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sychiatry

  • 43-1457/R 国内刊号
  • 1673-2952 国际刊号
  • 2.88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国际精神病学是中南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4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国际精神病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综述、临床研究、护理园地、病例报告

国际精神病学 2018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专家论道
核心基因的重要性193-193

摘要:从本期始,我们将陆续刊登国内外本学科的知名专家的新的文章,体裁不限,长短亦不论,旨在为广大的临床工作者及研究者提供研究和实践的经验与思路,拓展大家的视野。并期望国内外的各位学者不吝赐稿,与本刊共同开拓一个新颖活跃、别开生面的学术园地。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综述
PET在自杀研究中的应用进展194-197

摘要:自杀已成为国内外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受到国内外广泛的关注。但因自杀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预测自杀行为非常困难。PET能深入分析自杀者脑功能障碍,对自杀行为的早期发现、预防和干预等相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miRNAs在精神疾病中的研究进展198-200

摘要:miRNAs在神经发育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参与调控神经生长以及神经可塑性等多个方面,已有的研究表明在各种精神疾病模型小鼠的大脑组织和精神疾病病人尸检大脑组织都存在miRNAs表达水平的异常,最近有关精神疾病患者外周血miRNAs表达水平的研究已成为一热点,研究同时发现miRNAs与各种精神疾病的药物疗效及耐药性等方面存在一定联系,有望成为精神疾病的生物标记物及新的治疗靶点,因此本文就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201-204

摘要:概括近五年国内外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及治疗靶点的热点研究,归类介绍神经递质异常、基因位点与表观遗传学、免疫异常、神经发育异常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相应潜在的治疗靶点。

探讨烟酸缺乏症可能导致精神分裂症的病理机制205-207

摘要:烟酸缺乏症会出现多种精神症状,以往研究表明,烟酸强化治疗可用于精神分裂症。本文回顾三种烟酸缺乏症导致精神分裂症的病理机制:(1)烟酸缺乏导致神经退行性病变(2)烟酸缺乏造成膜磷脂不足假说(3)烟酸缺乏导致肾上腺素红蓄积假说,进一步探讨烟酸强化治疗精神分裂症。

氧化应激与精神分裂症的研究现况208-210

摘要:大量的研究表明氧化应激是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机制之一。在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即可观察到氧化应激指标升高以及抗氧化系统受损,高氧化状态导致机体组织如脂质、蛋白以及核酸损伤,无论是首发还是服药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中都可观察到氧化抗氧化系统失衡,提示氧化应激存在于精神分裂症中。抗精神病药物在改善精神分裂症临床症状的同时也会对氧化应激起到一定影响,抗氧化剂作为抗精神病药物的增效药物对精神分裂症临床症状的改善也有一定的疗效,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抗氧化剂或许可以作为精神分裂症的一种新的有效治疗策略。

IL-23/IL-17免疫轴在精神分裂症中的作用211-212

摘要:精神分裂症是一组多因素致病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与遗传、免疫等相关,IL23白细胞介素23/IL17等免疫因子与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有关,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就IL23与IL17的结构、功能及其在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临床相关性进行综述。

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在精神心理问题中的研究进展213-216

摘要:综述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在精神疾病人群、心理亚健康人群、妊娠人群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外周生物学预测指标217-219

摘要:自杀是由多种危险因素导致的复杂的现象,包括神经生物学改变和心理社会因素等。在抑郁症患者中,自杀是常见而严重的症状。已有很多研究表明在抑郁症患者中自杀风险与多种生物标志物有相关性,特别是与5-羟色胺系统和HPA轴系统关系密切,还有一些神经递质、神经营养因子和脂质代谢产物也显示与自杀风险相关。本文对抑郁症自杀风险的外周生物学预测指标进行综述。

