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战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改革与战略杂志 省级期刊

Reformation & Strategy

  • 45-1006/C 国内刊号
  • 1002-736X 国际刊号
  • 1.06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改革与战略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的学术期刊。改革与战略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经济理论、数字经济、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区域经济

改革与战略 2018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改革与战略杂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论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生产目的确立及其保障1-7

摘要:社会生产目的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生产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社会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生产目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社会生产目的一定程度偏离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原因在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干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生产目的要做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加以贯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社会生产成果由人民共享、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完善人民参与社会生产的决策机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共享发展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8-11

摘要: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性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从生产力、经济制度、共同富裕、对外开放四个方面规定了共享发展的科学内涵,构成了共享发展的理论基础。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指导共享发展,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经济全面发展、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从严治党。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实践,推进共享发展的实践路径包括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展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民生思想探析12-15

摘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民生思想的认识,对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劳动力就业困难,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城市务工人员子女的上学、住房、医疗等问题是中国众多民生问题中亟需解决好的难点。解决上述问题要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劳动力尤其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培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进人民对发展成果的共享等;充分认识民生建设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改革与战略杂志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16-20

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旗帜鲜明地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根本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价值原则。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前提条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和目标追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资本逻辑与人的再生产21-26

摘要:人的再生产之资本批判是马克思哲学关注的要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揭示了资本逻辑下人的再生产的异化性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市场自发调节导致的生育率下降、人口流动对人的再生产的消极影响、人口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是资本逻辑的当代表征,但是资本剥夺人口的本性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世界各国人口政策的实际效果,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资本的支配。增强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的再生产之资本批判的理论自觉和前提反思,克服资本逻辑下人口与社会、人口与自然的现实异化关系,才能克服当代人再生产的异化境遇,使由人口、自然和社会组成的生态系统实现彻底的和解。

女性就业与人生存发展的家庭保障——中国第九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综述27-32

摘要:家庭作为社会的基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也具有重要意义,但却常常被人们忽视。文章认为,目前主要存在女性就业与人生存发展家庭保障不足、女性家庭地位和社会分工影响女性就业的公平与质量、传统文化和政策对女性就业形成较大冲击等问题。因此,解决女性就业问题、优化女性就业环境需要从政府、企业和社会以及女性个人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有关女性发展的制度政策,使女性发展有据可依;加快社会生产力发展,将人生存发展的保障在社会生产和分配中予以落实;提高女性自身素质,充分发挥其自身能动性,从而使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得到发展。

改革与战略杂志经济与制度研究
论“新常态”下我国人口政策的取向——基于结构合理化的国家治理视角33-39

摘要:我国当前面临人口的总体规模大与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代际不平衡和年龄结构、城乡结构以及家庭内部结构失调的问题,这可以从市场化、城市化、生育负担个体化、食品安全隐患和婚姻家庭生育观念等因素得到说明。立足于可持续的国强民富和国泰民安的国家治理目标,在我国经济和人口都已进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人口政策应该以优化人口结构为目标,以社会财富分配、孩子抚养、食品安全保障和婚姻家庭生育观念的集体主义为取向,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立足于实现可持续的国强民富、国泰民安的国家治理目标和具有结构思维的新型人口理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下的中国城乡统筹发展路径机制40-46

摘要: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的逻辑起点和终极目标。当前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已经成为阻碍中国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的主要障碍,传统的城乡统筹发展更多致力于经济的发展和收入差距的缩小,忽略了“人”的发展。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城乡统筹发展路径,关键在于建立符合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深刻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着力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让城乡居民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从而推动社会公平与正义,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经济主义发展观的生态批判47-52

摘要:现代社会的发展在经济上的价值取向,主要是试图通过追求经济的无限增长而实现资本的无限增值。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看来,这种经济主义发展观把物质财富作为人类发展的最高目标,而较少关注人的本质需求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以及人的异化。他们强调,企图通过经济主义的手段在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的框架内消除生态危机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提出摆脱经济主义发展观的消极影响关键在于重新审视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把经济的发展立足于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人类的共同福祉,这对于树立正确的经济发展观和推进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国家高新区与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转换研究53-57

