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社
分享到: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2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综述、文摘、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男性生殖调节、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道感染等。
  • 主管单位: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4-1889
  • 国内刊号:12-1400/R
  • 出版地方:天津
  • 邮发代号:6-63
  • 创刊时间:1982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87
  • 综合影响因子:0.921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 2012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转化医学时代的生殖医学研究重点专题

转化医学时代的生殖医学研究——挑战与展望

摘要:转化医学是一个理念及研究战略,不是一句口号和一个标签,人民的公共卫生需求是转化医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当前中国生殖医学的研究重点领域包括:避孕节育,不孕不育,辅助生殖技术,出生缺陷与出生质量,生殖系统疾病以及环境对生殖健康的影响。转化医学的关键在于转化,包括从临床需求转化为基础研究课题,也包括将基础研究的结果转化为临床诊疗新途径。当前辅助生殖技术的转化医学研究中有3个重点:①如何提高辅助生殖技术的成功率。②如何减少辅助生殖技术对母体和子代可能带来的风险。③如何建立辅助生殖研究与应用中的伦理规范。
327-329

全国首次“精液分析质量控制”培训班在南京召开

摘要:为学习贯彻WHO《人类精液检查与处理实验室手册》(第5版)的新标准和新要求,由江苏省医学会男科学分会主办、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精液分析质量控制培训班"于2012年7月26—29日在南京召开。来自全国20个省和直辖市的98名学员参加此次培训,
329-329

辅助生殖技术中的月经周期与卵巢周期的新理念

摘要:月经周期反映周期性卵泡发育、排卵及黄体形成的过程,该过程受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内分泌调节,这一生理调节过程是非常精确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调节的精确度逐渐下降,对于年长妇女进行辅助生殖技术(ART)显得更为重要。从近年ART的实践观察卵泡发育与排卵体现卵巢周期比传统的月经周期更具挑战性。一种新的技术即月经期或黄体期可以随时取卵,以提高妊娠率。
330-331

中国辅助生殖技术发展现状

摘要:中国辅助生殖技术在近30年里发展迅速,应用范围和技术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并结合中国国情和尊重传统理念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条例。今后,我们必须集思广益,反思中国辅助生殖技术发展状况及监督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规范、完善辅助生殖技术的管理,加强辅助生殖技术的规范化培训,调整技术发展的目标,切实保障中国辅助生殖技术有序健康发展。
332-333

生殖安全研究进展

摘要:生殖安全的理念在2005年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成立大会上提出至今,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前所未有的关注。胚胎源性疾病的新概念已在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ART致胚胎源性疾病机制研究"中立项开篇探索。辅助生殖技术(ART)涉及的超促排卵、体外受精、体外培养、配子/胚胎冻融、卵裂球活检等非生理性的过程,引发了相应的"生殖安全性问题"。其可能与高流产率、早产、先天畸形、低出生体质量等不良健康风险、遗传病、染色体异常、表观遗传修饰异常、神经系统发育异常、肿瘤等成年期疾病发生有联系。除了ART本身,亲代生殖障碍相关疾病可通过干扰分子表达、信号通路等影响配子发生、受精、胚胎发育及着床。亲代妊娠期并发症引起的宫内环境异常可能通过干扰基因、蛋白表达导致子代迟发性疾病的发生。亲代感染性疾病则可通过配子垂直传播给子代,影响子代健康。生殖安全还依赖于环境安全,环境中各种有害因素包括物理和化学因素均可能对生物生殖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334-340

肿瘤生殖学——一门崭新的交叉学科

摘要:肿瘤生殖学是肿瘤学与生殖医学交叉的一门新兴学科,其研究目的是实现延长患者生命和保存生育能力的平衡。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肿瘤患者的转归和预后已经得到了较大改善。年轻癌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接受的放疗和化疗造成的生殖毒性是诱导其不孕的两个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如何保证年轻患者的生育力,如何对妊娠期间肿瘤患者进行治疗和生育保护,应引起肿瘤学、生殖医学、放射医学及基础医学等多学科的重视和协助研究,使肿瘤生殖学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341-343

颗粒细胞与卵母细胞发育

摘要:颗粒细胞在卵母细胞发育、成熟中起着重要的营养及信号传导作用,同时卵母细胞对颗粒细胞的分化及发育也起着中心调节作用。研究颗粒细胞的基因表达改变可以对卵母细胞发育的微环境进行评估。颗粒细胞基因差异表达可能与卵母细胞质量有关,有可能通过对颗粒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分析,寻找卵母细胞及胚胎选择的生物标记,以提高体外受精的受精率、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降低流产率。
344-347

