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战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改革与战略杂志 省级期刊

Reformation & Strategy

  • 45-1006/C 国内刊号
  • 1002-736X 国际刊号
  • 1.06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改革与战略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的学术期刊。改革与战略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经济理论、数字经济、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区域经济

改革与战略 2017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坚持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下)——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系列研究之二1-15

摘要: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最明显、最突出、最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特征,是一个国家社会里最积极、最活跃的社会主义因素。坚持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在中国,公有制必须坚持,这也是真正的立场问题、方向问题、根本问题。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社会,完全可以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劳动人民生活福利水平,极大地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路子。中国要有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公有制就要认识到: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变革和发展的终极目标,公有制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必然体现,公有制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公有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

中国第九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在广州召开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关键问题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系列之四16-24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人民为中心、有资本参与、按照市场机制运行的经济,也是由政府和私人资本共同主导的双导型经济,必须做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需要用劳动力生产耗费补偿来解决劳动力作为商品并进入市场之后剩余价值完全受制于资本主义占有方式的矛盾。社会主义应借鉴资本主义的做法,通过建立使劳动者或人民大众生存和发展得到保障的制度,在劳动力生产耗费补偿基础上解决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以此来确保社会主义要保障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功能永远不会被资本收益最大化的因素改变。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民生导向及其推进路径——产品供需失衡与民生需求错配的视角25-29

摘要: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国家不同,其具有很强的人民立场或者民生导向,把民生需求满足和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作为根本目的。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食品、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供需错配以及其他产能、产品过剩问题折射出传统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非协调性,其根源在于传统经济发展遵循的资本导向逻辑导致的产品供给与制度供给的双重失衡。以民生为导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优化制度供给结构切入,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增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的协同性和适应性。

五大发展理念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脱贫的新路径30-32

摘要:步入新的时期,我国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提出了新的实践指引。面对当前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难,应遵循五大发展理念,创新扶贫模式,探索少数民族地区全面脱贫的新路子。研究发现,五大发展理念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脱贫可遵循三大新路径:一是加快推进对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模式的多元发展;二是深入挖掘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资源;三是精心打造少数民族地区的合作产业链。

经济发展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内相关研究进展与评述33-39

摘要:文章梳理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判断和政策主张,对国内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理论框架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综述、对比和评价。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中国所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

转型国家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40-43

摘要:文章采用经验实证分析方法,对转型国家的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跨国面板数据研究,论证了中国二元经济转型中收入分配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转型国家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基尼系数为40.21是收入分配差距对经济增长影响由正变负的拐点;中国农业就业比重与城乡差值基尼系数和全国基尼系数存在二次函数关系,收入分配差距随着农业劳动力转移出现由扩大到缩小的倒U型演变轨迹,而拐点正处于迈进刘易斯第一转折点的2005年左右。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中国应积极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以缩小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我国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机制44-48

摘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行期间,我国制造业、建筑业及服务业等为提供优质有效的产品与服务,急需提升农民工的就业能力,促进“中国制造2025”的实现。文章基于前期学者的研究,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定义,并从微观、中观和宏观的角度出发,通过李克特五分量表法的统计,识别出农民工就业能力的14条构成因素,并构建出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模型,这为农民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期间提升就业能力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也为政府与用人单位的决策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共享发展阶段公有资本生产性与可分享性再认知49-52

摘要: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核心理念。落实共享发展既要汇聚民力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夯实共享基础;又要全面共享,使人民获得充分的物质精神财富,增强人民获得感。公有资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存在形式,在整个公有制经济活动的生产、交换及其收益分配过程实现了资本集中、劳动修复以及消费力生产,体现出高度的生产性;公有资本范畴建构的制度性、公有资本参与市场竞争的目标以及公有资本所有、分配方式则体现出公有资本广泛的分享性。公有资本高度生产性和广泛可分享性与共享发展理念相耦合。公有资本的资本属性的确认和制度属性的回归实现的是共享发展关键要素之一。

