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消化病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国际消化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s

  • 31-1953/R 国内刊号
  • 1673-534X 国际刊号
  • 2.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国际消化病是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63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国际消化病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述评、综述、论著、专题笔谈、临床研究、文摘、其他。

国际消化病 2009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国际消化病杂志综述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黏膜损伤303-304

摘要:自从1983年幽门螺杆菌(Hp)被发现,人们对胃黏膜损伤机制的认识发生了彻底的变革。Hp可通过定植、自身致病因子直接造成胃黏膜损伤,也可间接通过增加宿主细胞氧自由基和胃酸的产生,诱发免疫反应而损伤胃黏膜。此文就Hp与胃黏膜损伤关系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

FICE技术应用于胃肠道病变的诊断305-307

摘要:此文从FICE技术的原理、FICE放大内镜的特点、FICE技术所应用的领域三方面阐述了该技术以操作简便、图像直观、设备通用性好、便于被临床工作者接受与开展等优点,在消化内镜领域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

胃食管反流病和肠易激综合征的异同308-310

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ERD)和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表现有很高的症状重叠现象,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其有共同的危险因素、相同的病理生理学和遗传易感性等有关。治疗GERD和IBS时,应针对其病理机制给予综合治疗,这样才能提高疗效,改善生活质量。

胃食管反流病维持治疗的研究进展311-313

摘要: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大部分患者需经过初始治疗和维持治疗两个阶段。目前维持治疗的方案主要包括持续治疗、间歇治疗和按需治疗,在胃食管反流病维持治疗中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

消化性溃疡出血与ABO血型的关系314-316

摘要:消化道出血是I临床常见的急症,也是消化性溃疡常见的并发症。消化性溃疡出血(PUB)经正规治疗后其复发率也很高,因此,有必要研究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危险因素。血型可能是其中的因素之一。O型血个体更易发生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的风险也高于其他血型。此文就消化性溃疡出血中ABO血型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因子Ⅷ(FⅧ)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作一综述,以便为溃疡出血的个体化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十二指肠乳头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317-319

摘要:十二指肠乳头虽然体积很小,但却是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指肠乳头癌可能是最小的致死性癌。术后5年生存率仅51%。据报道,在十二指肠乳头癌的患者中,胆胰管共同开口处的上皮不典型增生是较常见的,这可能是十二指肠乳头癌的癌前病变。从组织学上可以将十二指肠乳头癌分成两种类型,即肠型和胰胆管型。肠型患者的预后要远远好于胰胆管型患者。在治疗方面,这两种类型的肿瘤应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或辅助疗法。结合十二指肠乳头癌的分子生物学特点发现:(1)肠型十二指肠乳头癌主要与K-ras基因突变有关,因此肠型与胰胆管型的发生机制可能不同;(2)p53蛋白过表达在溃疡型十二指肠乳头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有p21/Waf1蛋白过表达的患者,提示其预后较差;(4)MSI是十二指肠乳头癌的早期表现之一,在癌前病变期就能被检测出。

溃疡性结肠炎黏膜修复的内镜诊断及进展320-321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C)主要以肠道黏膜弥漫性损害(炎症、糜烂、溃疡等)为特点,促进黏膜修复是其治疗的关键。电子内镜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肠道黏膜变化情况,与病理学检查有着良好的一致性。内镜技术的发展及推广应用,对UC病情的监控与疾病的治疗有重要的作用。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胃肠动力障碍的研究进展322-324

摘要: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常伴有胃肠道功能障碍(包括胃肠动力障碍及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损害),进而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对SAP病程和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导致SAP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此文就目前SAP并发胃肠动力障碍的机制作一综述。

门诊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325-327

摘要: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实现微创治疗和诊断的同时,操作本身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为了密切监护患者,及时控制并治疗ERCP术后并发症,住院治疗作为内镜介入的首选方式。但部分学者认为门诊ERC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在国外门诊ERCP已积累了多年的临床经验,研究显示门诊ERC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模式,它可以有效的利用医疗资源并降低医疗成本。

