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消化病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国际消化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s

  • 31-1953/R 国内刊号
  • 1673-534X 国际刊号
  • 2.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国际消化病是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63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国际消化病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述评、综述、论著、专题笔谈、临床研究、文摘、其他。

国际消化病 2017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国际消化病杂志述评
克罗恩病发病机制的初步探索135-139

摘要:克罗恩病(C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经过人们近20余年的研究,目前对其发病因素已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但其发病机制尚未被完全揭示。本文回顾了国内外文献报道并结合实践经验,指出以下6个方面为CD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对这些环节进行衔接和整合,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概念(见图1)。图1为CD发病机制示意图,其内容与西方CD略有不同,这可能与种族因素有关。

国际消化病杂志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的研究进展140-143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外乙醇和其他明确肝损伤因素所致的以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是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获得性代谢应激性肝损伤,主要影响肝脏以外的器官代谢和免疫通路的作用,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表现。NAFLD在全球范围内高度流行,早期诊断及评估肝脏脂肪变性程度和纤维化程度对NAFLD患者的早期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总结了各种影像学技术及标志物对于NAFLD诊断的重要意义,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肝细胞核因子受体4α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研究现状144-147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逐年上升,且发病日趋低龄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占美国肝移植病因第2位,并且预计在未来10年可成为肝移植的首位手术指征。终末期肝病预后及患者生存质量较差,带来较大的社会医疗负担,已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NAFLD发病机制可能与肝脏脂肪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代谢综合征、细胞凋亡、肠-肝轴等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肝细胞核因子受体4α(HNF4α)在p53/miRNA-34a脂代谢通路、PPAR及Hes代谢回路,及其他调节肝脏脂肪代谢的转录因子中起着重要调控作用,提示围绕HNF4α的进一步研究可能为NAFLD的治疗带来新的前景。

红肉及加工肉制品与结直肠息肉发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148-150

摘要:结直肠息肉的发生与饮食、遗传、慢性炎性反应刺激、肠道菌群失调等多种因素有关,但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多数学者认为是多因素相关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大量食用红肉或加工肉制品可显著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而结直肠息肉中的腺瘤性息肉是结肠癌的癌前病变。此文就摄入红肉及加工肉制品与结直肠息肉发病风险的关系进行综述。

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放大内镜下结肠肿瘤分型的研究进展151-155

摘要:目前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放大内镜(NBI-ME)在结肠黏膜病变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根据各种结肠肿瘤的NBI-ME下分型,NBI可区分肿瘤与非肿瘤性病灶、腺瘤与癌变、甚至浅层与深层浸润的黏膜下癌,对于指导活组织病理检查及治疗具有主要意义。该文对NBI-ME下结肠肿瘤性病变的各种分型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进行综述,包括近年提出的JNET分型。

磁压榨在胃肠道吻合中的研究进展156-160

摘要:在胃肠道吻合术中,手工缝合与钉式吻合器吻合是较常用的吻合方式,但这两种吻合方式创伤相对较大、并发症较多、吻合效果也时好时坏。近年来磁压榨吻合技术(MCA)以其吻合后无异物反应、操作简便、微创、并发症少等特点受到了广泛关注。该文就MCA的原理、特点、材质选取以及胃肠道MCA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作一综述。

门静脉系统血栓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161-163

摘要: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是一种深部血管阻塞性疾病,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PVT的检出率不断升高。目前关于PVT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根据病因主要分为3类:慢性肝病所致PVT,恶性肿瘤相关性PVT和非慢性肝病非恶性肿瘤性PVT。该文主要就PVT病因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外泌体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164-167

摘要:近年来,消化系统肿瘤的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外泌体作为一种可以包裹药物的载体,目前已被应用于肿瘤的靶向治疗。研究表明,外泌体可以携带蛋白质和miRNA在细胞之间转运,可作为肿瘤标志物,并且可以作为消化系统肿瘤治疗药物运输的载体,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从而在促进消化系统肿瘤的发展、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国际消化病杂志论著
超声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在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中的应用研究168-171

