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公共管理学报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 of Public Management

  • 23-1523/F 国内刊号
  • 1672-6162 国际刊号
  • 5.5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公共管理学报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3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公共管理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公共管理论坛、公共政策论坛、公共管理现实焦点问题、政府治理案例分析、国外公共部门改革评介、信息技术与电子政务、经济全球化中的政府治理、公共项目管理

公共管理学报 2008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食品安全规制政策的社会学习——以“馒头国标”为例1-8

摘要:以“馒头国标”事件在我国引起的公众和媒体的热议为出发点,结合了政策学习和社会建构的理论,从政策学习的地方性即承认不同的行动者由于其不同的传统和利益对相同的政策学习范本有着不同的认知的角度,对我国传统食品行业通过标准化的形式进行食品安全规制的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行动者对于标准的异质的地方性认知,导致了标准在形成之前、之中和之后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这种偏离也最终背离了实现保护消费者食品安全的初衷,在标准的执行中也注定面临着一定的困难。结合行动者产生地方性认知的背景,认为,社会对于标准的片面认同来源于通过规制获得资源的计划经济的遗毒,以及“超一流企业做标准”口号下标准相关知识匮乏的延伸;结合案例进一步反思了对于政策学习的地方性的“忽略”,以及对于标准的社会功能的“夸大”所可能造成的危险。

中国乡村公共治理研究报告(1998-2008)——以CSSCI检索论文与主要著作为研究对象9-18

摘要:长时间的“城乡分治,一国两策”使得城市和乡村成为中国公共治理及其学术研究的两个必然横截面。城市和乡村成为中国地方治理与公共管理实践的两个不同范本,但乡村治理远比城市社区治理多样而复杂,因而乡村治理的研究也更富有吸引力和挑战性。在分析乡村公共治理研究的学术演进的基础上,以1998至2008年间的CSSCI检索论文与主要论著为研究对象,多学科揭示乡村治理研究的基本论域、主要内容与发展趋势,从而展现十年来中国乡村公共治理研究的思维场域与学术景观。乡土中国的“学术井喷”成了最近十年来中国的学界盛景,反映出国家政策变迁过程中的学术张力以及问题意识、底层关怀和公共精神的弘扬,同时亦隐喻着地方治理中“乡村问题”的持续性逻辑。在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语境下,中国乡村公共治理研究的学术盘点、理论推进与实践指导值得进一步诠释和深入。

技术进步对制造业就业弹性调节效应的实证分析19-25

摘要:引入技术进步作为调节变量,研究其对劳动力价格、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与制造业就业弹性关系的调节效应。运用1986年-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层级回归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价格与制造业的就业弹性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劳动力市场并未能通过价格有效发挥其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作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促使一部分原制造业中的就业人员向服务业转移;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通过影响产品需求结构,阻碍了制造业就业弹性的增加;而技术进步对制造业就业弹性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影响作用。同时技术进步对劳动力价格、城市化水平与制造业就业弹性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对经济发展水平与制造业就业弹性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显著。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的价格调节机制、扶持和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提高就业弹性和促进就业的关键。

追赶战略下中国制造业的技术能力提升——以中国华录·松下公司视听设备产业发展为例26-35

摘要:在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和存在发达国家压制的情况下,中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的提高和向全球产业价值链高端的攀升,需依靠自身技术能力的培育和提升来实现。如何培育和提升制造业技术能力就成为理论和实践中要关注的一个焦点。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中国华录·松下公司视听设备产业的发展过程和技术能力演进路径做了深入考察,并在分析其经验启示和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追赶战略下中国制造业技术能力提升的整合框架。研究表明,核心产业链和核心技术链的协同发展是中国制造业技术能力提升的基础,必须在构建核心产业链的基础上打造自主的核心技术链;中国制造业技术能力提升应遵循循序渐进的策略;积极开展自主研发活动是中国制造业技术能力提升的保障;中国制造业技术能力的提升要以快速形成可持续的核心技术自主开发能力为目标;同时,中国制造业技术能力的提升还需要相应产业与技术政策支持的助推作用。

国家间公共政策的转移——概念、研究态势和理论36-45

摘要: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在决策过程中往往通过某种方式来参考其它国家的决策者在相似情况下的做法,包括正面经验和负面教训。这种政策转移(Policy Transfer)现象是公共政策制定和制度创新在现实中的一种主要途径和方式。论述分三个部分:首先,简述了政策转移的概念化过程,辨别了和其它相近概念的异同;其次,勾勒了本课题研究的多学科、多方法和多层次的态势,列举和介绍了一些代表性的研究实例;最后,探讨了相关的理论生成的问题。通过对有关政策转移问题研究的回顾、分析和总结,强调了我国政策转移中大量转移实践和理论研究缺失之间的矛盾现象;提出了开展我国政策转移研究的必要性和关注点;旨在引起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学者对这一课题的重视,为公共政策有关的决策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一个观察、分析和决策的角度。

