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消化病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国际消化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s

  • 31-1953/R 国内刊号
  • 1673-534X 国际刊号
  • 2.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国际消化病是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63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国际消化病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述评、综述、论著、专题笔谈、临床研究、文摘、其他。

国际消化病 2018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微RNA作为胰腺疾病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153-157

摘要:微RNA(miRNA)是一类非编码小分子RNA,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的表达,从而控制多种生物学过程。研究发现,miRNA不但在胰腺疾病中异常表达,而且在疾病发生、进展和转移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miRNA有望作为胰腺疾病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新的生物标志物。该文就miRNA在胰腺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降钙素原在评估急性胰腺炎病情及预后中的价值158-161

摘要:急性胰腺炎(AP)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有20%~30%的患者临床病情凶险,总体病死率为5%~10%。近年来AP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降钙素原(PCT)是一种新发现的炎性反应介质,目前已逐步被临床认可。近年来因发现其能在早期预测AP的进展情况,及时判断AP患者是否伴发感染等而受到重视,该文就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进展162-165

摘要: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一种累及多个器官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SIRS病情严重会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SAP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治疗复杂。尽管近年来对该病病理生理及其并发症认识不断增加,其治疗仍然面临严峻挑战。该文介绍了急性胰腺炎(AP)严重程度评估进展,并通过总结最新的以证据为基础的数据来阐述国内外关于SAP在液体复苏、疼痛管理、营养支持、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内镜治疗以及手术治疗方面最新的临床见解。

外泌体对胰腺癌的诊疗价值及应用前景166-169

摘要:外泌体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分泌的直径为30~100nm的内源性囊泡,是细胞内的多泡体(MVB)与胞浆膜融合的产物,通过胞吐作用释放至细胞外隙或生物体液中。因外泌体含有蛋白质、信使RNA(mRNA)、微RNA(miRNA)等生物信息,故可参与胰腺癌的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如促进肿瘤生长与迁移、修复损伤组织等,进而为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一种新的方式。该文就外泌体对胰腺癌的诊疗及预后判断等方面的潜在价值及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质子泵抑制剂在胃食管反流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170-173

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酸相关疾病(ARD)。该病的发病机制复杂,致病因素繁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质子泵抑制剂(PPI)的问世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ARD患者的生活质量,是目前较有效的抑酸药物。PPI是通过抑制H+、K+-ATPase来阻断胃酸分泌的一类化合物,分为不可逆型PPI和可逆型PPI,又名ATP拮抗型和K+拮抗型,后者较前者有更多优势。目前使用的PPI都有抑酸时间尚不理想、存在夜间酸突破(NAB)、长期应用有潜在不良反应等不足。一些新型PPI正在研发中。该文就PPI在GERD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免疫因素在克罗恩病肠道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174-178

摘要:肠道纤维化是克罗恩病(CD)进展后期的并发症之一,其所致的消化道狭窄是CD患者行肠道切除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在肠道纤维化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肠道免疫系统起关键作用,活化的免疫细胞产生的多种因子,通过激活肠道间质细胞,促进其合成过量细胞外基质(ECM)沉积于肠壁,发挥促纤维化效应。此外,肠道微生物及模式识别受体等免疫相关因素在激活和调控肠道免疫系统中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该文主要就免疫因素在CD肠道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胆汁酸结合受体TGR5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179-182

摘要:久坐的生活模式和过多的能量摄入使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流行,给全球带来的医疗负担越来越重,因此,寻求预防和治疗NAFLD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TGR5)广泛存在于肝脏、肠道和脂肪等机体的组织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TGR5信号通路可以参与调节葡萄糖代谢和能量代谢、抑制炎性反应和调节细胞增殖等,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NAFLD的新的治疗靶点。此文主要讨论TGR5在代谢、炎性反应和细胞增殖方面的最新进展,并阐述其对NAFLD发生发展的影响以及治疗潜力。

