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消化病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国际消化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s

  • 31-1953/R 国内刊号
  • 1673-534X 国际刊号
  • 2.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国际消化病是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63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国际消化病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述评、综述、论著、专题笔谈、临床研究、文摘、其他。

国际消化病 2016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内质网应激与溃疡性结肠炎133-135

摘要:内质网应激(ERS)是各种原因引起的错误折叠或未折叠蛋白质在内质网腔中聚集导致的稳态失衡,介导ERS的通路有3条,通路起始蛋白分别为肌醇需求激酶1(IRE1)、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和活化转录因子6(ATF6)。大量研究发现ERS在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该文就ERS与UC关系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小檗碱在溃疡性结肠炎中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136-138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环境、免疫及微生物有关。小檗碱是黄连的主要成分,临床上主要用于抗炎。近年来研究发现小檗碱对UC有良好的疗效,但治疗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通过调整肠道菌群结构、保护肠道屏障功能、调节免疫应答反应、影响氧化应激等来发挥治疗作用,该文就此作一综述,为小檗碱应用于UC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139-141

摘要:结直肠锯齿状病变是一类具有典型"锯齿状"形态特征的病变,因其具有恶变潜能,近年来学者们对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虽然目前国内外对该病变的基础研究较多,但临床研究不多,此文就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的流行病学特征、癌变机制、内镜特征及处理策略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旨在提高对此类病变的认知及临床处理能力。

DNA甲基化与胃癌的研究进展142-144

摘要:DNA甲基化引起的基因表达沉默是导致胃癌发生的重要途径之一。过度甲基化可能是由于DNA甲基转移酶的过表达或是去甲基化活动的减弱所引起的,具体机制并未完全阐明。有研究发现,在胃癌组织中有许多基因启动子区发生了甲基化。此文对于近年来DNA甲基化与胃癌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长链非编码RNA与胃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145-148

摘要: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因其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缺乏编码蛋白能力而得名。在表观遗传学控制、转录和转录后调控等多个层面,lncRNA参与了机体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的调节。研究已经证明,lncRNA在胃癌生物学的调节过程中起关键的作用,lncRNA与胃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该文对lncRNA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149-152

摘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是指限制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而适当增加脂肪及蛋白质摄入的饮食模式,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对于延缓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有一定的作用。此文综述了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在治疗NAFLD中的可能机制及实际应用,以期为NAFLD患者提供有效的饮食疗法,为预防及治疗NAFLD提供新的方向。

上皮间质转化相关信号通路在肝纤维化中作用的研究进展153-155

摘要:肝脏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是指在慢性肝损伤的微环境下上皮细胞失去原有特性而获得成纤维细胞典型特征的病理过程。EMT最终将导致肝纤维化。多种信号因子和多条信号通路参与EMT过程,研究表明,这些通路之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相互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近年来,靶向治疗已经成为肝纤维化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信号通路的研究为肝纤维化的靶向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超声新技术在早期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156-159

摘要:肝硬化是慢性肝病的终末期,早期诊断肝硬化对指导治疗、防止疾病进展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新型超声技术已成为早期诊断肝硬化的研究热点。该文综述了超声弹性成像、三维超声、超声造影等技术在肝硬化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为临床早期诊断肝硬化提供了新的策略。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病情评估及早期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160-163

摘要: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是指由于胆道病变而引发的急性胰腺炎性反应,准确的病情评估对早期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于ABP患者的早期规范化治疗方案尚未形成统一意见,此文就ABP的病情评估及早期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注水结肠镜在消化道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164-166

摘要:注水结肠镜是诊断结直肠疾病的一种新型的检查方法,与传统的注气结肠镜相比较能够明显降低检查时的腹痛程度,提高检查成功率和结直肠腺瘤检出率。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注水结肠镜在下消化道止血、乙状结肠扭转的治疗、肠道病变的内镜下黏膜切除等方面展现了其独特的优势。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系统肿瘤相关性的研究现状167-170

摘要:幽门螺杆菌(Hp)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胃癌的第一类致癌原。近年来,不断有研究表明Hp感染不仅是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而且也与多种其他部位肿瘤有关,特别是Hp感染与结直肠、肝胆、胰腺等消化系统肿瘤的关系已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其中,以Hp感染与结直肠肿瘤的相关性受到最多的关注。此文就Hp感染与消化系统肿瘤相关性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以Hp感染与结直肠肿瘤的相关性为阐述重点,为进一步探索肿瘤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分析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脑功能中的应用171-173

摘要:目的应用脑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探究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大脑功能区变化,并评价精神心理因素在其发病中的意义。方法收集31例IBS患者和20位正常对照者在不同容量直肠气囊刺激下获得的fMRI图像,并应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进行精神心理因素评分,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IBS患者的fMRI图像在不同容量地刺激下存在差异,并且脑部激活区域随着直肠气囊扩张容量的增加而不断扩大,激活区域的显示也越来越明显;而在正常对照者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BS患者的内脏敏感性与大脑皮质的活动性相关,但需要更大的样本量验证。而IBS患者内脏敏感性的程度是否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必然的联系,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及验证。

成人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的临床回顾性分析174-177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AHNE)的临床表现及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AHNE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胃肠炎型6例、肠出血型27例、腹膜炎型13例、肠梗阻型9例、中毒性休克型2例。结果 57例患者中早期诊断51例(89%)、误诊6例(11%),治愈49例(86%)、死亡8例(14%),保守治疗49例(86%)、手术治疗8例(14%)。结论 AHNE发病急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并发症多,误诊率及病死率高,早期诊断以及综合规范的治疗可改善预后。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结肠的定位178-181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的慢性肠道炎性疾病,近年来UC的患病率呈明显升高趋势,有报道约为11.6/10万,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1996年Tyndall等用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合并UC患者时,发现其对白血病起治疗作用的同时,

激活VEGF-C/VEGFR-3信号通路调控淋巴管生成对慢性结肠炎的影响182-184

摘要: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近年来研究表明,IBD的发病及病情迁延与淋巴管生成有关。早在20世纪初期就有大量报道指出CD患者的病变肠道中可见淋巴管阻塞、组织水肿等表现,表明慢性淋巴管炎的存在。

同时性下咽-食管多原发癌的发病特点、诊治方案及预后研究185-187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同时性下咽-食管多原发癌(MPC)日益增多,且其预后往往不佳。目前国内外关于下咽癌MPC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近年来收治的155例下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同时性下咽-食管MPC的发病率、发病机制、治疗方案及预后进行探讨。

脂肪变肝细胞中炎性调节蛋白A20的表达机制188-190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被认为是一种慢性低度炎性反应状态,炎性反应在其复杂的发病机制中至关重要,是疾病向终末期肝病进展的关键。锌指蛋白A20是由核因子-κB(NF-κB)激活诱导的炎性反应负性调节蛋白,它通过可逆的去泛素化以及泛素化功能下调活化的NF-κB信号通路,从而抑制炎性反应。

新疆地区297例十二指肠球后溃疡的临床资料分析191-193

摘要:十二指肠球后溃疡是指从第一环形皱襞开始至十二指肠空肠曲部所发生的溃疡,一般指位于十二指肠降部近端的溃疡,约占消化性溃疡的5%。十二指肠球后溃疡是消化性溃疡中比较少见的一种类型,其流行病学特点可能存在地区差异,并随时间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