腐败行为及其治理选择——基于前景理论的研究46-52

摘要:提出一个应用前景理论研究腐败行为的分析架构,考察腐败行为的特征、治理手段及其效率。研究发现,对于存在非理性偏差的腐败行为,加大惩罚力度的效果取决于行为人所受处罚的相对风险规避度量,一定餐件下存在“惩罚陷阱”:加大惩处力度反而使行为人加大腐败投入,选择高风险的腐败行为,此时行为人存在极端的赌徒心态。一个弹性的惩罚制度等同于一个对腐败的边际惩罚递减的惩罚制度,会增加行为人的腐败价值预期,增强行为人逃避严惩的侥幸心理,加剧腐败行为蔓延。并且,弹性越大,行为人绝对风险规避度越小,腐败行为的收入预期越高,腐败蔓延的速度越快。高薪的激励效果则依赖于监督惩罚环境、薪酬支付体系与行为人的价值取向。对处于经济转型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发展不平衡,利益矛盾冲突加剧,强烈冲击人们的价值取向与行为规范,行为人不患寡而患不均,提高官员薪酬的激励手段难以取得好的反腐效果。优化监督执法环境与公务员的选才机制是治理腐败的有效手段。

政府部门谋位型腐败的经济学分析53-61

摘要:分析了我国政府部门由职务变动引发的腐败问题。在我国市场经济尚未完全建立的现状之下,含有经济租金的一些政府部门职位成为一些人追逐的目标,加上目前我国政府部门的晋升制度还不够完善、政府组织的职位派生能力有限、政府组织与官员个人在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方面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在补偿机制方面政府职位与经济福利待遇联系紧密等,为以谋取政府职务为目标的腐败行为提供了条件。谋位型腐败同时还成为引发谋利型腐败的一个重要根源。采用经济学研究方法,将谋位型腐败与谋利型腐败糅合在一个模型中加以分析,得出了如下一些结论:谋位型腐败发生的概率与参与同一职位竞争的人数负相关;工作能力弱的备选人相对于工作能力强的备选人更加倾向于采用行贿的手段谋取职务晋升;在两个备选人的工作能力和绩效相当的情况下,谋位型腐败发生的概率上升;谋位者个人、特别是握有人事安排决策权的部门负责人的腐败倾向性是谋位型腐败发生的关键因素;不同职位之间的经济收入差距越大,越易引发谋位型腐败。根据上述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西方“整体政府”改革:理论、实践及启示62-69

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西方各国进行了以“整体政府”为内容的第二轮政府改革运动。在理论上。西方“整体政府”改革既是对新公共管理反思与批判的结果,又是一定意识形态作用的产物,还与各种协作理论密切相关;“整体政府”已成为当代西方各国政府改革的新趋向,并形成了一种区别于传统官僚制和新公共管理模式的新型政府改革模式,即“整体政府”模式。该模式具有深刻的内涵、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治理结构。在实践上,“整体政府”改革具有丰富的内容,既有改革模式上的共性,又有具体操作中的国别特色,并形成了一种最佳实践模式。这一最佳实践模式具有独特的文化与哲学、新的工作方式、新的责任和激励机制,以及制定政策、设计方案和提供服务的新方式。西方“整体政府”改革对我国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路具有三点启示:一是建立“内联”治理结构;二是发展“外协”合作关系;三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和谐行政文化。

现代大学治理结构:真实命题及中国语境70-76

摘要:大学治理结构的真实命题包括多重涵义:回应“冲突和多元利益”的治理需要,建构能够体现利益相关者组织属性和委托关系特点的决策权结构;大学自身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办学利益主体,其“组织剩余”是由社会利益来决定的公共价值,每一种利益相关者都不应单独地对大学行使控制权;大学治理结构是比管理结构更为基础的制度结构,其根本目的是建立大学决策过程与社会权利主体的合理联系,实现社会价值平衡。大学治理结构的中国语境是:办学体制的变化为政府与高校建立具有委托性质的契约关系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操作空间;管理体制的变化使大学决策责任骤然加重、决策权处于高度集中状态,风险也随之出现;办学经费筹资结构的变化表明大学的社会基础日益广泛化,其利益相关者组织的属性正从模糊走向清晰。我国大学已跨越前治理时期,但向治理阶段迈进必须依靠上层政治权威的推动,才可能突破“制度锁定状态”,破解历史性难题。