肝外胆管癌的内镜诊断183-186

摘要:肝外胆管癌的早期症状不典型,故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胆道细胞学检查、超声内镜(EUS)以及超声内镜引导的细针抽吸穿刺(EUS-FNA)、胆道内超声(IDUS)、经口胆道镜(POC)等目前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可提高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一些新技术如弹性散射光谱学(ESS)、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和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CLE)也在肝外胆管癌的早期诊断方面有一定的应用前景。该文就肝外胆管癌的早期内镜诊断方法及其优缺点作一综述。

无效食管动力在胃食管反流病中作用的探讨187-190

摘要:目的探讨无效食管动力(IEM)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2月在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就诊的GERD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高分辨率(HRM)食管测压和24h动态pH监测,排除食管-胃连接处(EGJ)压力和(或)形态异常的情况,共纳入49例GERD患者。根据HRM测压下食管远端收缩积分(DCI)将GERD患者分为IEM组、异常动力组和正常动力组。比较各组间食管动力及反流情况。结果 49例GERD患者中,IEM组19例,异常动力组15例,正常动力组15例。IEM组中反流性食管炎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异常动力组和正常动力组(P〈0.05),正常动力组与异常动力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EM组平均吞咽DCI显著低于异常动力组及正常动力组(P〈0.01),异常动力组显著低于正常动力组(P〈0.01)。IEM组食管体部蠕动中断长度相较于异常动力组及正常动力组显著延长(P〈0.01),异常动力组较正常动力组显著延长(P〈0.01)。各组间酸反流次数、弱酸反流次数、非酸反流次数和总反流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EM组DeMeester得分及合计酸反流时间较异常动力组及正常动力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动力组及正常动力组DeMeester得分及合计酸反流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例GERD患者中,平均吞咽DCI与食管蠕动中断长度呈负相关(P〈0.01),平均吞咽DCI与合计酸反流时间呈负相关(P〈0.01)。结论 GERD患者中食管动力障碍与酸反流相关,食管体部收缩力度减弱,蠕动中断延长,与酸反流严重程度相关。IEM患者食管收缩力度较弱,酸反流时间较长,更易导致食管炎发生。

管状胃宽度对于吻合口组织微循环血流的影响191-194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宽度的管状胃对于吻合口组织微循环血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微创食管癌切除术的80例患者,其中40例采用常规5cm宽度的管状胃(作为宽管状胃组),40例采用3cm宽度的管状胃(作为细管状胃组)。术中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两组管状胃吻合口区域的血流灌注值,同时比较两组的临床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指数、肿瘤部位、病理类型、术后病理分期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总手术时间、出血量、清扫淋巴结个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管状胃的组织血流灌注值在基线水平一致,细管状胃组吻合口的组织微循环血流值明显高于宽管状胃组[(50.3±9.1)U比(42.6±7.4)U,P=0.000]。与宽管状胃组比较,细管状胃组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及颈部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更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细管状胃的吻合口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值优于宽管状胃,可能有利于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胃动力障碍的多因素分析195-199

摘要:目的研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HT)患者胃半排空时间、肝功能分级以及胃肠激素水平,评估胃排空与肝功能分级及胃肠激素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住院的36例肝硬化PHT患者,对其进行胃排空核素扫描,检测肝功能、凝血功能、血浆硫化氢(H2S)、胃泌素(GAS)、血管活性肠肽(VIP)、胃动素(MTL)水平,并行腹部B超/CT检查。根据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将患者分为A级、B级、C级3组。根据肝硬化PHT患者的内镜下表现,分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组和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组;食管胃底静脉组中,根据静脉曲张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组。14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肝硬化PHT组的胃半排空时间明显延迟(P〈0.01)。肝硬化PHT组中:肝功能Child-Pugh A级、B级、C级3组的胃半排空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组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组的胃半排空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轻度、中度和重度3组的胃半排空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硬化PHT组的血浆H2S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血浆VIP、MTL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血浆GAS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PHT患者的胃半排空时间明显延迟,与肝功能分级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无关。肝硬化PHT患者的血浆H2S水平降低,血浆VIP、MTL水平升高。H2S与胃半排空时间呈负相关,其可能参与肝硬化PHT患者胃动力障碍的发生。

