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消化病杂志社
分享到:

国际消化病杂志

《国际消化病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63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述评、综述、论著、专题笔谈、临床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3-534X
  • 国内刊号:31-1953/R
  • 出版地方:上海
  • 邮发代号:4-299
  • 创刊时间:1963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2
  • 综合影响因子:1.197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国际消化病 2014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国际消化病杂志述评

英夫利西在克罗恩病治疗中的应用

摘要:克罗恩病(CD)属于特发性肠道慢性炎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不明,传统的治疗药物(包括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长期应用于临床,有一定疗效,但对疾病的自然病程改善不大。近年研究发现,细胞因子在 CD 患者肠道炎性反应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阻断细胞因子效应可有效缓解肠道炎性反应。国外已研发出针对不同细胞因子的多种生物制剂,目前最为成熟并已在国内批准应用于 CD 的生物制剂是英夫利西单抗(IFX)。IFX 是一种能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特异性结合的人-鼠嵌合型免疫球蛋白 IgG1单克隆抗体,具有75%人源性和25%鼠源性,可与 TNF-α的可溶形式和跨膜形式以高亲和力结合,抑制TNF-α与其受体结合,降低 TNF-α的生物学活性,从而降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 C-反应蛋白(CRP)水平,迅速缓解肠道炎性反应[1]。本科室自2009年至今已应用 IFX 治疗不同类型 CD 患者40余例,部分患者疗效显著,但考虑到长期应用的不良反应及费用,如何合理应用该药物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就 IFX 的适用患者、用药时机及方法,结合个人诊治体会进行述评。
363-364
国际消化病杂志综述

上消化道克罗恩病的特征和诊治现状及展望

摘要: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是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和北美)的一大健康问题和医疗卫生负担。CD 作为一种胃肠道的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可累及全消化道,但以回肠、结肠多见,只有小部分患者(1%~5%)有上消化道累及,其中胃部最易累及,其次是十二指肠、食管、口腔、咽。此文旨在总结上消化道从口腔至十二指肠各个部位 CD 的特征、诊治现状及展望。
365-368

色素内镜在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监测与活动度判断中的应用

摘要:内镜检查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诊断、判断疾病活动度及癌变监测至关重要。传统白光内镜在 UC 相关癌变监测等方面有诸多不足,其应用受限。色素内镜、电子染色内镜及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LE)等新技术的问世弥补了传统内镜的不足,为 UC 患者疾病活动度判断及癌变监测提供了新方法。
369-371

细胞信号转导在结直肠锯齿状通路中的作用

摘要:锯齿状通路是有别于经典“腺瘤-癌”通路的特殊结直肠癌发生通路,一经提出便引起广泛关注。目前其分子机制研究主要集中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及 Wnt 信号通路异常、CpG 岛甲基化表型(CIMP)以及微卫星不稳定(MSI)等方面。此文就锯齿状通路相关信号转导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372-373

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摘要:肝纤维化是各种病因所引起的慢性肝脏疾病的共同病理过程,是肝脏中细胞外基质(ECM)增生与降解失衡,进而导致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沉积的结果。近年来肝纤维化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但其发生、发展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各种因素所导致的肝星状细胞激活、趋化和增殖,引起一系列促纤维化细胞因子的分泌,从而导致胶原合成增加被认为是肝纤维化过程中重要的病理过程。因此肝星状细胞的活化被认为是肝纤维化过程中的始动因素。此文对近年来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374-379

ghrelin 与胰腺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摘要:ghrelin 是一种新发现的脑肠肽,广泛分布于全身多个系统,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研究表明ghrelin 在胰腺内、外分泌性疾病中均有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胰腺疾病的发生发展。此文就 ghrelin 在胰腺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380-382

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摘要: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作为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的并发症之一,因其发病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及高病死率而日益受到重视,早期诊断和及时行内科治疗 ACS 是降低 SAP 患者死亡率的关键。此文主要阐述 ACS 的诊断方法及早期内科治疗手段,以期通过早期的诊断和及时有效的内科治疗来预防 ACS 的发生和发展,从而降低 SAP 患者的病死率。
383-385