孤独症谱系障碍行为与发展干预训练的研究进展220-222

摘要: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类早期脑神经发育障碍,具有两大核心症状,一是语言与交流障碍,二是重复刻板行为及狭窄的兴趣。针对孤独症谱系障碍不同方面的核心损伤进行行为与发展干预训练,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本文就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行为与发展干预训练的研究现状及未来方向作一综述。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睡眠质量测量工具研究进展223-226

摘要: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睡眠问题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其常见的失眠、睡眠呼吸障碍、异态睡眠等问题对儿童疾病表现及生活质量均产生明显影响。研究中常采用睡眠质量测量工具包括主观测量工具(睡眠质量调查量表)及客观测量工具(睡眠监测仪器)。本文将通过国内外相关研究对各项测量工具进行分析介绍,为今后研究工具的选择提供参考。

强迫症认知行为团体治疗疗效的研究进展227-229

摘要:认知行为团体治疗应用在强迫症人群已有了大量临床研究,结果证实其疗效与个体认知行为治疗效果相当,可以显著改善强迫症状,与药物结合可以进一步提高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论著
首发未治精神分裂症神经系统软体征与脑内神经生化代谢物的相关性研究230-232

摘要:目的探讨首发未经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前脑内神经生化代谢物质的特点及其与神经系统软体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组纳入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诊断标准的首发未治精神分裂症患者33人(男19人、女14人)。对照组为健康成人33人(男14人、女19人)。选取部分额、颞叶功能测试量表评定其神经系统软体征。采用单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检测左侧前额叶和丘脑N一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A)、胆碱复合物(Cho)、肌酸复合物(cr)与磷酸化肌酸复合物(Cr2)的水平,并计算NAA/Cr值、Cho/Cr值、Cr2/Cr值、NAA/Cho值。结果研究组左侧前额叶Cr2/Cr值(1.15±0.87)显著高于对照组Cr2/Cr值(0.72±0.46)(P〈0.05)。NSS量表总分研究组(10.33±5.07)显著高于对照组(4.18±2.15)(P〈0.05)。研究组NSS总分与左例前额叶Cr2/Cr值呈正相关(P〈0.05),与左侧前额叶NAA/Cho值呈负相关(P〈0.05)。结论首发未治精神分裂症神经系统软体征明显,提示可能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缺陷,其脑内部分神经生化代谢物与神经系统软体征存在相关性。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脑源性营养因子与脂肪细胞因子及认知功能相关性分析233-236

摘要: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脑源性营养因子与脂肪细胞因子及认知功能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8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首发组、80例停药〉30d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复发组和80例本院家属健康自愿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和对比3组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血清脂联素(APN)、激素结合蛋白(SHBG)、瘦素(LEP)、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和认知功能。分析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BDNF与脂肪细胞因子及认知功能相关性。结果首发组和复发组研究对象血清BDNF和APN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EP、SHBG和RBP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O.05)。首发组和复发组研究对象WMS—IV、WAIS—IV各项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BDNF水平与APN呈现正相关性(P〈0.05),与LEP、SHBG和RBP4均呈现负相关性(P〈0.05),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BNDF水平与各项认知功能呈现正相关性(P〈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BDNF水平与血清脂肪因子水平及认知功能具有相关性,低表达BNDF可能是首发或复发精神分裂症的危险因素。

外周血氧化应激因子、IL-6、S100-β、NT-3与精神分裂症症状的相关性237-239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SP)患者临床症状与外周血氧化应激因子、IL-6、S100-β、NT-3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50例SP患者以及30例体检正常人员,分别设为观察组与对照组。通过SP精神症状(PANSS)评分将观察组分为阳性症状组与阴性症状组,检测相关外周血氧化应激因子水平,并检测血清相关蛋白因子的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阳性症状组一般症状评分与阴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PANSS总分、阳性评分、阴性评分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症状组除脂质过氧化物(LPO)、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外均与阴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D、GSH—Px、NO、IL-6、S100-β、NT-3均无显著性差异;阳性症状组与阴性症状组血清钙结合蛋白(S100-P)、神经营养因子3(NT-3)无显著性差异(P〉0.05),阳性症状组与阴性症状组白细胞介素6(IL-6)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指标中,一氧化氮(NO)浓度与SP患者PANSS总分、一般症状分成负相关(P〈0.05)、SOD与SP患者PANSS总分、一般症状分成正相关(P〈0.05),NT-3与阳性症状纽患者一般症状分成正相关(P〈0.05),其余指标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精神分裂的发生及发展可能与氧化应激因子、IL-6、S100-β、NT-3有关,且精神症状与SOD、NO以及NT-3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缓解期事件相关电位检查结果比较240-242

