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战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改革与战略杂志 省级期刊

Reformation & Strategy

  • 45-1006/C 国内刊号
  • 1002-736X 国际刊号
  • 1.06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改革与战略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的学术期刊。改革与战略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经济理论、数字经济、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区域经济

改革与战略 2017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改革与战略杂志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基于马克思分工理论的视角1-5

摘要: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分工和人的发展的反馈机制。文章以“分工—所有制—人的发展”为逻辑主线,首先说明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之一即是分工演化发展的要求和结果;其次剖析分工与不同所有制形态结合所产生的对人的差异化影响,阐述非公有制经济强制性分工引起劳动异化并导致人的片面化发展的种种表征;最后提出我国公有制经济的改革发展在较大程度上矫正了非公有制经济对人的负面影响,进而论证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前提和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的必要性和具体路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6-10

摘要:人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主体、发展目的和发展动力,是目的与动力的辩证统一。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现阶段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改变长期以来忽视人的发展的倾向,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回归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本源上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坚持几个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坚持经济发展与人民的发展相统一。

儒家建构士人劳动伦理的策略与历史考量11-15

摘要:先秦儒家运用“名分论”,将劳动的自然分工“伦理化”,终为中国传统士人搭建起一种脱离田间生产的劳动价值理论;后世儒家又运用文字学的改写策略,分离“劳”“思”,在汉字文化体系中进一步完善了士人劳动伦理的话语系统和概念范畴。同时,墨家以劳动为本位的积极性劳动伦理的式微,佛、道两家对于劳动和农业的消极态度,也都将中国士人推置劳动场域之外。相较于新教伦理对于西方近代劳动精神的再建,传统中国士人的劳动伦理迄于近代“儒商”的出现,亦稍见转机。但是,在“士道”(非正式制度层面)和王权政治(正式制度层面)的长期规定下,儒家不健全的劳动伦理已成功支持并鼓励了“君子固穷”的财富理念和“守穷”的行为选择。检讨传统士人的劳动伦理,也是应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修正风”的一个极好警醒。

改革与战略杂志经济与制度研究
我国利益失衡纠偏的制度前设、路径择定与机制供给16-19

摘要:利益失衡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纠偏当前我国利益失衡的制度前设。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民生改善为导向,以利益均衡为目标的主动干预,是纠偏当前我国利益失衡的路径择定。在此基础上,只有紧密围绕党中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大决策部署,在国有企业改革、政府职能转变以及价格、财税、金融、社保等领域基础性改革层面实现利益协调机制的新供给,才能有效纠偏当前我国利益失衡。

论中国农村经济制度暨模式发展方向——基于宏观和国家治理的视角20-30

摘要:中国的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现在面临困境。片面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战略带来了农业比较收益低,包产到户导致“三农”在社会财富分配中的谈判势力很弱,“三驾马车”理论指导下的发展方式导致国家财政面对农业农村经济衰退而无能为力,个人主义文化以及农业比较收益低又使我国农村农民无法组织起来。“农村集体合作社+多样化混合经营+政府扶持与计划管理”应该是我国农村经济制度(模式)发展的方向。只有社会主义的生产与文化才能解决中国乃至世界农业所面临的囚徒困境。

社会资本促进制度演化的研究——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展开31-35

摘要:文章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分别从三个部分分析了社会资本对制度演化作用。一是分析了社会资本如何影响制度演化;二是从制度供给的角度分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三是分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如何影响社会资本对制度演化作用。文章最后得出我国目前所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实会对稀缺的社会资本的积累具有促进作用,而这种社会资本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使制度朝着良好的方向演化,这种制度的演化会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结论。

刍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误区36-39

摘要: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提出后,学术界对其的理论解读存在分歧。文章拟从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学基础、目标、手段和理论指导四个方面,论证供给经济学及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自身矛盾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错误指导,指出新常态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才是供给侧改革的科学指导理论。

我国农村地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及实施路径40-43

摘要:文章以国家推进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神为导向,提出农村地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大着力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村粮食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责落实、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农民宅基地改革和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四个方面入手;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主要包括农业经营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调整;农村粮食制度改革,要创新粮食价格机制,优化粮食补贴政策,树立正确的粮食生产安全观。

现代住宅小区业主共有部分管理的疑难问题探析44-48

摘要:共有部分的份额、相关费用的负担与民事责任的实现是现代住宅小区最为复杂的管理内容,相关权利义务是否公平直接影响到小区的和谐和业主间纠纷的解决。由于共有权是一种兼具多种共有形式的特殊共有,我国实践中对共有部分的持分与费用负担方式以及管理不仅缺乏公平与意思自治,而且相关规定过于原则,难以指导具体实践,导致小区的纠纷不断。现代住宅小区业主共有部分管理疑难问题的解决,应当在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的基础上,以共有权的特征为依据完善相关规范,为构建团结、和谐的居住环境奠定基础。

