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社
分享到: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2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综述、文摘、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男性生殖调节、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道感染等。
  • 主管单位: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4-1889
  • 国内刊号:12-1400/R
  • 出版地方:天津
  • 邮发代号:6-63
  • 创刊时间:1982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87
  • 综合影响因子:0.921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 2015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新春寄语

更上一层楼--2015新年寄语

摘要:斗转星移,岁月如歌,送走了难忘的2014年,又迎来充满希望的2015年。
5-5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述评

未婚流动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现状、挑战及发展

摘要:从未婚流动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需求的视角探讨当前面向未婚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现状、挑战及发展方向。中国流动青少年对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需求表现为:内容的广泛性、途径多样性和教育/咨询环境的私密性。当前的挑战主要包括:家庭性与生殖健康观念和知识传输基本功能缺失;农村学校性与生殖健康教育阵地沦陷;社会环境从“谈性色变”到“性开放”的强烈冲击。需从加大政策保障执行力度,在青少年学前和在学期间发挥家庭和父母在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确保青少年在义务教育阶段获得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综合化性教育,青年人的性与生殖健康促进要同就业、保健、教育及反暴力等干预相结合4个方面积极应对挑战。
6-8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读者·作者·编者

本刊定稿文章可实现数字优先出版

摘要:为了缩短重点文章的报道时差,及时传播信息,本刊2012年已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签署了数字优先出版协议。凡具有部级或省市级等基金资助的论文以及本刊编辑部重点约稿文章,待定稿后,经编辑部与作者双方协商可以另签署一份数字优先出版授权协议,在纸质版出版前以数字出版形式优先发表,供读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阅读。数字出版等同于正式出版。
8-8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专家论坛

新型口服避孕药的临床应用与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价

摘要:口服避孕药(OC)最近的发展趋势包括超低雌激素剂量、新型孕激素和多相型OC的研制与临床应用,延伸的OC给药方案等,这些进展不仅关注OC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避孕之外的益处,还重视妇女的生活方式、共存的医疗结局等。 LO MINASTRIN-FE理论上可降低长期用药与雌激素有关的不良反应,安全性会有所提高。含屈螺酮(DRSP)的Safyral不仅可以避孕,还可治疗女性经前情绪障碍、痤疮,提高女性叶酸水平。戊酸雌二醇(E2V)和有很高孕激素活性的地诺孕素(DNG)复合而成的四相OC Natazia ,可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和肥胖妇女避孕。84+7天和24+4天的给药方案1年妊娠率均比21+7天明显降低。目前关键是如何应用新的循证证据指导新型OC的安全使用。
9-12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论著

未婚流动青年性与生殖健康服务提供的困惑:来自供需双方的声音

摘要:目前中国未婚流动青年的生殖健康服务可及性不高,从供需双方来讲,未婚流动青年和医疗卫生人员都有各自的困惑。未婚流动青年对提供生殖健康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认识不足。因为隐私、医疗卫生人员态度、时间等问题,有些未婚流动青年倾向去私人诊所看病。医疗卫生人员为他们提供服务多是被动、不全面的。未婚流动青年的生殖健康问题和心理问题密切相关,往往交织在一起。通过供需双方做对比,凸显出未婚流动青年生殖健康服务提供的矛盾和误区。
13-18

未婚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观念、认知与行为特征研究--基于全国六省的定性访谈研究

摘要:目的:了解中国未婚流动青少年群体在性与生殖健康方面的知、性、行特征状况,为做好未婚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服务工作提出合理建议。方法:在全国6个省市开展定性访谈研究,通过现场沟通和交流,获取了120例中国未婚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观点、认知和行为三个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并进行定性研究。结果:未婚流动青少年在性观念上具有多元性;主要从网络、书/杂志、同学/朋友处获取了性与生殖健康方面的知识,但水平普遍偏低;相当比例未婚流动青少年有性经历,但自我保护意识却相当薄弱。结论:未婚流动青少年的成长背景、受教育程度、工作环境和流动性等方面的特点对其性知识、性行为与性道德观有深刻影响,也导致该群体中存在着普遍和严重的性与生殖健康问题。要做好针对未婚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的公共服务,社会应提供更便利的避孕工具获取渠道,加强学校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提供专门针对未婚流动青少年的公共服务。
19-22