急性胰腺炎相关 microRNA 研究进展

摘要:微小 RNA(microRNA,miRNA)是近年来发现的重要的转录后调控因子,它参与了多种生理、病理过程。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它们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此文综述了相关的 miRNA 在急性胰腺炎(AP)病程中胰腺组织及体液中的表达,并总结了它们在 AP 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调控方式。
386-388

外周血中 microRNA 用于肝癌诊断的研究进展

摘要: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是中国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微小 RNA (microRNA,miRNA)已成为分子生物学领域研究的热点,目前研究发现 miRNA 在肝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文就外周血中 miRNA 用于肝癌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389-392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预后关系的研究进展

摘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高,手术切除率低,总体预后不佳。而炎性反应对肿瘤的发展尤其是侵袭、转移有促进作用,作为全身免疫系统状态的评价指标之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已被认为是影响肿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之一。此文对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进行了阐述。
393-395
国际消化病杂志论著

结直肠癌发生过程中 ABCG2与氧化应激水平的相关性及其机制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CRC)发生过程中 ABCG2与氧化应激的相关性,并研究这一过程中可能涉及的 NF-κB 信号通路。方法54例 CRC 患者及35名正常人的血清,54例 CRC 患者癌组织及相应正常肠黏膜标本均取自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3年2月到2013年8月)。相关检测试剂盒分别检测标本中抗氧化应激标志物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GSH)水平,氧化应激标志物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和 DNA 氧化损伤产物8-羟基脱氧鸟苷(8-OHdG)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组织中 ABCG2和核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RC 患者血清中 SOD 和 GSH 水平下降(P <0.01),MDA 和8-OHdG增加(P <0.05);CRC 患者组织中 SOD 水平下降(P <0.01),8-OHdG 水平升高(P <0.05);CRC患者组织中 NF-κB、炎性反应因子 TNF-α及 IL-8水平升高(P <0.05),ABCG2水平下降(P <0.01)。相关性分析显示,ABCG2、抗氧化应激标志物及氧化应激标志物、NF-κB 的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 <0.05)。结论ABCG2表达水平下降可能使有毒物质、炎性反应因子等在肠黏膜累积,导致氧化应激,进而促进 CRC 发生。此外,NF-κB 信号通路可能参与调控 CRC 的氧化应激水平,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396-400

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耐拉米夫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周的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恩替卡韦(ETV)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耐拉米夫定(LAM)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取 LAM 耐药患者66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6例应用 ETV 联合 ADV 挽救治疗,对照组30例应用 LAM 联合 ADV 挽救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48周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乙型肝炎病毒 DNA(HBV-DNA)、乙型肝炎 e 抗原(HBeAg)含量变化以及治疗48周时非 rtM204I 位点变异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挽救治疗后12周 ALT 和 AST 分别降至(36.5±13.23)U/L 和(50.2±11.66)U/L,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 ALT[(60.3±12.28)U/L,P <0.01]及 AST [(69.7±13.56)U/L,P <0.01]含量;治疗后48周治疗组 ALT 和 AST 降至(27.9±10.58)U/L 和(26.7±10.95)U/L,低于同期对照组 ALT[(50.4±11.53)U/L,P <0.01]及 AST[(44.9±15.33),P <0.05]含量。治疗12周及48周,治疗组 HBV-DNA 转阴率分别为85.5%及91.7%,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转阴率(53.3%和73.3%,P 均<0.05)。治疗组48周后出现1例新的非 rtM204I 位点变异,而对照组非 rtM204I位点变异情况为6例,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2,P =0.024)。结论ETV 联合 ADV 用于既往 LAM 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挽救治疗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401-405
国际消化病杂志专题研究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克罗恩病关系的荟萃分析

