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productive Health/Family Planning

  • 12-1400/R 国内刊号
  • 1674-1889 国际刊号
  • 1.8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是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2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病例报告、综述、读者·作者·编者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 2017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雌激素干预对去卵巢大鼠骨组织的影响93-96

摘要:目的: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PMO)模型,外源性补充雌激素,探讨雌二醇(E2)的骨保护作用及其对胞质活化T细胞核因子1(NFATc1)表达的影响。方法:12周龄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去势组(OVX组)、实验组(OVX+E2组),每组10只。OVX+E2组给予17β-E2皮下注射,其余2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16周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E2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骨组织中NFATc1表达量,微型计算机断层成像(Micro-CT)分析大鼠胫骨平台处骨密度(BMD)、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目(Tb.N)。结果:Sham组、OVX+E2组与OVX组相比,BMD、Tb.Th、Tb.N、BV/TV、血清E2水平升高,NFATc1水平下降(均P〈0.05)。结论:雌激素可能通过抑制NFATc1的表达减缓骨量丢失。

SET蛋白对精母细胞株(GC-2 spd)增殖和组蛋白乙酰化的影响97-102

摘要:目的:观察SET蛋白对GC-2 spd精母细胞株增殖和组蛋白乙酰化的影响,探讨SET蛋白调节精子形成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GC-2 spd细胞,通过精母细胞标志物乳酸脱氢酶C(LDHC)和睾丸特异激酶1(TESK1)鉴定。琼脂糖珠免疫共沉淀试剂盒检测SET蛋白与组蛋白H4的结合。分别转染空载腺病毒(Ad H1-si RNA/NS,对照组)和SET干涉腺病毒(Ad H1-si RNA/SET,干涉组),比较细胞增殖情况,荧光显微镜观察GC-2spd细胞中SET蛋白的表达;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RT-PCR)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检测m RNA以及蛋白的表达。结果:免疫荧光显示精母细胞株GC-2 spd阳性表达LDHC和TESK1;SET蛋白表达于GC-2细胞的胞核和胞质中,免疫共沉淀提示SET蛋白与组蛋白H4结合。转染SET干涉腺病毒后,核内和胞质中SET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干涉组细胞增殖明显降低,组蛋白H4乙酰化水平明显增高(P〈0.05);但组蛋白乙酰化酶(HATs)和去乙酰化酶(HDACs)m 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母细胞核内和胞浆中均表达SET蛋白;SET蛋白降调,则抑制GC-2spd细胞增殖。SET蛋白可能通过与组蛋白H4相互作用调节其乙酰化,参与调节精子形成。

本刊部分定稿文章实现数字优先出版102-102

摘要:为了缩短重点文章的报道时差,及时传播信息,本刊2012年已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签署了数字优先出版协议。凡具有部级或省市级等基金资助的论文以及本刊编辑部重点约稿文章,待定稿后,经编辑部与作者双方协商可以另签署一份数字优先出版授权协议,在纸质版出版前:以数字出版形式优先发表,供读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阅读.数字出版等同于正式出版.

宫腹腔镜联合RF导丝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98例分析103-106

摘要:目的:探讨宫腹腔镜联合RF导丝在输卵管阻塞性不孕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2月本院收治的98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分析宫腹腔镜联合检查术中输卵管阻塞的原因、评价子宫输卵管造影及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术两种输卵管检查方法的准确率,统计宫腹腔镜联合RF导丝治疗输卵管阻塞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术后妊娠结局。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98例,输卵管192条。输卵管阻塞原因以输卵管管腔粘连及周围粘连为主;术前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的准确度为54.5%,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术的准确度为85.7%。术中诊断89例输卵管阻塞患者中64例行双侧或单侧RF导丝扩通术,共扩通输卵管94条,术后总通畅率79.8%,术后随访率80.6%,活产率为45.6%。结论:宫腹腔镜联合RF导丝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可针对病因治疗,术后输卵管通畅率及妊娠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妊娠合并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107-110

摘要:目的:总结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我院)妊娠合并恶性肿瘤患者的诊治经过及胎儿、孕妇预后,探讨此类疾病特点,以降低漏诊率,提高诊疗效率和母婴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2016年诊断为妊娠合并恶性肿瘤的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妊娠合并恶性肿瘤最多的系统前4位分别是消化系统(6例,肝癌、胃癌各3例),生殖系统(5例,宫颈癌1例,卵巢癌4例),血液系统(3例,均为白血病),免疫系统(3例,均为恶性淋巴瘤)。5例患者放弃妊娠,其余孕期行肿瘤手术者3例,行化疗治疗1例,同时行剖宫产和肿瘤手术者5例。12例患者未行规律产检。初次确诊时有8例(36.4%)已处于肿瘤Ⅳ期,产后患者预后差。活产胎儿81.25%(13/16)为早产儿、75.0%(12/16)为低出生体质量儿。结论:妊娠合并恶性肿瘤需适时终止妊娠、多科室协作,早诊断是关键。

