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消化病杂志社
分享到:

国际消化病杂志

《国际消化病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63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述评、综述、论著、专题笔谈、临床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3-534X
  • 国内刊号:31-1953/R
  • 出版地方:上海
  • 邮发代号:4-299
  • 创刊时间:1963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2
  • 综合影响因子:1.197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国际消化病 2014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国际消化病杂志述评

瘦素的生理功能及其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

摘要:1瘦素的生理功能 瘦素是脂肪细胞产生的多功能蛋白,除在肝脏和脂肪细胞表达外,在胎盘、乳腺、卵巢、子宫内膜、睾丸、胃、下视丘、垂体中也有表达。瘦素为脉冲式分泌,有昼夜节律。女性血清瘦素水平比男性高2~3倍,闭经后降低。瘦素有许多生理功能,
75-76
国际消化病杂志综述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潜在的进展性疾病,随病程的进展,具体可表现为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来研究表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NAFLD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作为RAS系统最强的血管活性物质之一,可诱导肝脏发生脂肪沉积、胰岛素抵抗(IR)、炎性反应、氧化应激以及线粒体功能损伤等,这些都与肝脏最终发生脂肪变性有关。此文对RAs在NAFLD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77-79

Nrf2和自噬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之一,目前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NAFLD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多种因素有关,其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阐明。此文就核转录相关因子2(Nrf2)和自噬对NAFLD的作用机制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NAFLD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治疗靶点。
80-83

肝性脑病的动物模型及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摘要:肝性脑病(HE)是由严重肝病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是肝硬化、肝衰竭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研究常用的是在大鼠腹腔注射硫代乙酰胺(TAA)制备的HE模型。HE的发病机制主要有氨中毒、氧化应激、锰中毒、假性神经递质等学说,大多数学者认为该病是多N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氨中毒起主要作用。近年来发现氨中毒、氧化应激及炎性反应下的颅内星形胶质细胞被激活和发生水肿,星形胶质细胞膜水通道蛋白4(AQP-4)可能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84-86

叉头样转录因子A2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摘要:肝细胞核因子3β(HNF3β)是肝细胞核N子的一种,又称叉头样转录因子A2(FOXA2)。FOXA2可调控肝细胞的成熟、分化,并在胚胎发育、代谢调节等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FOXA2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相关的报道主要集中在FOXA2与肝细胞癌、肺癌、胰腺癌的关系,另外也有研究报道其在前列腺癌、甲状腺癌、黑色素瘤、食管癌中的作用,此文就FOXA2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87-89

Hedgehog信号通路在胰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摘要:Hedgehog(Hh)信号通路在正常人类胚胎发育及胚胎形成后细胞的分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Hh信号通路异常激活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深入探讨Hh信号通路转导机制及其与胰腺癌的关系,有望为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分子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90-92

腹腔神经丛毁损术用于胰腺癌镇痛的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超声内镜(EUs)的不断发展,超声内镜引导下腹腔神经丛毁损术(EUS—CPN)日益受到重视。EUS—CPN具有创伤小、实时显像、安全性高等优点,在晚期胰腺癌镇痛治疗中的地位逐渐提高。既往研究已证实,其疗效令人满意,但缺乏有关作用原理、操作规范及并发症处理等方面的系统性总结。此文对EUS—CPN用于胰腺癌镇痛的临床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93-95

重症急性胰腺炎肠内营养治疗的时机

摘要: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预后差,是一种自身消耗性及严重高分解代谢性疾病。营养支持治疗成为不可或缺的治疗措施。肠内营养支持安全可行,可减少肠道细菌移位,并促进肠功能恢复;还可减弱炎性反应,降低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及缩短平均住院时间。近年来国内外对SAP的肠内营养治疗时机仍存在争议。
96-98

