组织偏差行为构念,并对其产生机制进行探讨,有利于深化组织偏差行为领域在团队层面的研究,也有助于管理者有效地发现、评估和降低该群体行为。

管理科学杂志营销
品牌关系与社会阶层对品牌评价的影响71-80

摘要:把对消费者社会阶层的社会认知研究扩展到消费者与品牌关系研究中,旨在探讨品牌关系类型(交换型vs.共享型)与消费者社会阶层(高vs.低)的交互效应对品牌评价的影响,并且考察企业管理者如何将品牌关系作为营销的有效手段以及如何根据消费者的社会阶层判断消费者对不同营销策略的反应。基于期望确认理论,通过验证消费者期望确认的中介效用,解释对品牌评价产生交互效应的理论作用机制。通过3项对中国真实消费者关于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实验研究,采用聚光分析、方差分析和中介作用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品牌关系与消费者社会阶层存在匹配效应,进而影响对品牌的评价。与建立共享型品牌关系相比,高社会阶层的消费者对与其建立交换型品牌关系的品牌评价更高;与建立交换型品牌关系相比,低社会阶层的消费者对与其建立共享型品牌关系的品牌评价更高。交换型品牌关系提供的高质量产品和高效率服务可以更好地满足高社会阶层消费者的期望,共享型品牌关系提供的无条件的关心和帮助可以更好地满足低社会阶层消费者的期望。因此,当面临相对应的品牌关系定位时,消费者由于其期望得以确认,对品牌的评价更加积极。企业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关注消费者的社会阶层,进而选取适当类型的营销策略定位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通过探讨品牌关系和社会阶层的匹配效应丰富了品牌关系管理和社会阶层研究的理论应用,为企业的品牌管理提供了积极的实践价值和管理建议。将社会阶层作为提升品牌定位策略有效性的重要工具,企业应该认清目标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的社会阶层,与其培育恰当的品牌关系以满足他们的期望。研究结果为企业更好管理品牌提供了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方法。

产品稀缺诉求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双中介模型81-96

摘要:通过广告传播产品稀缺诉求从而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已经非常普遍,甚至已经发展成为许多厂家或商家提高价格、促进销售的重要营销策略。但目前相关研究却比较少,已有研究主要从感知稀缺性和心理抗拒感解构消费者对产品稀缺诉求的反应机制,缺乏从感知竞争性和感知欺骗性视角整合性地探索消费者应对稀缺诉求的心理反应研究,无疑限制了对消费者稀缺效应本质性和全面性的有效洞察。产品稀缺诉求会对消费者的消费动机和消费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当呈现产品稀缺诉求时,一方面会唤起消费者的感知竞争性,从而促使消费者产生促进性的购买意愿;另一方面也会唤起消费者的感知欺骗性,从而促使消费者产生防御性的购买意愿。采用以手机为实验商品的情景模拟研究方法,运用方差分析和Bootstrap方法检验感知竞争性和感知欺骗性的中介机制以及消费者独特性需求对产品稀缺诉求影响消费者感知竞争性和感知欺骗性的调节机制,得出重要研究结论。4个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产品稀缺诉求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而且限量稀缺诉求比限时稀缺诉求更能促使消费者产生购买意愿;消费者感知竞争性和感知欺骗性分别独立部分中介产品稀缺诉求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并且均受到消费者独特性需求的调节;消费者感知竞争性和感知欺骗性共同完全中介产品稀缺诉求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而且该共同完全中介过程受到消费者独特性需求的调节。检验结果也发现限量稀缺诉求和限时稀缺诉求在诱发消费者感知欺骗性上并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不仅对深化和完善产品稀缺理论、感知竞争性理论和感知欺骗性理论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指导企业正确操作稀缺营销、增强营销效果和帮助消费者正确辨识稀缺诉求动机、理性消费稀缺诉求产品有重�

管理科学杂志会计与财务管理
交叉上市企业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研究97-111