胚胎活检对其发育潜能的影响

摘要:随着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技术的日益普及,胚胎活检的安全性也备受关注。胚胎的活检时机、透明带打孔的方法等均可能对胚胎后续的发育造成一定的影响。目前的研究主要关注活检后到植入前囊胚阶段的发育,以及出生到幼儿期(2岁)的生长发育,但对成人后的远期安全性问题尚缺乏数据。
348-348

体外培养胚胎生命力的评估

摘要:种植前胚胎发育能力决定妊娠结局。形态学评估作为无损伤技术,是辅助生殖领域最为常用的评价着床前胚胎活力的方法。完善的胚胎形态学评分标准的建立有利于胚胎发育与种植潜能的预测,为临床妊娠提供保障。每个发育阶段胚胎都有其专有特征,很难单一瞬间辨别出能发育到植入阶段的胚胎,应建立连续胚胎评分系统,将原核评分、早期卵裂及分裂期胚胎评分合计,以选择合适的胚胎进行移植。由于形态学参数并不能够准确反映胚胎的发育潜能,形态学评估指标的精度仍不足够。胚胎研究工作者一直致力于探索能够客观评价胚胎发育潜能的检测手段和观察指标,以期准确评估胚胎的生命力,指导临床方案的调整,同时挑选出发育潜能强劲的优质胚胎进行移植,有效提高辅助生殖技术的临床妊娠结局并减少多胎妊娠。
349-350

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在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

摘要: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是在体外受精过程中,对具有遗传风险患者的卵裂期胚胎或囊胚进行细胞活检和遗传学诊断,以选择移植正常的胚胎,从而获得健康的婴儿,是辅助生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方法被用于PGD的单细胞诊断。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 array)是近年来用于PGD诊断的一种新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具有诊断快、可同时诊断46条染色体、分辨率高、可检测单亲二倍体、不受异常染色体类型限制、可追溯种植胚胎来源及异常胚胎额外染色体的来源等优势,同时也在辅助生殖的其他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351-353

对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的不同接受程度及伦理争论

摘要: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自1990年第一次应用于患有肾上腺脑白质不足和神经发育迟滞伴性遗传的两对夫妇之后,逐步得到推广。然而其伴随的争议也不绝于耳。目前对于PGD的医学应用已得到世界各国广泛认可,而对于其非医学应用是否可被社会所接受还存在广泛的伦理学争议。针对PGD技术的不同接受程度及其引起的部分热点伦理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希望为考虑进行PGD的患者及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354-358

各种控制性卵巢刺激方案中诱发排卵的特点及运用

摘要:自然月经周期中,黄体生成激素(LH)峰值对于卵子的成熟、排卵及黄体支持均有重要的作用。在控制性卵巢刺激(controlled ovarian stimulation,COS)周期中,临床上使用外源性药物达到与自然周期内源性LH峰值相同的效果;不同的COS方案使体内的内分泌环境处于不同的状态,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降调节的周期中,垂体失去反应性,只能使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或重组LH(rLH)诱发排卵(trigger);在拮抗剂方案中,高危患者使用GnRHa trigger以降低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发生,但会明显降低活产率,增加流产率,需加强黄体支持以避免;在其他未使用垂体降调节的方案中,需根据具体的后续临床处理选择trigger药物。
359-361

实验室对特殊病例胚胎移植方式的选择

摘要:随着辅助生殖技术(ART)的不断进步,临床妊娠率也在逐年上升;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多胎妊娠尤其是三胎及三胎以上的妊娠居高不下。多胎妊娠母婴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概率显著增加。目前国内外接受体外受精(IVF)治疗的患者都是自费的,为了提高妊娠机会,患者往往倾向于移植较多的胚胎,然而在临床实践中风险总是与收益并存,为使IVF的结局最优化,应该在保证临床妊娠率的前提下将风险降至最低。另外在胚胎挑选方面仍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因此针对不同的患者建立个性化的移植方案尤为重要。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反应正常且优胚较多(≥6)的患者采用囊胚移植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临床妊娠率并且可显著地降低多胎妊娠率;对于无优胚周期的患者采用囊胚移植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移植率;对于高龄患者辅助孵化(AH)可以改善其临床结局;对于高反应患者,囊胚解冻周期移植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362-364

反复体外受精失败的因素分析

摘要:目前对反复体外受精失败(repeated IVF failures)的定义尚不明确,反复IVF失败涉及的因素多而复杂,主要受配子质量、胚胎质量欠佳、子宫内膜容受性减低以及多重因素的交互影响。全面筛查相关因素并针对性处理,可有助于提高胚胎着床率和临床妊娠率,改善反复体外受精失败患者的预后。
365-368

