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消化病杂志社
分享到:

国际消化病杂志

《国际消化病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63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述评、综述、论著、专题笔谈、临床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3-534X
  • 国内刊号:31-1953/R
  • 出版地方:上海
  • 邮发代号:4-299
  • 创刊时间:1963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2
  • 综合影响因子:1.197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国际消化病 2014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国际消化病杂志综述

生物制剂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抗治疗克罗恩病的研究进展

摘要:近年来,中国克罗恩病(CD)的发病呈明显增加趋势,该病为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故在诊断、治疗上还存在很多难点。目前生物制剂诱导及维持缓解CD已被证实有效,此文主要针对近年来生物制剂对CD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27-229

肠道菌群与肠易激综合征关系的研究进展

摘要:人体内存在数量庞大的肠道菌群,在肠易激综合征(IBS)等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以宏基因组学为代表的培养非依赖性技术方法为全面准确地分析肠道菌群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肠道菌群在IBS发病中的作用已逐渐被阐明,益生菌干预成为调节肠道菌群的重要手段。此文对上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30-233

肠白塞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摘要:肠白塞病(肠道BD)是白塞病(BD)累及胃肠道所致的一种肠道炎性疾病,主要发生于20-40岁之间,男女患病率无明显差异,有些小儿发病的病例也有报道。近年来肠道BD发病率呈增多趋势,病死率较高。然而,由于该病较为少见,具有明显的异质性以及病情加重与缓解交替的不可预知性,因此对肠道BD主要是经验型治疗。此文就近年关于肠道BD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34-237

肝动静脉瘘的研究进展

摘要:肝动静脉瘘(AVF)是一种临床上较少见的疾病,大部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但部分会出现腹痛、门脉高压、甚至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症状,进而危及生命。目前针对AVF的治疗,包括常规的外科手术以及介入放射疗法(选择性栓塞),受到极大的关注。此文就AVF的诊断以及治疗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238-240

白藜芦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机制主要是二次打击学说,细胞因子在二次打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脂联素及脂联素受体的作用受到关注。白藜芦醇是目前除饮食控制和运动以外,治疗NAFLD最有希望的药物。此文通过总结白藜芦醇在治疗NAFLD时脂联素及脂联素受体的变化,阐述白藜芦醇治疗NAFLD的机制。
241-24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细胞凋亡关系的研究进展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与遗传-环境-饮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已经成为21世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形式之一,近期研究表明,肝细胞凋亡在NAFLD向肝纤维化乃至肝硬化、肝细胞癌进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此文从细胞凋亡的角度阐述NAFLD的发病机制,为NAFL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245-248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预后评分量表的应用研究

摘要: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是临床极为常见的危急重症,及时正确的诊治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此文简介目前评估ANVUGIB预后的四个主要评分量表,就国内外近年关于ANVUGIB预后评分量表的预后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49-252

胰腺纤维化相关转录因子及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摘要:胰腺纤维化是慢性胰腺炎的重要特征,活化的胰腺星状细胞在胰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核因子-κB、Smad、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活化蛋白-1(AP-1)、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等转录因子在胰腺纤维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涉及多个重要的信号通路,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PI3激酶(PI3K)/Akt通路、Wnt/β-catenin、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活性氧(ROS)等。现就胰腺纤维化相关转录因子及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53-255

微小RNA与食管癌:小分子和大功能

摘要: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进化上高度保守的单链非编码RNA,由17-25个核苷酸组成,可在转录后水平调节靶基因表达。miRNA参与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代谢等生理过程,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癌基因或抑癌基因作用。血清和组织中miRNA检测可用于食管癌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和靶向治疗。此文就miRNA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在食管癌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56-260

幽门螺杆菌CagA与胃癌的研究进展

摘要: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在胃癌的发病机制中,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agA)阳性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文就胃癌发病机制中CagA与Hp的Ⅳ型分泌系统、SHP-2、PAR1b、β-链蛋白等的相互作用作一综述。
261-263
国际消化病杂志论著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骨密度变化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骨密度(BMD)变化及其与血清中钙、磷、镁、碱性磷酸酶(ALP)、白蛋白(AL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6(IL-6)的相关性。方法用定量CT(QCT)对入选的96例UC患者和100名健康人(对照组)进行BMD测定和相关实验室指标的检测。结果UC组50岁以上者BMD明显低于相应年龄对照组(P〈0.05);重度UC患者血钙、磷、镁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BMD与VEGF(r=-0.425,P〈0.05)、TNF-α(r=-0.642,P〈0.05)、IL-6(r=-0.465,P〈0.05)呈负相关。结论UC患者可引起BMD降低而发生骨质疏松,与血钙、磷、镁、白蛋白等营养物质代谢紊乱、年龄、炎性细胞因子等密切有关。
264-266

糖尿病并发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血浆P物质和血管活性肠肽的水平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P物质(SP)和血管活性肠肽(VIP)在糖尿病并发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的水平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对健康组、单纯GERD组(I)、单纯糖尿病组(Ⅱ)和糖尿病并发GERD组(Ⅲ)各30例患者血浆中的SP和VIP进行测定。结果(1)血浆中SP含量工、Ⅱ、Ⅲ组与健康组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中VIP含量I、Ⅱ、Ⅲ组与健康组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浆中VIP含量Ⅲ组与工、Ⅱ组比较,均明显升高,血浆中SP含量Ⅲ组与I、Ⅱ组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Ⅱ组和Ⅲ组中SP分别为(64.2±8.33)ng/L、(48.4±9.74)ng/L,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糖尿病病程呈负相关;VIP分别为(67.7±13.3)ng/L、(83.1±18.5)ng/L,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糖尿病病程呈正相关。结论SP的降低和VIP的升高在糖尿病并发GERD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67-270

