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与产业化杂志社
分享到:

高科技与产业化杂志

《高科技与产业化》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4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家论坛、导向研究、走进863、科技奥运、产经透析、资本市场、企业之路、地方高科技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
  • 国际刊号:1006-222X
  • 国内刊号:11-3556/N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82-741
  • 创刊时间:1994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27
  • 综合影响因子:0.133
期刊级别: 部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08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高科技与产业化杂志专题

绿色循环 现代农业: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研究成果综述

摘要: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是经济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经济模式创新发展史。中国有史以来,先后经历了原始狩猎经济模式、传统农业经济模式、工业现代经济模式、石油化学经济模式几个历史阶段。由干石油化学经济模式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另一方面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8-14

发展绿色循环现代农业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

摘要:农业是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环境生态系统间最为密切的连接交汇因子,是人类与自然界的对接口,是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广阔平台。一直以来,农业的保障口粮供给、提供工业原料等社会经济功能被人们津津乐道,然而,这些都是人们一味的为快速的获得经济效益,推动社会经济飞速增长而目光短浅的做法,没有看到因农业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将带来的对农业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及对人类生存的危害等。
15-16

建立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发展绿色循环现代农业奠定良好基础

摘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现代农业已走过两个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前,仍然是传统农业阶段;进入80年代,逐渐步入石油化学农业阶段。石油化学农业是依赖大量的石油化学产品,包括合成农药、化学肥料、灭虫剂、生长调节剂以及燃油动力机械等,从农业外部投入,用高耗能、高污染来获取高产量的农业生产模式。石油化学农业为解决人们对食物数量的需求,解决人们生活的温饱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
17-18

中国绿色循环现代农业建设应实现“七节、一降、一减加循环”

摘要:建国以来,我国农业虽然在石油化学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推动下迅速发展,工业社会的生产力在技术上(或者说是在索取资源上)是先进的,但是由于没有“生态与经济协调”的意识作指导,对自然盲目的“主宰”与无限制的掠夺,其结果是破环了生态环境,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它又不是先进的。资源的严重浪费及生态环境的恶化将迫使我国农业必须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之路——绿色循环之路。
19-21

吉林省永吉县发展绿色循环现代农业成功之路

摘要:吉林省永吉县位于吉林省中东部,地处松嫩平原向长自山过渡地带,县城口前镇据吉林市15公里,距长春市100公里。全县辖7个镇、2个乡和2个经济区,139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4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9万人,面积2625平方公里,属于吉林市的北大湖体育旅游经济开发区就坐落在该县境内。全县地形呈东偏南、西偏北长条状,地貌复杂,
22-27

河南省商城县走绿色循环现代农业成功之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商城县坐落往豫东南,鄂、豫、皖三省交汇处,位于武汉、南京、郑州三大经济区之中心。总面积2130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12.06万公顷、耕地面积5.13万公顷、水面积1.46万公顷,人口74万,下辖6镇13乡,一个汤泉池管理处。
28-29

河南省社旗县大冯营乡建设绿色循环现代农业示范园成功之路

摘要:社旗县大冯营乡位于豫西南南阳盆地东南部,离县城15公里,地处东经112°45’~113°11’,北纬32°47’~33°07’之间。全乡辖15个行政村、72个自然村,总人口36404人,农民人均收入256元,总耕地5607公顷。其中小麦3600公顷,其他农作物有玉米、黄豆、绿豆,主要经济作物有芝麻、花生、辣椒等。
30-31

河南省商城县金刚台乡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现代农业

摘要:金刚台乡地处大别山主峰——金刚台北麓,商城县城东南,是部级扶贫开发重点乡。境内山峰连绵,沟壑纵横,总面积98.6平方公里,山地面积4770公顷,耕地面积1200公顷,水域面积1730公顷,辖13个行政村,人口2.73万。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2.0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7886万元、第二产业7320万元、第三产业5656万元,盛产无公害水稻、小麦、油茶。
32-32
高科技与产业化杂志科海·寻英

作物抗旱生理与旱地农业学家——山仑

摘要:山仑,我国旱地农业农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主持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中国科学院与省(区)科技进步奖共8项,发表学术论文270多篇,主编专著3部,培养研究生30余名。目前,山仑致力于作物整体抗旱性、节水农业生物学及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战略方面的研究。
34-34

脚踏实地 自主创新

摘要:李泽飞,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研究员,工学博士,中共党员。长期以来他一直致力于先进控制与工业自动化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国家“863”计划项目。近年来,完成“大径塑管自动化生产线研制开发”“大庆石化分公司汽油在线优化调合模型及系统技术开发”,以及多项国债投资项目,累计合同金额近2000万元,所完成的“多道心理测试仪”产品获国家“九五”科技公关计划优秀成果奖,10余篇。
35-36

开发新药 造福万家

摘要:姜风超,中国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学院药物化学系主任,湖北省药学会理事。
37-37

开拓创新 奉献国家

摘要:林成鲁,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上海新傲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38-38

志存高远 心系航天

摘要:吴连大,196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历任中国科学院天文委员会委员兼天体力学和天体测量学科组组长,天文学报编委,创新团组首席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人造卫星观测研究中心主任。现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创新基地总工,中国科学编委。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有24项,其中获国家及省部级特、一、二等成果奖共6项,40余篇,获张钰哲奖。曾被评为中科院重大科研任务先进工作者、国家科委“863”计划先进工作者、部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
39-39

潜心继承 勇于创新

摘要:高益民,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主任医师,教授。现任北京佰瑞福世联国际中医药研究中心主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新西兰天然药物研究所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研究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疗、教学工作,擅长治疗疑难杂病。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所、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所顾问;卫生部新药审评委员;国家药典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中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02年任部级科研课题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首席科学家。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三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参与“人工麝香研究”(主持临床部分)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40-40

一位中国纳米材料的先驱

摘要:张立德,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资深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1996年6月~2005年1月先后担任国家攀登预选项目“纳米材料科学”和国家973项目“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首席科学家。他创建了中科院固体新纳米材料与纳米材料研究室和纳米材料应用发展中心,现为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委员和技术专家.中国颗粒学会理事、超微粒子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纳米科技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材料学会理事。首届科学前沿中国卓越研究奖获得者,科学中国人2007年度人物(安徽省唯一代表和中科院四个入选者之一)。
41-41

让混疑土顺从人意的专家

摘要:吴菊珍,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上海市申立建材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中国混凝土外加剂协会、上海市混凝土行业协会外加剂专业委员会外加剂专家委员。主要从事混凝土外加剂试验方法、标准规范和混凝土外加剂产品及混凝土泵送剂的研究工作。
42-42

冗余度机械臂理论的攻坚者

摘要:张雨浓,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本科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1999年硕士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2002年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2003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任博士后研究员,2004年在英国Strathclyde大学任研究员,2005~2006年在爱尔兰国立大学任研究科学家(研究员)。2006年9月正式回国到中山大学任“百人计划”教授、博士生导师。
43-43

致力计算机教育的专家

摘要:袁开榜,连续三届当选为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理事长,连续四届担任重庆计算机用户协会理事长,2004年2月被聘为重庆计算机用户协会和五届理事会资深理事长。1987年担任首届重庆计算机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又连续三届担任重庆计算机学会理事长。1989年当选为四川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1990年和1994年连续两届担任四川省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兼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1992年7月当选为西南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还担任多个全国一级学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五、六、七共三届理事,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第五届理事,中国教育协会理事。中国国际名人协会理事,发现杂志社副理事长,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
4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