《消化疾病症状鉴别诊断学》327-327

摘要:由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诊断学分会组织编写的《临床症状鉴别诊断丛书》之分册—张军教授主编的《消化疾病症状鉴别诊断学》于2009年7月在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以症状、体征和影像征象为纲、疾病为目介绍消化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重点突出、简明扼要,以切合临床实用为出发点,分为症状、体征、消化系统常见综合征、

MUC1在胰腺癌早期诊断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328-330

摘要:胰腺癌起病隐匿,发展迅速,预后差,早期诊断十分困难。目前研究认为,黏蛋白(mucin)的异常表达与胰腺癌密切相关,其中黏蛋白-1(MUC1)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作为胰腺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标志之一,并有望成为药物治疗胰腺癌的靶点。

胰腺癌的肿瘤微环境研究进展331-333

摘要:肿瘤微环境在肿瘤发生发展与转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胰腺癌作为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其肿瘤微环境具有特殊性。对胰腺癌肿瘤微环境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胰腺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并为临床诊断、治疗胰腺癌提供依据。此文综述了近年来胰腺癌肿瘤微环境方面的研究进展。

连接蛋白43与胃肠运动334-336

摘要:连接蛋白(Cx)43是构成缝隙连接(GJ)最重要的Cx,GJ是介导胃肠平滑肌细胞(SMC)和Caja1间质细胞(ICC)间电化学信息交流,保证肌肉活动的协调性和同步性的特殊通道。Cx43广泛存在于胃肠Caja1间质细胞与平滑肌细胞之间,在胃肠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Cx43的异常表达与分布可导致胃肠运动障碍。

转基因技术在胃肠道疾病研究和治疗中的应用337-339

摘要: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的发展,探索与了解各种胃肠道疾病特异的基因改变和异常表达已成为当今的研究方向之一。人们对通过转基因技术来研究和治疗某些胃肠道疾病越来越感兴趣。尤其是在对肿瘤、炎症性肠病、肠道重症感染等顽固胃肠道疾病的研究和治疗上,转基因技术显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许多学者建立了转基因动物模型,用于研究和治疗相关疾病。一些转基因治疗方法已经用于临床。

Ghrelin在消化系统的作用340-342

摘要:Ghrelin是一种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受体的内源性配体,具有调节生长激素和其他激素的分泌、促进摄食、调节能量代谢和胃肠功能等多种生物学作用。Ghrelin及其受体在下丘脑、垂体、胃、胰腺、肾脏、唾液腺等脏器中都有表达,可能是脑与胃肠道之间调节内分泌的一种介质,有望在诊断和治疗某些消化系统疾病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此文就ghrelin对消化系统功能的调节作用作一简要综述。

咖啡及其提取物绿原酸的生物学作用343-345

摘要:咖啡是含有较多生物学活性成分的复杂物质,咖啡及其提取物绿原酸对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均有作用,涉及到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的多种疾病,同时还和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此文论述了咖啡及其提取物绿原酸在多种疾病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胃肠道间质瘤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进展346-348

摘要: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发生主要与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基因功能获得性突变,导致下游信号异常激活有关。伊马替尼(imatinib)靶向作用于KIT和PDGFRα治疗转移性和复发性GIST患者已取得确定疗效。但多数患者在治疗一段时间后出现耐药现象。索拉替尼(sunitinib)、达沙替尼(dasatinib)等多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出现将给耐药GIST患者带来希望。最近研究发现,除KIT、PDGFR突变引起的信号转导外,还存在其他促使GIST细胞增殖的旁路途径,如AXL、IGFR等,它们可能与肿瘤的演变有关。

肿瘤型M2-PK在胃肠道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349-351

摘要:胃肠道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其防治有赖于早期发现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近年来肿瘤标志物肿瘤型M2丙酮酸激酶(TuM2-PK)与肿瘤的关系成为研究的热点,其血清表达水平对胃肠道肿瘤的诊断、疗效评价、治疗监测及判断预后等非常有价值。现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