摘要: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前后事件相关电位(ERP)的变化。方法对64例诊断符合ICD-10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前进行ERP检查,经药物治疗症状缓解后再进行一次检查,比较治疗前后ERP变化,并与35名健康对照纽比较。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失匹配负波(MMN)潜伏期延迟大于健康对照组(t=4.8—4.9,P=0.000),信息综合(N2)、认知形成(P300)潜伏期延长大于健康对照组(t=3.73—6.63和t=7.25—14.76,P〈0.05和P〈0.001)。缓解期p300潜伏期延长小于治疗前(t=4.25—5.15,P=0.000)和仍大于健康对照组(t=5.32—8.60,P=0.000).N2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1,1.89,P〉0.05);MMN治疗后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5,1.91,P〉0.05)和仍大于健康对照组(t=4.84,4.93,P=0.000)。缓解期顶部电极N2与p300潜伏期延长呈具有统计学意义正相关(r=0.264—0.366,P〈0.05,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失匹配负波潜伏期延迟,信息综合潜伏期延长,认知形成过程潜伏期延长;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症状缓解后,认知形成有较明显改善,但与健康人群仍有较大差距;负性情绪、信息综合能力无明显改善。信息综合潜伏期延长程度对疗效具有一定预测效应。

Nesfatin-1对小鼠胃癌模型抑郁情绪、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243-246

摘要:目的探讨Nesfatin-1对小鼠胃癌模型抑郁情绪、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18只小鼠前胃癌细胞(MFC)的615-小鼠皮下移植瘤动物模型。造模5天后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NSG)、Nesfatin-1低剂量组(NESLD)、Nesfatin-1高剂量组(NESHD),连续尾静脉注射7天。用旷场试验(OFT)、强迫游泳试验(FST)、蔗糖偏好试验(SPT)评价小鼠的行为。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来检测血浆Nesfatin-1的浓度,WesternBlot技术来检测海马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含量。结果NESHD及NESLD组水平移动距离及直立次数均显著小于NSG组(P〈0.05);NESHD组FST不动时间显著长于NSG组(P〈0.05)。血浆Nesfatin-1NESHD组显著高于NSC组(P〈0.05),海马BDNF水平显著低于NSG组(P〈0.05)。结论尾静脉注射Nesfatin-1可以引起胃癌小鼠的抑郁样行为,且可以降低海马BDNF水平,但是对摄食量、体重增量、瘤重无明显影响。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临床研究
258例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药物治疗现状247-249

摘要:目的了解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现状。方法调查2010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258例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药物治疗情况。结果单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186例(72.1%),两种抗精神病药物联用72例(27.9%)。单用利培酮66例(25.6%),奥氮平56例(21.7%),阿立哌唑35例(13.6%)。男性使用利培酮多于女性、使用阿立哌唑少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905,8.380,均P〈0.01)。舍用抗抑郁剂48例(18.6%),合用情绪稳定剂16例(6.2%),合用苯二氮卓类药物(BZD)32例(12.4%),不同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6—1.482,均P〉0.05)。结论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以单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为主。使用利培酮和阿立哌唑存在性别差异,少部分患者联合两种抗精神病药物,部分患者合用抗抑郁剂、情绪稳定剂和B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