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sychiatry

  • 43-1457/R 国内刊号
  • 1673-2952 国际刊号
  • 2.88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国际精神病学是中南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4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国际精神病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综述、临床研究、护理园地、病例报告

国际精神病学 2017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英文论著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sychiatric Symptoms and Cognitive Functions in Different Mental Disorders385-388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专家论坛
精神疾病的遗传学研究的当前实践389-391

摘要:在简要回顾影响遗传研究结果的主要因素后,我们总结了在设计精神疾病的遗传学研究时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首先,研究需要足够大的样本量,以及一个适当的、衡量统计学显著性的阈值。其次,严格的质量评估,协变量和群体结构的控制,以及结果的可重复是避免假阳性的关键。另外,数据共享应得到推广,以实现强有力的大数据分析。最后,功能研究将逐渐被纳入遗传学研究,以提高遗传学研究的质量和加强对统计学关联研究结果的生物学解释。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综述
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392-394

摘要:精神分裂症被认为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其前驱期症状不具有特异性,对有前驱期症状的高危人群的评估标准主要综合了遗传因素与前驱期综合征表现及严重程度,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超高危人群存在脑结构和功能异常改变,根据这些异常对超高危人群进行临床诊断评估及病理机制探索,这对早期识别超高危人群,降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改善预后,减轻疾病的治疗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精神分裂症的平滑追随眼动研究进展395-397

摘要:平滑追随眼动(Smooth pursuit eye movements,SPEM)过程是一种慢速的眼球运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试者被要求保持自己的眼球运动速率与指定目标的运动速率一致,从而使目标能被稳定地定位在自己的视网膜上。大量研究结果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平滑追随眼动过程受损,不能平稳地追随目标。本文介绍平滑追随过程的一些基本概念及不同阶段,并综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不同追随阶段的异常表现,以及这些异常表现的可能神经基础。同时就未来研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论著
抑郁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BDNF水平与抑郁焦虑症状、TG的相关性398-400

摘要:目的 研究抑郁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血清三酰甘油(TG)的变化,并探讨BDNF与抑郁焦虑症状、TG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抑郁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90例为A组,选择同期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90例为B组,选择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人群9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浆BDNF浓度,应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TG水平,使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抑郁焦虑症状。分析3组血浆BDNF、TG水平以及HAMD、HAMA总分之间的差别,并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A组HAMD总分、HAMA总分均明显高于B组、C组,3组HAMD、HAMA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浆BDNF含量明显低于B组、C组,3组血浆BDNF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清TG含量明显高于B组、C组,3组血清T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A组抑郁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BDNF与HAMD评分(r=-0.806,P〈0.01),HAMA评分(r=-0.824,P〈0.01)以及TG呈负相关(r=-0.713,P〈0.01)。结论 抑郁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BDNF水平比较低,且与抑郁焦虑症状、TG水平相关。

双相障碍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6(IL-6)等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401-403

摘要:目的 观察双相障碍患者治疗前后IL-6等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双相障碍患者92例,采用YMRS量表、HAMD量评估,分为双相狂躁组(n=64)与双相抑郁组(n=28),并选择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并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前,三组血清IL-2、IL-1β水平对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相狂躁组及双相抑郁组患者的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双相狂躁组患者的IL-6水平、YMRS评分及双相抑郁组患者的IL-6水平、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双相狂躁组与双相抑郁组患者治疗前后的IL-6水平与HAMD、YMRS评分之间对具有正相关(P〈0.05)。结论 双相障碍患者的发作与血清IL-6水平具有相关性,提示IL-6诱导的免疫功能异常。

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认知功能分析404-405

摘要:目的 探索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的心理推测能力。方法 选取2013年11月至2016年1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同期在社区招募100名健康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人员的认知评估量表(MAS-A)、错误信念任务以及心理理论图片任务(To M-PST)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MAS-A总分(8.94±3.2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MAS-A总分(23.46±3.26)(P〈0.05)。观察组的错误信念任务出错例数为89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出错例数4例(P〈0.05)。观察组的To M-PST总分(48.96±2.7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To M-PST总分(78.58±3.38)(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超高危群体的心理推测能力受损。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临床研究
影响首发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406-410

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首次发病的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年龄≥60岁)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首次发病的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25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出院后随访1年时的大体评定量表(GAS)评分将患者分为A组(预后不良组,GAS〈61分,n=71例)和B组(预后良好组,GAS≥61分,n=185例),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差异,并利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影响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提示两组患者在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家庭经济收入、高血压、代谢综合症、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泌乳素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家庭经济收入偏低、合并高血压、代谢综合症、血清hs-CRP≥7 mg/L、D-二聚体≥400μg/L、泌乳素≥30μg/L是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年龄≥60岁)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首次发病的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情况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庭经济收入偏低、合并高血压、代谢综合症、高水平血清hs-CRP、D-二聚体、泌乳素等是其独立影响因素,应当引起临床中高度重视。

精神分裂症恢复期复发影响因素的研究411-413

摘要: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2年~2013年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八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192名患者为对象,随访3年,了解患者恢复期的复发情况,运用自制的调查问卷收集患者基础资料、临床资料,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精神分裂症复发影响因素。结果19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3年内复发93例,复发率48.44%,多因素分析发现男性,家庭支持一般、差,未婚、离婚,偏执型患者,病程〈1年,有精神病家族史服药不依从是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危险因素。尤其是有精神病家族史(OR=4.837,95%CI:2.514~7.326),服药不依从(OR=3.159,95%CI:1.745~4.467)是精神分裂症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受到遗传、服药依从性、家庭环境、疾病的病程、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应该针对上述因素来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复发。