摘要:目的评估超声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64例,门静脉压力(PVP)测定前超声测量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参数;采用SWE技术检测获得肝脏和脾脏硬度指标组织剪切波传播速度(SWV);分析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参数、肝功能、肝脏和脾脏SWV与PVP的相关性。结果肝功能Child-Pugh A级14例,B级43例,C级7例,平均肝脏SWV:C级(2.10±0.30)m/s〉B级(1.87±0.25)m/s〉A级(1.71±0.14)m/s。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门静脉内径、门静脉充血指数及脾脏SWV与PVP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脾脏SWV为PVP的独立相关因素(t=7.493,P〈0.001);而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参数、肝功能、肝脏SWV与PVP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脾脏SWV与PVP存在较好的相关性,SWE技术测定脾脏SWV将可能成为无创性评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重要方法。

国际消化病杂志基础研究
下调CD44基因表达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172-176

摘要:目的探讨靶向CD44的短发夹RNA(shRNA)对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利用CD44 shRNA细胞及对照细胞株建立裸鼠原位移植瘤及皮下种植瘤模型,监测肿瘤生长变化,采用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瘤体内CD44表达的变化,并进一步检测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因子表达的变化。结果成功构建了CD44 shRNA转染荷瘤皮下及原位裸鼠模型。与对照shRNA组、空白对照组分别比较,CD44 shRNA组荷瘤裸鼠肿瘤生长速度减慢,皮下种植瘤及原位移植瘤质量减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RT-PCR结果发现,CD44 shRNA组CD44mRNA表达在皮下种植瘤及原位移植瘤均显著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CD44 shRNA组细胞EMT相关基因E-cadherin表达增加,N-cadherin、Vimentin表达降低。结论 CD44 shRNA可以有效抑制人胃癌SGC7901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并下调CD44的表达水平,这可能与CD44基因参与EMT相关。

国际消化病杂志临床研究
联合检测血清AFP、AFU和ALP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价值177-179

摘要: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α-L-岩藻糖苷酶(AFU)和碱性磷酸酶(ALP)对原发性肝癌(PHC)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消化内科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住院的67例PHC患者、56例良性肝病以及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常规方法检测其血清AFP、AFU和ALP含量。分析联合检测AFP、AFU、ALP对PHC的诊断价值。结果 PHC组的AFP平均水平为(328.6±198.5)ng/mL、AFU为(68.3±7.4)U/L、ALP为(256.3±77.2)U/L,明显高于良性肝病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PHC患者,AFP、AFU和ALP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7.16%、73.13%和71.64%,其中AFU的敏感度最高,而AFP的特异度最高,3项指标联合检测其敏感度可达88.06%,阴性预测值提高至89.74%。结论联合检测血清AFP、AFU和ALP可以提高PHC诊断敏感度,对于PHC的诊断和病情监测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内镜下金属钛夹保守治疗与药物注射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比较180-183

摘要:目的比较内镜下金属钛夹保守治疗与药物注射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宁波市鄞州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015年3月至12月共120例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80例采用内镜下金属钛夹治疗,设为观察组。40例采用内镜下药物注射治疗,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止血效果、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以及并发症等。结果观察组即时止血率、有效止血率高于对照组,72 h后再出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外科手术率、病死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粪便潜血转阴、引流管变清、呕血消失、肠鸣音恢复正常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观察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内镜下注射药物治疗,金属钛夹保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具有止血快、再出血率低,临床症状改善较快等特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窄形管胃对食管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影响的研究184-186

摘要:目的探讨食管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与术中裁剪管胃形状的相关性以及吻合口瘘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如皋市人民医院接受食管癌根治术的389例患者,其中17例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瘘。回顾性分析术中裁剪管胃的宽窄以及患者临床资料中各因素与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术中采用窄形管胃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显著低于采用宽形管胃的患者,且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与肿瘤部位、吻合部位显著相关,上段食管癌、颈部吻合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高于对应的中下段食管癌、胸部吻合患者(P〈0.01)。结论窄形管胃可降低食管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肿瘤部位、吻合部位是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相关因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结肠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研究187-189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6年1月手术切除的结肠癌肠组织病理标本92例,组织学分型均为腺癌,并取相应标本距癌灶5 cm以上经病理检查证实的正常结肠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组中VEGF-C表达,并分析VEGF-C与结肠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通过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VEGF-C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71.73%比34.78%,P〈0.001),VEGF-C表达与结肠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 VEGF-C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有助于为结肠癌诊疗及预后预测提供依据。