体外受精术后双胎延迟分娩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111-113

摘要:双胎妊娠中的延迟分娩(delayed interval delivery of the twin,DIDT)是指第1个胎儿自然分娩或流产后,第2个胎儿仍在子宫内继续维持妊娠数天至数周后出生。随着辅助生殖技术(ART)的发展,延迟分娩在临床上日益多见。报道1例延迟失败的病例,通过回顾相关文献,探究其失败的原因。目前延迟分娩的处理仍未达成共识,但多遵循以下原则:靠近宫颈处结扎已流产或早产胎儿的脐带,不处理其胎盘;使用宫缩抑制剂、抗生素;进行宫颈环扎;密切监护有无感染、分娩的迹象。本例患者失败的原因是未及时进行宫颈环扎,宫缩抑制剂单一,未能依据宫颈阴道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实验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延迟分娩可明显提高生后分娩胎儿的存活率,因此其已成为多胎妊娠中一胎流产或早产后处理剩余胎儿的重要措施。由于延迟分娩中母婴均面临诸多并发症风险,故应在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权衡利弊后使用。

子宫动静脉瘘的诊断与治疗探讨114-116

摘要:目的:探讨阴道出血不多的子宫动静脉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药物流产后复查超声提示子宫动静脉瘘病例的治疗方法和过程。结果:4例药物流产后诊断子宫动静脉瘘的病例中,1例因反复阴道出血,行清宫术+药物(黄体酮、益母草)治疗,效果不满意,再次行宫腔镜检查+诊刮术后好转。2例用黄体酮治疗效果满意。1例未特殊处理。4例均未出现大量阴道出血情况。结论:超声对诊断子宫动静脉瘘的准确率高。药物流产后发生子宫动静脉瘘,若阴道出血不多,不能盲目刮宫,药物治疗及期待治疗可作为一种治疗选择。若阴道出血多,子宫动脉栓塞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宫颈绒毛管状腺癌伴卵巢转移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117-119

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绒毛管状腺癌(VA)的病理特征、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措施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确诊为VA伴卵巢转移的病例资料,并综合复习及分析相关文献。结果:盆腔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增强结果示:右侧附件区8.8 cm×6.2 cm×6.8 cm肿块,信号不均匀,增强呈不均匀强化,考虑卵巢肿瘤。于2015年11月25日行腹腔镜下盆腔淋巴结切除术+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全子宫双附件切除+阑尾、大网膜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示:VA,右侧卵巢见黏液性腺癌转移,考虑宫颈腺癌转移。2015年12月6日行紫杉醇与顺铂联合(TP)化疗,化疗后放疗25次,加行腔内放疗4次。随访至今未见复发证据。结论:VA是宫颈腺癌的亚型,临床发病率较低,与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有关,临床表现以接触性出血为多见,部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检查,其预后较好。宫颈锥切术是可行的治疗方案,存在高危因素且无生育要求者,可扩大手术范围并辅以放化疗。

精子成熟过程中鞭毛蛋白的变化120-124

摘要:精子功能成熟是指精子在附睾运行过程中逐渐获得运动和受精的能力。近年来,随着基因敲除和过表达等基因功能研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发现精子鞭毛蛋白的变化与修饰在精子成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在附睾中,精子内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lyceraldehyde 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数量增加并结合至鞭毛纤维鞘上,目的是参与糖酵解过程为精子供能;又如,同样结合在纤维鞘上的激酶锚定蛋白4(a kinase anchoring protein 4,AKAP4)在附睾中发生磷酸化,介导鞭毛运动。综述精子鞭毛蛋白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鞭毛蛋白数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为进一步阐明精子运动、临床弱精子症等生理与病理机制以及阻断精子运动的男性避孕疫苗研发提供参考。

胞外囊泡分离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125-129

摘要:胞外囊泡(EVs)是由多种类型细胞释放的微小囊泡。目前研究认为EVs是细胞间信息传递的重要介质,可通过传递蛋白质、信使RNA(m RNA)、微小RNA(micro RNA,mi RNA)等改变靶细胞的基因表达、蛋白质合成等生物学功能,在组织修复、生物标记、疾病诊断等方面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分离提取EVs的主要方法有:差速离心法、超滤法和免疫亲和层析法,各有优缺点。在实际工作中,研究者常将多种分离提取方法联合应用以提高产物纯度,稳定EVs生物活性,减少提取时间。近年发现,在卵泡液和精液中存在EVs,其生物学意义及潜在的临床价值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介绍EVs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为EVs的研究提供参考。

胚胎干细胞及诱导多能干细胞在胚胎毒性研究中的应用130-136

摘要:药物对于生殖细胞或者早期胚胎的影响将会引起不孕或者种植前胚胎的发育异常,进而引起胚胎毒性或者是后代的畸形,因此药物的临床应用需要有可靠的实验数据证明其对胚胎的影响,而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C)由于其无限增殖及多向分化的潜能而作为研究药物胚胎毒性的细胞模型得到广泛应用,以ESC为基础的胚胎干细胞实验(embryonic stem cell test,EST)是获得国际认可的胚胎毒性评价的体外替代方法,但是该实验方法的快速性和准确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该细胞模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快速性和准确性的优化。新兴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 PSC),由于具有与ESC相似的增殖和分化特性,目前也被逐步应用于药物胚胎毒性的研究。

