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探索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高教探索杂志 北大期刊

Higher Education Exploration

  • 44-1109/G4 国内刊号
  • 1673-9760 国际刊号
  • 1.8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高教探索是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广东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高教探索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高教管理、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学、研究生教育、粤港澳大湾区研究、课程与教学、比较教育、高职教育、教育史研究、大学生成长、综述

高教探索 2017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高教探索杂志教育管理
高教领域综合改革的“内外”之辨——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5-9

摘要:深化高等教育领域改革,"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命题。但某种意义上,高教改革更应该努力建构均衡的"内""外"关系,强化高校在改革中的内核地位,形成以大学为中心的平等利益相关者结构,改变高校的属"下"定位。高教改革是一个宏大的制度变迁过程,这个过程有外生动力和内生动力共同推动,深刻理解两种动力机制的异同,形成"内""外"联动,对深化高教领域改革十分重要。借助制度变迁理论,能够对此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

大数据时代高校教育管理的可能走向及实现路径10-16

摘要:作为一股强大的技术力量,大数据在推进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现代化转型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大数据为驱动教育决策从凭借经验走向基于数据、教学管理从宏观群体走向微观个体、资产和能源管理从人管电控走向智能调节、舆情监控从被动响应走向提前预防、学生事务管理从粗放型走向精细化提供了良好契机。然而,高校教育管理在转型中也面临着管理者数据素养有待增强、基础性数据平台不完善、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和数据安全保障不成熟等现实阻碍。为此,高校应在提升教育管理人员的数据素养、开发数据驱动管理的智能系统、打通数据开放共享的融合渠道和构建教育大数据安全防护体系等方面做出相应努力。

受教育权视域下高等教育领域司法案件的发展特点及其展望17-23

摘要:受教育权是一项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21世纪以降,高等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息诉""无诉"状态逐渐被打破。高等教育领域的司法案件呈现出案件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民事案件数量明显多于行政案件和刑事案件、招生类司法案件以不予录取的诉讼为主、开除学籍类案件主要是由学校具体行政行为引发、学位纠纷类案件以不授予学位或撤销已授予学位为主等特点,同时也存在着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较为狭窄、下位立法滞后、实体法多而程序法少、程序性审查缺失等问题。因此,从受教育权保护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领域的司法改革应当从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修订或制定教育法、细化程序法等方面不断充实和完善。

大学知识治理的现实审视与理性实践——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视角24-28

摘要:知识生产模式经历着从模式1到模式2再到模式3的转型过程,知识的分立性、异质性特征及知识势差的存在促使大学进行知识治理,将自身知识活动与政府、企业、市场等知识生产主体的知识活动联合起来,实现知识共享与整合。大学知识治理包括"对知识进行治理"和"用知识进行治理"两个方面。通过交互创新平台的建构、运行与保障机制的建立及共治文化的营造实现大学知识创新发展。

“资历框架”的制度功能及其运行体系29-35

摘要:资历框架是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基础性支持制度,其价值是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有效沟通和衔接。我国至今还没有建立起全国性的资历框架,不仅阻碍了学习者参与终身学习的积极性,也为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障碍。资历框架从起源和世界发展来看,其制度建设具有导向功能、质量功能、衔接功能、资本功能和规范功能。其运行机制设计要实现政府主体、行业主导、多组织参与的责任机制落实和全过程参与,设计步骤清晰、权责明确、科学合理的运行体系,同时发挥监督机制的作用。

高教探索杂志课程与教学
大学生学习成效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基于35所本科院校的数据36-44

摘要:通过对8省市35所普通本科院校5855大学三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探讨影响大学生学校成效的因素。研究发现:拓展性学习活动、学习时间、休闲娱乐时间、表层学习动机、交往质量、同伴合作学习与性别对学习成效的两类指标均有影响,而家庭收入、生师互动、学习策略影响了学校制度化的学习成绩,生源地、支持性环境、家庭支持、深度动机、反思整合学习、高水平学习则对自我报告的学习获益产生效应。基于本研究发现,对高校提出如下建议:首先,营造全面支持的校园环境,促进多元良性互动;第二,创建两大课堂互联贯通的课程体系,扩展学习时空;第三,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推行深层学习方式;最后,改进学习成效的评价方式,有效表征学业成就。