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414-416

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9月期间在石家庄市第八医院住院达临床痊愈出院的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自制复发调查表随访追踪三年,分析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的相关因素,为预防复发提供依据。结果 最后完成随访的患者(151例)其3年的复发率为74.8%,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复发的相关因素依次为性别、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依从性,其中药物的依从性是影响复发的最危险性因素。结论 影响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的因素较多,但男性、较多的药物不良反应,间断服药或停药是患者复发的高危因素,其中提高药物的依从性是预防复发的最重要因素。

米诺环素联合利培酮对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及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机制417-419

摘要:目的 探讨米诺环素联合利培酮对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及认知功能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利培酮+安慰剂,观察组:米诺环素联合利培酮。两组均治疗16周,比较两组的有效率、阴性症状、认知功能及血清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86.0%)高于对照组(67.4%)(P〈0.05);治疗后观察组SANS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中文版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MCCB)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1β、TNF-α低于对照组,BDNF高于对照组升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9%、18.6%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米诺环素联合利培酮可有效治疗早期精神分裂症,可能通过降低IL-1β、TNF-α、升高BDNF水平而改善患者阴性症状及认知功能。

帕利哌酮缓释剂治疗首发、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社会功能改善的作用420-422

摘要:目的 探讨帕利哌酮缓释剂对首发、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其社会功能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首发组)和20例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组)作为本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均采用帕利哌酮缓释剂进行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前、治疗2周、4周和8周后的阴性与阳性症状量表(PANSS)、治疗前后的社会功能改善(PSP总分)、临床疗效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PANSS量表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2周、4周和8周后,首发组患者间的PANSS总分、阴性症状、阳性症状及一般病理量表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显著(P〈0.05);复发组患者的PANSS总分、阳性症状及一般病理量表评分亦比治疗前低(P〈0.05),但阴性症状治疗2周时差异不明显,但在治疗4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的PSP总分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发组的临床显效率和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与复发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帕利哌酮缓释剂治疗首发、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阳性症状的疗效均较为显著,同时可以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

丙戊酸镁增效治疗残留型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423-426

摘要:目的 探讨丙戊酸镁(MV)增效治疗对残留型精神分裂症(RS)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90例RS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AP)联合MV(MV))和对照组(单用AP),疗程12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8、12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副反应量表(TESS)、韦氏成人智能量表(WAI-S)、韦氏记忆量表(WMS)和威斯康辛分类测验(WCST)评估患者病情和认知功能。结果 治疗第4周末起两组PAN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治疗第4周研究组阳性症状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8、12周末研究组PANSS各项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第4周末研究组认知功能全部因子和对照组语言量表因子、操作量表因子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治疗第8、12周末两组认知功能全部因子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两组比较研究组改善更明显(P〈0.05或P〈0.01)。随着治疗时间延长,两组CGI评分呈下降趋势,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MV联合AP治疗RS比单用AP能更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能更好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安全性好。

棕榈酸帕利哌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期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427-429

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棕榈酸帕利哌酮(善思达)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80例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6周后,两组效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善思达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疗效较好,安全性较高。

抗精神病药物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观察430-432

摘要:目的 观察抗精神药物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方法 筛选我院住院〉2年并确诊为慢性精神分裂症,且以阴性症状为主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维持原抗精神药物治疗,观察组结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是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认知功能成套测验系统(MCCB)各项目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简明精神病量表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显著降低(P〈0.05),临床疗效总评量表分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的患者上述量表分值降低或升高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精神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可显著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增强患者认知功能,疗效确切。

慢性精神分裂症诱导性心血管事件的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433-436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精神分裂症诱导性心血管事件的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月医院138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有无并发诱导性心血管事件分为心血管事件组(59例)和无心血管事件组(79例),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心血管事件组吸烟史、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所占比例高于无心血管事件组(P〈0.05);BMI、FPG、FINS、TC、TG、LDL-C、HDL-C高于无心血管事件(P〈0.05),载脂蛋白A低于无心血管事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史、BMI、FPG、TC、HDL-C、抗精神病药物与慢性精神分裂症诱导性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结论 吸烟史、BMI、FPG、TC、抗精神病药物是慢性精神分裂症诱导性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高HDL-C为保护因素。

氨磺必利不同剂量维持治疗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437-439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氨磺必利维持治疗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106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半剂量氨磺必利治疗,观察组采用全剂量氨磺必利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社会功能、生活质量、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84.91%明显高于对照组60.38%(P〈0.05);观察组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各项目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生活质量评定综合问卷(CQOLI-74)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全剂量氨磺必利维持治疗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有助于提高患者社会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体力活动情况的调查440-442

摘要:目的 门诊调查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体力活动情况。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精神科门诊收治的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为研究组,并选取80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评估、达成共识、建议、协助以及随访安排的5-As模型体力活动咨询框架对进行所有被试的体力活动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及评价。结果 研究组与健康对照组中体力活动充足者百分比分别为20.00%(16/80)、37.50%(30/80),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研究组患者进行关于体力活动咨询经历的调查表明,仅存在有28.75%(23/80)的患者表示曾经接受过体力活动咨询,主要为“增加体力活动的建议”以及“体力活动益处介绍“两方面的内容。结论 对于处于病情稳定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其体力活动水平较正常人显著降低,此类病人在精神科门诊所接受的体力活动咨询内容相对简单,咨询质量有待进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