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公共管理学报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 of Public Management

  • 23-1523/F 国内刊号
  • 1672-6162 国际刊号
  • 5.5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公共管理学报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3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公共管理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公共管理论坛、公共政策论坛、公共管理现实焦点问题、政府治理案例分析、国外公共部门改革评介、信息技术与电子政务、经济全球化中的政府治理、公共项目管理

公共管理学报 2016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央地互动型”决策过程研究——基于节能政策制定过程的分析1-11

摘要:研究“何种绿色低碳政策是最优的”固然重要,但“政策是怎样出台的”这一问题同样无法忽视。因为决策机制是影响政策质量的重要因素。从决策过程中的府际关系出发,本文提出“央地互动型”政策制定过程框架,并以节能政策制定为例,探讨中国政策制定模式是否有利于做出高质量决策,从而有效应对资源环境挑战。研究发现:(1)中国政策制定具有“高层驱动、行政主导、央地互动”的特征,但是央地互动的模式是多样的,既有中央主导下的寻优模式,也有央地协商下的妥协模式,还有地方实践注入中央政策的学习模式;(2)尽管互动模式不同,但以“央地互动”为重要特征的决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策的科学制定,通过解决信息不对称和分歧、促进政策“干中学”,对完善节能政策起到了实质作用;(3)同时,政策制定过程仍存在制度约束不足、地方信息质量的不确定性、科学支撑不够等问题。据此,文章进一步提出了改进建议。本研究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决策过程中的央地关系及其作用。

“接点治理”:贫困研究中的一个新视野——基于广西圆村“第一书记”扶贫制度的基层实践12-22

摘要:第一书记扶贫制度是中央政府在贫困领域的一大创新,本文旨在探讨这一制度在基层社会实践中的成效和不足。采取实地调查和参与观察等方法,研究尝试提出“接点治理”的新概念,指涉国家权力与基层社会在村庄组织界面上汇聚和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关系形态。将“接点治理”在贫困中的运用简称为“接点治贫”,指国家下派第一书记通过促进村庄组织建设来融合基层社会从而最终治贫的目的。结果显示:(1)“接点治贫”实现了基础设施建设、村庄发展和公平正义等发展之“效”。(2)因制度本身蕴含的投机性而带来了对自治的消解及双重治理失效等发展之“殇”。因此,只有重塑“接点”,实现“接点再造”,保证国家与社会的良好互动,最后才能达到终结贫困的目的。

相对绩效、创新驱动与政府绩效目标偏差——来自中国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证据23-35

摘要:本文旨在实证分析相对绩效对政府绩效目标偏差的影响,同时考察相对绩效与创新驱动的交互效应。从官员晋升预期的视角出发,以省级政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31个省份2005-2014年的动态面板数据,用省际间GDP排名、省际间GDP增长率排名和年际间GDP增长率差距作为相对绩效的替代变量,加入创新驱动作为调节变量,运用系统GMM广义矩估计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省际间GDP排名对政府绩效目标偏差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省际间GDP增长率排名对政府绩效目标偏差有显著正向影响;年际间GDP增长率的差距对政府绩效目标偏差有显著负向影响;省际间GDP增长率排名与年际间GDP增长率差距的交互作用对政府绩效目标偏差有显著负向影响。创新驱动与年际间GDP增长率差距的交互作用对政府绩效目标偏差有显著负向调节作用。本文结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深化了对政府绩效目标偏差形成机理的认识,为改善政府治理绩效和降低政府绩效目标偏差程度提供经验依据。

双重委托下的政社关系: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新解释框架36-48

摘要:论文借助广州市政府购买服务这一案例,引入“多层级政府”维度,分析了民政局、街道办和社工机构三大主体在社会服务购买过程中不同的价值偏好、行为选择和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模式。在双重委托的框架下,初始委托方民政局追求效率、成本和公共利益,是基于“正式合同”的行为选择;中间委托方街道办则希望完成部门任务,争取更大的政治利益,倾向于“隐性契约”的管理模式:而终端方社工机构则在“正式合同”和“隐性契约”的双重约束下“夹缝中求生”。而后,论文提炼出三大参与主体的互动关系特征,即正式的委托关系、动态演变的吸纳关系和合谋关系。关系模式之间的边界是模糊的,并形成持续的张力,形塑不同的政社关系。论文对纷繁复杂的政社关系的内在逻辑机制的梳理,有利于推进政社合作关系的有效治理,促进社会与国家之间的良性、有序互动。