高校慕课建设:现状、问题与走向45-49

摘要:加强慕课建设与应用,在试点的基础上普及深化,已成为国家层面的既定政策。高校慕课试点建设与应用的研究与实践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存在基础薄弱、认知不足、供需脱节、市场化生存能力弱等问题,亟需进一步夯实理论基础、凝聚思想共识、加强实践应用,增强融资能力,实现由试点示范向普及深化的蜕变。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翻转课堂研究现状与趋势研究50-57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与课堂教学的深入融合,翻转课堂研究领域积累了海量文献。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以"翻转课堂"为篇名,检索出9845篇相关文献,运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针对发文量、基金、机构、作者、被引文、关键词进行分析。分析得出:当前翻转课堂处于成熟时期、缺乏基金支持、研究重点是教学过程、尚未形成翻转课堂的教育体系。研究热点是: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学科应用。发展趋势是起步时期、爆发时期、成熟时期。最后,得出结论:翻转课堂正处于成熟期,沿着学习方式、学习资源、教学设计方向发展。反思翻转课堂存在评价机制、教学视频质量、网络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以期为翻转课堂的深入研究、实践探索和产业推进提供参考。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动机调控策略、学业拖延和英语成绩关系研究58-63

摘要:本研究以205名非英语专业学生为有效被试,采用动机调控策略量表和学业拖延问卷对其进行调查,探讨分析了动机调控策略、学业拖延和英语成绩间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动机调控策略与学业拖延呈显著负相关;动机调控策略能显著预测英语成绩,但预测力较小;学业拖延显著负向预测英语成绩,并在动机调控策略与英语成绩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高教探索杂志比较教育
美国批判性服务学习与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改进64-69

摘要:批判性服务学习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它的出现与美国社会问题的凸显和批判教育学密不可分。相比于传统服务学习,批判性服务学习强调服务学习社会政治意义的实现,致力于通过社会变革推进社会正义。为此,它以权力再分配为着眼点,强调在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建立真正的关系,倡导批判性反思。志愿服务是我国大学德育的一种实践形式,批判性服务学习对于改进志愿服务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普林斯顿大学治理的四维框架:架构、制度、运行与沟通70-74

摘要: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历程与经验表明卓越与高超的治理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所世界一流大学的治理模式都带有其自身的印记,不可简单拿来或复制,但它们都共同服务于大学这一社会组织实体,因此在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一些共性的或者共同遵守的规则或原则。本文以普林斯顿大学为例,来探讨世界一流大学治理的四维框架,即以"授权式分权"为主线的多层交错的治理架构、完备且精致的制度体系、流畅高效的行政运行机制和以专门委员会为媒介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沟通机制。这些务实的经验与做法可供我国"双一流"建设学习与借鉴。

美国高等教育内部治理的三种类型75-82

摘要:大学内部维系各权力主体之间协作制衡关系、提供相应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权力规则和组织构架被称为内部治理结构。在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内部的董事会、校长、学术委员会及其他治理主体或机构的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主权力相互交织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种动态稳定的治理结构,其模式主要有纯粹式、扁平式和混合式三类,这些治理结构下的高等教育内部治理机制又各具特色。

“院为实体”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三个方向——基于中美研究型大学的比较研究83-88

摘要:合理分置校院两级治理权力,构建"院为实体"治理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路径。从历史和现实来看,我国研究型大学存在着校院两级权责关系尚未理顺、院系内部治理水平尚不均衡、服务支撑体系尚待完善等问题。从比较教育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中国和美国研究型大学在"历史"和"制度"方面的探究和分析,我国高校在进行"院为实体"改革时应该做到三个"进一步":进一步确立权力下放、分权治理的校院两级权力分配体系,进一步强化以学术权力为主导的学院实体地位,进一步完善校内民主和社会监督的民主管理体制。

