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社
分享到: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2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综述、文摘、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男性生殖调节、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道感染等。
  • 主管单位: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4-1889
  • 国内刊号:12-1400/R
  • 出版地方:天津
  • 邮发代号:6-63
  • 创刊时间:1982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87
  • 综合影响因子:0.921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 2013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生殖遗传新技术与生殖安全重点专题

基因组学在预防出生缺陷中的应用

摘要:中国是出生缺陷的高发国,出生缺陷总发生率约为5.6%,出生缺陷在全国婴儿死因中的构成比顺位由2000年的第4位上升至2011年的第2位,达到19.1%。遗传因素是出生缺陷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以及基因检测平台的高速发展,使得基因检测在常见的染色体异常、新生儿代谢性疾病及单基因病等出生缺陷预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体系为基础,探讨基因组学在其体系中的应用对完善中国出生缺陷的预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415-418

肿瘤患者的生育风险评估

摘要:晚婚晚育的趋势、癌症患者的低龄化、生存率和生存时间的改善让越来越多的患者和医务工作者关注如何在治疗癌症过程中保护患者的生育能力。从造成生育风险的因素、妊娠对癌症患者的影响及伦理学方面简要叙述肿瘤患者的生育风险评估方法。
419-423

遗传新技术在生殖安全中的应用进展

摘要:作为一种减少出生缺陷率,确保生殖安全的重要手段,产前诊断已经成为产科护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最近分子遗传学新技术的大力发展正在改变产前诊断尤其是非侵入性产前诊断的面貌。介绍3种遗传学新技术及其在产前诊断方面的应用,包括使用比较基因组学杂交芯片技术检测染色体结构变异,深度测序技术和数字相对突变剂量计数法在非侵入性产前诊断方面的应用,技术的快速革新和临床应用的全面开展凸显这几个遗传新技术在产前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
424-426

高通量检测技术在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

摘要:基因芯片和深度测序是两大最重要的高通量检测技术,给生物学和医学研究带来巨大的变化,在功能基因组、系统生物学、药物基因组的研究和遗传疾病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全基因组扩增技术的不断改良,高通量技术在辅助生殖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中的应用有了巨大的进展。基于微阵列技术的胚胎全染色体组非整倍体筛查及结构异常的PGD已经开始临床应用,PGD /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GS)后的临床妊娠率和胚胎植入率显著提高;基于单细胞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染色体非整倍体及单基因病诊断的临床试验也已见报道,并有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走向临床应用。
427-432

单基因病的产前诊断研究进展

摘要:单基因病是导致新生儿出生缺陷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多数单基因病患者预后不佳。对于有单基因病患儿出生史的家系,在先证者致病基因及突变类型明确的基础上,可通过产前诊断防止患儿的出生。目前,单基因病的产前诊断可分为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和妊娠期产前诊断。传统的产前诊断通过有创手术获取胎儿源性标本,准确性高,但具有一定程度的流产风险。PGD和无创产前诊断(NIPD)作为新的产前诊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传统方式的补充。综述单基因病产前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及遗传咨询的重要意义,为临床实践产前诊断的方案制定提供一定的思路。
433-437

环孢素A对滋养细胞生物学行为的良性调节作用

摘要:环孢素A(CsA)是一种强效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防治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和治疗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体外研究发现,低浓度CsA既能促进滋养细胞增殖、减少滋养细胞凋亡,也能增强滋养细胞的迁移与侵袭。体内研究发现,低剂量CsA可明显降低自然流产模型小鼠的胚胎吸收率,改善妊娠结局。这些研究结果提示,低剂量CsA对滋养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具有良性调节作用,有可能成为防治自然流产、子痫前期等滋养细胞功能异常导致的妊娠相关疾病的一种新策略。
438-441