异黏蛋白和Wnt5b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200-204

摘要:目的探究异黏蛋白(MTDH)和Wnt5b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24例于2010年3月至2015年9月确诊为乙型肝炎相关性HCC患者的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TDH和Wnt5b在HC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表达情况,从基因层面检测它们在两种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乙型肝炎相关性HCC组织中MTDH和Wnt5b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55%和57.26%,癌旁组织中两者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61%和22.58%,MTDH和Wnt5b在乙型肝炎相关性H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DH和Wnt5b在乙型肝炎相关性HCC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502,P〈0.05);MTDH和Wnt5b在乙型肝炎相关性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TNM分期(P=0.036)、BCLC分期(P=0.005)、淋巴结转移(P=0.026)、是否复发(P=0.005)有明显的相关性;MTDH和Wnt5b低表达组的术后生存时间均明显高于MTDH和Wnt5b高表达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00 1)。结论MTDH和Wnt5b在乙型肝炎相关性HCC组织中高表达,高表达的患者预后较差。

BISAP-O评分预测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价值205-207

摘要:目的评估BISAP-O评分对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广西医科大学消化内科2013年全年入院的急性胰腺炎患者。肥胖指标用BMI衡量,BMI正常计0分,BMI为肥胖或超重时分别按以下3种方式计算分数:(1)BISAP-O-1,超重和肥胖都计1.0分;(2)BISAP-O-2,肥胖计2.0分,超重计1.0分;(3)BISAP-O-3,肥胖计1.0分,超重计0.5分。结果共纳入77例符合条件的患者,其中女性占35.1%,平均年龄(50.8±14.42)岁,病因为胆源性的有24例(31.2%),重症有8例(10.4%)。77例患者中肥胖有7例(9.1%),超重有25例(32.5%)。CTSI、MCTSI、BISAP、BISAPO-1、BISAP-O-2、BISAP-O-3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0、0.804、0.845、0.853、0.840、0.865,约登指数分别为0.454 7、0.556 2、0.512 7、0.701 1、0.672 1、0.701 1,BISAP-O-3评分最优,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ISAP-O评分对预测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有很好的价值,肥胖计1.0分、超重计0.5分可能是比较好的计分方式,相应的阈值是2.5分。

不同剂量兰索拉唑联合伊托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的治疗效果208-212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兰索拉唑联合伊托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淮南朝阳医院接诊的90例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兰索拉唑30mg/次,1次/d,伊托必利50mg/次,3次/d;观察组给予兰索拉唑30mg/次,2次/d,伊托必利50mg/次,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黏膜愈合率、治疗前后食管反流症状评估问卷(GerdQ)量表评分、血清胃泌素(GAS)、一氧化氮(NO)含量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11%,明显高于对照组(6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黏膜总愈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GerdQ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GerdQ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GAS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血清NO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血清GAS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NO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治疗期间腹痛、腹泻、头痛、乏力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患者中使用大剂量兰索拉唑(30mg/次,2次/d)联合伊托必利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促进黏膜愈合,且增加剂量并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值得应用推广。

内镜黏膜剥离术对早期胃癌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及预后的影响213-216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剥离术(ESD)对早期胃癌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观察组行ESD。比较两组病灶切除情况、术中出血率及胃穿孔发生率、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和术后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整块切除率、完全治愈性切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2.86%比59.52%,78.57%比47.62%,P均〈0.05),术中胃穿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水平、PGⅠ/PGⅡ(PGR)明显高于对照组,PG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3年,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EMR相比较,ESD有助于提高早期胃癌病灶的切除效果,可调节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且术后复发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