摘要: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转换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途径和重要内容。国家高新区的历史定位和发展优势决定其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转换的重要力量,突出体现在创新发展引擎、优势产业支撑、科技体制保障等方面。国家高新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转换,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国家高新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的内核力量;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强化国家高新区推动经济发展新动能的产业支持;构建国家高新区共同体联盟,增强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的空间支撑力。

从资本体制变迁规律看新自由主义危机与世界经济秩序变革58-61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发生了从垄断资本积累体制到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资本积累体制的重大变革,新体制使西方发达国家乃至全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文章认为,根据以马克思资本增殖法则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体制变迁内在规律,资本增殖条件改善驱动的生产扩张和技术变革最终会导致资本增殖条件的恶化并引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文章最后指出,危机后的世界经济秩序将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将在这场变革中起到带头与示范的作用,引领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创新与发展。

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目标瞄准机制的构建62-64

摘要:民族地区贫困呈现历史性、复杂性、脆弱性及敏感性特征。从扶贫目标精准化是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核心、扶贫目标分批分类是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基础及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目标确定需要机制化三方面分析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目标瞄准机制构建成因。文章提出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线标准、在穷人识别设计中引入土地指标、在穷人界定与细分标准中引入性别敏感指标及建立容纳穷人参与的穷人识别机制四大对策,促进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目标瞄准机制的构建。

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与农业发展对策65-67

摘要:借助农业供给侧改革可以解决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很多问题,例如农业生产经营格局不科学、劳动力要素成本上升、土地要素成本增加以及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不足等。我国应通过全面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创新、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创新、鼓励发展农业新型业态以及深化农村文化的创新发展等方式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改革与战略杂志战略与管理
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建设:基础、挑战与路径68-73

摘要: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之一,也是涉及国家最多、地缘政治最复杂的经济走廊..文章以经济走廊相关理论及实践启示为基础,从区域经济合作视角分析该条经济走廊建设的现实基础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中国应与沿线国家一道,尽快出台关于走廊建设的顶层规划、确定走廊的具体物理路线,通过制度创新建立有利于经济走廊建设的跨境区域合作机制,以跨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优先合作领域,以国际产能合作为突破口,以亚投行为融资保障,推动经济走廊的建设。

我国对外开放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方向与对策74-78

摘要:报告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经验表明,我国经济要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这需要建设好独立自主的国际化国内市场,同时拓展经济对外开放的新路。面对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应当把全面提高经济对外开放水平与反对经济霸权主义,创建国际经济“共商共建共享”的新秩序结合起来,在对外开放中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指导、维护民族经济整体利益、明确国有经济是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头羊”,努力推进经济全球化趋向科学社会主义方向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

马克思“机器排挤工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裁79-83

摘要: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加剧了对工人的控制和剥削,机器对工人的排挤使“异化劳动”达到了顶点。我国制造业在升级换代的过程中出现了“机器换人”的现象,马克思的“机器排挤工人”思想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这一现象,并对我们处理其过程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互联网+”背景下的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84-86

摘要: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制造业突破创新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我国出台“中国制造2025”规划,美国提出“工业互联网”概念,德国则全面布局“工业4.0”,毫无疑问,制造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已日渐成为全球共识。对我国的制造业而言,应顺应世界“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推动制造企业积极主动拥抱互联网,加快推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制造业海外转移对策选择87-89

摘要:我国制造业海外转移主要是民营中小型企业参与其中,多以欧美发达国家为目的地,且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给我国国际经贸合作提供了新空间、给国内过剩产能转移提供了新去向,也给制造业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提供了机会。应综合借鉴以市场为导向的美国模式和以成本为导向的日本模式的优势,选择合适的海外转移模式、制定完善的制造业海外转移政策体系、加快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重视制造业海外转移软实力建设,不断促进我国制造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海外转移,为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