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园林技术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古建园林技术杂志 省级期刊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Gardens

  • 11-2173/TU 国内刊号
  • 1000-7237 国际刊号
  • 0.11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古建园林技术是北京《古建园林技术》杂志社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3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北京房地集团有限公司主管的学术期刊。古建园林技术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传统建筑设计、传统建筑营造技术、历史·理论·文化、传统建筑园林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地域建筑调查、古建医生、行业动态

古建园林技术 2012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古建园林技术杂志专题报导
探土塔 勇攀登——陪罗哲文先生雨中登山探寻文明塔记实3-4

摘要:2008年7月11日,当我们参加完南靖和永定两地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庆祝活动后,得悉在龙岩市新罗区适中镇荒塘坪山上至今仍屹立着一座始建于明代的七层土塔时,85岁高龄的罗哲文老师竟然不顾连日的奔波和血压升高,欣然提出要亲自前往探寻。区规划建设局刘泉金局长和适中镇杨晓辉镇长便组织向导并安排区、镇、村干部一同前往。下午三时半一行人开始登山,塔在何方根本就看不见,跟随着向导行进,尽管山路迂回,

适中“文明塔”初考5-6

摘要:在闽西往闽南去的必经之路——319国道坂寮岭的盘山道上,方园几十里的行人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对面在高山之上有一座雄伟的宝塔,仿佛给来往行人指明前进的方向(彩插图1)。

古建园林技术杂志古建筑传统技术
福州地区木结构古建筑的梁架形制(一)7-12

摘要: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材为主要材料,南北方各自依据气候及产木的不同,发展出不同的木构架体系,一般而言,北方建筑以抬梁式为主,南方则以穿斗式为主,在盛产林木的山区,还发展出井干式的构架。早在宋代,著名文人曾巩宦游福州,留下名篇《道山亭记》,文中记载:“福州治侯官……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说明在宋代,福州的民居及宫庙等建筑就已经非常繁盛。但目前留存下来的元代之前的木构建筑少之又少,除了华林寺、名山室等早期宋代建筑外,其他的均为穿斗式木构架,因此福州现存的传统建筑可以纳入南方穿斗式木构架体系。

古建园林技术杂志古建园林历史与理论
压白尺考13-19

摘要:压白尺,也叫“飞白尺”,又称为曲尺、门尺,与门光尺一样,亦属于中国营造用尺的占筮尺体系,是在营造建筑,制作器物时,用来度量、掐定屋宇、庭院、门户乃至床房器物尺寸吉凶的专用工具(图1),进制有二,一为九进制,一为十进制,寸位以洛书九宫和天文九星为依据,以星序定寸位,九星占九寸,分别为白、黑、碧、绿、黄、白、赤、白、紫九星,后来又有十寸为十白或一白,尺长按一定比例以法定尺尺长相同,量尺顺序按九星之自然顺序,从一寸白星起量,取吉原则按三白九紫为吉,其余各星皆凶。

古尺今研20-23

摘要:一、前言 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是建筑学中的重要课题,掌握各个历史朝代尺度的换算关系是进行这一研究的必要条件。以山西应县木塔保护措施的学术争论为例,我们认为应县木塔应该修复,而不是修缮。修复易于统一意见,修复目标明确,标准也最高,可能比复杂的修缮更节省维修经费,修复才能保证木塔再立千年不倒。而要修复木塔,就需要原设计图纸,需要提出加固修复概念设计,目前都已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

因地·适景·怡情——浅析丽江雪嵩庵建筑组群布局24-26

摘要:建筑的营造离不开周边环境这一背景,其构思与布局和环境密不可分。因此,建筑立基与园林立基一样,是在相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环境不同则建筑的布局与形式各异。山地建筑这一类特殊的建筑形式对于环境的关注度更高,更加强调与环境的融合,而非建筑自身个性的张扬。本文以以丽江玉湖村的雪嵩庵为例,剖析山地建筑布局与设计中如何与环境建构更加和谐的关系,从而营造出更加适宜的人居环境。

辽金建筑装饰构件特征——晋地辽金建筑的装饰形式及营造27-29

摘要:自契丹入主中原,辽国建立,辽和宋在对唐风的传承上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契丹作为文化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大量汲取了唐代文化而逐渐崛起,而唐文化的豪放特质也正好符合了契丹民族的个性。与此同时,作为从属于汉民族的宋人,同样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观念上善于求新求变,建筑上亦然。因此,辽国与宋代的建筑风格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辽的建筑富有着浓厚的唐代风格,结合自身民族所特有的个性,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契丹建筑文化。