摘要:随着国际资本流动日趋自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实行交叉上市,对交叉上市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捆绑假说是解释企业交叉上市动因的重要理论,该假说认为企业在外部监管较为严格的地区交叉上市,可以约束控股股东和管理层谋取私有收益,抑制公司盈余管理,从而提高公司盈余质量。然而,国内外学者以不同数据和方法对捆绑假说加以研究,并未得到一致结论。部分研究表明,交叉上市企业盈余管理水平低于非交叉上市企业,支持捆绑假说,而其他研究认为交叉上市企业盈余质量并未显著高于非交叉上市企业。而且,已有研究大多仅考虑应计盈余管理,忽略了真实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由于其隐蔽性强、会计弹性大等特点而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交叉上市企业在面临更为严格的外部环境时会减少应计盈余管理,增加真实盈余管理。基于捆绑假说视角,探讨交叉上市企业盈余管理方式的转变。考虑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种方式,采用修正的Jones模型和Roychowdhury模型分别估算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水平,以2007年至2014年中国发行A+H股、A+B股、A+H+N股的交叉上市企业和纯A股上市企业数据为样本,通过控制年度和行业的OLS回归方法检验交叉上市企业盈余管理方式的转变,并进一步研究交叉上市企业的上市地对其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交叉上市企业倾向于减少应计盈余管理,但其真实盈余管理水平显著高于纯发行A股的上市企业;发行A+H股的上市企业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水平均与发行A+B股的上市企业无显著差异;发行A+H+N股的上市企业其应计盈余管理水平与发行A+H股、A+B股的上市企业无显著差异,但其真实盈余管理水平显著低于这两种上市企业。研究结果有助于增强对交叉上市企业盈余质量的理解,也为投资者的投�

控股股东问题与公司现金股利112-122

摘要:学者们围绕公司问题与现金股利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所得结论不尽相同。结果模型认为问题越严重的公司发放的现金股利越少,而替代模型认为治理质量较差的公司倾向于支付更多的现金股利以保持良好的声誉。在公司股权结构集中的情况下,公司问题主要存在于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探讨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如何影响公司股利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不同导致公司问题的差异,从而对公司股利政策产生影响。以2006年至2013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分析样本,采用Tobit模型考察控股股东问题与公司股利政策之间的关系,并借鉴Fama and French的价值回归模型测量问题严重程度不同的公司发放现金股利的价值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当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低时,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进行利益侵占的可能性较大,公司发放现金股利可以减少成本,股利支付率与控股股东持股比例成正比。当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上升到一定程度后,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协同效应占据主导地位,公司分配现金股利缓解冲突的必要性较小,股利支付率随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减少。同时,与控股股东协同效应较强的公司相比,当控股股东表现为利益侵占时,公司支付现金股利的治理作用较强,现金股利的价值效应较大。基于股利支付水平和现金股利价值两个维度的研究结果表明,替代模型对于解释中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行为具有适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控股股东问题影响公司现金股利的相关研究成果,同时也对中国监管部门进一步规范公司现金分红具有理论借鉴意义。

管理科学杂志金融理论与金融市场
基于指令驱动市场EKOP模型的异质期望研究123-135

摘要:传统资产定价模型假设所有的投资者对于同一种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相同。但是,这一假设很难得到实证研究的证实。在现实市场中,投资者往往存在意见分歧,这样的意见分歧就是异质期望。理解异质期望如何影响资产价格是金融研究中一个极其重要也颇具争议的问题,这一课题的研究焦点在于,市场中投资者意见分歧的增大是否产生溢价。实际上,研究投资者意见分歧与资产定价的关系就是研究市场中的信息是如何进入价格的。投资者由市场信息产生或调整自己的预期,通过交易行为体现出来,最终反映在价格中。这一信息的融入和传导过程是市场微观结构研究的核心内容,而这一点在已有研究中往往被忽视。从市场微观结构的角度就投资者预期和异质期望对定价的影响进行研究,结合中国股市交易机制,建立指令驱动系统下的Easley-Kiefer-O'hara-Paperman模型,通过交易活跃度这一参数,以买卖订单交易量为基础,利用带机制转换的向量自回归模型估计信息状态概率,更准确地估计市场中的知情交易比例和不同信息状态下非知情交易者的预期。利用沪深股市29只股票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的5分钟高频分笔数据进行估计,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异质期望衡量指标,利用多因素模型回归研究异质期望与股票定价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时期投资者意见分歧较大,市场逐渐低迷,交易活跃度从5.149%降至1.357%,其中知情交易比例为28.184%,比例较高;市场转冷时,知情交易量的减小远小于非知情交易量;非知情交易者对市场中的信息估计不足,但是可以较为准确地从市场交易中判断看涨的走势,却不能在价格下跌时有效止损,这也体现出其投机心理比较严重;垄断优势强的企业投资者意见分歧较小;异质期望水平较高会导致价格被高估,且二者成正比,这一高估会在两个月内得以完全

