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精神病学杂志社
分享到: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4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医院管理、病例报告、医学影像、药物与临床、综述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
  • 国际刊号:1673-2952
  • 国内刊号:43-1457/R
  • 出版地方:湖南
  • 邮发代号:42-12
  • 创刊时间:1974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88
  • 综合影响因子:0.905
期刊级别: 部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国际精神病学 2013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论著

海马microRNA let-7a在应激致大鼠抑郁样行为反应中的作用

摘要:目的研究母爱剥夺和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对大鼠行为的影响及海马microRNA let-7a在应激所致的抑郁样行为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将新生雄性SD大鼠按窝别随机分入母爱剥夺组(MD,n=17)、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组(CUPS,n=17)、双重应激组(DS,即母爱剥夺+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组,n=17)和对照组(C,n=17)。MD组大鼠出生后接受母爱剥夺应激,CUPS组大鼠10周龄时接受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DS组大鼠出生后接受母爱剥夺应激,后于10周龄时接受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C组大鼠不接受任何实验性处理;13周龄时所有实验大鼠均接受包括旷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和糖水偏爱实验的行为学评估;行为学实验结束后取海马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海马microRNA let-7a的表达水平。结果1行为学实验结果:MD与CUPS对大鼠旷场实验的爬行总路程、直立次数强迫游泳的静止漂浮时间及糖水偏爱实验的糖水偏爱率的影响具有交互作用(P〈0.05),与对照组相比,MD、CUPS及DS组大鼠在行为学指标上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2海马microRNA let-7a表达水平检测结果:1)MD、CUPS对大鼠海马let-7a表达水平的影响具有交互作用(P〈0.05),MD组、CUPS组和DS组大鼠海马let-7a相对表达量分别是C组的26.21、1.12和44.62倍。结论1早期不良经历更能影响个体在成年期的快感体验能力;2早期不良经历可能是大鼠成年期应激致抑郁的易感因素之一,且海马内microRNA let-7a表达增加可能是抑郁易感的分子基础;3海马内let-7a分子在母爱剥夺应激诱发大鼠抑郁样行为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不参与成年期慢性应激对大鼠抑郁样行为的诱发过程。
193-199

广西壮族自治区女性罪犯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摘要: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女性罪犯各类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制定监狱环境罪犯精神卫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扩展的一般健康问卷(GHQ-12)结合罪犯精神障碍线索调查表为筛查工具,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1V)为标准,用DSM-IV-TR轴I障碍定式临床检查患者版为调查确诊工具,对某监狱在押女性罪犯进行横断面普查。用大体功能量表(GAF)评定社会适应和功能缺损程度。结果2186人完成调查,调查完成率为97.31%。女性罪犯精神障碍总终生患病率、时点患病率分别为22.54%和12.76%。结论女性罪犯精神障碍患病率高于普通人群,特别是重性抑郁障碍、物质使用障碍和精神分裂症。
199-202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性别差异调查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及相关原因。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110名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性别组家属的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O.01),社会支持评分、应对方式评分与SCL-90评分间存在相关,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家属的心理问题较男性家属严重,心理健康状况与个体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度相关。
203-205

帕利哌酮合用艾司西酞普兰对精神分裂症患者BDNF及阴性症状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帕利哌酮舍用艾司西酞普兰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浓度及阴性症状的影响。方法将84例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帕利哌酮合用艾司西酞普兰)与对照组(单用帕利哌酮),治疗12周。于治疗第0、4、8、12周监测血清BDNF浓度,同时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①两组有效率分别为85.7%和64.3%,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P〈O.05);②疗后8、12周,两组BDNF浓度较治疗前升高,但研究组BDNF浓度升高较对照组明显(t=2.0814,2.4719;P〈0.05);③两组PANSS总分和各阴性因子均较治疗前减少(P均〈0.05),但研究组PANSS总分及各阴性因子分差异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9,2.014,P〈0.05);④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帕利哌酮合用艾司西酞普兰可明显提高BDNF浓度,改善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
205-209

度洛西汀治疗恶性肿瘤患者伴发抑郁障碍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度洛西汀对恶性肿瘤患者伴发抑郁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肿瘤伴发抑郁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抗肿瘤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度洛西汀治疗,观察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4周及8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抑郁情绪,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末研究组抑郁情绪改善率为76.7%,未治疗组为26.7%,研究组显著高于未治疗组(P〈O.01);研究组汉密尔顿量表评分较未治疗组显著下降(P〈O.05);两组不良反应无差异性。结论度洛西汀治疗肿瘤患者伴发抑郁障碍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209-211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综述

精神分裂症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摘要: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复杂,传统遗传学研究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近几年的表观遗传学研究发现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改变会影响到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而造成相关神经递质或神经细胞活性的改变,导致疾病的发生,为精神分裂症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211-214

抑郁症静息状态功能磁共振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静息态磁共振在抑郁症病人中的运用的相关的文章,文中概述了静息态的原理、分析方法并对抑郁症病人阳性发现进行总结。随着新的分析方法不断开发运用,临床研究获得很多有意义的结果。目前大多数研究结果认为抑郁症皮质一边缘情绪调节网络及默认网络功能连接存在异常。
218-221

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摘要: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较成年期起病的患者具有更显著的认知损害,细微的认知障碍在儿童期就开始出现,甚至早于临床症状出现。最近几年有关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的遗传学研究逐步受到重视,本文就国内外近五年来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与基因关联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24-227

DNA甲基化在双相障碍中的研究

摘要:本文对近年来双相障碍的发病与X染色体、五羟色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等基因的DNA甲基化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228-231

心境障碍相关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摘要:介绍如谷氨酸受体离子化NMDAl受体基因,神经营养因子,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儿茶酚邻位甲基转移酶基因,糖原合成酶激酶3,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活性等在心境障碍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231-234

影响抗抑郁药疗效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摘要:抑郁症药物基因组学从基因组水平探索抑郁症表型、疗效及预后等方面的个体在遗传学上的差异,给患者提供疗效预测,实现个体化治疗模式。本文从药物代谢动力学及药物效应动力学两个方面,就与抗抑郁药疗效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作综述。
234-238

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综述

摘要:度洛西汀是近年来继文拉法新上市后的一种新型选择性的5-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抗抑郁药。现将近年来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证据进行疗效和安全性作一综述,以便为临床医师在临床实践中提供治疗学证据和研究借鉴。
238-241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免疫学研究最新进展

摘要:本文综述了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免疫学异常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ASD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ASD的免疫学实验室的研究;细胞因子的研究;中枢神经系统(CNS)免疫异常的研究。
241-245

成人阿斯伯格综合征研究进展

摘要:阿斯伯格综合征(Asperger syndrome,AS)是神经系统发育障碍,一般在儿童期起病,并持续终生。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病因学、儿童期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上。而对患者进入成年期后的临床表现、共病现象以及相应诊断和预后的研究不多。本文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对当前这一领域涉及成年期患者上述问题的研究结果做一总结。
245-248

攻击行为脑灰质结构变化影像研究进展

摘要:攻击行为是具有他向性的故意伤害另一个体或者破坏其他目标的行为。攻击行为的产生存在神经生物学基础,其中关于攻击行为的脑影像学研究近年来备受关注。脑灰质结构研究发现了部分与攻击行为相关的脑结构,本文从脑灰质体积变化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综述,希望加深两者间关系的理解。
248-252

躯体形式障碍研究进展

摘要:由于诊断标准、地域文化、评估手段的不同,有关躯体形式障碍的研究结果存在较多的差异,拟就躯体形式障碍的流行病学、病理机制、临床特征、治疗方法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25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