广东南雄三影塔建筑性质与形制研究30-32

摘要:粤北多名塔,自唐代至民国历代不绝,而位于韶关南雄市雄州镇永康路的三影塔可为其佼佼者。塔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据清道光《直隶南雄州志》记载:“祥符二年己酉异人建塔,其影有三,因立三影堂,其影阴晴俱见于壁间,二影倒悬,一影向上,见于厅堂则吉,见于房室中则凶”,世人称三影塔。而因塔旁原建有延祥寺(已毁)故又称延祥寺塔。

广西壮族传统干栏民居差异性研究35-38

摘要:干栏式民居是广西壮族民居的原生形态,它曾经广泛的分布于广西各地,随着汉文化的传播、生活观念的转化、族群的迂徙、人口的增长以及木材资源的枯竭等原因,干栏建筑逐渐消退,只在部分山区还保留、繁衍下来。它的基本特点是,木构为主(亦有夯土干栏等次生形态),底层架空以豢养家畜,二层住人。广西各地的壮族干栏民居,因其地域的差别、文化的差异、木构技术、建筑材料的不同而有所差别。这些差别对我们研究社会文化因素和自然地理因素对民居的影响,研究族群的来源、迁徙过程有着重要意义。民居研究中,入户方式、平面型制、构架形式是区分其差别的典型要素,下文将分类展开进行论述。

广州历代佛教寺庵的分布特征39-42

摘要:广州地处南海之滨,自古以来对外交流频密,佛教传播的历史也相当悠久。公元2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作为当时重要口岸的广州,成为佛教由海上传入中国的一大门户。此后,广州作为岭南地区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确立,更是促进了佛教在广州地区的流传和发展。根据笔者搜集的各种史料统计,广州自西晋始建佛寺到清末,先后出现过大约160多所寺庵。本文通过对广州地方历史文献与历史地图的综合研究,透过各个历史时期佛教寺庵在广州的分布状况,分析其分布特征和相关的影响因素。

流变的围龙屋碉楼与清柳州隆胜庄43-47

摘要:客家建筑文化核心区,与客家建筑文化亚区的客家民居已得到深入充分的研究。对同一民系不同区域间的建筑进行比较,已逐渐成为推进民居研究的主题之一,促使受客家文化辐射的区域,如粤东的惠州、河源,四川成都、广西贺州、柳州、博白等地口’渐次开展地域比较下的客家民居研究。客家民居因具有强烈的防御性,使其民系能较好地融入迁居地的生活,有效推进了地方聚落形态的演进与发展。其中,清柳州客家民居隆胜庄,在建设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历史流变中,积极改变原有的防御空间布局与装饰题材,适应当地营建技术,传承兴梅客家民居传统的同时,显示了其与核心客家聚居区民居不同的文化特征与强烈的生命力。

古建园林技术杂志古建园林修缮与复原
万园之园的环境风貌再现——圆明园西北景区环境整治修复48-51

摘要:圆明园座落在北京西郊海淀,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占地350公顷(5200余亩),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2100亩),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它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水乡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吸纳了欧洲的园林建筑,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在整体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谐完美。可谓“虽由人做,宛白天开”。令人痛心的是,由于历史原因,这座“万园之园”最终成了一片废墟。

南京陶林二公祠迁建与复原工程之竖屋52-55

摘要:南京陶林二公祠始建于清光褚九年(1883年),由时任两江总督左宗棠追慕先贤陶澍和林则徐而奏建的合祠。其原址位于南京市长江东街4号,然见证三位两江总督相惜之情的祠堂使用至何时为止,已难考证确实,尚可追溯在解放初期已改作民居。陶林二公祠虽于1992年因其重要的历史价值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但时至2001年5月落架拆卸时,祠堂仍常住近51户居民,

古建园林技术杂志文物保护工作研究
新疆的建筑和石窟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综述56-59

摘要:新疆位于亚洲腹地,地处祖国西北边陲。保存至今的以古建筑、石窟寺、古城址、古墓葬为主的大量古代遗存,作为西域古代文明的痕迹,记述了新疆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方面重大历史事件。据不完全统计,全疆已发现不可移动文物4000余处,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简称“国保”)的有58处;其中:古建筑类有13处(表1的1.13序号),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有3处(表1的14-16序号),

古建园林技术杂志古建园林知识
“龙生九子”的多角度释义60-62

摘要:一、前言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华夏文明璀璨的历史长河中,神秘而自成体系的龙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新石器时代至今,龙文化几乎贯穿了整个华夏文明史的发展过程,并在政治、文化、宗教、艺术以及建筑等诸多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毫不夸张的说,华夏是龙的国度,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当代中国人便是龙的传人。

古建园林技术杂志古建筑教育探索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古建筑木作实践教学改革研究63-64

摘要: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即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济南市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作品选F0004-F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