从比较优势到引领能力:“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的构建53-58

摘要:基于比较优势理论,本土产业可以通过两条路径提升竞争力:一是融入全球价值链,二是构建国家价值链。被动地融入全球价值链将导致本土企业被锁定在低端环节,而孤立地构建国家价值链,将导致区域间产业发展差距的拉大。我国要实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战略,应超越比较优势思路,主动引领区域价值链的构建,而“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正是推动“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有机结合,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基于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文章设计了基于引领能力的显性产业合作优势指数,并以“一带一路”沿线具有代表性的11国为例,选出中国与之开展合作的优势产业组合;在此基础上,梳理并总结了构建“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的产业合作路径。

“一带一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59-62

摘要:从投资主体、投资规模、投资方向及投资空间分布来看,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在国际直接投资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极。当前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应与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新常态有机结合;应继续加大对周边国家和东亚经济圈、欧洲经济圈国家的直接投资,协调处理好大国间的利益均衡关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互联互通,发挥中国比较优势。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自贸区发展战略研究63-66

摘要:国际经贸规则的重构要求国家提高对自贸区建设的重视,加快自贸区建设与发展刻不容缓。文章将自贸区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相结合,面对国际自贸区发展的新趋势,对我国自贸区建设面临的挑战与“一带一路”为其带来的新机遇进行分析。为此,文章提出与“一带一路”相结合,进行自贸区网络的构建;坚持制度创新,辅之一定的政策优惠;制定仲裁规则,解决仲裁纠纷;打破行政藩篱,构建区域引擎;统筹总体利益,扩大产业开放等自贸区发展战略与对策,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加速我国自贸区的建设与发展。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全域旅游发展理论体系研究67-70

摘要:文章综合分析全域旅游的基本内涵并提出全域共享共建、全域配置资源、全域开展“旅游+”、全域统筹规划、全域协调管理等五个基本理念,分析全域旅游发展理论问题及其研究方法,从利益主体参与共建、区域吸引物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与发展、服务质量过程体验、利益主体参与共享、制度机制保障对策等六个方面构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全域旅游发展理论体系,为当前我国全域旅游建设与发展态势提供科学理论支撑。

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格局、外部趋势及提升策略71-73

摘要: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既是我国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客观选择,又是我国自身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我国农业竞争力呈现出“两高一低”特征,但农产品产业链上许多关键环节的竞争力较低,仍然是制约农业竞争力提升的因素。为了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应走完善农业产业链、优化农业产业布局、释放农业发展动能、规范农产品标准体系、创新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路径,坚持以科技强农、以制度扶农、以战略保农的政策导向。

后危机时代中国参与东亚区域金融合作的战略选择74-77

摘要:后危机时代加强东亚区域金融合作具有多重效应,但目前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金融合作功能重叠、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与缺少政治互信等。东亚地区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近期、中期与远期目标。中国要通过逐步建立东亚区域外汇储备合作安排及金融机构、加强东亚区域政策性对话机制构建与区域债券市场建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等加快与东亚地区的金融合作进程。

财税扶持文化产业的改革路径研究78-80

摘要:文章在梳理财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上,借鉴国际发展经验,结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践,认为在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的基础上,厘清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企业的界限是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农产品期货和农业保险联动机制研究81-83

摘要:农产品的生产与经营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影响较大,单纯依靠农业保险或农产品期货市场都不能有效地规避风险,因此有必要建立“保险+期货”的联动机制。文章论述建立“保险+期货”联动机制的必要性,阐述这种联动机制的意义和作用,提出完善政府支持体系、支持引导农业价格保险推广;加强场内期权建设,引导风险合理分流;建立健全巨灾风险防控和资金筹措;提高农民对期货市场的认识以及增加大宗交易品种等政策建议。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84-86

摘要:我国农村地区抵押物缺失或价值偏低,传统金融机构对农村资金供给一直处于不足状态。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于满足农村资金需求提出了新的路径选择,众筹、P2P平台的广泛使用给资金闲置者和资金短缺者建立了桥梁。文章总结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历程以及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演变过程,分析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必要性及发展模式,提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传统金融与互联网发展协同创新,同时加强金融监管,构建农村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范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