辅助生殖技术与出生缺陷

摘要:辅助生殖技术(ART)是否增加或引发出生缺陷目前尚无定论,但ART婴儿出生缺陷的原因可能是多因素的,与自然妊娠或许不同。目前研究主要关注于ART助孕过程如促排卵、胚胎培养液、培养时长等对子代的不利影响。ART与印迹疾病的风险近年来也受到很多关注。此外,引发不孕的疾病本身也可能导致出生缺陷。应当强调,大多数ART婴儿是健康的。未来应更好地探索ART出生缺陷的分子机制,改进现有ART治疗方法,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风险,提高出生人口的素质。
442-445

妊娠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对子代的影响

摘要:妊娠合并症是产科临床上时常面临的问题,而其中又以妊娠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疾病为主,严重威胁孕产妇、胎儿、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近年来的多项研究更提示,妊娠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疾病可影响子代远期的健康,如成年期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国内外学者倾向于认为此现象为“胎源性疾病”。但目前关于妊娠合并症对子代远期健康影响的研究还很缺乏,中国更是处于研究的初始阶段。综合近几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报道,综述此领域的最新进展。
446-449

苯并芘的生殖毒性机制研究进展

摘要:多环芳烃是常见的空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烟草烟雾、煤炭燃烧、汽车尾气和室内烹调油烟,易在水体、土壤和作物中残留蓄积。苯并(a)芘是多环芳烃中最具代表性的环境有机污染物。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实验表明,苯并(a)芘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有关,如生育能力下降、不孕不育、流产、早产、胎儿生长受限及胎儿出生缺陷等,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包括影响细胞色素P450酶的代谢、改变细胞周期进程、参与DNA损伤及其抗雌激素效应等。
450-453

子痫前期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摘要:子痫前期(PE)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胎盘滋养层细胞发育障碍是其主要病因。妊娠过程中,胎盘功能不足可导致母胎界面氧化应激增高,促使胎盘过度分泌多种可溶性分子进入母体循环,诱导母体产生PE症状。胎盘合成的多种激素和因子,如血管生成因子及抗血管生成因子、2-甲氧雌二醇、心房利尿钠肽、激活素A和抑制素A,可部分反映PE胎盘的发育缺陷。近年研究发现, miRNAs和遗传因素与子痫前期发病相关。
454-458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生殖健康与辅助生殖技术

广西地区15413例产前诊断中异常核型的分析性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产前诊断中异常核型与指征的关系及异常核型胎儿的调查随访,为遗传咨询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对15413例具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妊娠妇女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经B型超声引导行羊膜腔穿刺或脐带血穿刺,经培养处理后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有220对胎儿核型异常的父母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之后进行电话随访。结果:细胞培养成功率为99.6%(15349/15413),其中羊水细胞培养成功率99.76%(11299/11326),脐带血细胞培养成功率99.1%(4050/4087)。培养成功者染色体异常占11.20%(1719/15349),其中正常多态性占8.70%(1335/15349),染色体数目异常占1.72%(264/15349),结构异常占0.79%(121/15349)。按产前诊断指征分布筛查高危的核型异常率,唐氏综合征为10.67%(879/8236),高龄妊娠为9.76%(128/1312),不良孕产史为12.27%(138/1125),超声异常为11.41%(124/1087),胎儿畸形引产为23.91%(132/552)。异常核型的胎儿中有108例来自母亲,69例来自父亲,43例为新发生。结论:高危妊娠妇女行产前诊断染色体分析有助于减少出生缺陷。
459-461

产钳在再次剖宫产协助胎头娩出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产钳在再次剖宫产时协助胎头娩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2年12月244例再次剖宫产胎头娩出困难患者,其中产钳协助胎头娩出(观察组)122例,未采用产钳助娩(对照组)122例。分析2组子宫切开至胎儿娩出时间(U-DI),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头皮外伤、子宫切口撕裂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U-DI和产后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均P<0.05),新生儿轻度窒息、新生儿重度窒息、新生儿头皮外伤、子宫切口撕裂发生率小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再次剖宫产徒手助胎头娩出困难时及时应用产钳协助胎头娩出,能有效缩短U-DI,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减少母婴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
462-463