改革与战略杂志战略与管理
“一带一路”战略研究述评49-52

摘要:文章在各学者集思广益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内涵、背景、风险挑战、推行策略等研究做了系统梳理和评述。在对文献的梳理研究之余,文章认为“一带一路”战略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建立全球性组织协调机构与机制,协调推进“一带”与“一路”共同发展,不仅要以事实和成就打破他国对“一带一路”战略的疑虑,更重要的是实现“一带一路”战略与“互联网+”战略的互联互通。

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与对策分析——基于“元治理”理论53-56

摘要:文章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重点阐释公共服务供给“元治理”理论下的政府职能转型、多中心格局形成以及多中心格局下公共服务供给方的竞合关系与权责利划定,认为应从思想指导、宏观规划、资源配置管理等方面改革传统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发挥分享经济对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价值。

基于农村现代化建设背景下商贸流通体系的构建研究57-60

摘要:农村现代化商贸流通体系是我国大力推动农村商贸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对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在商贸流通产业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从农村商业网点现代化建设体系、物流体系以及电子商务体系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体系的建设提出创建农村商业网点现代运作化体系、创建符合我国商贸流通体系建设需求的农村现代化物流体系等发展策略。

双边市场理论下流通产业的专业化与制造业空间集聚研究61-63

摘要:双边市场理论提出了一个为交易方提供交易平台,以及维护各方利益的理论体系。在该理论指导下,流通产业与制造业被串联起来。流通产业专业化发展与制造业的空间集聚,具有促进双方的发展、提高双方的专业化与规模化程度、提升双方的市场竞争力的意义。流通产业之所以会走向专业化发展,而制造业之所以最终选择空间集聚的模式,其动力在于企业追求最大化的经营利润,市场需求增长与多样化,产业基础与外部条件的优化。针对双边市场理论下流通产业的专业化与制造业空间集聚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必须强化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树立起二者协同发展的意识,促进流通产业与制造业的现代化发展。

改革与战略杂志金融财税研究
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国际收支调节的有效性分析——兼论中国国际收支再平衡对策64-67

摘要:人民币汇率调节国际收支的理论基础包括国际收支弹性分析法下汇率对经常项目的调节作用、利率平价理论下汇率对资本与金融项目的调节作用、购买力平价理论下汇率对资本与金融项目的调节作用。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经常项目持续顺差状况没有得到改善、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没有明显转变。人民币汇率调节作用弱化的原因在于:出口导向型政策的长期影响;人民币国际化阶段性特征的制约;金融市场结构不健全;资本项目管制的影响。解决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国际收支顺差不减、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等问题,应统筹考虑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和结构特点,最大限度发挥汇率调节作用,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金融市场改革,坚持“内外兼修”促平衡;加快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逐步引导国际收支向“贸易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格局转变。

论新形势下土地储备融资的风险管控——以北京市为例68-71

摘要:我国土地储备融资面临融资规模大、还款压力大、回款周期长等种种压力。文章以北京市为例,在分析北京市土地储备融资来源、项目成本的基础上,对土地储备开发项目的时间成本、运营成本、规模成本等进行剖析,总结出现有的土地储备融资风险为政策风险、利率风险、融资规模风险、项目管理风险等,并构建新形势下“土地储备机构回归政府职能、拓宽融资渠道、量化管理储备项目、加强内部控制”的土地储备融资风险管控机制。

我国物流金融业务运作与盈利模式研究72-73

摘要:我国物流金融业务有两种运作与盈利模式:物流企业主导模式和金融机构主导模式,存在物流企业内生风险、经济环境风险、质押物风险、物流金融创新风险等风险。要积极建立支持风险管理以及组织业务运行的平台,通过对管控监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培训降低道德风险,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质押物进行管理,利用金融保险化解物流金融风险,通过动态管理的实施达到全程监控物流运行的目的。

改革与战略杂志农业与农村发展
中国特色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制度构建——基于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的视角74-80

摘要:文章以我国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地区的探索实践为基础,总结出村委会模式、中介组织模式、银行模式、合作社模式四种模式,并提出从宏观政府支持、中观资金保障和微观运行三个层面构建我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制度。

基于内外贸一体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分析81-84

摘要:内外贸一体化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产物。供求因素、货币因素、国际因素、政策因素和市场因素等一系列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动会从多方面影响农产品的价格。在农产品流通体系中,流通主体、客体、载体、模式及环境都对农产品价格具有重大影响。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是降低农产品成本、稳定农产品价格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构建国内外统一的市场和基于内外贸一体化的流通体系,扩大农产品出口企业出口市场范围并实现企业目标,正确应对农产品价格波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