抗精子抗体检测的临床重要性

摘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精子表面抗精子抗体(ASAB)的检测方法有混合抗球蛋白结合试验(MAR)、免疫珠试验(IBT)和精子-宫颈黏液接触试验(SCMC)等。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检测活动精子表面的抗体,而且能检测各种体液中的抗体,如血清、精浆和宫颈黏液等。输精管结扎后的男性是研究ASAB很好的模型。输精管结扎后男性的近睾端附睾液中的精子和输精管吻合后的精液中的精子都存在ASAB。通过回顾ASAB的发生与男性生殖道感染、精索静脉曲张和隐睾的关系,综述对男性不育患者进行ASAB检测的重要性。
369-372

如何通过精子选择获得最佳妊娠率

摘要: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RT)中获得成熟、细胞结构及DNA完整、无凋亡的精子是改善ART妊娠结局的重要环节。利用精子大小和表面电荷制作的电泳微流精子分离仪等可以快速获得细胞膜成熟的精子;利用凋亡精子的细胞膜表面磷脂酰丝氨酸外显化与膜连蛋白Ⅴ磁珠结合,优选无凋亡的精子;精子胞浆膜上透明质酸结合位点的形成是精子细胞膜成熟的标志,应用该特性可筛选细胞膜成熟精子;超高倍显微镜的发明和应用,为分辨精子亚细胞器提供了便利;SperMagic在促进精子运动、提高精子受精能力及ART妊娠率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利用以上方法处理精子,与常规密度梯度离心法比较,在受精率、胚胎质量以及妊娠率等方面各有不同。寻找到能够提高ART妊娠结局的理想精子任重而道远。
373-377

男性不育的辅助生殖技术治疗

摘要:男性不育的辅助生殖技术(ART)治疗应该是从夫精人工授精开始的,早期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主要是针对治疗女性因素特别是输卵管因素引起的不孕,男性因素引起的不育治疗效果相对较差,原因是精子活动力过于低下IVF的受精率低。1988年Gordon与Talansly采用生化方法在透明带上打孔、Cohen采用机械方法切除部分透明带技术获得妊娠。这些方法部分克服了受精障碍,但是单精受精率低,多精受精率高;临床妊娠率偏低,仅10%左右,大大限制了这些技术的推广。直到1992年比利时Palermo等将单个精子直接注射到成熟的MⅡ期卵细胞的胞浆内获得了妊娠,才迎来了男性不育治疗的革命性突破。ART已成为治疗男性不育的重要手段,但不应作为男性不育治疗的首选,而是常规治疗方法无效时的备选方案。在不同ART方法的选择上,也应遵循安全的原则,首先考虑损伤小的技术,其次才选择风险大、费用高的技术。采用ART治疗男性不育,应该在客观评估男性生育能力的基础上进行。选择ART方法还要结合女方因素综合考虑,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378-380

男性不育的遗传咨询及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策略

摘要:遗传异常是导致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常见的导致男性不育的遗传异常有:染色体核型异常、Y染色体微缺失、精子DNA完整性异常等。不同类型染色体核型异常在进行遗传咨询及选择治疗方式上会有所不同:对于染色体多态性,在遗传咨询时可解释为染色体非病理性改变;对于染色体平衡易位,不同个体的遗传风险不一,多数患者精子染色体正常或平衡的比例要远高于理论值,实际出生异常染色体病患儿的概率低于理论值。通过常规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技术或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技术治疗,可提高染色体平衡易位患者的生育率;对于染色体倒位、臂内倒位患者产生重组精子的比例很低,与染色体正常人群并无明显差异。臂间倒位对生育的影响可依据倒位片段大小不同来判断,或进行精子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评估异常重组精子的比例,为患者选择辅助生殖技术(ART)治疗方式提供依据;最常见的性染色体数目异常是克氏综合征,通过激素替代治疗加上睾丸组织切取术(TESE)和ICSI技术的联合使用,大多数非嵌合型的克氏综合征患者可获得健康的后代。Y染色体微缺失可通过ICSI生育下一代,其胚胎发育情况及临床结局等指标与非缺失患者一致,但这类患者应行PGD尽量选择女婴以达到优生目的。精子DNA完整性对男性不育的临床评估意义还不是很清晰,通过抗氧化治疗可减少精子的氧化损伤,可提高精子DNA的完整性。其他与男性不育相关的遗传病如先天性双侧输精管缺如、先天性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不足、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不动纤毛综合征和圆头精子症等均可能与相关基因突变有关,所以患者配偶有必要进行相关基因的诊断,并通过PGD或产前诊断防止患儿的出生。
381-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