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摘要:术后胃瘫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手术后并发症,其主要特点为术后胃排空延迟,其发病机制与手术方式、术后感染及患者情绪等相关。诊断主要以术后出现胃潴留,且排除消化系统机械性梗阻及其他能导致胃动力下降的疾病或药物等。治疗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包括持续胃肠减压、维持内环境稳定、肠内营养、促动力药物、中医中药治疗等。
99-102

胃肠道错构瘤的研究进展

摘要:胃肠道错构瘤是一类较少见的胃肠道良性肿瘤,以往相关文献报道以其合并有胃肠道外表现的几种综合征多见,无胃肠道外表现的胃肠道错构瘤研究报道较少。此文通过对无胃肠道外表现的胃肠道错构瘤的文献复习,以增加人们对这类疾病的了解和关注。
103-105

《国际消化病杂志》2014年编委会编辑工作座谈会顺利召开

摘要:《国际消化病杂志》2014年编委会编辑工作座谈会于3月21日在上海图书馆会议展览中心顺利召开。会议由本刊主编邱德凯教授主持,主办单位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金春林所长到会并致词。编辑部王立明主任在会上汇报了2013年编辑部的工作成果,
105-105

IDO在炎症性肠病中的研究进展

摘要: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有学者认为其发病与肠道免疫耐受被打破有关。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2,3dioxygenase,IDO)是一种色氨酸代谢酶,能够抑制T细胞克隆增殖,诱导免疫耐受,在炎性反应发生时,其表达和活性增加。故IDO与IBD的发病机制关系密切,有可能在IBD的诊断、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06-109

遗传与环境因素在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

摘要:炎症性肠病(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遗传和环境被认为是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IB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也明显上升,似乎环境因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IBD发病机制中,是遗传因素还是环境因素起了关键的作用?此文就此作一综述分析。
110-113

硫唑嘌呤治疗激素依赖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摘要:硫唑嘌呤(AZA)治疗激素依赖溃疡性结肠炎(SDUC)的疗效及安全性一直存在争议,此文综述了近年来相关的临床研究,指出AZA可在不伴有严重并发症的情况下维持SDUC无激素缓解。临床推荐剂量约为1.5~2.5mg·kg-1·d-1,而疗程尚无统一标准。用药过程中需全程监测血白细胞计数,还可进一步检测巯嘌呤-S-甲基转移酶(TPMT)水平和6硫鸟嘌呤核苷酸(6-TGN)浓度,以便精确药物剂量,预测疗效及不良反应。
114-117

炎症性肠病相关骨质疏松的若干研究

摘要:随着炎症性肠病(IBD)发病率和患病率的升高,骨质疏松作为IBD的并发症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一般认为炎性因子、钙摄入量、维生素D水平、体重指数、年龄、性激素及使用糖皮质激素等与IBD并发骨质疏松相关。此文就IBD并发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118-120

肠易激综合征与应激关系的研究进展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与应激关系十分密切。其中,脑肠轴对应激反应的不同环节失调,以及应激所致免疫激活和持续是IBS已得研究确证的重要病理机制。近年来肠道菌群和应激的相互作用对IBS的影响也得到重视。IBS与应激关系的研究进展对IBS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有益的提示。
121-123

肠道菌群失衡在结直肠癌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摘要:结直肠癌是结肠癌和直肠癌的总称,目前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现认为结直肠癌的发生可能与肠道微环境、宿主遗传易感性和高动物蛋白饮食等因素有关。近年来,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发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此文就结直肠癌发生过程中肠道菌群的变化、对结直肠癌的影响以及微生态制剂对结直肠癌的治疗作用等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124-127

肠道产甲烷菌与肥胖

摘要:目前肥胖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已经成为威胁全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以往认为环境和遗传因素是肥胖发生的原因,新近研究发现人体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作为肠道古细菌重要组成部分的产甲烷菌更是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此文就肠道产甲烷茵与肥胖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及可能的相互作用机制作一综述,以期探寻出治疗肥胖有效的、新的靶点。
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