国际消化病杂志临床报告
Barrett食管的病理分型分析190-193

摘要:目的研究新疆地区Barrett食管(BE)患者的病理类型、内镜分型、临床症状的关系,以及维吾尔族(简称维族)和汉族人群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取604例经内镜和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BE的患者,对病理特征、内镜分型、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并对维族和汉族BE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BE总检出率为1.29%,男∶女为1.21∶1,平均年龄(50.84±10.88)岁。BE病理分型中胃底腺型(48%)、贲门腺型(44%)所占比例较高,特殊肠化生型(8%)较少,3种病理类型患者的平均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下按病变长度分型以短节段BE(SSBE)居多(78.64%),按形态分型以岛型BE为主(73.04%)。BE患者中有症状者占66.06%,常见症状为反酸、烧心、上腹不适等。幽门螺杆菌(Hp)阳性率为30.66%。维族BE检出率1.04%,汉族BE检出率1.46%,两族平均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汉两族的贲门腺型、特殊肠化生型BE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疆地区维族和汉族人群中BE总检出率及各自检出率与国内其他地区相近,BE病理类型中以贲门腺型及胃底腺型所占比例较高,贲门腺型及胃底腺型患者较特殊肠化生型患者平均年龄更小。新疆地区维族人群BE患者年龄较汉族更小,维汉两族的贲门腺型、特殊肠化生型BE分布的构成不同。

延安地区胃癌发生部位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194-197

摘要:目的了解近年来陕西省延安地区居民胃癌发生部位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胃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陕西省延安市3家医院中经胃镜和病理检查确诊并且居住在延安地区的1 689例胃癌患者,统计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及肿瘤发生部位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1 689例患者的胃癌发生部位:胃体(34.3%)、胃大部或全胃(27.3%)、胃窦(22.3%)、贲门(11.1%)、胃角(3.4%)、胃底(1.2%)、幽门(0.4%);男性1 308例(77.4%),女性381例(22.6%);胃窦和胃角部位胃癌患者的年龄以40~59岁居多(47.1%和46.6%),其余部位胃癌患者年龄均以60-79岁居多;各部位胃癌发病的主要人群为农民,农民占胃癌患者总数的55.4%;胃癌患者多来自宝塔区(35.8%)、安塞(12.7%);早期胃癌检出率较低,仅为2.2%;进展期胃癌临床分型以溃疡浸润型(BorrmannⅢ型)为主;各部位胃癌均以低分化腺癌为主。结论延安地区胃癌的好发部位是胃体、胃窦、贲门;各部位胃癌患者均以男性、农民为主要人群,好发年龄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40-79岁);各部位胃癌患者主要分布在延安北部地区,而东南部地区较少;早期胃癌检出率较低,且主要集中在贲门、胃体部;进展期各部位胃癌在临床分型上均以BorrmannⅢ型为主,均以低分化腺癌为主。

内镜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64例临床观察198-200

摘要:目的观察内镜下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为LST并行内镜下治疗的64例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分片切除术(EPMR)组40例、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组11例和EPMR+ESD组13例,观察各组的残留率、出血率、出血量、穿孔率及复发率,并同时记录病灶部位、大小、术后病理、癌变情况。结果 EMR/EPMR组、ESD组、EPMR+ESD组术后发生活动性出血各有5例(13.89%)、2例(18.18%)、2例(15.38%),发生穿孔各有1例(2.78%)、1例(9.01%)、3例(23.8%),3组间出血率及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孔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和EPMR+ESD组均无残留及复发,EMR/EPMR组术后残留率为11.11%,6例出现复发(16.67%),3组间残留及复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4例LST共发现6例癌变(9.38%)。结论 EMR/EPMR、ESD、EPMR+ESD这3种术式治疗LST均易引起术后迟发型出血,然而EPMR+ESD术会导致更多的出血量,并较EPMR术更容易发生穿孔情况,但EMR/EPMR术相较于其他两组术式,更容易发生残留及复发,需加强术后随访。

国际消化病杂志病例报告
中年女性胃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201-203

摘要:1病例资料患者女,51岁,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痛,呈间歇性隐痛,无放射,饭后明显,伴嗳气、反酸,症状反复发作。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十年余。患者入院前曾在本院行胃镜检查,结果显示胃底糜烂性炎、食管炎,胃窦小弯见1.0cm黏膜下隆起,表面光滑(见图1)。为了进一步治疗,患者于2016年4月11日至本院消化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