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园林技术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古建园林技术杂志 省级期刊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Gardens

  • 11-2173/TU 国内刊号
  • 1000-7237 国际刊号
  • 0.11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古建园林技术是北京《古建园林技术》杂志社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3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北京房地集团有限公司主管的学术期刊。古建园林技术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传统建筑设计、传统建筑营造技术、历史·理论·文化、传统建筑园林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地域建筑调查、古建医生、行业动态

古建园林技术 2006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古建园林技术杂志古建筑传统技术
鲁般尺非止量门可用3-7

摘要:“鲁般尺”,是中国传统建筑工匠的一种用尺。然而就“鲁般尺”的概念,在历史文献与各地的民间匠师中是不统一,甚至是有点混乱的。它同时指代两种尺系:一种是十进制的木工尺,但在尺面将各寸单位按“一白、二黑、三碧、四绿、五黄、六白、七赤、八白、九紫”的顺序与紫白九星相配;另一种为一尺分作八寸,每寸各配一字,以文字吉凶来定尺寸吉凶的“八字尺”。据笔者在闽、粤、赣三省所进行的民间匠艺调查,绝大多数匠师认同“鲁般尺”所指为后者。

《营造法式》中翼角檐细部处理及起翘探讨8-9

摘要:《营造法式》(以下简称《法式》)卷五·檐:“其檐自次角补间铺作心,椽头皆生出向外,渐至角梁。若一间生四寸;三间生五寸;五间生七寸。五间以上,约度随宜加减:其角柱之内,檐身亦令微杀向里,不尔恐檐圜尔不直。” 这是《法式》关于翼角生出及翼角檐口细部处理的记述,其中没有翼角起翘的规定。翼角起翘,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明显标志。但在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及《营造算例》中,没有记述到这个技术层面。

试谈传统凿石工序与现代石料加工方法10-12

摘要:一般石料加工,宋《营造法式》(估称早期)卷三记载,分为六个步骤,即:打剥、粗搏、细漉、褊棱、斫砟、磨砻;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估称晚期)简化为三个步骤和两种要求,即:做糙、占斧、扁光和做糙、做细。 传统加工石料的程序,从做一个石面的顺序看,实际上基本为十一道工序,即:打墨线(拉线、上线、扎线)、砸立棱、凿立荒(扎棱、扎荒)、上平线(装线)、砸平棱、凿平荒(打平荒、打荒)、刮框口或做并缝、凿錾道(杀道子)、卷杀(扳棱、打棱)、剁斧、磨光(打磨)等。

古建园林技术杂志古建园林艺术与理论研究
深圳客家民居的文化渊源探析13-16

摘要:自汉代起,中原地区的汉人为躲避战乱及自然灾害,大批人口向南迁徙,至宋朝逐渐南迁的汉人在江西赣江、福建汀江、广东梅江冲击而成的三江平原上形成了与其它地区汉族不同的汉族支系——客家民系。客家人在不断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创建了极具个性的家园,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在客家民居雄伟壮观的外壳中,包裹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建筑布局主次分明、均衡有序。宗祠、厅堂、居室、天井、廊院个性鲜明、庄重而亲和,这正是儒家传统文化的审美旨趣在建筑手法上的表现,与古代中原汉族在文化心态上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憨番扛庙角图像的缘起17-20

摘要:1、前言 台湾的庙宇中,常见传统古迹史料上记载提及“憨番扛庙角”或是“憨番举大杉”之典故,但大致上对“憨番”这两字的真正定义及由来,都持各种民间的说法加以说明。因此,大部分文件或书面资料也就依此称呼,而未能详细交代。基本上,对于“憨番”之解读,也大都停留于早期之传说;如从荷据时期之番人……等,各种说法延续至今,唯独缺乏实际之论证比对基础。

中国古典园林的声环境控制21-24

摘要:“在历史上,中华民族的祖先对声学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有许多领先的发明和发现”。早在东汉时期,古代中国人就已认识到声音通过空气传播的原理,利用丝绸等织物的吸音功能,建成了世界上最早的物理实验室——“缇室”;宋代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古琴辩》中曾记述“弹琴之室,宜实不宜虚,最宜重楼之下,盖上有楼板,则声不散”,表明当时的“琴室”设计已经对声反射作用有所利用。到了明代,宋应星更明确论述了声波的概念:“气本浑沦之物,……冲之有声焉,飞矢是也;……振之有声焉,弹弦是也。”

更正24-24

曹雪芹的园林杰作——大观园25-25

摘要:现今,《红楼梦》已成为世界性文学巨著,为文化交流之一。北京、上海两市先后营建“大观园”,供人们游览欣赏,“大观园”已成为我国山水园林创作的一种题材。本文在研究《红楼梦》专著中有关大观园的时空转换和物境布局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布局特点及其意境的表现手法,加以归纳分析,特予介绍以资参考。