波士顿教师驻校模式:美国教师教育发展的新趋向89-92

摘要:波士顿教师驻校模式是在波士顿学区学生多样化和教师结构性短缺、教师来源单一化的供需矛盾中产生的。该模式是在波士顿学区教育督导佩赞特的倡导下,由波士顿卓越计划负责实施,波士顿公立学校系统和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提供支持。模式的运行主要包括评估波士顿学区的教师需求,招聘和面试驻校生,驻校学习,驻校生毕业并进入公立学校,对驻校教师进行职后支持等步骤。波士顿教师驻校模式经过十多年的运行,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以需求为导向培养教师,精准满足学区的师资需要;以系统的教学指导为抓手,持续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以临床学习为培养方式,有效提升教师的知能水平。

国外混合微硕士项目及其启示——以马里兰大学学院教学技术教育硕士为例93-97

摘要:2016年9月,国外十余所著名高校与世界知名慕课平台ed X共同推出了微硕士认证项目。微硕士认证项目是国外著名高校以慕课的形式推出的一系列免费的研究生水平的课程。取得微硕士认证后,学习者可以继续申请这些大学的硕士学位,微硕士认证课程也可转换为获得这些知名大学硕士学位所需学分的一部分。学习者通过混合学习的方式即慕课学习和校园学习两种学习方式获得硕士学位,这种模式具有学习灵活、速度快以及费用低等优点。本文以著名的美国马里兰大学学院提供的教学技术教育硕士认证为例,对微硕士认证项目进行了分析。微硕士认证具有实现了研究生教育模式变革、服务全球学习者、目标和针对性强以及可以进行学分转换等特色。国外微硕士认证的发展趋势包括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学分转换标准的完善以及推出更多特色的微硕士认证项目等。最后,结合我国的现状提出实现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变革、充分发挥慕课平台的非学历教育功能以及建立学分转换机制等启示和建议。

民国时期现代大学治理模式的移植与本土化——基于《国立大学校条例》的法律表达98-102

摘要:北洋政府时期,中国大学教育改革者效仿美国大学治理模式,在《国立大学校条例》中拟定了中国现代大学治理模式。《国立大学校条例》确立了由校长、教授、社会人士等利益相关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共治"治理体制,这是移植美国大学治理体制的结果。《国立大学校条例》形成了由董事会、评议会、教务会和教授会组成的"四会共治"治理结构,这是中国大学治理结构本土化的展现。

寒门家庭参与学校文化的状况——伯恩斯坦学校参与理论的应用研究103-110

摘要:已有的研究认为,底层家庭通常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子女的教育。为了探究"寒门"家庭对学校文化的参与状况,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预设编码、开放式编码、聚焦编码、选择性编码等步骤,获取关键事件和表现特征。借助巴兹尔·伯恩斯坦有关"学校参与"的理论,按照家庭是否理解学校的表意性秩序和工具性秩序的传递方法以及目的,将其分为五类:承诺型、隔阂型、规训型、生疏型和疏离型,并分析不同家庭参与类型对学生学校参与的影响。本研究发现这部分农村家庭普遍高度认同教育的工具性目的 (工具性秩序),并且将学习看作是人人应该遵守的惯例和规矩(表意性秩序),农村家庭强调的文化与学校教育的文化形态基本一致。

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对职业成熟度影响研究——基于“有调节中介模型”的实证分析111-118

摘要:通过建构"有调节中介模型",采用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对华东地区508名大学生进行实证研究,考察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对职业成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和职业价值观是职业成熟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在职业自我概念影响职业成熟度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调节变量对中介路径产生显著调节效应。教育启示:坚持"三个教育方略",实施"三位一体"的教育工程;丰富"认知教育内容",秉持"专业教育与目标职业的气质融合";深化"实践教育体验",直面"职业调适个性化的性别角色认知";关注"生活教育品质",补齐"家庭教育的职业认知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