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园林技术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古建园林技术杂志 省级期刊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Gardens

  • 11-2173/TU 国内刊号
  • 1000-7237 国际刊号
  • 0.11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古建园林技术是北京《古建园林技术》杂志社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3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北京房地集团有限公司主管的学术期刊。古建园林技术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传统建筑设计、传统建筑营造技术、历史·理论·文化、传统建筑园林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地域建筑调查、古建医生、行业动态

古建园林技术 2015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古建园林技术杂志传统建筑园林研究
靖江王陵陵园制度探析8-12

摘要:本文通过与唐懿德太子墓、北宋帝陵、北宋来年所加孔子墓前石像生、南宋丞相史氏家族墓、明代帝王陵以及明代同时期其他藩王陵等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对比得出靖江王陵与历代陵墓的承袭和差异;通过归纳靖江王陵自身陵园制度的纵向演变和承袭规律.明确了靖江王陵陵墙与石像生的关系更多地承袭唐宋遗风,且独具南方陵墓地域特色。

福州三坊七巷地方私家园林的假山及理水意匠13-18

摘要:福州三坊七巷地方私家园林在中国江南古典园林的影响背景下,融入了福州古城自然山水、人文等因素,经过长期积淀,形成极具福州地域特点的私家园林兴造特色。于小空间中做出“大”山水,是三坊七巷地方私家园林营造理念的根基,福州山、海、江、湖四位一体的特色自然环境架构,以及耕读传家、喜讼好巫的人文环境氛围,给三坊七巷私家园林注入了浓厚的福州地方韵味,园林本于自然,山与水是园林中重要的两个要素,以这两个要素为切入点,从自然和人文两个层面,剖析福州三坊七巷私家园林,厘清三坊七巷私家园林的地方特色。

扬州个园“冬山”景窗声景效应仿真研究19-24

摘要:结合文献资料考证与现场调研结果,本文就扬州地区年平均主导风况和次主导风况下,个园“冬山”景区现状及其60年代复原模型的风场特征进行仿真,并计算出景窗及其附近表面气动声的声功率级。风场仿真结果显示,两种景观格局均不具备形成声景效应的风场条件。虽说东北风条件下形成了少量穿越窗洞的气流,但窗洞对气流没有加速作用;气动声计算结果显示,景窗大部分表面的声功率级为OdB,最高不超过6.73dB,极易被背景噪声掩盖;另外,景窗附近墙面同时存在大量声功率级高过景窗表面的气动声源,最高可达37.5dB,景窗产生的气动声应该不易被听到。这一仿真结果为进一步考证扬州个园“冬山”景窗声景效应提供了技术上的参考。

古建园林技术杂志历史·理论·文化
传统居住理念的不同解读——17世纪后的中韩贵族宅邸建筑比较研究25-29

摘要:民居建筑代表了一个历史时代人们的生存水平和生活理念,是一个民族的技艺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明清两代是中国建筑文化趋于定型的时期,北京则成为皇亲贵族聚居中心,各亲王的府邸极尽奢华之能,促成了四合院民居的定型与发展。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风水观念在大到城市、乡村、小到家宅的布局中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在同属于汉文化圈的韩国,在尊儒教为国教的朝鲜时期,众士林将宋代《家礼》推崇到极致,并将其融入到第宅的布局规划中,形成了具有朝鲜民族特色的士大夫居住形式。本文通过浅析两国贵族府邸的建筑特色,挖掘在汉文化大文化背景下,中韩传统贵族府邸的建筑特色和对封建礼制的解读方式。

福州鼓山涌泉寺千佛陶塔的传承与演变30-36

摘要:通过千佛陶塔与幽岩寺塔等福建早期楼阁式石塔以及吴越国和中原地区部分楼阁式砖塔进行对比,探究其建筑构造的传承与演变历程,指出千佛陶塔既保留了中原地区楼阁式古塔的遗风,叉具有南方楼阁式塔的特性,体现了宋代楼阁式塔的发展特征,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潮州传统大木构架建构方式考察(下)37-39

摘要:文章从建构逻辑的角度切入,对潮州地区传统大木构架的系统与历史尝试进行解读。通过对具体梁架节点的细化理解,进一步准确认识该地区传统大木构架系统“混合式”特征的内涵与规律。通过对历史案例的排列与归纳分析,总结该地区传统大木构架的发展历史、阶段特征与演变规律:并以该系统中典型构件“木瓜”的发展演变为例,论证“融合”是潮州传统建筑发展历史及其演变规律的关键。