《古建园林技术》杂志理事会邀请函26-26

《古建园林技术》杂志重要通告26-26

传统园林墙垣的中庸属性与手法的折衷性27-28

摘要:中国传统园林崇尚自然,造园时尽可能利用多元构造元素摹拟自然,追求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唯自然造园风格。然而,园林建筑却是一个例外,它从唯人的角度出发,切入园林并与园林互补共存。其产生的原由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意境营造趋动。根据这个造园宗旨和本原命题,传统园林在构园时,必然尽全力解决园林与建筑形式相谐调的关系问题:即艺术与技术、形式与内容、人与自然等矛盾的冲突与平衡。其中,以墙垣元素的介入耐人寻味。

古建园林技术杂志古建筑修缮与复原
普陀山多宝塔修缮研究29-32

摘要:普陀多宝塔,又名太子塔,位于普陀山主寺(即前寺)普济禅寺东南的海印池旁(图1),取《法华经》中多宝佛塔之义定名,始建于元代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多宝塔在历史上几经兴衰,在期间也未逃脱劫难,塔身佛像惨遭破坏。结束,各种佛事活动开始恢复,1986年5月在对多宝塔进行修缮时,对其现状、历史进行了初步考察。2003年4月又在1986年考察基础上,进行了收集、考察、整理工作,除此之外尚进行了地质勘察测量,多宝塔现状定位、变形、沉降的实测工作,石材性质鉴定,结构安全的雷达探测和计算等工作。基于以上科学分析工作,本文主要论述多宝塔的修缮复原研究部分。

苏州吴一鹏故居、张氏义庄和亲仁堂保护纪实34-36

摘要:吴一鹏(1460-1542),明弘治六年(1493)进±,官至大学士。出为吏部尚书。玉涵堂为吴一鹏故宅中的主体建筑,俗称阁老厅,约建于明嘉靖八年(1529年),占地面积5168m^2。其中建筑面积6366.32m^2。位于苏州闾门外杨安浜16-17号。东界山塘街河,北临广济路新民桥,西部和南部均与明、清民居相邻。富于江南水乡民居迷人的风韵,吴文化气息浓厚。是明代苏州山塘街建筑的典型代表作,也是明代山塘街二十九个景点中的第一景。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古建园林技术杂志古建筑文物集粹
荆州万寿宝塔37-39

摘要:万寿宝塔,亦名接引塔。位于荆州市区南端,荆江大堤万寿园内象鼻矶头之上。 万寿宝塔据《辽王宪炜鼎建万寿宝塔记》碑文记载:该塔系明朝第七代辽王朱宪炜尊嫡母毛太妃之命为嘉靖皇帝祈寿而建,塔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动工,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建成。该塔寓意风调雨顺、万寿无疆,故名为“万寿宝塔”。清康熙、乾隆、嘉庆年间都进行过维修,清道光年间宝塔底层又铸铁箍围塔加固。

南阳知府衙门的建筑特点40-42

摘要:南阳知府衙门是目前我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封建府级官署衙门,规模宏大,布局严整,保存着明代的建筑格局和清代的建筑风貌,兼具南北交融的建筑风格,是不可多得的衙署建筑“标本”,具有寺庙祠观等建筑不可替代的价值,也是第五批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张石铭旧宅探析清末民初的南浔建筑43-47

摘要:南浔位于浙江省湖州市东部,地处太湖南岸,紧临苏南吴江,为江南著名的六大古镇之一。从南宋始,此地就因“耕桑之富,甲于浙右”,至明清成为蚕丝产销重镇,到清末民初,因著名的“辑里丝”涌现了中国最大的丝商群体,那时的上海丝行有约70%为南浔人所开,南浔镇也就成为富商巨户的聚集地,俗称的“四象八牛七十二黄金狗”之说指的就是当时的南浔富商。虽然在聚集第一笔资金后,他们中的许多人前往上海寻求更大的发展,但仍禀承了中国商人富而归乡建大宅的传统,以此炫耀乡里。

构筑郊野园林的典范——习家池48-48

摘要:襄阳城南,有一处曾是仙境般的古代园林,在中国造园史上,在海内外,都曾有过相当重要的影响,它就是历代文豪武将常去游历、著名园林学家计成在其名著《园冶》中奉为典范的私家园林鼻祖——习家池。 明代计成在《园冶》中论述郊野园林的择地、构筑和意境时说:“郊野择地,依乎平冈曲坞,叠陇乔林,水浚通源,桥横跨水,去城不数里,而往来可以任意,若为快也。谅地势之崎岖,得基局之大小;围知版筑,构拟习池。开荒欲引长流,摘景全留杂树。

湖北古民居的保存现状与保护对策概述49-51

摘要:分散于湖北省境内的古镇达数百个之多,而古民居的数量则是无以为计,这是当地祖先们留下的不朽文化资源。然而,在我们以前不够重视现在有所觉悟和在以前缺乏保护资金现在有所改善之时,古民居的保存现状却令人堪忧。为此,各级文物保护部门通过多年努力,在比较深入地调研了湖北省古民居的特点和现状基础上,采取了一定措施并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