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公共管理学报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 of Public Management

  • 23-1523/F 国内刊号
  • 1672-6162 国际刊号
  • 5.5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公共管理学报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3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公共管理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公共管理论坛、公共政策论坛、公共管理现实焦点问题、政府治理案例分析、国外公共部门改革评介、信息技术与电子政务、经济全球化中的政府治理、公共项目管理

公共管理学报 2017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公共管理学报杂志学术互动
中国公共行政学本土化研究的再思考——兼评两篇文章25-30

摘要:本文在《公共管理学报》主编的邀请下参与"中国公共行政学本土化研究"的讨论,兼评两篇文章。评论力求提供"不一样"的视角,以期推动学术讨论的深化。论文在审视东西方公共行政科学的发展路径、研究内容和国内关于本土化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公共行政研究继续发展和深化的基本原则应该是:研究关怀中国化、理论实践一体化、研究思路多元化、研究方法多样化、研究风格朴实化、研究论证严谨化、研究逻辑科学化、研究语言通俗化、研究贡献国际化、研究评价公认化。在本土关怀、兼容并蓄、科学严谨、朴实无华的研究氛围中,追求中华文明的伟大与辉煌,是当代中国学人、特别是公共管理学人的重大历史使命。

政民互动、公共价值与政府绩效改进——基于北上广政务微博的实证分析31-43

摘要:政府绩效评估的核心目的是改进绩效。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政府绩效治理理论认为,公共价值是判定政府绩效是否达成的依据,也是政府绩效改进的逻辑起点。网络公共领域是政民互动的场所,也是网络时代公共价值偏好表达的现实场域,考察网络公共领域政府与公民的互动内容是识别公共价值,进而改进政府绩效的有效切入口。本文认为,公共价值是公民价值偏好和政府建构价值的交集。以北、上、广三个省级政务微博2015年36条热点微博中的540条热门评论内容为研究对象,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公民评论所表达的价值偏好内容进行了编码,对编码结果进行了一致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描述了公民价值偏好的分布和结构,并研究了网络公共领域的公共价值共识程度。研究结果显示,公民价值偏好具有明显的区位差异,且整体上呈离散分布,政府建构价值与公民价值偏好之间很难达成一致。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构建了基于公共价值的政府绩效改进模型,包括识别公民价值偏好、确定公共价值一致性和发展公共价值管理策略等部分。

目标考核、官员晋升激励与安全生产治理效果——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44-59

摘要:本文旨在为我国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制度的实施效果提供实证证据,着重考察官员晋升激励下,安全生产目标考核与省级官员个人特征对安全生产治理效果交互效应的影响。对中国30省份2001—2010年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显示,目标考核显著降低了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和死亡率;但从长期来看,目标考核对于死亡人数和死亡率的政策持续效应存在差异。研究发现,官员任期与安全生产治理效果呈倒U型曲线关系,中央正式委员所辖省区的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更高。进一步的调节效应分析表明,官员历史晋升几率强化了目标考核与死亡人数间的负向关系,省长兼任中央候补委员则会削弱目标考核与死亡人数的负向关联。本文深化了对官员晋升激励下目标考核安全生产治理效果的认识,为从制度层面改进未来安全生产治理实践提供了有益启示。

“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与当代中国公众的政治信任——以代际差异为视角的比较分析60-72

摘要:本文以公众的价值观变迁及其与政治信任关系为核心议题,旨在考察当代中国公众在经过高速的经济发展后,其价值观是否出现转型?这种转型是否以及在哪些领域对公众的政治信任产生影响?为此,本文以世界价值观调查(WVS)中中国大陆的五波数据(1989—2014)为样本,以"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以及"代际差异"理论为分析框架,运用多元回归的分析方法对当代中国不同世代群体的政治价值观变迁以及这种变迁对于其政治信任的影响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当代中国公众价值观的"后物质主义"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代际递增"与"时代递增"的趋势;公众的政治信任水平则呈现出"代际递减"的特征;伦理价值观的"后物质主义"对成长于改革开放之后的年轻群体的政治信任具有一定意义的侵蚀作用。本文的研究证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公众价值观的变迁可以作为解释当代中国公众,尤其是年轻群体政治信任下降的文化变量,这一发现将扩大政治信任影响因素的研究视域。然而,由于研究视角集中在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公众价值观变迁,本文并未将建国初期的政治运动与全面政治动员对公众价值观以及政治信任的影响纳入研究范围,这一问题值得在后续的研究中深入探讨。

顶层设计、干部权威与越轨抗争——对中国农村信访潮的再反思73-86

摘要:回顾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村基层社会稳定状况的实际影响,对制定合理的维稳政策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基于全国代表性数据,本文分析了农村税费改革对信访态势的影响,提出了解释不同村庄间2003至2005年间信访态势差异的新框架。研究发现,无论在税费改革前后,基层财务和征地拆迁一直是诱发农村越轨抗争的主要因素,而税费负担对越轨抗争发挥了相对有限的刺激作用。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税费改革瓦解了一些村庄基层干部原本拥有的权威,如果这些村庄此前又经历过征地拆迁,矛盾隐患就会显现出来,问题就难以被解决在乡土社区内部,越级上访就会层出不穷。从政策角度来看,要想把旨在改善干群关系、促进社会稳定的顶层设计落到实处,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基层权威结构、避免颠覆性破坏基层既有秩序。