辅助生殖技术中卵母细胞线粒体功能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摘要:提高辅助生殖技术(ART)成功率和安全性是目前ART面临的重要课题。线粒体是卵母细胞/胚胎中数量最多的细胞器,不仅为卵母细胞的成熟、受精以及随后的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转录与翻译提供能量,还与卵母细胞激活、钙振荡、凋亡程序启动等生命过程密切相关,而且胚胎中的线粒体全部来源于卵母细胞。线粒体功能的损伤也与卵母细胞老化、受精率及胚胎质量降低等密切相关。近年关于人和动物卵母细胞线粒体与ART的研究阐述了线粒体在卵母细胞成熟、受精以及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各种ART手段对卵母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以及可能的线粒体保护手段。
464-467

辅助生殖技术中基因印迹分析

摘要:人类辅助生殖临床数据已经显示,辅助生殖技术(ART)与自发流产、早产和围生期死亡、低体质量儿以及一些印迹疾病有关。在配子及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基因印迹需经历印迹擦除、重建和维持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导致胚胎发育缺陷,甚至死亡。ART恰施于这一表观遗传重编程的关键时期。因此,这些异常结局可能与ART导致的印迹基因的异常表达有关。而ART中主要的治疗手段有促排卵、体外受精、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和体外培养。这些操作通过干扰基因印迹的重建和维持,影响基因表达和表型,进而影响配子和早期胚胎的发育,从而影响子代的生长发育潜能。
468-470

PTEN与女性生殖

摘要:近年来研究发现,抑癌基因Pten及其编码的PTEN蛋白可能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等通路调控细胞的生长、分化及凋亡。在女性生殖系统中,PTEN通过PTEN-PI3K-3-磷酸肌醇依赖性蛋白激酶-1(PDK1)信号网络,不但控制原始卵泡的生存和激活、颗粒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影响卵泡的发育、生殖衰老的过程和生殖时间的长短,而且调控子宫内膜的增殖及早期胚胎的着床和发育。
471-474

人类卵子冷冻技术的进展

摘要:人类卵子冷冻作为生育力保存的一种方式,在辅助生殖技术(ART)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伦理及研究条件的限制,卵子冷冻技术一直发展缓慢。近年,随着冻融技术及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ICSI)的发展,卵子冷冻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玻璃化冷冻因其简单、细胞损伤小、复苏存活率高正在逐步取代慢速冷冻法,被大多数生殖医学中心所采纳。但卵子冷冻保存过程中仍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及卵子冷冻损伤,液氮紫外线消毒、蒸气氮存储系统或封闭载杆可以防止交叉感染,相对于慢速冷冻法,玻璃化冷冻在减少卵子冷冻损伤方面更有优势。
475-477

雄性生殖细胞冷冻保存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单精子及精子细胞卵胞浆内显微受精技术的发展,雄性生殖细胞冷冻保存技术已成为辅助生殖技术的重要内容,为男性因素不育患者的临床助孕提供了物质保障基础。目前,雄性生殖细胞冷冻方法包括程序化冷冻和玻璃化冷冻;冷冻保护剂可有效降低细胞的冷冻损伤,根据其特性分为渗透性保护剂和非渗透性保护剂两大类;冷冻载体中冷冻环、冷冻叶片等应用较广泛。雄性生殖细胞冷冻的效果与冷冻方法、冷冻保护剂和冷冻载体等密切相关。
478-480

天然抗氧化剂在人精液冷冻保存中的应用

摘要:精液的冷冻保存是辅助生殖技术的基础,但精液冻融过程会产生过多的活性氧自由基(ROS),破坏精子的生理结构,使其质量下降,造成受精能力下降。目前,有些研究开始关注抗氧化剂在精液冷冻保存过程中的保护作用。其中一些来源于植物的天然抗氧化剂(如白藜芦醇、槲皮苷、染料木黄酮等),这些物质的来源广泛,抗氧化能力非常高,而且毒性较低,可以有效抑制精子冻融后ROS的产生,减少精子在冷冻过程中受到的氧化损伤,从而保护精子的活力和遗传稳定性,可以作为冷冻保护剂的添加成份用于改良精子的冷冻保存。
481-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