本刊文题、摘要、关键词、图表、统计学方法和符号写作规范136-136

摘要:文题:各类稿件文题要求鲜明、简洁、确切反映文章的特定内容,以20字内为宜,尽量不用缩略语[各类体裁稿件均应附英文的文题及作者姓名(汉语拼音)、作者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及邮政编码]。

超级增强子的发现与研究进展137-141

摘要:超级增强子(super enhancers,SEs)是一种由连续排列的调控元件串联形成的超长增强子,可以强力驱动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细胞中的数百个SEs控制着关键基因,决定细胞命运走向。在肿瘤发生、老年痴呆、糖尿病及许多自身免疫疾病中,均发现致病基因的表达与部分超级增强子的异常活化高度相关。现概述SEs的发现历程与基本概念,阐明超级增强子的鉴定方法,并介绍目前SEs的相关数据库。随后对SEs在胚胎干细胞、多系统恶性肿瘤、免疫相关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在妇科疾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促排卵治疗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142-145

摘要:促排卵治疗为辅助生殖技术(ART)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诱导排卵(OI)和控制性卵巢刺激(COS),广泛应用于不孕症的治疗。不同的促排卵药物和方案虽然可达到良好的促排卵效果,但会对子宫内膜容受性产生不同的影响,导致促排卵治疗的妊娠结局不尽相同。对临床工作者来说,了解促排卵治疗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有重要意义,选择合适的促排卵方案可能有助于提高不孕症患者的种植率和妊娠率。目前有众多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的良好指标,本文从子宫内膜的形态学指标、分子生物学指标等多方面综述不同促排卵药物及方案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

来曲唑应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促排卵治疗的研究进展146-149

摘要:来曲唑(letrozole,LE)是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aromatase inhibitors,AIs),为人工合成的三苯三喹类衍生物。2001年国外首次将LE正式应用于临床促排卵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生殖内分泌和代谢紊乱疾病,无排卵是其主要特征,为不孕不育的直接原因之一。临床上促排卵治疗药物首选氯米芬(clomiphene citrate,CC),但CC因一些不良反应而具有局限性。研究发现,在PCOS妇女不孕治疗中,LE可以促进子宫内膜生长,对宫颈黏液无不利影响,为胚胎种植提供良好条件;且LE在排卵率与出生率方面优于CC,在流产率、多胎妊娠率及对胎儿安全性方面LE和CC相似。因此,在PCOS妇女不孕治疗中,LE或可取代CC成为一线的促排卵药物。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辅助生殖技术治疗150-155

摘要: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不孕是其主要的临床特点之一。在经过控制体质量、调整生活方式、氯米芬和芳香化酶抑制剂促排卵治疗、低剂量促性腺激素诱导排卵后,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可能是治疗不孕的有效方法。但由于PCOS患者病因复杂,常伴有肥胖、代谢异常等,在实施ART时需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患者对药物的反应性等给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进行改善代谢状态的预处理,同时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OHSS)等并发症的出现。综合国内外文献,就PCOS的助孕现状、ART在预处理、个性化方案和预防并发症三方面的新进展分别进行阐述。

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在生殖医学中的研究进展156-159

摘要: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heparin-binding epithelial growth factor,HB-EGF)是表皮生长因子家族中的一员,是一种跨膜蛋白膜固定型HB-EGF(pro HB-EGF)。proHB-EGF在特殊的金属蛋白酶作用下可水解产生可溶性HB-EGF(s HB-EGF)。proHB-EGF不仅是sHB-EGF的前体,而且本身也是生物活性分子。proHB-EGF与膜蛋白形成复合体,此复合体定位于细胞间连接区,暗示proHB-EGF可能是通过近分泌机制实现其在细胞间的信号传导功能。在一个试管模型中,proHB-EGF表达为生长抑制活性,而sHB-EGF表达为生长激活活性。这些特性指出pro HB-EGF和sHB-EGF是通过不同的通路发挥作用。proHB-EGF和sHB-EGF在人体内的功能尚不明确,但他们在许多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HB-EGF在生殖内分泌领域的研究受到极大关注,如黄体细胞的分裂与凋亡、卵泡发育、胚胎移植等。

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的缝隙连接蛋白43及其作用160-164

摘要:子宫内膜基质细胞靠缝隙连接传递信号,在月经周期不同的激素调节下,协调一致地呈现周期性变化。缝隙连接蛋白是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上缝隙连接的基本单位。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参与了细胞生长、分化、肿瘤化、血管重塑、凋亡等过程,Cx43的正常表达是发生蜕膜反应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子宫内膜对胚胎的容受性;同时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癌等病理反应。由于目前辅助生殖技术的成功率主要受限于较低的胚胎着床率,能够区别容受性与非容受性子宫内膜的生物学标记尚不明确。因此,阐明如何诱导形成容受性子宫内膜,以及如何维持容受性变得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Cx43如何参与蜕膜反应,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关系,Cx43的信号调节通路及其与子宫内膜疾病发生的关系,分析了Cx43参与诱导容受性子宫内膜的可能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