基于明代游记文学的武当山历史游径分析40-45

摘要:不同的游赏路径带给人差异的空间秩序和视觉景观,影响了空间意象和审美体验。研读明代武当山游记作品,根据景点记载频率总结文人游山路径,发现文人游览活动总体行程遵循武当山道教建筑群整体空间秩序的引导,但不以祀神进香为目的而多走东、西涧道以山水风景为审美对象;结合基础设施和游览服务记载,思考武当山历史游径的保护和利用。

古建园林技术杂志地域建筑调查
米脂地区窑房组合民居田野调查46-49

摘要:传统社会中为守护家族的财产使得民居不仅具有居住功能,同时也兼具了防御功能。陕西米脂的姜家庄园通过对院落的营造、防御体系的构建、窑洞民居的建造等建构,满足了姜氏家族对于恶劣自然环境的抵御和鲋动荡社会环境的防御心理;并且姜家庄园通过对门窗等部位的雕刻以及其他细部装饰,满足了姜氏家族的审美追求;同时,姜氏庄园就地取材的建造方式,较为生态环保,从而使姜氏庄园成为我国传统石砌窑洞组合民居的典型代表。

晋西北山区村落建构类型田野调查50-54

摘要:王化沟村位于我国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区,山区寒冷多风、地表径流纵横,覆盖植被茂盛且在垂直方向划分层带。由于其所处自然条件,悬空村形成了依环境而立足独特的村落建构样式,其独特性体现于势、形、质三个层面。因用地浅狭村落立于山腰陡坡上,沿等高线依势展开,形态屈曲,建造村落所用土、木、石源于管涔山区。但乡土村落与民居的建造从不以风格样式为追求目标,为适应所在环境、实现实用安居的建造目的。

古建园林技术杂志文化遗产保护
北京故宫毓庆宫碧纱橱调查研究55-59

摘要:位于北京故宫的毓庆宫,曾是清朝的“太子宫”,也称为“迷宫”。碧纱橱是展现我国古建筑内檐装修精巧之处的代表之一,极具灵活性。本研究主要采用绘制图纸记录木构件病害与调查表记录病害两种方法,旨在用最直观的方式记录当前的病害现状,为后面的病害分析和提出修复建议奠定了基础。

毓庆宫内檐装修色彩标定探讨60-63

摘要:木构件是古建筑内檐装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现状表面色彩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以及对文物受损后的修缮与后期保护都是关键性的参考资料。借助蒙塞尔色卡收集木构件色彩数据,并对色值进行对比分析,寻求现状色彩与原始色彩的差异,希望在色彩数据的基础上,能为进一步的修缮保护工作提供依据。

文献舆图在古建筑群布局研究中的应用——以湖北省武当山五龙宫为例64-71

摘要:对于重要的大型古代建筑群的分布范围及遗产构成的判别研究是保护古建筑群的基础性工作。文献较为详实的记载了建筑群建造的原因,建造的规模及相关的历史沿革;舆图则较为生动形象的展现了古建筑群的分布情况和建筑格局.绘制了建筑群所处的环境,在古建筑群布局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武当山五龙宫建筑群为例.阐述了结合文献梳理、历史舆图及实地踏勘调研,对历史格局进行推测研究,从而为遗产的保护及利用提供基本依据的方法。

故宫东华门城楼庑殿顶大木结构72-75

摘要:故宫东华门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为期两年的修缮过程。使我们对东华门城楼庑殿顶的木结构有了清晰完整的概念。本文对于东华门城楼庑殿顶的大木结构进行了说明及分析,重点阐述了东华门屋顶的推山、构件制作安装的独特之处。通过对于东华门城楼大木结构的解析,进一步丰富了庑殿顶木构的类型及制安方式,并且为今后的古建维修提供了依据。

1936年碧云寺罗汉堂文物建筑勘查保护研究综评76-81

摘要:1936年碧云寺罗汉堂保护修缮工程属旧都整理委员会时期典型案例。通过诸多工程细节对工程经验与不足的进行梳理反思,充分展现修缮工程合作团队的优势以及管理机制发挥的重要作用,客观评价近代社会背景下存在的问题,为当今中国古建文保事业提供借鉴与启示。

城镇化进程中普通历史建筑保护的政策困境及破解途径82-86

摘要:未纳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普通历史建筑是延续国家与民族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针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普通历史建筑“合法”成片消失,甚至引发拆迁冲突的现状,本文剖析了现行土地与房地产政策的盲点给普通历史建筑保护造成的困境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破解途径。

北京故宫咸安门旧彩画修复工艺87-91

摘要:对于古建筑彩画部分的修缮保护工作是古建筑保护中的重要部分。本文结合北京故宫咸安门旧彩画的残破状况与原因,探讨了彩画修缮施工工艺,并提出了的具体做法、工具以及操作流程,在进行对咸安门彩画修复过程总结的同时,也提出了对古建筑才华部分修缮工作中的工艺、流程以及难点重点方面的自我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