摘要:幽门螺杆菌(Hp )是定植在人类胃黏膜的有较强传染性的一种革兰阴性菌[1]。慢性 Hp 感染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腺癌及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致病机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3]。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者猜测螺杆菌属可能会出现在人类结肠并参与 IBD发生[4]。在一些 CD 患者的粪便或黏膜标本中发现了条件致病菌,如类结核分枝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等[5]。Pearce 等[6]的研究发现, CD 患者中 Hp 阳性者比正常对照组少。在 Man等[7]的研究中,59%的 CD 患儿被检出 Hp 阳性,远高于无症状健康儿童。以上均提示,Hp 感染可能在 CD 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406-408
国际消化病杂志基础研究

健康青年埃可病毒感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摘要:埃可病毒(ECHO)是一种球形无包膜呈对称20面体的单股正链线状 RNA 病毒,归类于微小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一个亚类,依据抗原和基因结构的差异划分为30多个血清型,且各型间存在交叉免疫反应。该病毒感染遍布全世界,多为儿童散发,夏秋季多发,流行时隐性感染者较显性发病者多200余倍,无症状带毒者为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空气飞沫传播,在同一家庭或集体单位流行,被 ECHO 污染的游泳池水可引起暴发流行。ECHO 对热敏感,50℃能迅速灭活,但对低温却相当稳定,-20℃可以长期保存,耐酸, pH=3时仍能存活,对紫外线相当敏感,75%乙醇和5%皂酚等常用消毒剂不能灭活,但0.3%甲醛可迅速灭活[1,2]。为了解新兵人群 ECHO 感染情况,做好 ECHO 预防工作,笔者从血清标本库中随机抽取近8年入伍的364名新兵标本,进行了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409-411
国际消化病杂志临床研究

肠结核与克罗恩病的鉴别诊断分析

摘要:近年来肠结核(ITB)和克罗恩病(CD)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因两者的临床、内镜以及病理学检查结果均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两者间的鉴别诊断一直是临床医师面临的难题。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院最近6年来确诊的 ITB 患者和 CD 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其临床、内镜、病理学特点及抗酸杆菌染色检查结果,为寻求更好的鉴别诊断方法提供参考。
412-413

全覆膜可回收记忆金属食管支架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随着治疗技术的发展,食管癌的5年生存率有所提高,但晚期食管癌患者绝大多数有吞咽梗阻症状,因进食受影响而使得5年生存率仍只有5%~10%[1]。食管支架放置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食管良恶性狭窄和食管瘘的方法,该疗法对解除食管梗阻和封堵食管瘘,维护食管通畅的疗效确切。对于食管良性病变,多使用可回收支架,于适当时机取出,既可解决患者食管狭窄或食管瘘的问题,又可避免肉芽组织增生。本院自2006年9月至2009年9月采用国产全覆膜可回收记忆金属食管支架治疗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和(或)吻合口瘘、贲门失弛缓症、食管异物穿孔等良恶性食管病变的患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414-415

腹腔镜与开腹行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对术后黏连性肠梗阻的影响观察

摘要:腹腔镜手术已经在中国开展了近30年,因其具有创伤小、术后康复快等优点,在腹部手术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成为治疗某些疾病的金标准。自1990年 Mouret 等[1]首次报道应用腹腔镜行消化性溃疡穿孔修补术以来,上消化道穿孔等急腹症应用腹腔镜诊断及治疗的报道日益增多,但其中有关腹腔镜手术后黏连性肠梗阻的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比较腹腔镜与开腹行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对术后黏连性肠梗阻的影响。
416-416

3种方法治疗肝硬化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比较分析

摘要:肝硬化患者晚期多发食管静脉曲张,由多种诱因引起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往往能够导致患者死亡[1,2],从而使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成为肝硬化最严重的并发症[3]。由于单纯的内科保守治疗出血复发率较高,需要进行预防治疗,目前临床上有3种主要治疗方法[4,5]: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注射术以及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联合硬化剂治疗。统计显示,近年来食管静脉曲张的预防治疗能够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6,7]。本文通过对3组采用不同方法治疗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何种方式治疗能够起到最佳效果。
417-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