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消化病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国际消化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s

  • 31-1953/R 国内刊号
  • 1673-534X 国际刊号
  • 2.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国际消化病是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63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国际消化病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述评、综述、论著、专题笔谈、临床研究、文摘、其他。

国际消化病 2008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国际消化病杂志述评
加强对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355-358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组以排便后缓解或减轻的腹痛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特征的肠道综合征,根据大便习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和不确定型。IBS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发病与精神心理、感染、食物等多种因素有关。人群发病率在10%~15%。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是其中的一种亚型,是指既往无肠道症状,于急性胃肠炎(有发烧、呕吐、腹泻、大便培养阳性等中的两项或两项以上症状者)之后出现IBS症状的患者。该病由Stewart于1950年首次描述,他描述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士兵感染阿米巴痢疾后出现的不明原因的腹泻、腹痛或腹部不适症状,

国际消化病杂志综述
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研制现状和进展359-360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特点是慢性反复发作的腹痛、腹部不适及排便习惯的改变。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研究显示IBS可能与肠道动力、内脏感觉过敏和肠道感染等因素有关。此文对IBS动物模型研制现状及展望作一综述。

益生菌和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361-363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其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明确。近年发现肠道微生物群可能参与了IBS的发生发展,细菌感染可以诱发感染后IBS;有一部分IBS患者存在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或是菌群组成改变;口服肠道不吸收的抗生素能够减轻IBS的症状。因此有人提出用益生菌治疗IBS可能是一个合理的方法。此文就益生菌治疗IBS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肠易激综合征364-367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最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5-羟色胺(5-HT)是参与调节胃肠道运动和分泌功能的重要神经递质,在IBS的发病中有重要意义。5-羟色胺转运体(SERT或5-HTT)蛋白再摄取神经突触间隙的5-HT,对其起灭活作用。大量研究表明,SERT基因多态性与IBS各型间可能存在联系。

5-羟色胺信号系统与肠易激综合征368-370

摘要:5-羟色胺(5-HT)是参与调节胃肠道运动和分泌功能的重要神经递质,5-HT信号系统异常可导致胃肠动力及分泌功能异常、内脏高敏感性,与IBS的病理生理改变相关。此文旨在探讨5-HT信号系统在IBS肠道运动和感觉的调节、脑肠轴异常、精神症状、神经保护等方面的作用。

CRF及其受体与IBS的相关性研究371-373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BS)作为最常见的功能性疾病,与应激有着密切的关系,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作为应激反应中的关键调节因子,可能是导致IBS内脏高敏感的又一主要因子。通过综述CRF及其受体在分布、功效以及作用机制方面与IBS的联系,进一步探讨了CRF及其受体在IBS中的调节作用,为IBS的症状改善和治疗寻找有价值的新途径。

环孢素A治疗炎症性肠病进展374-376

摘要: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反复发作的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其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有关。目前尚无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根据其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进行治疗。目前临床治疗药物较多,此文介绍环孢素A治疗IBD的进展。

功能性胃肠病的遗传机制——相关基因研究377-379

摘要:功能性胃肠病(FGID)有一定程度的家族聚集现象,在孪生人群中的FGID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单卵孪生的共同患病率高于异卵孪生。这些现象提示,遗传因素改变个体对FGID的易感性以及相似环境致病因素下FGID的临床表现异质性。此文综述FGID遗传易感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与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研究进展380-382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具体病因、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但细胞因子在发病、发展及其预后中的作用已得到公认,前炎症细胞因子和抗炎性因子之间的平衡失调起着关键性作用Ⅲ。众所周知,UC的治疗一直比较棘手,目前仍以氨基水杨酸和激素为主,西医及中医疗法虽然取得较大成效,但并未获得突破性进展。鉴于细胞因子在其发病中的作用,已开展应用细胞因子及其拮抗剂类药物的治疗途径,此文就细胞因子与UC的治疗作一综述。

Cajal间质细胞与慢传输型便秘研究的现状与趋势383-384

摘要:Cajal间质细胞(ICC)是分布在胃肠道神经细胞与平滑肌之间的一种特殊细胞,具有起搏及协调胃肠道运动的功能。研究发现慢传输型便秘(STC)患者结肠组织中Cajal间质细胞数量减少,形态及其网状结构改变,因此ICC的异常可能是STC的重要发病机制。预防或干预ICC的病变,积极改善ICC的功能,协调肠道运动可能是潜在治疗STC的方向。

Barrett食管诊断研究若干进展385-387

摘要:近年来,食管腺癌的发病率明显增高,Barrett食管是食管腺癌的重要癌前病变。提高Barrett食管的诊断水平,为及早治疗及干预其向食管腺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此文就目前对Barrett食管的认识及其新技术在Barrett食管诊断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价值388-390

摘要:胃肠道间质瘤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术前极易与其他间叶源性的消化道肿瘤混淆,目前影像学检查在该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此文着重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特征,并比较分析各种影像学检查的优缺点,阐述影像学检查对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

《国际肿瘤学杂志》2009年征订启事390-390

RNA干扰技术及其在胃癌基因治疗中的应用进展391-393

摘要:RNA干扰(RNAi)是指生物体内由双链RNA(dsRNA)介导同源mRNA的特异性降解,从而导致基因沉默的现象。目前,随着RNA干扰分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RNAi技术已广泛用于各种肿瘤的研究,尤其在胃癌治疗中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具有潜在、广阔的应用前景。

几种反义技术治疗胃癌的研究进展394-396

摘要:研究表明。胃癌的形成与人端粒酶、热休克蛋白70(HSP70)、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bcl-2在胃癌细胞中的过表达密切相关。通过人端粒酶、HSP70、cyclinD1、bcl-2的反义基因可对其本身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加以限制。从而达到治疗胃癌的目的。

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与肝纤维化的关系397-400

摘要:TGF-β1是肝纤维化重要的始动因子,可促活HSC,并促进其表达ECM。TGF-β1由靶细胞膜特异性受体介导,至少有5种不同类型受体(Ⅰ-Ⅴ型),其中Ⅰ、Ⅱ型为信号传递受体。Smad蛋白是目前所知唯一的Ⅰ型受体胞内底物,介导了TGF-β1的胞内信号转导,分为膜受体激活的smad、通用smad和抑制性smad三类。TGF-β1与其受体结合后激活smad蛋白,开启TGF—β smad信号通路,完成生物学效应,促发肝纤维化。该信号通路与肝纤维化关系的发现,为肝纤维化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途径。

肝损伤修复过程中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的作用401-403

摘要: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NTR)是肝星状细胞(HSC)表面表达的与神经生长因子(NGF)特异结合的受体,在肝脏损伤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肝脏损伤修复过程中,p75NTR能提高肝组织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促进受损肝细胞的再生和肝组织结构的恢复;对于静息状态的HSC,p75NTR能促进HSC活化;在肝损伤晚期,随着再生肝细胞和活化HSC的增多,NGF分泌明显增加,NGF与p75NTR结合能促进活化的HSC凋亡和肝纤维化逆转。

MELD联合血清钠水平评估肝硬化患者预后进展404-406

摘要:终未期肝病模型(MELD)已被广泛用于评估各种肝病患者的预后,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血清钠水平是肝硬化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子,与MELD评分联合应用可以增加其预测的准确性。此文就MELD评分及其联合血清钠水平在肝硬化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