公平观念与城市化过渡社区中居民的利益博弈——以X市PN社区为例的实证分析77-83

摘要:城市化过渡社区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城市化过渡社区的治理困境,一直是我国地方治理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首次采用质化研究方法,以X市PN社区为例,分析了城市化过渡社区中常住居民的公平观念及其利益诉求方式。揭示了城市化过程中作为弱势力群体的失地农民,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生存权利,在过渡社区的日常生活中与地方政府进行博弈的方式;并且分析了这些博弈方式背后的理性因素及其启示意义。研究发现:土地征用制度和城乡二元结构制度安排的不合理,侵蚀了过渡社区中居民的利益,违背了社区居民的公平观念,加上市场经济生活不确定性带来的经济压力,降低了基层政府管理行为的合法性,激励了社区居民的隐性抗争行为。只有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政府的制度设计和管理行为才能取得长久的治理绩效。

出生性别比偏高治理中的公共政策失效原因分析84-92

摘要:为了分析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治理的公共政策失效的原因,通过国家官方网站和中国期刊网检索了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治理的56项政策文本和43篇政策分析类文献,并基于社会性别公平理念和公共政策系统协调性分析框架,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对上述政策文本和文献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公共政策系统的不协调是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未能得到有效治理的主要原因,该不协调体现在政策的主体子系统内部、客体子系统内部、主体与客体子系统之间、本政策系统与其他政策之间以及本政策系统与环境之间五个方面。研究结论对于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的治理、国家关爱女孩行动的顺利开展等都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政策评估方法。

创意城市与英国创意产业的兴起93-100

摘要:英国是世界上最早以政府名义提出文化战略和发展创意产业的国家,目前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其产业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创意城市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由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推动、伴随城市更新和创意产业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城市形态和发展模式。创意、创意产业和创意城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创意产业和创意城市都以创意为基础,创意产业是创意城市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引擎,创意城市是创意产生和创意产业兴起的空间基础。创意产业与创意城市在兴起的动力方面存在某些类似之处.除了来自于产业内部和城市区域的创新推动之外,创意产业还与政府政策、产业转型、人才培养和文化理论等因素密不可分。英国创意城市与创意产业兴起的经验为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借鉴:明确创意产业与创意城市的关系,因地制宜地构建城市创新体系;通过政府的介入和城市的创新建设,为创意产业的兴起提供政策和空间支持;依靠创意产业的推动和创意元素的导入,为城市的创新发展提供经济和文化动力。

测量治理:国外的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101-108

摘要:对治理的测量是构建经验性治理理论的基础。采用文献分析方法,首先简要介绍了国外,特别是世界银行、联合国人居署等国际组织的学者创建的测定治理的原则及指标体系,并对其获取资料和数据的调查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就中国地方治理测量指标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原则性的意见,并初步设计了基层地方政府层次的治理水平测量指标体系,这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乡镇基层地方治理发展变化奠定了基础。认为,治理理论打破了以往“政治一行政”二分法的研究取向,为政治和行政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一个更为综合的理论视野。国外学者对治理理论的价值定位和实证角度的获取资料和数据的方法也值得国内学术界借鉴。同时主张,作为一个从西方学术界引进的概念和理论,中国学者在利用这一理论来解释和分析中国的相关社会现象时要意识到其理论和测定概念指标的适用性问题。

公共行政学研究方法:问题与反思109-115

摘要:公共行政学有三种研究取向:解释性、诠释性以及批判性研究,其中实证主义在公共行政学领域曾一度占据着主导地位。一些西方学者以实证主义的有效性标准来评估公共行政学的研究现状,另一些学者则对此展开了批判与质疑,他们认为不同的研究取向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不能用主流社会科学的衡量标准来评估诠释性研究与批判性研究,并由此引发了对西方公共行政学研究现状的反思。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在方法上也存在一些问题——理论脱离实际倾向严重;基本的公共行政学学术规范还没有建立起来,研究方法极不严谨,研究质量存在严重的问题;对定性研究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等等。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善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状况的对策思考,尤其强调要注意区分公共行政学研究在不同国家所处的阶段不同。

国外电子政务服务研究综述116-121

摘要:服务一直是电子政务的主旨,国外自本世纪初就关注这一主题,我国在2006年的《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中明确提出“服务是宗旨”的电子政务建设目标。在大量文献调查的基础上对国外电子政务服务研究的基本情况及特征进行定量的统计分析,发现国外电子政务服务文献占整个电子政务研究文献的三分之一以上,文献内容主要集中在一般性介绍、服务传递、服务管理、技术实现、服务作用、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综述与评论等方面;研究的特点是注重服务的作用和影响因素,注重服务管理,关注服务传递,强调实证研究等。认为我国电子政务服务的研究要结合我国国情在服务管理、服务传递和对社会发展推动等方面以实证的方法进行深化研究。

Journal of Public Management (Quarterly) Vol.5 No.4 Oct., 2008 ABSTRACTS122-128

2008年《公共管理学报》总目次129-132

《公共管理学报》投稿须知F0003-F0003