社区冲突视阈下城市社区多元治理中的权力博弈——以苏州市D社区更换物业公司为考察个案49-60

摘要:城市社区多元治理主体的理念、目标、利益和权力差异导致社区多元治理中的权力博弈并由此引发社区权力秩序变动。本文通过个案研究策略,以苏州市D社区更换物业公司案例中的社区权力博弈为研究对象,较为完整深刻地展示了城市社区冲突中多元治理主体间权力博弈的动态过程及博弈策略迁移状况,揭示出城市社区深层权力秩序建构的内在机制。个案研究表明:城市社区多元治理主体存在权力博弈的必然性;博弈策略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业主认同和行政认同;权力博弈导致城市社区权力秩序呈现不确定状态;城市社区权力秩序的建构过程就是国家力量、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在社区中的策略性互动过程。为优化城市社区权力秩序建构机制,需增强优化社区权力的制度供给,提升社区多元主体的治理能力并提高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意愿和能力。本文的主要价值在于从社区权力视角考察城市社区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博弈关系和城市社区秩序建构的内在机制,局限在于未能分析非冲突时期多元治理主体的权力博弈。

政府职能与分级诊疗——“制度嵌入性”视角的历史总结61-70

摘要:本文讨论了城市分级诊疗体系的历史变迁与实施效果,由此检讨政府在医疗领域的职能问题。基于对田野调查资料、统计数据与既有文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本文梳理了分级诊疗体系在改革前后的制度设置与执行效果,并以“制度嵌入性”的视角剖析了原因。研究发现,从改革前的三级医疗保健网到改革后的医院分级管理制,分级诊疗在制度设置上一脉相承,但其施行效果在两个时期却有天壤之别。这主要由于与分级诊疗紧密关联的三个制度设置在改革前后的根本变化:卫生工作指导思想的逆转、国家一单位医疗保障制度的崩溃和政府对公立医院财政补偿的削减,而这些变化反映了政府在该领域中不合理的角色转变。因此,本文建议,政府应该履行资源投入、搭建制度框架、保障制度执行等职能,由此改变这些关联性的制度设置,最终使分级诊疗达至理想的效果。

国家赋权、村庄民主与土地产权的社会认同——基于农户的土地产权合法性、合理性和合意性认同71-88

摘要:公共治理与村庄自治的结构性差异形塑了国家土地赋权建构产权环境的法律与现实逻辑,进而造成农户的土地产权社会认同呈现层次性差异。为此,本文利用苏、赣、辽三省2379户农户调查数据经验分析了国家赋权、村庄民主对农户土地产权社会认同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地产权法律文书强化了土地产权合法性认同,土地调整分别强化和弱化了土地产权合理性和合意性认同;村庄民主形塑了农户较高的土地产权合法性及合理性认同和较低的土地产权合意性认同,且认知民主的正向激励强于形式民主;此外,村庄民主弱化了法律文书的作用,但强化了土地调整对产权合理性和合意性认同的影响。为提高国家赋权的实施绩效和土地产权社会认同的内在一致性,需要塑造国家分权、基层约束、村庄自治、组织构建、群众参与及民主监督的社会治理模式,强化公共治理与村庄自治的对等地位,构建包容性的城乡土地制度。