经鼻胆管引流术后胆汁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

摘要:目的对经鼻胆管引流术(ENBD)引流的胆汁培养阳性的细菌种类、比例及其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旨在指导胆道感染时正确选用抗生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3年4月在消化内科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后行ENBD的患者,对胆汁培养和药敏试验的结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208例患者中,180例为良性疾病,28例为恶性疾病,共112例(53.8%)胆汁培养阳性。最常见的细菌为大肠埃希菌(46.8%)、屎肠球菌(15.9%)、肺炎克雷伯杆菌(10.3%)和奇异变形杆菌(4.8oA)等。14例为多种微生物生长。无论患者疾病的良恶性、是否术前诊断急性胆管炎、是否术前已使用抗生素,其胆汁培养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8.9%比71.4%,51.7%比67.9%,54.5%比52.9%,P〉0.05)。有无胆道手术史患者,其胆汁培养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09/6比49.7%,P〈0.01)。革兰阴性菌对泰能等敏感,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等敏感。结论胆道手术史(包括ERCP及胆肠吻合)是胆道细菌生长的危险因素之一。胆道微生物的种类及药物敏感性,为临床经验性抗感染药物的选择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271-274

microRNA let-7a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microRNA let-7a(以下简称let-7a)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影响。方法(1)收集23例伴有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的肝细胞癌(HCC)患者的手术标本,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RT-PCR)检测let-7a在HCC组织中的表达,分析let-7a的表达和HBV复制状态之间的关系。(2)用real-timeq RT-PCR法检测HBV稳定复制的HCC细胞系HepG2.2.15及其亲本HCC细胞HepG2的let-7a表达。(3)通过细胞转染,利用let-7a特异的反义寡核苷酸抑制物下调HepG2.2.15细胞中let-7a的表达,通过实时PCR(real-time PCR)检测HBVDNA水平的变化。结果let-7a在HBV高复制的临床HCC标本中明显高于HBV低复制者(P〈0.05)。与HepG2相比,let-7a在HBV稳定复制的HepG2.2.15细胞系中表达上调(P〈0.05)。let-7a抑制剂能显著抑制HBVDNA的水平,并且具有时间依赖性(P〈0.05)。结论let-7a的表达和HBV的复制状态呈正相关,let-7a能促进HBV复制。
275-277
国际消化病杂志专题研究

中国大陆地区克罗恩病少见的肠外表现汇总分析

摘要:炎性肠病的肠外表现可见于21%-36%的患者,几乎所有的器官系统均可受累。肠外表现可分为3类:第1类主要累及皮肤、关节、眼和口腔,通常与病情活动程度平行;第2类指继发于基础疾病相关的并发症的表现,主要见于克罗恩病(CD),包括肾结石、阻塞性尿道疾病、胆囊结石和吸收不良等;第3类指那些少见而目前尚不能明确分组的表现_1]。有关第3类肠外表现的国外报道相对较多,国内近年来陆续有个案报道。本文将这些少见的肠外表现进行总结分析,旨在加强对CD多样性的认识,从而提高诊治水平。
278-280
国际消化病杂志临床研究

兰索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老年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与安全性

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消化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多见于老年人^[1]。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GERD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老年患者的症状往往不典型、病情相对较重且病程较长,如诊疗不及时或不当,可能会诱发上消化道出血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因此对GERD老年患者的诊治已成为消化内科医生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2]。本研究采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兰索拉唑联合促胃肠动力药莫沙必利治疗GERD老年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旨在为老年患者的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281-282

血小板计数与脾大小之比与肝硬化中度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关系

摘要: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常伴有特殊的危险因素,包括消化道出血、脾功能亢进、腹水、肝性脑病,其中出血是最危险的致死性并发症之一^[1]。门静脉高压指门静脉压力的持续增高,肝硬化患者的静脉曲张年发生率为8%,小静脉曲张进展为大静脉的年发生率为8%。当门静脉压力〉12mmHg时,可能发生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其破裂出血预后凶险,病死率高达30%-50%,即使出血后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短时间内再出血率仍高达30%。因此,对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能否在出血前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显得尤为重要^[3]。本文通过比较中度食管静脉曲张的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三系的差异、门静脉主干和脾静脉直径、脾脏大小,评价这些指标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否相关,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283-285

血清总胆汁酸和血清及胃液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在胃癌、胃溃疡中的意义

摘要:血清总胆汁酸(TBA)在肝细胞内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初级胆汁酸,并经胆汁分泌入肠道,再经肠肝循环重复被肝脏利用,因此TBA水平反应了肝脏的合成、分泌及代谢功能。近年来,胆汁酸的反流与胃癌的关系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在胃病变患者的胃液中胆汁酸含量升高,本研究将进一步探讨TBA与胃癌发生的关系。细胞外基质由胶原蛋白、糖蛋白及蛋白多糖等成分组成,包括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肽(PⅢP)、1V型胶原(Ⅳ-C)、层黏连蛋白(LN)。近年来研究表明,肿瘤的生长、转移与细胞外基质密切相关^[1]。本试验通过检测胃癌、胃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血清TBA和血清及胃液中肝纤维化四项指标水平,探讨这些指标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
286-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