城市公共交通规制政策的经济学分析87-97

摘要:管制、放松管制和竞争性招标是城市公共交通产业可供选择的三个政策模型,就政策的实践效果而言,竞争性招标明显优于管制与放松管制。但是,目前有关城市公共交通的理论却无法对该产业的政策选择提供清晰明确的判别标准。本文以服务提供过程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不可分离这一特征为切入点,通过对城市公共交通产业(巴士产业)技术经济特征的重新阐释,不仅证明了竞争性招标政策的合意性,而且还说明了为什么有关规模经济的经验测量会得出相互矛盾的结果。并提出从重组巴士产业结构、扩展竞标范围、理顺政企关系和提升合约设计与监管水平四个方面来完善中国城市公共交通产业竞争性招标政策建议。

企业如何推开基层治理中的“政策之窗”?——多源流理论的地方实践及其政治逻辑98-111

摘要:工商企业等非传统主体如何影响基层政策议程的源流并打开"政策之窗"?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参与观察跟踪研究北县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政策议程设置,探究企业介入基层政策议程的过程及其结果。研究发现,既有治理环境下企业对于基层政策议程设置的参与是我国政策过程"选择性开放"的结果,企业参与目标在于绕过市场机制谋取制度优势以获得超额利润;在复杂的主体利益关系模式下,企业强化并推动源流的汇聚仅能打开议程设置的"机会之窗",其还需推动形成利益均衡的"共识之窗"才能真正打开"政策之窗"以实现政策议程的实质性设置。本文的创新在于对多源流理论在中国基层治理中的应用模型进行优化,并析出多元主体介入背景下基层政策议程设置的政治逻辑;文章重点关注被选择直接参与政策议程企业的影响力发挥,对未被选择的其他企业如何在政策参与的"二线"对基层政策议程产生影响则暂未涉及。

合法与有效:异地商会内外治理的策略研究112-123

摘要:从20世纪末开始,异地商会迅速发展且超前于相关制度安排,而对其发展中呈现的矛盾性和创新性缺乏系统性的解释框架。文章基于组织合法和有效的融合性视角,以浙江省L市异地商会为研究样本,采用多案例研究法和扎根理论,构建了商会实现合法和有效的策略模型。研究表明:(1)组织在获得合法性和有效性过程中具有能动性特征,并积极对合法和有效进行策略组合;(2)组织的合法和有效关系具有多样性特征,且二者大致呈倒U型的关系;(3)组织提高合法和有效的相关策略因时因地而异,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强调商会治理中内外互动的策略性,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组织能动性的解释外延。总之,商会实现合法和有效的策略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法团主义的松动,但相应崛起的不是公民社会,而是社会法团主义。

公共管理学报杂志大数据与贫困治理专题
“生境”仿真:以贫困人口为中心的大数据关联整合与精准扶贫124-134

摘要:为探讨大数据如何更好地支撑精准扶贫研究和实践,本文对精准扶贫研究文献和大数据管理平台案例进行分析,发现精准扶贫研究和实践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大数据管理存在应用"烟囱"和数据"孤立"现象严重、跨学科研究和综合集成数据分析方法应用不足、精准扶贫"块数据"开发应用亟待加强、缺乏以贫困人口为中心的数据关联整合等问题。为应对大数据应用的不足,引入生态学中"生境"的概念,置贫困人口为中心的"人"、"事"、"物"于特定空间的"生境"中,构建基于贫困人口"生境"块数据的大数据关联整合措施,形成与基于业务流程的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互补的横向整合方案,并提出利用"生境"块数据进行精准扶贫开发的5种应用场景设想。本文主要构建了一个以贫困人口为中心的大数据关联整合方案的理论模型,其在实际应用中是否可行,还需要更多地实践证据予以检验。

大数据驱动下精准扶贫运行机制的耦合性分析及其机制创新——基于贵州、甘肃的案例135-143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构建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消除或减少扶贫机制中的信息不对称。以精准扶贫和大数据之间的耦合性为研究视角,通过提取精准扶贫的逻辑维度和大数据的4V维度,应用耦合性分析验证精准扶贫机制是否满足大数据的4V特征,采取专家访谈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尝试构建了融合大数据技术的精准扶贫3类耦合机制,构建了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信息平台。研究发现:(1)精准扶贫与大数据之间存在较强的耦合性,但人工化的数据采集和简单化的数据分析制约了二者之间的耦合程度;(2)相较于行政主导下的精准扶贫机制,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扶贫耦合机制减少了信息不对称,提升了精准扶贫绩效,揭示了精准扶贫机制由政府驱动向数据驱动的演化趋势。本文构建的耦合机制以及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可以为担负扶贫攻坚任务的其他省区提供参考借鉴。

要素禀赋、制度质量与区域贫困治理——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144-153

摘要:贫困已不再是简单的饥饿、吃饱饭的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复杂性的发展问题。从区域贫困来看,致贫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基于行动资源和行动机制的视角,构建了区域贫困治理逻辑分析框架,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省际"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禀赋条件对减贫作用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自然资源禀赋条件仅在东部地区产生明显的减贫效果,劳动力资源禀赋条件也仅在中部地区产生积极的减贫作用;无论是不同的发展时期还是不同的地区,技术要素禀赋条件对区域减贫作用均较为理想;资本要素禀赋条件和制度质量的减贫异常化效应则比较明显;制度质量与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禀赋条件交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积极的减贫效果。研究认为,在区域贫困治理过程中,应积极避免"资源诅咒"现象,着力提升制度供给质量,充分利用有效的制度杠杆撬动"资源福音"。

公共管理学报杂志英文摘要
ABSTRACTS IN ENGLISH154-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