15~24岁校外未婚青年异/同性间性行为发生状况及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了解15~24岁校外未婚青年与异性/同性发生性行为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向该人群提供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提供依据。方法:在中国6个省的城市和农村地区,对1113人校外未婚青年进行计算机辅助的自填匿名问卷调查。结果:15~18岁组和19~24岁组男性异/同性间性行为发生率均高于女性(P<0.05)。异性间性行为时,15~18岁组7.14%的女性报告首次性行为属被迫发生;15~18岁组和19~24岁组男、女性首次性行为安全措施的使用率为66.67%和40.00%及58.82%和49.11%,男性报告使性伴怀孕和女性报告怀孕的比例接近(30.00%);19~24岁组性伴个数2名及以上男性报告率高于女性(P<0.01)。同性间性行为时,15~18岁组男、女性报告平均年龄仅14岁;19~24岁组15.79%的男性报告首次性行为属被迫发生,46.15%的男性和33.33%的女性报告有2名以上性伴。多因素分析显示,男、女性与异性发生性行为共同的危险因素为看黄色制品和年龄较大(OR男分别为3.51和3.81,OR女分别为6.41和3.58);与赞成婚前性行为相比,本人不能接受婚前性行为(OR=0.18)、父母不能接受婚前性行为(OR=0.37)和朋友持无所谓态度(OR=0.47)是男性的保护因素;与赞成婚前性行为相比,自己认为婚前性行为不好(OR=0.14)和不能接受(OR=0.06)、朋友不能接受婚前性行为(OR=0.16)和不清楚朋友态度(OR=0.21)是女性的保护因素,父母持无所谓态度是女性的危险因素(OR=12.56)。结论:校外未婚青年与异性/同性的性行为及危险性行为发生率较高,并与接触过黄色制品、个人及父母/同伴的开放态度呈正相关。
23-27

上海市人工流产妇女避孕节育状况调查

摘要:目的:了解上海市人工流产妇女的避孕节育现状,探讨人工流产对象避孕节育措施使用的影响因素。方法:2013年8月—10月在上海市4家医院对寻求人工流产服务的1261例妇女进行匿名电子问卷调查。结果:近60%的流产对象为29岁及以下的妇女,未婚对象占32.6%;50%以上的对象属于重复流产。未婚者中未避孕的比例(48.0%)高于已婚者(33.9%),而避孕失败的比例(38.6%)低于已婚者(47.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已婚人工流产对象中,年龄较小者、性生活频率低者更倾向于不采取避孕措施;年轻、未婚、收入较高、有人工流产史者更倾向于使用紧急避孕药。结论:上海市人工流产妇女年龄构成年轻化,重复流产比例较高;采取避孕措施比例低与避孕失败比例高是非意愿妊娠的主要原因;人工流产对象避孕意识淡薄和避孕节育知识匮乏;应加强流产后保健服务和避孕措施尤其是紧急避孕药的使用方法指导。
28-31

流产后关爱服务的干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流产后关爱(PAC)服务的干预效果。方法:纳入611例计划行人工流产终止早孕妇女,其中304例妇女接受传统人工流产服务(对照组),307例妇女在接受人工流产服务同时接受流产后关爱服务(干预组)。术后随访半年。随访内容为2组对术后避孕方法的可接受性、续用率以及重复流产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接受流产后关爱服务(尤其是术前避孕咨询)后,35.50%流产女性选择术后即刻放置宫内节育器,而对照组仅有1例(0.33%)选择术后即刻放置宫内节育器,干预组对即刻宫内节育器放置的接受性大于对照组(χ2=125.695,P=0.000)。354例流产女性在术后6个月中接受了随访(干预组173例,对照组181例)。干预组与对照组术后即刻放置宫内节育器的续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00%vs.100.0%,χ2=0.000,P=1.000);干预组对短效复方口服避孕药的接受性大于对照组(19.08%vs.8.84%,χ2=6.936,P=0.008),但续用率则低于对照组(24.24%vs.87.5%,χ2=14.966,P=0.000)。对照组对避孕套的接受性高于干预组(73.48%vs.37.57%,χ2=44.828,P=0.000),但2组的避孕套续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3,P=0.881)。2组发生的重复流产均与使用避孕套相关的避孕失败有关,重复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4,P=0.453)。干预组发生1例术后即刻放置的宫内节育器脱落。结论:人工流产术前咨询可促进妇女术后即刻放置宫内节育器。
32-37

流产后关爱服务对未婚人工流产女性心理和术后即时避孕的影响

摘要:目的:分析流产后关爱(PAC)服务对未婚人工流产女性心理和术后即时避孕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前瞻、对照、单盲方法,将120例进行初次无痛人工流产的未婚女性随机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对照组接受常规的流产服务模式,观察组接受PAC服务模式。评估术后即时避孕的使用情况,并用Zung′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2组不同服务模式下行人工流产术前后患者焦虑程度的差异。结果:手术前,对照组SAS评分为(47.8±8.3)分,观察组为(47.6±8.2)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 h,对照组SAS评分为(45.6±6.1)分,观察组为(28.2±4.7)分,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01,P=0.000)。对照组流产后立即落实避孕措施的比例为11.67%,观察组为78.3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内流产后服务模式有助于缓解初次人工流产未婚女性的负性心理,同时对有效、即时落实避孕措施,改善女性生殖健康有积极的意义。
38-40