公平感对农民工集群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平等意识的调节效应分析89-99

摘要:由于制度排斥和社会比较,作为城市社会底层的农民工群体易产生不公平感,引发集群行为。随城镇化进程推进,农民工公民权意识觉醒为其集群行为产生了催化作用。本文基于资源动员论和公平理论,结合理性与非理性解释框架,构建针对农民工的集群行为系统解释框架。应用2013年S市的农民工调查数据,探讨农民工集群行为产生的非理性因素——公平感和平等意识的直接影响及调节作用,以及理性因素——流入地资源整合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不公平感知和平等意识对农民工的集群行为参与均有正向影响;同时,平等意识在公平感对集群行为影响的调节作用显著。农民工集群行为动员依赖于地缘关系,而流入地的政府和正式组织并未起到控制作用。政府需要在经济社会转型进程中,及时调整涉及农民工权利的政策和规则,最大限度地保证社会公平,合理引导农民工的平等意识,以确保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收入差距、社会资本与幸福感的经验研究100-110

摘要:本文利用CFPS数据,通过构建Ordered Probit和IV Probit模型,系统分析了收入差距、社会资本及其交互作用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并解析了其背后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导致居民幸福感的下降;社会资本对居民幸福感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正面影响,同时能够减缓收入差距对居民幸福感的不利影响,而这种积极效果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收入差距主要通过教育和医疗资源的配置不均进行传导来影响居民幸福感,而社会资本主要通过社会资本变迁和社会阶层差异两个方面的传导机制来减缓收入差距对居民幸福感的不利影响。本文结论对于加强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均衡分配。创造城乡居(农)民的机会均等及公平的社会环境,打破行业垄断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支撑,同时对于缓解贫富差距和提高居民对幸福的认同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逻辑模型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理论审视——以广东省人大委托第三方评价为例111-121

摘要:评价体系的质量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公信力和绩效信息的可用性产生决定性影响。为推进财政资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广东省人大引入民间力量,委托第三方评价财政资金绩效,提升人大对财政资金监管的能力。这一新的评价体系,强化了人大在预算绩效管理的监督作用,覆盖了预算分配监督、过程监督和使用绩效监督,构建了完整的财政预算监督链条。但这个新体系的功能发挥与质量保证仍需要更多的理论供给。为进一步提高财政绩效第三方评价的质量,本文构建了“效度-效力-效用”的逻辑模型,对第三方评价进行理论审视。结果表明,为提升评价质量,需加强评价内容与绩效概念的一致性,提高评价的量化、细化或流程化的水平,强化指标及其评价标准对识别差距和树立绩效标杆的作用。

补助性财政政策绩效目标为什么会走样?——基于广东三项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第三方评价122-134

摘要:补助性财政专项资金政策是政府调控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工具,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运用政府绩效评价的理念与方法,对广东省三项省级补助性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第三方评价结果的研究发现,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目标出现走样。究其原因在于:理论源头存在悖论、专项设立论证不足、绩效目标流于形式、主体责任缺位错位、政策社会认同度低,等等。与财务审计不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以政府(部门)为主要对象,重点关注专项资金设立及分配的科学性与民主性,是对政府决策的一种“评判与纠错机制”。现实条件下,推进第三方绩效评价是检验与遏制绩效目标走样的可行手段,为我国“压专项,增一般”的财税改革注入了动力,有利于推进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提高公共财政的公信力与执行力。

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城乡效率差异及原因135-146

摘要:效率财政是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政府财政支出模式的必然选择,正确评价财政支出效率是政府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利用2004-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DEA—Tobit两阶段法对我国城乡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效率差异进行研究,从静态现状和动态趋势两个维度对城乡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效率进行深入剖析,并利用Tobit模型对效率评价结果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效率高于城市地区,区域间城市与农村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效率存在分异。财政自主权、政府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口等因素对城乡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效率存在显著影响。因此在城市地区,应着力推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的结构和方向的调整与优化,而在农村地区则应更注重社会保障财政投入的规模提升。

国家治理体系创新与治理能力提升的新探索——广东省人大委托第三方评财政绩效的现实思考147-151

摘要: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治理体系现代化,意味着从原有政府主导的单一体系转变为政府引导、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共治体系;而治理能力现代化,则体现为应对社会问题和公众需求的战略性、回应性和民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