证券投资基金、资本市场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136-147

摘要:从宏观和市场发展层面上,在SVAR分析框架内,结合有向非循环图技术和Granger因果方法,对2006年至2015年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与M2、M0、SHIBOR、股票、债券以及居民存款之间的联动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证券投资基金与股票、债券、居民存款等金融市场和服务之间的因果联系以及证券投资基金发展对货币政策在资本市场的传导机制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股票与证券投资基金存在紧密的因果互动关系,但它们与其他变量之间还没形成有效联动,表明当前中国金融体系发展还不完善,市场还处于分割状态。相对于M0和M2,SHIBOR与金融市场中主要指标变量之间相关性更小,反映了中国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主要中介目标的现状以及利率还未完全市场化的事实。股票与证券投资基金相互冲击较大,但与其他变量的互动作用较小,说明当前中国金融市场还不成熟,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渠道狭窄,扎堆于高风险股票类资本市场,加剧了股票市场剧烈波动和风险集中。M0、M2和SHIBOR的波动性对基金、债券和股票的冲击较小,同时,它们自身受基金和股票冲击也不大。但债券对M0具有较强冲击作用,说明当前的货币政策与资本市场相互影响较小,货币政策通过资产价格传导渠道影响资本市场的功能尚未发挥。将计入证券投资基金的广义货币M+2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对改善货币政策对资本市场监测和调控效果不大,但对减小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冲击、提高中国货币政策执行稳定性和独立性有正面作用。尽管从Granger因果关系看,M+2没有提高货币政策与金融市场的互动效果,但从DAG因果关系看,它改善了货币政策与资本市场同期因果互动关系,从而提高了货币政策对资本市场的敏感性。

股票市场中的外来者劣势研究148-160

摘要: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外来者劣势已经吸引了学者和实践者的广泛关注。但是,关于外来者劣势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产品市场,而关于股票市场中外来者劣势的研究较缺乏。鉴于外来者劣势会影响公司在股票市场中的绩效,因而有必要理解并克服股票市场中的外来者劣势。因此,选取股票市场中的外来者劣势作为研究对象,以期在某种程度上丰富已有研究。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合法性理论,检验信息缺失和合法性缺失对外来者劣势的直接影响。借鉴已有研究,探讨制度质量、行业类型和交叉上市对信息缺失和合法性缺失与外来者劣势关系的调节效应。依据理论分析,提出研究假设并建立概念模型。选取2005年至2013年在海外上市的145家中国公司为样本,通过SPSS软件对相关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信息缺失和合法性缺失对外来者劣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当在海外证券交易所缺失信息和合法性时,公司会遭遇外来者劣势;制度质量显著减弱合法性缺失对外来者劣势的正向影响,行业类型对合法性缺失与外来者劣势的正向关系具有显著的强化作用,而对信息缺失与外来者劣势的正向关系具有显著的弱化作用,交叉上市显著增强信息缺失和合法性缺失对外来者劣势的正向影响。根据研究结果从弥补信息缺失和合法性缺失两方面给出降低外来者劣势的策略指导,建议选择制度质量较高的东道国和高科技公司聚集的交易所来弱化外来者劣势,研究结果对在海外上市时遇到外来者劣势的公司管理者具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