妊娠早期人工流产前女性阴道常见病原体感染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妊娠早期人工流产前女性阴道常见病原体感染状况及临床症状。方法:对2013年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2270例妊娠早期人工流产前妇女取阴道后穹窿分泌物,用细菌性阴道病检测试剂盒及阴道分泌物涂片镜检进行检测,同时询问患者并观察患者外阴、阴道及宫颈情况,记录是否有临床症状。结果:在2270例患者中,细菌性阴道病阳性897例(39.52%),其中有临床症状者532例(59.31%);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122例(5.37%),其中有临床症状者96例(78.69%);滴虫性阴道炎65例(2.86%),有临床症状者47例(72.31%);其中细菌性阴道病合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细菌性阴道病合并滴虫性阴道炎的检出率分别为4.23%(96/2270)和2.34%(53/2270),3种病原体同时检出率为0.93%(21/2270),合并感染者均有临床症状。结论:部分妊娠早期人工流产前女性阴道感染病原体状态下可能无症状,因此做好人工流产前常见病原体筛查有助于预防术后感染。
41-42

育龄妇女受教育程度与其对叶酸补充认知及服用关系的Meta分析

摘要:目的:利用已发表文献,采用荟萃分析方法分析我国育龄妇女受教育程度与其对叶酸补充的认知及服用情况的关系。方法:分别在Pubmed采用“folic acid”、“pregnancy”和“China”等关键词组合进行检索;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等数据库中采用“叶酸”、“妇女”等。
43-47

氯米芬供精人工授精周期妊娠率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日卵泡大小的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氯米芬诱导排卵的供精人工授精(AID)周期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卵泡直径与妊娠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氯米芬诱导排卵行AID共212个周期,根据hCG日最大卵泡直径分为:A组(18~19.5 mm)、B组(20~21.5 mm)、C组(22~23.5 mm)、D组(≥24 mm),分析比较4组的周期妊娠率。结果:4组妊娠率分别为24.39%、14.29%、18.18%、7.14%,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就本研究目前的资料分析,氯米芬周期hCG扳机日卵泡直径与妊娠率无相关性。
48-50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读者·作者·编者

本刊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摘要:本刊参考文献著录执行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排列于文后。综述参考文献要求为作者亲自阅读的公开发行的国内外文献,以30篇左右为宜,以近3年内期刊文献为主。外文文献参照PubMed格式著录。
50-50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论著

甲醛对人绒毛滋养细胞毒性的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甲醛对人绒毛膜滋养细胞活性及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9例早孕人工流产患者的绒毛组织,原代培养绒毛膜滋养细胞,分别加入50,100,150,200μmol/L甲醛处理细胞48 h。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滋养细胞活性、放射免疫法检测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以DMEM/F12培养液为对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100,150,200μmol/L甲醛染毒组的细胞活性显著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之间hC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醛达到一定浓度时(≥100μmol/L)对人绒毛膜滋养细胞的细胞活性有毒性作用。
51-52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综述

我国女性生殖健康研究进展

摘要:生殖健康是指在生命所有阶段的生殖功能和过程中,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其中涉及人口控制、可持续发展和妇女权益等问题,因而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95年提出了“2015年人人享有生殖健康”的奋斗目标,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我国妇女生殖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不同人群妇女生殖健康水平差距巨大。现从生殖健康现状、知识水平和服务可及性等方面综述不同人群妇女生殖健康研究进展,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53-55

易受孕期知晓法避孕的研究进展

摘要:易受孕期知晓法(FAMs)是自然计划生育法的一种,可用于指导妊娠或避孕。FAMs因其无需任何医疗介入、无毒副作用、不受文化宗教限制等原因,深受部分育龄人群欢迎,其避孕失败率为1%~5%。FAMs在中国的使用人群主要限于婚前性行为及新婚的育龄人群,然而中国育龄人群甚至妇产科医生对FAMs了解有限,导致有关FAMs的知识宣教不足或片面、不完整,从而导致FAMs使用不当、避孕失败率明显升高,严重损害了中国育龄女性的生殖健康。鉴于以上原因,综述了FAMs应用机制、常用方法分类、研究进展及未来研究方向和国内应用前景等方面,以促进中国育龄人群正确使用FAMs、减少非意愿妊娠发生,并推进中国生殖健康卫生事业的发展。
56-59

SOCS3基因在人类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摘要:细胞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因子3(SOCS3)是多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信号通路的负反馈调节因子。 SOCS3主要通过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JAK-STAT)通路执行其在信号转导过程中的抑制作用。近年研究发现,SOCS3与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肿瘤、炎症和过敏反应等多种疾病有关。 SOCS3或许可以作为某些疾病诊断及评估预后的分子指标,以及作为特定疾病的靶基因。
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